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观后感(精选6篇)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老先生在1951年为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画面极具想象力,表现的恰到好处,动静结合,实乃绝妙的构思。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观后感,仅供参考。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观后感 篇1
齐白石老人一生最有名的画要数《蛙声十里出山泉》。自一九五一年问世以来,此画属于老舍家已过去了整整六十二年。今年,经过四位子女的一致同意,决定拿出来献给国家,让它成为公众的财产,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保管。此决定一出,不少人都认为,存放地点的地位有点“小”,应该给国家博物馆或是中国美术馆。其实,说来话长,这里面有许多故事。
核心是这幅画和文学有关。
一是求画人是老舍先生,画是因文学而生的;其二,画是命题画,是按古人诗家的名句的意思而成画的,是文学和美术的共同产儿。
1951年,老舍选了苏曼殊的四句诗句,向齐老人求画。老人很漂亮地完成了四幅画作,裱出来之后,挂在寓中客厅西墙上,满壁生辉。老舍先生受了鼓舞,这回找了四句表现难度更高的诗句再度向老人求画,其中最难的就是查初白“蛙声十里出山泉”和赵秋谷的“凄迷灯火更宜秋”这两句。查初白是清康熙时期的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著诗万首,被誉为白居易、陆游之后的“那一人”。老舍先生选中他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诗句也确实是一个妙招。
齐老人得信之后,超水平地创作了两幅杰作。对其中《蛙声十里出山泉》,他用重墨在纸的两侧画了一个山涧,急湍的山泉在山涧中流淌,水中游曳着六只小蝌斗,上方用石青点了两个青青的远山头,青蛙妈妈在那里呢,她的声音传出了十里之遥,到了山涧的这头。画作完成之后,在老舍先生客厅挂出之后,消息立刻传向四方,轰动一时,成为中国文坛画坛一桩大事。这大致是一九五一年秋天的事。当时流传的说法是,老人得到命题后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找到了灵感,提笔完成了有奇妙构思的绝品。当朋友们询问时,老舍先生自己也这么说,总是对老人的聪明才气和创作水准倍加赞赏,称他不愧是世界级的美术大师,九十一岁啊!
这张画后来常常挂在老舍客厅西墙上,许多文艺界的朋友都欣赏过。有关它的故事上了小学教课书,上了齐老人的几种传记。此画还正式出版了国家邮票。后来,为了安全起见,根据胡絜青先生的建议,暂时交给我任职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保管,锁在该馆库房的大保险框里。
2011年,北京文史研究馆的《北京文史》杂志改版,它的一位策划人杨良志先生向我约稿,我写了一篇长长的回忆文章给他,题目叫《齐白石和老舍、胡絜青》。哪知道,文章发表时,竟然同时刊登了老舍先生当年求画的原信,信下面注明是“北京画院供稿”。这封信披露了一段惊人的史料,大出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的意料。原来,老舍先生在求画的同时,居然主动提供了绘画的构思。其中关于怎么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老舍先生用红毛笔写到:“蝌斗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
这封信像一颗炸弹,立刻轰动了整个美术界。原来,这幅杰作,真的是两位巨人用接力赛的方式取得的成果:老舍先生出题,出构思,定情调;齐老人继而完成美术构图和实现艺术创作。而且,老舍先生对谁也没有提过这封信的内容,反衬了他人格的自谦,平凡而自然,以及那个时期文人之间友谊的真诚和无间。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观后感 篇2
齐白石为老舍先生作《蛙声十里出山泉》,不写蛙形,却写山石流泉,蝌蚪游出,令人如闻十里蛙声,画面内外弥漫着清凉的气息。粗笔山石间有细笔溪水,流动宛转,而蝌蚪则如流水中跃动的音符,真有空谷天籁之致。陈玉圃先生在《山水画画理》中写道,“(蛙声十里出山泉)粗笔大墨,线描卷舒,或乱石参差,或细流涓涓,皆以情势相联贯,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其于气韵之创造可谓妙绝!”
黑色山岩间涌出明澈的溪水,它分割了黑沉沉的山岩,使之出现生命的裂隙,这是充满生命意蕴的生命涌动,蝌蚪在其间,是生命涌动的歌吟。而暗夜中的蛙鸣,也如光亮分割空旷无际的暗夜,它使黑色的夜空出现明亮的裂隙,艺术家是这种裂隙或曰边界的感受、倾听者。
在阴暗、厚重岩石间涌现的溪水,如同盘古开天,将混沌的山岩带入明澈、清凉的诗意情境,蝌蚪、游鱼为之而生。
这种溪水的涌现,如同暗夜涌现的蛙鸣。在黑沉沉的暗夜中,如果没有蛙鸣,就会陷入没有尽头的黑暗,蛙鸣是暗夜中的一线光芒,是温暖的生命回声。
黄宾虹的如夜行山,实际上是一种感受与诗意的涌现,这种涌现不是明确、直白的呈现,而是烛照式的显现。中国画的写意本质,是传达天地之间神秘的生命之力,是表达心灵在山水间若有若无的回声。无论是黄宾虹的如夜行山,青城坐雨,还是齐白石的十里蛙鸣,都不同于那种风景式的直观写照,而是隐天地大道于山水之象,虽也是山水物象的写照,更有象外之致,流动着天地的韵律。
当黄昏的天光令万物归于朦胧,蛙鸣、虫声、流水成为暗夜中的明亮之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皆显现又归于沉寂,这暗夜的歌声也如繁花、青春之逝,不可追溯,也不可阻止。白石老人常写山野之繁盛,这浩大的`生命气象也终将流逝,而在凄冷萧索的荒寒中,又有生命的孕育、涌动。艺术家可以记录这种生命的凋敝与孕育,再现那些流逝的画面。
画是无声诗,并非全然的沉寂,而是滤去喧嚣,抵达天地自然、朴素的清音。画中弥漫的,多是秋虫之鸣,蛙声十里,松涛阵阵,是风静云淡之夜,山林间若有若无的天籁之声。
当静穆、深沉、纯净的天籁之音显现,世间的喧嚣就将退隐。我曾在古寺之侧小住,入夜万象皆隐,惟有秋声肃杀,鸣虫零落,天边一点星光,如暗夜中隐约的心光。忽悟白石老人那种纯净如天籁的画境,其正在此山野秋声之中。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观后感 篇3
每当看到这幅画,泉水流淌的声音便在耳旁响起。每当看到这幅画,蛙声的鸣叫印入脑海。这便是白石老人的绘画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
据说,这幅画是白石老人在九十一岁是为朋友老舍创作的一幅作品。从外观上看,他的泉水中并未有蛙,而是几只小蝌蚪从远处的地方欢快的游了过来。他们离开了水源,告别了妈妈,它们的妈妈是谁?当然是青蛙。所以我便隐隐约约觉得蛙声渐渐地从山谷里由远及近传到我的耳边。
白石老人是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艺术实验经验的杰出老画家,他童年在乡村中成长,与青蛙、蝌蚪、蜻蜓等小动物有着朝夕相处的经历,他们同样也是白石老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白石老人的这幅《蛙声十里出山泉》才能如此生动有趣。对蝌蚪与青蛙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的惟妙惟肖。蛙声似有似无,隐隐约约。我们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用心去体会这幅画的妙处。
这幅《蛙声十里处山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这样一幅画,使我们感受到了艺术的美与神奇。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画笔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我们可以用它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观后感 篇4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老人的一幅重要作品。仅这幅画的创作就非同一般。它是一个文学家和一个书画家在艺术领域对高层次艺术理论的共同探讨。
现代画家齐白石作。纸本水墨,纵129厘米,横34厘米。齐白石老人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个命题时还上运用了这种特殊的联想手法。恰到好处。在该图中,画而上没有蛙,而观众有如闻蛙声之感。
而这蛙声也非是即时可“听”见的,而是在数周后的,十里山泉出山的溪水中。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齐白石作品选》第4枚《蛙声十里出山泉》是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的代表作之一,是公认的杰作,是齐白石91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幅水墨画。
诗句是由老舍指定的。在我国美术史上,汉代画家刘褒曾画过《云汉图》,人见之觉得很热;又作《北风图》,人见之凉爽生寒。他转炎凉于笔底的功夫,给欣赏者呈现了一个鲜明可感的艺术境界,而观者的感受是由形象引起的联想感觉。
《蛙声十里出山泉》作于1951年,已收入《齐白石全集》中。过去曾有许多评论文章对此进行评论,但多从画内与画外的关系方面找原因、寻论据,有人把这幅作品与宋代画院的考题相提并论,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评说常见于文人墨客的趣谈之中,都难真正寻求到这幅杰作的艺术真谛。
简析《蛙声十里出山泉》
《美术之友》(1998年第四期)发表了张光明的文章《简析〈蛙声十里出山泉〉──浅议齐白石绘画艺术的‘时空’观》,从“时空”艺术角度分析了这幅画的动机及其在艺术上达到的高度。
文章这样写道:“《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老人的一幅重要作品。仅这幅画的创作就非同一般。它是一个文学家和一个书画家在艺术领域对高层次艺术理论的共同探讨。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想请齐白石先生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
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艺术上一个深层话题,亦是一个难题。齐白石了解后,据说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可见白石老人已经领悟这不是一般的课题,而是让他去触及艺术领域中的更深层课题,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而对这样的考验,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
当老舍先生打开齐白石的画看完之后,高兴得拍案叫绝。只见老人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还在大声鸣叫。
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
文章还说:“认真分析齐白石先生在艺术领域达到的境界,主要表现在他不是直接去描写那些鼓腮鸣叫的青蛙,这说明白石老人对待诗与画的表现功能是掌握和运用得十分准确的。在对‘远山’、‘山涧’、‘急流’、‘蝌蚪’的处理上,齐白石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驾驭得游刃有余。由于齐白石对‘时’、‘空’领域的熟练掌握,才在画面上表现那样胜似闲庭信步。”
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优良传统,我们的前贤曾经运用这种方法取得了高超的成就。诗情画意不是轻易可得到的。在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中,诗情画意榫凿相吻,水乳交融,充满了浓郁的艺术魅力。
对于蛙声十里出山泉有一首诗: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新诗未必能谐俗,解事人稀莫浪传。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观后感 篇5
一看到齐白石的画,同学们总是这样啧啧称道:“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妙极了!”那么,你可知道他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画的故事吗?
有一次著名作家老舍请齐白石画一幅画,出的画题是“蛙声十里出山泉”。作为著名画家的齐白石,难道不会画“蛙”和“山泉”吗?当然完全会的,但他没有马上动手画,而是根据画题,苦苦思索了好几天,最后欣然挥笔,画出了这样一幅杰作:远处,几笔青山;近年,片片乱石,一股清水从溪涧泻出来,几只活泼可爱的蝌蚪在水中浮游……真是“十里”以外的蛙声在耳边响着。
“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故事,清楚地启示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一方面要以生活为源泉,另一方面要精巧构思,选择巧妙的角度,给读者留下想像的余地,用有限的文字写出丰富的内容。
齐白石这样,古代的画家也是精于构思的,下面请同学们读二个小故事。
《深山藏古寺》:宋代时,一次画院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看上去容易,但要画得好却需要花点功夫。画师们经过构思,很快就有人画好了。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庙,有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庙呢?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一连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正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却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细细看了一遍,便连连点头,说:“好,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魁选,就是第一名的意思。原来有一个聪明的画师只画了数级石阶和一条小溪,溪边有一个挑水的和尚。此幅画,虽不见近山浓涂,远峰淡抹,更没有萧森寺院,雄浑古刹,但那数级石阶,就是深山的缩影,那个挑水的和尚,就是古寺的象征。画面恰到好处,“藏”字跃然纸上。
《踏花归去马蹄香》:又有一次,主考官出一句诗:“踏花归去马蹄香”。这诗句的意思很明白:人们在春天骑马赏花,马蹄由于踩着了飘落在地上的花瓣,使蹄儿也变香了。这个题目有点难。因为游人、落花、马蹄都有具体形象,是好画的。但马蹄香却不好画,香是气息,只能闻到,肉眼看不到呀。然而,这句诗的精髓正在这个香字上,还非画出来不可。画师们个个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有的画是画了,无非画出满地落花,游人骑在马上,马蹄踩着花瓣,就是丢了那个“香”字。难虽难,但仍有一个聪明的画师画出来了,他考取了第一名。你猜一猜,那位画师是怎样画出“香气”的呢?原来,这位聪明的画师的图画上,画的是:繁花压枝,落花遍地,游人骑在马上,马儿轻快地扬起一只后蹄,两只蝴喋,追逐着马蹄翩跹飞舞!蝴蝶是爱采花的昆虫,哪里儿有花香,它们就去哪儿。蝴蝶既然追逐马蹄,岂不是因为马蹄香吧?这样,他用两只蝴蝶就把看不见的香气具体地表现出来了。实际上,画两只蝴蝶,不仅把这个香字表现了出来,而且增加了盎然的春意,也衬托了玩赏春人的愉快心情,使整个画面也更生动了。
读了上面两个小故事,同学们是否想到,其实绘画是这样,写文章同样也如此。同一个内容,同学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构思来表现。但是要使构思不落俗套,别具匠心,就需要同学们选择最佳的角度落笔,像齐白石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和宋代画师画“深山藏古寺”和“踏花归去马蹄香”那样;像拍照时,挑选最好的角度一样;像足球射手那样讲究射门的角度。如:写改革开放后,我们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巨变的题材,许多同学都从村里造起新房,家里添置了电脑、彩电、电冰箱、吃的小菜如何丰盛等单一角度来反映。方老师想不是不能写,如果六十几位同学都从这个角度构思就会出面“千人一面”与别人雷同的构思,同学们能不能另辟蹊径,学习齐白石和宋代画师的方法呢?答案是完全可以的,方老师经过实验知道,学生们的构思和选择的角度绝不比齐白石画画差。如有的同学通过自己书包、文具盒的变化来反映自己家庭生活变化;有的同学通过自己家电灯的变化来说明;有的同学数家乡高楼来说明;有的同学通过家里灶具的几次更换,从烧柴草的灶头到用鼓风机烧煤,最后写用上了管气煤气灶,反映家乡生活的变化。还有的同学以《小路作证》为题,写了家乡的一条小路,从清晨到傍晚,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群从这条小路经过,以及行人相互之间的谈笑、身上的服装和手里提的、肩上挑的物品,来反映的改革开放后人民精神面貌和物质生活的变化。文章的最后写道。“我们这个小山村变富了,小路可以作证。”这样,不落俗套,别具一格的构思,读起来人们就有一种新鲜感。另外,以“我的老师”为题,如果选用“雨中送伞”“带病工作”“家访”“补课”等材料来反映老师的“辛勤负责”,角度就太正,不易写出新意。有位同学以班主任老师患“健忘症”为切入点,列举了一次师母让他上街去买米,结果老师抱回一大摞教学参考书;还有一次放学后他只顾埋头教班上的小干部“电脑绘画”,把去幼儿园接女儿的事忘得一干二净。这篇文章寓褒于贬,角度独特,构思巧妙,值得同学们学习。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观后感 篇6
齐白石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笔墨表现出来。画面上没有蛙,而有如闻蛙声之感,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在四尺长的立轴上,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蝌蚪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见到摇头摆尾活灵活现的蝌蚪游荡在溪水的源头,自然会想到蛙和蛙的叫声。可以从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蛙妈妈还在大声鸣叫,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真是画中有画,画外还有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声情并茂,惜墨如金,使人产生无尽联想!
该画不是直接去描写那些鼓腮鸣叫的青蛙,在对“远山”、“山涧”、“急流”、“蝌蚪”的处理上,齐白石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驾驭得游刃有余。由于齐白石对“时”、“空”领域的熟练掌握,才在画面上表现那样胜似闲庭信步。在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中,诗情画意榫凿相吻,水乳交融,充满了浓郁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观后感(精选6篇)】相关文章:
蛙声_700字02-22
蛙声_650字02-11
蛙声小学作文01-22
蛙声_1200字01-27
关于蛙声作文2篇02-12
蛙声小学作文5篇02-01
描写蛙声的散文随笔08-30
蛙声一片优美散文11-16
语文阅读试题:齐白石的人格07-24
山泉水茶文化的泡茶方法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