关于观看舞剧的观后感(通用17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观看舞剧的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看舞剧的观后感 篇1
初看《水月》,让我颇为讶异。在看过了女舞部分诸如《月牙泉》里的痴缠缱绻,《一把酸枣》里的爱恨辛酸,《天鹅湖》里的高贵优雅,《度母舞》里的圣洁悲悯,居然很难从《水月》女舞里感受出她要表现什么样的情感。
看了男舞才发现,男舞和女舞看来给人的感觉并无二致。甚至于男舞女舞都难以区分《水月》啊《水月》,水月啊水月。
想起小时候和祖母一起看电视。七十几岁的祖母没读过书,不识字,也听不懂普通话。她是个信佛的人。看到电视里广告或者电视剧里有歌舞她总会很好奇地问我:“那个女菩萨做么子是个跳啊?”(意即“那个女施主为什么要跳来跳去的?”)那是我总是很不耐地回答“她想跳就跳了不,要做么子做么子?(要为什么做什么)”现在想来不禁失笑哑然。她要舞出些什么?她为什么要舞?
要为什么做什么?
水月就是内心无欲无求时的自己的动作。
就是就是自己心里的自己,借助自己的想象,在广袤的黑色的世界里,就是舞台,只有一束光,自己在光下旋转,妖娆,挣扎,痴缠,变幻,自赏,孤高,冥思??纯粹的一个人的内心的直接的展示。它并不是要表达一个曲折蜿蜒的故事情节,也不是为了展现某种或柔美或婉约或优雅或圣洁等等的艺术美感,也不是为了让观众有什么样的情感共鸣或者震撼。
她是心里的自己在独自起舞,在完全没有外界的世界里起舞。顶上某个地方有镜子,能清楚看见自己。不知何时,对面也有一面镜子,照得自己更清楚了。于是满世界都是她自己在舞。自己就是观众。不需要舞给别人看。
或许她甚至不一定要舞给自己看。她就是要舞。自然而然地起舞。或者间或有一个几个共鸣的舞者从他们的世界里以相似的频率舞进来,于是一起共舞。舞着舞着又出去了。依旧孤身在舞。然后如此几番。
然后水声响起。舞台哗啦哗啦淌着水。静默,静默,只有水声。动作都慢下来。就躺在水里,看着水里的自己,甚至都不用睁眼。心里也似乎变成了这水面,平滑如镜,微微一动,泛起两轮涟漪,水里自己也在摇曳生姿。
看着水里的自己的影子,恍恍惚惚仿佛自己在恒河边沐浴,洗涤灵魂,一点点荡去心里的沙砾,尘垢,轻轻扬起轻盈的自己,飘向永生,亦或是轮回?谁管它呢??这是个无欲无求无色无嗔无喜无怒无悲的六界之外的世界吧?
哦? ?走神了。很奇怪,看《水月》怎么总是情不自禁走神,思路跳脱在舞蹈之外。恍恍惚惚竟一直以为是自己在寂然起舞,还有恒河里自己的倒影?
恍然梦醒。飘渺无踪。《水月》啊,水月。
观看舞剧的观后感 篇2
昨晚,女儿拿来剧票,让爸爸妈妈去看中央芭蕾舞剧团演出的《红色娘子军》。作为我们这个岁数,对这部戏非常熟悉,舞蹈能记起来,音乐能背下来,吴琼花的倒踢紫金冠和常青指路奔向红区,一闭眼就能想起来,岁月无情,但没有抹去这些痕迹。
深圳保利剧院不错,剧场效果现代。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女士先行介绍,从团史介绍到芭蕾舞起源,从胡桃佳子介绍到天鹅湖,最后谈了中西合并的《红色娘子军》,既谈剧情,也讲技巧,目的让人们能够全面了解和欣赏。
让我感慨的是当年电影舞剧《红色娘子军》吴琼花的扮演者薛箐华女士也来到幕前和观众们见面。她就是当年那个倒踢紫金冠红遍全国的吴琼花,看着眼前的她,我努力搜索记忆中的她。没错,是她,还是那样纤细,还是那样有形,还是那样挺立,只是平添了几分岁月,我耳边仿佛又响起当年的激奋人心的乐曲,又看到一个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她现居香港,周末来深圳培养下一代。
平心而论,新一代舞剧《红色娘子军》不论从效果、服装和灯光,还是从舞技、表现力和策划均达到了较高水平,有些甚至超过当年,演员整体水平更高,时代感强。
饰演吴琼花的孟宁宁很是不错,舞蹈的表现力和爆发力甚佳,动作到位,高潮迭起,赢得阵阵掌声;饰演洪常青的余波柔中带刚,芭蕾燕式大跳、空中三周半等高难动作完成得很到位,干净利索,交待得很清楚。
观罢,我长时萦绕在剧情之中,试图把今天的他们与昨天的我们相比,试图将1966年和2009年相连,试图让薛箐华和孟宁宁同台演出,时空突然交错起来,不由想起了唐朝李商隐一句诗: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真是沧海桑田,一代一代真快,一辈一辈向前。
美中不足的就是赵汝蘅女士台前介绍长了一点,观众有点嫌了。
观看舞剧的观后感 篇3
《礼记》中说:“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人十分有智慧,千百年前便发现了,舞蹈,是人类最原始最朴实最富力度的语言。中国歌剧舞剧院优秀的青年演员们,用他们赤诚的心,去追溯古人之情,将古典舞剧《孔子》搬上舞台,他们让每一位观众惊叹于舞蹈震撼人心的魅力,也将先贤风骨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几位领舞,他们包括两位首席——孔子扮演者胡阳,妃、玉人扮演者唐诗逸,还有王的扮演者朱寅。
最早认识唐诗逸,是她在中美争霸赛中表演的《水月洛神》选段,她的技巧和力度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当之无愧为当今中国十年难遇的天才舞者。毫不例外,在《孔子》中,作为女舞者无人能及的技巧与力度让她每次出场成为唯一焦点,与音乐完美契合,她的舞步仿佛是踏在我心里,所有的情绪只能被动地牵着走。刚柔并济,翩若惊鸿,是我看到的对她最多的评价。妃,玉人,是完全不同的角色,柔媚与灵秀她在这部剧中却转换自如,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魅力仿佛轻轻巧巧就被她释放到了极致。
若论震撼人心,胡阳的高超技巧只能排在他人物理解到位情感释放惊人的特点之后了。胡阳作为首席舞者,在技艺方面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在文化底蕴方面也非常优秀。他与《孔子》相互成就,他与孔子契合得恍如一人!舞台上,你会相信他就是那个人,那个胸怀天下满腹经纶,却又郁郁不得的人。观众能够感受到济世无门的大悲,又能体会到桃李满门的大喜。
与我而言,未能到过现场追这部优秀的舞剧一直是个很大的遗憾,舞剧日渐成熟,有些细节未身临其境便难以挖掘。我希望有缘能与孔子相遇,不是从《论语》中智慧的言语追溯这位先贤,而是从舞蹈演员们的演绎去进行更深的感悟。
观看舞剧的观后感 篇4
莫扎特一生总共创作了22部歌剧,《魔笛》是莫扎特有生之年最后一部歌剧。据说,莫扎特在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这部作品,与他的学生共同哼唱剧中的选曲,可见莫扎特对此剧的钟爱。
《魔笛》主要讲述了王子帕米诺在森林中迷路,受到怪兽的威胁,被三个女巫的仆人拯救。此时,来了一位捕鸟人帕帕盖诺,他谎称怪兽是他用手所杀,而受到女巫的惩罚,口被植物封闭,不能说话。当王子看到女巫女儿帕米娜的照片时就深深爱上了她,发誓要从祭师那里救出帕米娜,他以为女巫是正义的化身,而祭师是邪恶的魔鬼。女巫给帕米诺一支魔笛,给帕帕盖诺一副摇铃,交代他们可在危急的时候用,还有三位圣童给他们指引。帕帕盖诺也被派遣同帕米诺一道去解救帕米娜,他确实把帕米娜从坏人的手中抢救出来,当坏蛋们包围他们两个时,帕帕盖诺想起了摇铃,摇铃发出了清新美妙的音乐,坏蛋们立地成佛,他们手中的枪口开出了一朵鲜花,随音乐跳起舞蹈慢慢离他们远去。王子帕米诺要来到圣地,他心中燃起了对祭师的仇恨,一位圣地的引导者劝他不能有仇恨,要兄弟友爱,何况他并不了解祭师。他说只有兄弟友爱,心中无愁恨,才会解救出帕米娜。
王子找不到心爱的人,他吹起了魔笛,随即他听到了帕帕盖诺的摇铃声,帕米娜也来到了他的面前,两人喜悦相逢。女巫要求女儿要杀害祭师,帕米娜于心不忍。祭师来到了帕米娜的跟前,安慰帕米娜,使他重燃对生活的信心。在圣地,祭师惩罚了坏人们,把他们投入监狱。祭师与圣地中的议员们决定为了考验王子,他们特意设计了重重难关,假如帕米诺与帕帕盖诺接受这些,并能通过考验,就会让他们美梦成真,与心爱之人会合,他们接受了考验。第一个难关是受到女人们的挑衅,他们不能说一句话。帕米诺是王子,他信守诺言,不发一言。可帕帕盖诺却抵御不了诱惑,频频讲出自己多么需要爱人帕帕吉娜。第一关考验后,圣童告诫帕帕盖诺不能说话,否则考验将会因他而失败。第二次考验来临,帕米娜见到了帕米诺,对他表白思慕之情,但帕米诺由于惩戒在身,无法说话,看到帕米娜伤心痛苦欲绝,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只是无奈得忍耐着。
帕帕盖诺看到机关里上来一个蒙面人,便忍不住与她谈话,说他非常希望爱人出现,他在等她。蒙面人说出她就是帕帕吉娜时,他还蒙在鼓里,突然才恍然大悟。因为他已破戒,眼看楚楚动人的帕帕吉娜被圣地之人带走,却无可奈何,此后他发誓再不说话。最后王子和捕鸟人通过了最终考验。帕帕盖诺与帕帕吉娜再次相聚,他们欢天喜地地歌唱,两个爱人唱得倒在地上,两人说要生百个千个儿女,生活将无限美好!王子与公主最后相逢了,他们穿越滚烫的火炉,闯过森林里的喷泉,在圣地人们的见证之下完成圣洁庄重的爱情结合典礼,故事到此结束。
《魔笛》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场景与唱段有以下四个。第一个是捕鸟人帕帕盖诺从机关里出来,见到帕米娜,与帕米娜的一段关于渴望爱情的演唱。在场景里,他们表现了崇高的友谊,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第二个是女巫的唱段《欲火在胸中燃烧》,这是一首花腔女高音的歌曲,旋律复杂而跳跃,音很多,非常著名。歌曲暗示我们在生活中存在着黑暗邪恶的势力,它们有时候甚至会占据统治地位,让人心惊胆战。第三个场景是祭师安抚帕米娜,祭师的演唱浑厚有力,象征着光明与勇敢将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希望。第四个场景是当帕帕盖诺与帕米娜遇到危险,摇铃的想起使坏人们也欢乐起来,离开他们,两人逢凶化吉。这场景如童话故事一般使人着迷。还有一个场景是帕帕盖诺不听祭师的告诫,不能守口如瓶,最后在帕米诺的劝导下才闭口不言,但幸福最终还是降临,虽然来得稍稍有些晚。这里说明了友谊的伟大,更说明帕帕盖诺能及时改正缺点,梦想终于成真。
这部歌剧真不愧是伟大的歌剧。莫扎特在剧中要告诉我们的东西太多了,他首先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友谊与爱情,有机地组织到这部剧中,而且把这些元素都调配得非常和谐,达到完美的程度。这是天才莫扎特高明、高贵的音乐才能。其次这部剧有两条线索,第一条是王子与公主的完美结合,第二条是帕帕盖诺与帕帕吉娜的爱情结局。第一条线索给贵族们观赏,第二条给平民们观看,可以说是照顾到了两个不同阶层的审美需求。莫扎特在这里向我们展示,他照顾到不同的观众群,做到雅俗共赏,并能把自己对世界与人生的观念灌注在里面,再次显示其非凡的创作才华。第三条是本剧机关密布,有圣童从天空中飞过,有火焰,有喷泉,看似热闹非凡,莫扎特也关注了那些只喜欢看热闹的观众,让他们也兴奋无比,不至于无聊。还有一条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当我们改正自身的缺点时,我们就距离完美更近一步,人类需要不断的进步才能照亮未来。
莫扎特既取悦了那些爱噱头的观众,爱童话故事的观赏者,更是表达了他追求光明,追求和谐,兄弟友爱,爱情崇高,人类伟大的思想和精神。莫扎特敬告观众们,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人类,化险为夷,平安快乐,幸福永远。这是多么高超的启示啊!由此可见,天才莫扎特由衷喜欢这部作品就不足为奇了。伟大的莫扎特!伟大的《魔笛》!
观看舞剧的观后感 篇5
中国歌舞剧院带来的大型舞剧《孔子》,展现以“尽善尽美”为艺术理想的伟人孔子的一生。
剧情从参政进谏、周游列国、晚年归鲁、删改《诗经》、撰写《春秋》等情节,艺术性地展现了孔子生平。剧中每一场群舞舞都各具特色,开场舞《执羽》应为先秦乐舞“羽舞”的场景,另外男子舞蹈《颂贤》、女子舞蹈《采薇》以及《棠棣之花》等也都非常具有中国古老元素。舞美设计可谓是煞费苦心,只是为了切换效果契合舞台需求,小篆体的孔子名言也都重复。此为小瑕疵。两边腿子实体可移动,后面背景镂空小篆吃光反射恰到好处。服装设计精美考究,儒裙、曲裾等元素皆有所用,涮色匀称,在大舞动时也毫不影响其服装色彩。灯光设计简单准确,有投影,光束灯以及染色灯为主要用灯。色彩与图案搭配很舒服。音乐上前一个小时至舞紫霞剑都非常之棒,之后的音乐略显红色,听觉疲劳感掺杂。编剧结构框架过大,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孔子展现的淋漓尽致实非易事,所以用文字切换的方式也无可厚非。在文艺座谈会的大背景下,有如此借用儒家文化歌颂中国梦的作品实属定位精确,高啊!!此剧实属精品!看的很过瘾。不过,目测除“臣”为A角之外,其余主演皆为B或C角。舞蹈定位精准,但独舞编舞略显重复。另:中间两段舞蹈,饥民乞讨一段是借鉴巴黎圣母院安乐窝在巴黎街头遭驱逐的段落,包括音乐,灯光;“妃”长水袖击鼓,借鉴老谋子的十面埋伏章子怡片段,包括音乐快板。
最后,此剧很棒,值得一看,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希望可以多多看剧,多多学习!
观看舞剧的观后感 篇6
对于一个常年来被繁华都市喧嚣与商业资讯所“围困”的普通市民,或者一个已过天命之年而极少走进剧院的人来说,被朋友邀至那近郊清新的大学校园剧场内,去观赏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舞剧《孔子》,似乎感觉到十分的庆幸与“精神奢华”,似乎有一种逃离都市“文化雾霾”,感受重返大学校园“清纯”的冲动。
国家剧院、舞剧、《孔子》、校园——遂将这一系列完美的词语一一连接起来,脑海中顿然闪现出舞台上华美的光焰,未曾想匆匆进入剧场后即是应了主持人精简的开场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但当大幕徐徐拉启之时,整个舞台上闪耀出华丽、飘逸、灵动的浩大场面,富有古典宫廷乐舞的辉煌嘲在梦幻般舞台灯光的映衬下,一个个舞者在高调色彩、统一服饰变幻的曼舞中,好似羽化登仙。舞剧序部的执羽情景之后,《孔子》四幕大戏分别以《乱世天问》、《绝粮》、《大同》、《仁殇》依次而展现,在场所有的观众似乎顷刻凝神屏息关注于舞剧演绎的每一刻,全然沉浸在舞剧叙事接连的情节中,伴随着深刻的主题哲理延伸,伴随着妃、公、臣三者与孔子人物关系、故事嘲的演化,伴随着舞蹈人体动态描摹状物方式的激情深化,及道具、音乐、灯光、布景一系列有逻辑的深层次推进,孔子这一“圣人化境”的形象聚合成真善美的“实体神像”,似乎千年后活着的孔子跃然而出,且栩栩如生……
此刻,我好似已陷入悲欣交集、香色浓艳的故事嘲剧情氛围中,被置身于古代人文与现代时尚虚实交替的情景里。诚然,我是被中国歌剧舞剧院“高雅艺术进校园”的义举而感动了。
《孔子》舞剧以“乐也者,圣人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的传承宗旨,溯源逐本。孔子剧组或许融入“古代乐治就是由乐舞的道德感化力量促成社会安定”这一大义,同时把握孔子对非礼之乐“八佾舞于庭”的斥责,遂将“圣人”活的人物搬上舞台,以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达到雅俗共赏、内外行同赞这一种难能为美的艺术极境。
试想在社会伦理悖化、价值理念资本化、文化商业化、艺术泛娱乐化的全商时代困境中,要用何等超常的意志力、创新力来精心缔造孔子仁者爱人、天地人物一体同构、参赞化育、曲成万物、大德敦化的境界,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圣贤般的执着与使命,秉承“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凛然正气。
首先《孔子》舞剧叙事性结构,融汇了古典舞、现代舞与民间舞等多种舞台戏剧表演特色与精髓,编剧选取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乱世、诸侯纷争、天灾人祸不绝的时期中孔子列国周游、历静坷的片断。其次,突出其治国之策的推行,书院教育理念的传播,为民请命的苦旅3个核心史实,采用缀联、梳理到穿越、整合及至参差、提升艺术创作方法,展现宫廷帷幕貌似庄严下的肃杀冷酷、残暴无道,一如进谏中的危境,君臣间的杀戮,传道中的悲欣,祭祀时的决然,令人震撼的是舞剧叙事结构中细节的亮色始终贯穿其间,无论是舞美设计中竹简书法背景的推移,或是进谏书简道具舞蹈的托物言志;无论是舞台古俑道具缘物寄情千年的寓意,还是万民跳傩、祭祀典礼,或是圣人舞剑祈天的心愿,都契合了一代圣贤内心“仁者”无穷的张力。尽管校园舞台所限、群舞人物庞杂,但艺术表演却俨然有序、色彩清新、主题意蕴深刻,而每一时段的舞台灯光音乐富有节奏的演进变化,将每一位舞者的表情赋予传神与出彩(而整部舞剧并未灯光分区切割或炫光特技)。
以笔者之见,观赏《孔子》舞剧最是以空杯心态、以唯美的情感、以回味的方式为上,正所谓见仁见智,仁者第一。所以真的想再一次观赏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舞剧《孔子》,默默无语地观舞者圣境,分享美美与共,“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观看舞剧的观后感 篇7
“月光”是杨丽萍的一个经典作品,非常喜欢这个舞蹈,很有震撼力,它和其他的舞蹈不同,杨丽萍从抽象的角度演绎它,给人感觉很特别,有一种脱俗的美感。在这个舞蹈中蕴涵着原始的生命态度,她为生命而歌,为生命而舞。其实杨丽萍表演的舞蹈根本没什么技巧,为什么能获得大众的普遍喜爱和专家的如潮好评呢?其实仔细分析起来,杨丽萍那独特的动作语汇的运用就是艺术化技巧的最高体现。
在这个舞蹈中,鲜明地体现了女人的温柔和月光的皎洁,我看到了偏偏起舞的女人就如同南丛林里的雾水一般,有形与无形结合的完美无缺,她用抽象和变形的肢体迎接云雾的故乡,拥抱高原的天空下洁净的月光,如一湾湖水与光影交织,花一般地开放生命的热情,意境真的很美。
杨丽萍用她优美苗条的肢体展开想象的臂膀表现了自己的感情和月光的圣洁,看她的舞蹈,会使人进入她构架的如诗如画般的意境,却会情不自禁被她所表现出来的美丽所动容,有种远离尘世喧嚣的心灵的享受。还有一点我很喜欢的就是在舞蹈中非常让人出神。
在舞蹈中,琐碎的现实和凡俗的表情化成了剪影,“月光”中杨丽萍是一棵树,一只鸟,一条蛇,她在与自然交流,融合,颤动,把一个女人和现实展现的栩栩如生,犹如月光下舞蹈的精灵,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用形体代表语言,在舞台上表达自然最美妙的情感。
杨丽萍表现的决不只是她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整个人类的感情。舞蹈的形式美,技术性极强。但这种形式美和技艺性,都是发自人体自身的,外部的形态美和技艺,都不可避免地与人体内部精神情感相通,受其支配并表现情感,这种以整体探索、整体品察、整体把握为背景,将哲理与情感融为一体的艺术,在“月光”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其实每个舞蹈作品的生命源于人体内部的精神情感的创作机制。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杨丽萍在“月光”中就演绎了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秩序的服从,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舞蹈的情感是细腻的,它所创造出来的意境亦是独特的,它是“情”和“景”的交融。
在如今舞蹈商业化的社会里,杨丽萍在用一种最自然的方式表演人间最真实的情感,就像月光中所表现的那样自然和美妙,营造了一种安静和温柔,使人有无限的遐想,在这个如梦般的舞蹈里,我看到了艺术的升华。
观看舞剧的观后感 篇8
昨天,我听妈妈说银谷影城正在热播电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来。妈妈见我这么兴高采烈,便答应带我去看这个电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他学问渊博,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个电影讲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先后去过卫国、蔡国、齐国、郑国等国家。
孔子本来在他的家乡鲁国享有很高的官职—司寇,他倡导用礼仪治国,让国家富强,不同意连绵的战乱,耗费钱粮,这样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可是他这种理念当时并没有被鲁国国君采纳。虽然这样,孔子还是在鲁国废除了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殉葬”。古代,每个有钱的主人,手下都会有一些奴隶,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隶就会一个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这残忍的一幕,令人心惊胆颤。有一次,一个大臣的父亲死了,他的一个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说了实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带来了了这个小奴,国君愤愤地说:“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这个小奴呢?”这时,一位朝中大臣对孔子说:“奴隶陪葬是一种礼节,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说:“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说得这位大臣哑口无言。但孔子最后还是被鲁君赶出了鲁国。
孔子离开鲁国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国家,都没有得到重用。这时,鲁君派人请孔子回国,孔子经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当他们的马车行驶在冰冻的河面上时,冰面突然崩裂了,书简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知道这些书简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顾自身安危跳进冰水,救出了这些书,而他却被冰冷的河水冻死了。看到这时,我差点眼泪夺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国14年,终于在68岁时回到了鲁国,专心讲学,最终在73岁时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他那不因艰难而退缩的的品格深受人们敬佩,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怀念他,时时刻刻学习他。
妈妈的话:《孔子》这部影片气势恢宏,情节生动感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影片。我一开始怀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带点点去看了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点点能够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专注地看完全剧。虽然点点这篇观后感对孔子思想的认识没有达到“仁”、“爱”的高度,但看得出来,孔子坚韧不拔的精神的确感动了点点。作为点点这么大的孩子能够由始至终看完这部有着深厚思想内涵和历史背景的影片,并且有所感受,妈妈已经很知足了。
观看舞剧的观后感 篇9
这是我第一次完完全全欣赏整部芭蕾舞剧,虽然看的是舞剧的视频,没能在现场感受当时的气氛,可是观后感触还是很深
《天鹅湖》是世界闻名的经典芭蕾舞剧,作品作于1876年。故事取材于俄罗斯古老的童话,由别吉切夫和盖里采尔编剧,是柴科夫斯基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毕竟是平身第一次欣赏完整的《天鹅湖》,硏究到自我这方面的知识确实比较欠缺,于是提前做了做“功课”,了解了整个舞剧的大体剧情。否则我光从演员的肢体语言来完全体会所要表达的意境还是比较困难的。看来“功课”没有白做,总算能够在特定舞台情景下,体会到演员所要抒发的情感,虽然可能还是很肤浅的,但自我感觉良好。
具体的剧幕已经不是记得太清楚了,就挑选几个记忆比较深刻的做一些描述。
第一幕“花园中故事发生在北欧一座古老的城堡里。城堡中王子就要过生日,皇后庄严的宣布,将为王子举行篮大的言廷舞会,届时会有邻国的各位公主参加。王子要从她们当中挑选自我的意中人。但王子心中闷闷不乐,他渴望的是另一种感情的来临。正在这时,王子的好友丑”劝说王子和伙伴们去湖边打猎散心。”感觉这一幕“小丑”好像是主角,自始至终他的戏份最多,最活跃,充分展现了滑稽搞笑的风格,烘托了庆典的欢快气氛第二幕“湖畔王子来到湖边,忽然一群美丽的天鹅从他头顶飞过,王子举起弓箭向天鹅的方向追去。
追随着天鹅,王子来到一片宁静的湖边。带头那只高贵端庄的天鹅忽然化成了一位少女。少女向王子讲述了自我的遭遇。少女名叫奥吉塔,是一位公主。不幸被万恶的魔王下咒语变成天鹅,仅有在夜间才能回复人形。而唯有忠贞的感情誓言才能解咒语。王子被深深打动,爱上奥吉塔,发誓要将她从苦难中解救。但这一切竟被魔王偷听,魔王设计要永远分隔这对相爱的恋人。
这一幕最经典的就是《四小天鹅舞》,这也是该舞剧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舞曲之一,音乐简便活泼,节奏干浄利落,描绘岀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游的情景,质朴动人而又富于诗意。
带着好奇与对高雅艺术欣赏的心境,我和我的同事们观看了芭蕾舞剧《天鹅湖》。这部舞剧对于任何一位音乐教师来说都不陌生,从上学时起,音乐鉴赏课中教师们都会带领我们欣赏舞蹈片段或者音乐片段,更由于它的著名,很多人都对于它的故事几乎称得上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两个多小时在这优美的音乐与动人的舞蹈中很快地过去,两个多小时带给我的是无数的震撼与思考,走出大剧院后我仍然陶醉在凄美的舞剧当中。这时,我们才明白为什么《天鹅湖》能够如此著名,流传能够如此之广,同时,我更从音乐教育的角度去思考了以下几点:
首先是音乐教师们从走出学校,这样类似的活动能够说少之又少,大部分人被工作冲淡了继续学习的冲动与梦想,所以在这样的活动引领下,我自我有一种冲动,那就是多给全区教师们创设这样的学习条件,让大家活到老学到老,永葆音乐教育的青春生命。
其次是学习之后的落实工作是活动的精髓,不少人都有三分钟热血的冲动,也许在观看的同时,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反思自我的不足,有很多积极向上的想法,可是,人类的惰性会让很多人在退去了当时的激动之后,又归于平静,导致此次活动又成了得过且过的浪费所以在这样的活动之后,更需要提醒、督促大家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在自我的音乐教学中深思,带给学生们更高、更深、更全面地引领再次就是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此次学习只是全市音乐教师的代表,这些骨千教师们如何把学到的东西有效引领,高效发散,在教师队伍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还需教师们用心琢磨,仔细打磨,让此次活动呈现以点带面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将此次活动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之前很少看芭蕾,对芭蕾的印象只停留在两个脚尖的直立上,芭蕾赏析这课,带着我步步走进了芭蕾的世界。
开绷直立,白色纱裙,轻盈飘逸仿佛就代表着芭蕾的一切,而天鹅湖则是芭蕾的一个代名词。
在天鹅湖中,描述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天鹅湖》的故事源于德囯童话,王子桑弗雷德在天鹅湖畔正要向天鹅射箭时,天鹅变成了美丽的公主奧德塔,原先她和其他少女都被魔王变成了天鹅,在晚上才能还原成人形,仅有男子对天鹅的感情能够解除魔法。王子爱上了奥德塔,但魔王为了破坏这段恋情,将自我的女儿黑夭鹅变成奥德塔的模样岀席王孑的舞会上当受骗的王子对天发誓永远爱黑天鹅,这样他无意中撕毁了对奥德塔的感情承诺,少女们逃离魔掌的期望成了泡影……芭蕾舞在西方被称为舞蹈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它有着复杂的结构形式和特定的技巧要求,一部芭蕾舞的双人舞、独舞、群舞都有固定的形式结构。双人舞大都用以表现男女主角恋情或正反两方对抗,姿态优美、感情内在是其特点。《天鹅湖》第二幕慢板双人舞细腻地表达了白天鹅奥杰塔从恐惧、提防逐渐到对王子的放心和信任,进而迸发感情,以至热恋的过程,奥杰塔的独舞突出了她的杯具色彩,她的舞姿越是优美柔弱,就越是凸现出她的孤独和动人。女子脚尖舞是芭蕾舞的灵魂,其独舞要求技巧娴熟,有轻盈如飞的跳跃和令人目眩的旋转,还有快感十足装饰性极强的双脚打击,以烘托主要人物,渲染环境气氛等。四只小天鹅跳的舞曲,音乐简便活泼,四只小天鹅整齐一致的舞姿,包含击脚跳和轻步行进"的动作。这些动作以及头部的转动,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小天鹅的形象在没有观看之前,我对芭蕾舞所表现的美只限于女性——异常是在古典芭蕾当中,其主要主角大都是有女舞者来担当,男舞者的工作往往只是摆一些动作来配合、支持女舞者的表演。然而在观看天鹅湖后,同学们才明白原先芭蕾也能够展示和强调男性的阳刚力量美。
观看舞剧的观后感 篇10
“即使剪了翅膀,鹰,曾在哪一瞬忘记过飞翔!”蔡梦慰烈士的遗诗《黑牢诗篇》的句子敲击在人们的心上。大剧院舞台上凝重冰冷的铁链组成一道黑幕,一组浩然正气的英烈浮雕缓缓从网幕上“流过”,突然一段“铁墙”坍塌,一股红绸从天而降……
虽有歌剧《江姐》“花”开在先,并蒂而生的这支舞剧版“红梅”,同样傲压冰霜,花开更艳。该剧以独特生动的舞蹈语言,融合深情的音乐和逼真的舞美,艺术地展现了重庆渣滓洞死难烈士为革命事业不屈不挠斗争的革命精神,展现了以江姐为代表的红岩群英的铮铮铁骨。当小提琴奏响《红梅赞》主题变奏,酷刑之后的江姐颤抖着的尖尖十指,把观众的心揪到了半空。女主角李青从匍匐到挺立,一次次用足背站起前行到飞旋腾转,在满天雪花中舞出了那样一种动人的美:痛楚中的坚毅、悲愤中昂扬的理想……
仅此一段独舞,已为小说《红岩》所展开的艺术长卷中新添了一个舞动的经典。一批批烈士就义了,监狱里一个婴儿诞生了!那映照天地的红旗与响彻云天的主题歌,那伴随着解放军攻占重庆的炮声同时响起的开国大典的礼炮轰鸣,那忠魂起舞庆祝新春的红色浪漫之舞……
一步步撞击着观者的灵魂。当《绣红旗》的旋律响起,不少观众忍不住拭去眼角的泪水,人们在感叹:这是艺术家用灵魂和心血“绣”的精品,是“红色经典”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同时,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应常常想到先烈的遗愿,常常警醒自我,我们还要继续呼唤着这个名字,讲述着这个故事,谨记着这段历史。
观看舞剧的观后感 篇11
在歌剧《江姐》中,作曲家运用了多样化、丰富的音乐手段,对江姐的形象作了生动、细致的刻画。在《红梅赞》中,作者采用的作曲方法是音程大跳和一字多音,这样可以使江姐崇高的气质和优美、抒情的性格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红梅赞》这首歌曲是用傲然怒放的红梅来暗喻江姐的英雄形象,用红梅傲然挺立的气质和坚忍不拔的品格来表现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和视死如归的态度以及对新中国成立的坚定信心。这首优美、抒情的主题歌的音调与昆曲十分相似,同时还带有一些四川民歌的曲调特征。
《红梅赞》是一首歌谣体唱段的七声徵调式作品,单二部曲式写成,全曲的结构方整对称。它用梅花不畏严寒风雪、傲然怒放的坚贞性格比拟江姐坚强不屈的革命气节,刻画出江姐崇高的革命形象。整首歌曲在作曲技巧上大量使用八度、七度的跳进音程,这样使得歌曲更加气势磅礴。在歌曲的旋律上采用了四川的民歌曲调和四川扬琴等戏曲音乐素材,并使二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演唱起来朗朗上口。在歌词上主要是以红梅来象征我们的同志。红梅的生长环境是十分险恶的,用它来象征着我们革命的艰难与不易。当时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的驻地就设在重庆,也就是在敌人的心脏。红梅生长在最险恶的地方,这就寓意着我们的同志像红梅一样也是在最危险的地方与敌人展开斗争工作的。红梅开在最危险的地方,但同时也象征着是凝聚了党的巨大革命精神的地方。正是因为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下才使红梅具有了坚忍不拔、不畏艰险、傲雪凌霜的品质。
即使是“三九严寒”和“千里冰霜”的恶劣环境,红梅也不会畏惧,也暗示出我们党的同志不畏惧环境的艰险,与敌人斗争在第一线,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了革命的胜利甘愿把生命献出的伟大精神。《红梅赞》非常具有歌唱性,并且根据《江姐》这部歌剧剧情的发展变化贯穿于整部歌剧的音乐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成为盛唱不衰的经典之作。此曲在整部歌剧中一共出现了四次,每一次的出现都很恰当的根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刻画的需要而加以变化,不拘以简单和一般的旋律重复,可以称得上是歌剧主题曲创作的典范。《红梅赞》旋律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一场江姐要奔赴川北时,在朝天门码头与孙明霞一起唱的;第二次是在第二场中由男声伴唱唱出的,江姐正痛苦悲伤的回忆自己的丈夫老彭;第三次出现是在第七场江姐在刑场就义前,这时二胡独奏《红梅赞》主题出现;第四次是在剧终,江姐在准备就义时昂首挺立,面带笑容,视死如归,眼里充满了对新中国成立的向往,这时雄壮的合唱又一次将《红梅赞》主题曲引出。《红梅赞》曲调的每一次出现,都是作曲家根据剧情发展精心别致设计的,它会恰到好处地以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表现出江姐当时的内心感受与心理活动是怎样的。所以说《红梅赞》从主题思想上及音乐主题风格上都是全剧的集中体现者。
观看舞剧的观后感 篇12
舞剧《莲花》,将“莲花”这一诗化的主题意象,借由现代中国舞的表现形式,予以充分的诠释和升华。在巧妙的时空设定之下,佛陀和莲花这两种具体形象相互幻化,来折射人性之中最本真的善意和美好。剧中的情节设定连贯顺畅,但艺术情绪却跌宕起伏,不乏亮点,摄人心魄。在用肢体语言,展现宗教文化清净、慈悲、超脱的特性的同时,嵌套着幽默诙谐,夹杂着残酷冷漠,而最终又统一归回形而上的思考之中,定位精准,立意深刻。
莲花的自然属性,经常用来与佛教的教义相类比,予以美化。佛与莲花的共性,也成为舞剧的切入点。本剧所使用的“莲花”题材,有别于传统的中国舞对花本身姿态形象的诠释,而是潜入其中,挖掘“莲花”背后更高深的文化内涵。在佛教文化之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洁净脱俗、叶花实并存的稳固周全,都与佛教的意旨相契合。临近莲花,也如同临近宗教一样,都能使人深觉平静与喜乐。本舞剧思路开阔,着力将于将这种高尚、超越的情感境界,借由舞蹈这种感染力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传递给观众朋友,带来平和、通透的心灵体验。
观看舞剧的观后感 篇13
保利剧院将在9月6日和7日上演全新编排的中国舞剧《莲花》,这也是继这部戏此前在上海举行的成功首演之后首度在京城观众面前展现。
舞剧由编导赵小刚编排,这位在敦煌舞蹈中沉浸二十余年的编导也在这部舞剧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他在介绍这部舞剧时说:“我十一岁开始学习敦煌舞蹈,二十几年来似乎从没真正离开过。也曾感受到现代舞蹈的视觉冲击,试图脱离敦煌的限制,却原来先祖留下的遗产已经化作一根筋骨长在了我的躯体深处。”
舞剧《莲花》的灵感来源是乐僔在敦煌开凿莫高窟第一个洞窟的历史传说以及在中国文化里广泛存在的“莲花”这一意象。据赵小刚先生介绍,舞剧《莲花》摒弃了传统中国舞中常见的形态,而是全部来自敦煌壁画中可考证的真实形态。在感情方面,编者特意选择了乐僔这一形象,并把他意象为一个彩塑师,而乐僔与莲花泥塑之间如父女般的亲情也象征了如今愈发被重视的家庭价值。乐僔不仅是剧中主角,也是编舞者作为艺术工作者的自比,而莲花泥塑的游历则象征着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到生活的全过程。
舞剧中为了表现“莲花”在中国文化中千变万化的表现形式而设计了许多段舞蹈,其中包括了展现柔软温婉一面的“蓝莲花舞”,展现莲花最纯洁特质的“并蒂莲双人舞”,描绘金刚罗汉眉目冷峻的“金刚莲五人舞”以及让万物归于始终的“七宝莲花群舞”。
观看舞剧的观后感 篇14
虽说第二天早上便是化学竞赛,母亲硬是把我拖回东莞观此舞剧。
这次是由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世界顶尖水平)表演,不容错过。
音乐。
音乐是录好了的唱片。作为古典乐发烧友,我已将大部分音乐(柴可夫斯基的版本)的旋律刻录脑中。而舞蹈时音乐已被改编不少。不管怎么说,我还能听见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之魂,不至于过早鼓掌。
舞
芭蕾,脚尖上的罪,美丽而又苍白的幸福。
羡慕俄罗斯姑娘惊艳的出场,每个都有深邃大眼,皮肤雪白,纤细的腰…芭蕾好像天生就是她们的伙伴。
一个个都穿着那种高雅的舞鞋,一踮脚尖便是更典雅的姿态。碎步,小跃,划圈,转圈,大步跳跃…每一个动作都是美感的化身,舞裙似盛开的白莲花,圣洁地绽放在舞池上;舞裙摇曳,好像花儿也在这无边的'美中舒展开了久违的芬芳…
而舞鞋里又是何种惨不忍睹!鞋里,小块海绵垫上渗透了血。一踮就痛,哦,不痛,因为已经麻木;一个转圈,指甲又裂开小缝,几滴血渗出;一个跳跃,脚踝又得承受极大压力,血淤在脚背,脚趾又开始渗血,但又不得停歇,继续在血与痛中跳,舞,观后感《芭蕾舞剧《睡美人》观后感》。汗珠满面,却还得露出耀人的微笑!
女主角笑得是那般自信!镁光灯下,她是公主,她是美,她是一切…那些伴舞的呢?
我看到了她。瘦长的手臂,在一排排手臂中更显瘦弱。她没有乌黑动人的长发,也没有金发的柔波--她只有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棕色头发。她的脸脆弱而又精致。初上场时她好像有点紧张,显得有些羞涩。但她还是微笑着。
和其他伴舞女演员一样,她也缓缓举起手臂,高过头顶,脸略略侧过一边,显出高挺的鼻梁,嘴角浮现一丝微笑。鬓丝处似乎有水珠抖动。
很累吧,我想。
她自始至终都微笑着。她太高了,她不能当女主角,因为她比"王子"还高;她的腿太细了,她不能当女主角,因为纤细的腿难以长时间承受旋转的重荷…但她在舞台最不起眼的一隅,她在最平凡最黯淡的角落,她依旧要笑,笑得如那粲然绽放的白莲花。
终于在那一瞬,她走上了舞台中央。但追光灯仍未对准她的微笑。她依旧无悔地笑。
划圈,小蹲,然后她又退回了那个不起眼的角落。
一个圈都没转,一个小跳也没有展示,她就隐于那平凡中。
我忽然懂了:这是她的梦想。
站在这个舞台上,与世界最顶尖的舞者共舞,足矣。
不必受众人注目,不必成为最好的,能实现自己梦想,做自己喜欢的事,便是幸福。
足矣,足矣。
我又奢求那么多干嘛呢?我正做着我喜欢做的事情。
我其实很幸福。
观看舞剧的观后感 篇15
昨晚,在上海大剧场观看了空政歌舞团编导、演出的大型舞剧“红梅赞”,又一次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舞剧以与话剧不同的表现形式展开剧情,在演出过程中虽然以肢体语言和音乐合成表达,少有对话和旁白,但观众依然能够解读个中深邃的涵义,那一场场、一幕幕,给人心灵以十分强烈的震撼。
山城重庆歌乐山下的白公馆和渣滓洞里,被当时的反动军警囚禁着数百名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他们在狱中失去了人生自由,忍受着非人的待遇,但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定不移,一直不屈不挠地同反动势力进行着顽强的斗争。
尤其在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他们明知国民党反动派会作最后的挣扎,会对他们举起屠刀,而自己看不到胜利的曙光时。依然威武不屈,保持革命气节,这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观看舞剧的观后感 篇16
从未看过舞剧,《红梅赞》却让我体会到了舞剧这种艺术的魅力:诗化的情节,舞化的人体,极具震撼力的艺术视听效果,给人以气势恢弘、荡气回肠之感。
黑暗的铁牢中,不屈的志士在英勇地抗争着。他们中有“疯老头”,一对年轻的恋人,“小萝卜头”和他的妈妈,临近分娩的孕妇,还有备受酷刑、坚贞不屈的江姐及在敌人威逼利诱下变节偷生的叛徒,等等。舞剧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酷弄吊打和各种利诱,江姐她们大义凛然,刚毅顽强,叛徒则摇尾乞怜、为虎作伥。在那阴暗的牢房中,他们团结一致,开展了义无反顽的绝食斗争。就连天真的孩子“小萝卜头”,也忍住饥饿的煎熬,懂事地紧紧依偎在妈妈身边。在这与死亡相伴,艰苦卓绝的时刻,他们毫不畏惧,小萝卜头小小心灵里憧憬的依然是那自由飞翔的蝴蝶,女青年思念着自己相依相恋的情侣;江姐想念着自己相爱相伴的丈夫老彭……敌人末日临近,开始了疯狂的屠杀。英勇的志士舍生就义。之后,随着解放大军进军的炮声,仿佛志士们听到了开国大典隆隆的礼炮,新生婴儿的啼哭代表了大家对胜利的强烈渴望。理想和信念在胸中燃烧,志士们在烈火中永生。最后,胜利的曙光照亮了大地,万里长空,忠魂起舞。新中国欢庆。
该舞剧以生动的肢体语言和凝重的氛围,再现了江姐等烈士的英勇形象。其在人物塑造上极具特色,让我深受吸引。如一开始,一踩着疯疯癫癫步履的老人的出现,他古怪的行为举止自然而然让人想到他是个疯老头。再如叛徒动作设计中的颤抖、畏缩、连滚带爬的造型,清楚的展现了他激烈的思想斗争及最后的屈服,使人一目了然地感到贪生怕死的渺小与无耻嘴脸。而江姐充满激昂而坚贞人格的肢体语言动作,使技巧展现与人物性格塑造相得益彰。剧中,小萝卜头面对死亡,向往自由飞翔的蝴蝶,狱中大屠杀的舞段设计等等,都使用了舞蹈本体艺术的方式,营造了催人泪下、英勇悲壮的艺术氛围,并展示了以江姐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了崇高的理想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锋铸铁骨,生动地再现了先烈们不屈不挠、顽强刚毅的光辉形象和顽强斗争的“红岩”魂。正因为该剧在人物塑造上的个性化肢体语言的运用,使得感人的情节得以展现、演绎,让人为之撼动。
舞剧中让人映像深刻的道具――铁栏,它不仅隔绝了人与人,也在间隔时空上起了很好的作用。在剧中,他被推拉,折转,都让人感受到人物的愤慨之情。烈士们被杀害前告别难友及他们在牢狱中与敌人的抗争等情节都通过舞蹈得以淋漓尽致地自由表现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烈士们在牢中共同的心声。舞剧中夸张的肢体动作应用于舞蹈中,完美的呈现了一幅幅生动又感人的画面。舞剧无法用旁白或歌唱来演绎故事情节,故在该舞剧中用一个个生动的舞蹈动作塑造了一位又一位的烈士形象,从而来诠释先烈们崇高的思想品质,亦是剧情很顺利地往下发展。
“红梅花儿开……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一曲红梅赞,舞动了多少人的心。整台舞剧从一开始就灌入的崇高的思想理念――不屈不挠,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坚定胜利的到来;加上与众不同、巧妙的文学构思――一个接一个人物的刻画,展现其个性;伴随着舞剧音乐――采用奏鸣曲式,把交响乐、民族乐通俗地融在一体,以优美的舞蹈艺术,使舞剧的魅力发挥至了极致。
荡气回肠的歌声、刚劲有力的舞步、催人泪下的场景以及极具震撼力的视听效果,让我们领略到了红色经典那气势恢弘、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
观看舞剧的观后感 篇17
《天鹅湖》于1877年2月20日,在莫斯科皇家剧院首场演出。但是,这部现在风靡全世界的芭蕾的首演竞然失败得一场糊涂,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然而事实正是如此。可见,编舞和布景都很糟,尤其是芭蕾舞主演演员的舞技拙劣,导致了首演的失败。但是柴科夫斯基并没有气馁,继续与其他几个大艺术家研究,终于天鹅湖受到一致好评。
这部舞剧是根据童话改编的,大致的剧情是:可爱的公主被邪恶的魔王施了魔法变成了白天鹅,在湖边和王子相遇,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只有忠诚的爱情才能破解邪恶的咒语。王子爱上了白天鹅并发誓永远爱她。然而在为王子挑选新娘的舞会上,外貌相似公主的黑天鹅欺骗了王子,使得王子背叛了白天鹅。但是,后来王子发觉受骗,激动地奔向湖岸,在大家的帮助下,最终爱情战胜了魔法,王子拯救了美丽的公主,在永恒的爱中,王子和公主团聚了!
虽然这是跨国界的艺术,但是人们的情感是共通的。故事的过程有曲折但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美丽的爱情总能牵动人心,总能让人想起许多动人的故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爱情这两个字就足够让人感动的一塌糊涂。
舞剧中混合了独舞,双人舞和群舞,各种形式的舞蹈。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舞蹈中,对于各种形式的恰当运用是很重要的艺术手法,运用的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演员们通过自己的舞姿来充分地表达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烘托人物,渲染环境气氛等。剧中的双人舞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很是美丽动人。还有黑天鹅的32圈名为挥鞭转。这32圈挥鞭转要求连续完成,整个过程脚尖的移动范围不能超过一条皮带围成的圈才为优秀的表演,这十分考验女演员的腿部力量。这一高难度动作作为天鹅湖里的一段重头戏。所有人都被那高超的舞技折服了,激动地除了惊叹还是惊叹!
观看的过程特别留意舞蹈演员的服装。一直都觉得舞蹈演员穿的衣服特别好看,看着穿着美丽的白色芭蕾舞裙的演员,都会偷偷羡慕呢!
其实有些部分看的不是很明白,但是她们专业的表演让人无法挑剔。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幅场景都那么完美。演员们的优雅的身姿,轻盈的舞步和透露出典雅的气质,让人不得不拍手称赞!当然,还有他们对舞剧人物的性格,情感等的倾情诠释,我们都深深被吸引了。
这是一场美妙的足尖盛宴,感谢老师给我们提供这部这么好的舞剧,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经过了一场艺术的熏陶和洗礼,相信大家也和我一样对舞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定义,在今后的接触舞蹈的时候就会有不同角度的审美眼光。无论如何,我会一直记的我看的第一部舞剧叫做天鹅湖!柴科夫斯基特别喜爱乌克兰的春和秋,他和贝多芬、勃拉姆斯一样,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的人。俄罗斯欣欣向荣的、美丽的大自然给他以激情,而他也经常留意在那激情之中捕捉某些素材,用来补充他的创作。
【观看舞剧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观看舞剧一把酸枣的观后感09-19
观看芭蕾舞剧吉赛尔观后感(精选7篇)03-11
舞剧云南映象观后感06-07
舞剧白毛女观后感10-07
舞剧云南印象的观后感优秀范文07-13
大型舞剧云南映像观后感(精选32篇)05-11
观看演出的观后感05-04
芭蕾舞剧天鹅湖观后感范文07-18
芭蕾舞剧天鹅湖观后感800字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