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景德镇古瓷器鉴定
造型的鉴定
瓷器的鉴定,造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不同时代烧制的瓷器,有着不同的造型特征。一般来说,元代瓷器的造型特点是古朴敦厚,胎质厚重,大型的器物较多。因为器型的厚重不易摔坏,器型的较大盛放的东西也多,这与元代贵族统治者为游牧民族的习俗有关。明代瓷器的造型不如元代古朴,但灵巧秀美,线条流畅。这是因为明代陶车旋坯代替竹刀旋坯,工艺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瓷器外观的精美,器型的繁多。清代瓷器的造型端庄精致,雍容华丽。这是因为清代康、雍、乾三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瓷器的造型也异常多姿多彩。不同的生活习俗,制瓷技艺的提高,社会的稳定繁荣,赋予了元、明、清这三个时代不同的造型艺术风格。
而同一种类型的瓷器,不同时代的造型也是各不相同的。如宋代习见的梅瓶,口孝短颈、肩丰、下腹敛收,器身挺拔修长,有一种古朴秀美之感。元代的梅瓶,短颈加高、喇叭形,肩部更为丰满,体型变大。明代的梅瓶,口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清代的梅瓶,口大颈直,肩丰略平,下腹又有所加粗,失去了线条美。又如宋代就有的玉壶春瓶,元代是颈部细长,整个器型较为瘦长,这与宋代造型秀美的风格相符,而与元代敦厚的造型风格相左。明代玉壶春瓶的腹部、颈部都比元代短一些,器型比例协调。清代玉壶春瓶,短颈、下腹圆,器型稳重丰满。
2.纹饰的鉴定
瓷器的纹饰与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些纹饰还是某一时代所特有的装饰,这也为瓷器的鉴定提供了依据。元代瓷器的纹饰是层次丰富,图纹繁密,主题突出,并有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之分;明代瓷器的纹饰趋向疏朗简约;清代瓷器的纹饰工整精细。而元代所特有的纹饰是,牡丹花的叶肥大而规整,连花纹 叶呈规矩的葫芦形,边线不相连的变形莲瓣,中茎满色的蕉叶纹;明代所特有的纹饰是,洪武时的扁菊纹、正反两个一组的回纹,正德时的阿拉伯文装饰,嘉靖万历时的花组字、云鹤;清代所特有的纹饰是,康熙时的双犄牡丹、大篇诗词文字装饰,雍正时的过枝花,乾隆时的色地轧道装饰等,都是各时代最具特色的装饰。
有些纹饰虽历代沿用为传统纹样,但也各具时代特色。任荣兴在《彩瓷》一书中论为:“元代龙纹形体细长,矫健有力,多呈小头,细颈,三、四爪露骨有力;明代永乐、宣德时的龙纹气势威武,头部变大,龙嘴上翘如猪嘴,身躯粗壮,龙爪呈五爪风轮形,粗壮有力;成化、弘治、正德时的龙纹变得温顺而无野性,龙身细长,双目半视,短髯上飘,多见莲塘行龙、穿花龙,成化时还有一种衔灵芝花式尾的香草龙,造型较为特殊。明代晚期嘉靖、万历时的龙纹比较简单草率,鼻作如意头状,龙鳞作曲线三角形。清代的龙纹雄伟健硕,头部描绘仔细繁复、人面化,身躯粗壮,双角锋利。”
3.胎釉的鉴定
由于产地的不同,时代的不同,制瓷用的胎和釉也各不相同,这是鉴定瓷器的又一种有效方法。元代瓷器的胎骨厚重,底足一般多露胎、粗糙,有粘砂现象及杂质点,并有旋削痕,底部能见“火石红”。明代早期胎骨瓷化程度差,胎色白中含灰、含蓝或含红,见僵胎;中期胎骨白净细腻,烧制紧密,瓷化程度好,已不见僵胎。清代胎土淘炼严格,胎体减薄,露胎处洁白细润,不见“火石红”,中后期的胎骨尚佳,以后渐粗松,手感较轻,修胎欠精。
元代瓷器釉层较薄,一般白中闪青。明代永乐瓷器釉面肥润,白中含青,宣德釉色少数莹白,成化釉色润若脂玉,表面平滑光致,含小而密集气泡。清代康熙釉色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晚期釉色大多数为细润的粉白色,有一部分为硬亮青色,釉胎结合紧密具有玉质感;乾隆釉色白中微青、气泡细小,釉面光滑莹亮。根据瓷器所绘的彩料不同,也可以鉴定瓷器的年代真伪。如明代永乐、宣德时的青花瓷器,使用进口的苏泥渤青料绘画,色泽浓艳,并有铁锈疤痕和晕散现象。成化、弘治、正德时的青花瓷器,使用国产平等青料(产于江西乐平),清新淡雅。嘉靖、万历时的青花瓷,用回青料,蓝中泛紫。清代使用的国产浙料(产于浙江),上等品色泽青翠,次品泛蓝灰色;国产明珠料(产于云南),靛青,发色有层次。又如釉里红,元代大多呈红灰,甚至黑灰;明代呈宝石红;清代呈色明艳。
4.款识的鉴定
款识是指瓷器上刻划或书写的文字,有年号款、堂名款、吉语款、警语款、陶工款、干支款、花样款等。款识盛行于明清两代,特别是官窑器,由于有专人负责写款,都具有一定的风格特征,也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元代款识较少,多短语、吉祥语。明代官窑款识特征前人归纳为: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清代顺治、康熙时盛行楷书款,雍正时楷书款多于篆书款,乾隆时篆书款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成主流,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恢复楷书款。明清的年号款还有一定规律性,绝大部分的年号款都写上国号和皇帝年号。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清代年号款除六字两行排列外,还出现了六字三行排列。
5.工艺的鉴定
明代立器都采用分段拉坯,然后再粘接而成。如洪武时期的器物从内壁观察,可见底的周边有接痕,是器底和器身分开制作,故器物有掉底现象。明代中期以后,采用腹部粘接,在腹部外壁可见两道接痕。到了清代,由于修坯工艺的提高,立器分段拉坯粘接的痕迹不明显,甚至看不出来。又如明代永乐、宣德时盘,圈足较矮,外墙内敛,里墙外斜,足端呈棱角状,如刀切一般,用手很难抓起;清代雍正时的仿品则圈足较高,足端滚圆的“泥鳅背”状,用手较易抓起。
【景德镇古瓷器鉴定】相关文章:
景德镇的瓷器优秀教案08-26
《景德镇的瓷器》优秀教案08-25
苏州瓷器鉴定08-02
如何鉴定官窑瓷器10-25
民国瓷器鉴定要点04-10
上海市瓷器鉴定中心08-03
古玉鉴定专家08-03
乾隆青花瓷器有哪些正确的鉴定方法10-11
元代瓷器的特点特征鉴赏01-27
北宋汝窑瓷器的特点特征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