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读史记观后感

时间:2021-11-24 12:25:3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读史记观后感

读完《王立群读史记》后,不禁对汉武帝产生崇敬之感,这种感受是由然而生的,也是发自内心的。试想一下,历朝历代,有哪一代帝王能够对生前的错误和失策进行反思,临终前因为自己在世时的过失进行忏悔而下“轮台罪己诏”呢?又有哪一位帝王能够在“罢除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还能海纳百川、广开言论,接纳四方闲士入朝为官呢?这些,也就是我对这位一代雄主产生崇敬的根本原因。不过,我对汉武帝的敬佩之情更多的还是来自于他力抗外敌、开疆括土的雄才大略方面。

读史记观后感

汉武帝一生在位54年,差不多有百分之九十的时光是在对外战争中度过的。他南征东越、南越,北击匈奴,开疆扩土;一代雄主的武治水平发挥到了极致。于是,在武帝朝,便涌现出了卫青、霍去并李广这样的军事天才。而这三位军事家当年都有感天动地的豪情壮举,让人不由肃然起敬。卫青当年一番豪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直至与匈熬战到白头,而当年霍去病在战场上与匈作战深入敌穴,奋勇作战,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而李广则是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杀身殉国,至死不向敌军屈服。这就是英勇无畏的汉家勇士,使人由衷的感到崇敬。

而纵观武帝一朝,除了杰出的军事家,还有出色的外交家。而张骞就是这其中就是其中的一位姣姣者。

汉王朝自高祖刘邦时代起,中原地区就不断遭到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侵扰与破坏。人畜伤亡损失非常惨重。为此,自高祖时代起,就被-迫答应对方以和亲和进供的.方式来换取短暂的和平。但是匈奴的胃口越来越大,单靠和亲与进供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了。于是匈奴到了文帝朝,依然对边境进行破坏骚扰活动。对于匈奴的出尔反尔,到汉武帝时,武帝决定以战争的方式来对匈奴进行报复。这样,当武帝继位的第二年,经朝臣的献策,武帝决定在都城长安张榜帖告,举行一嘲红楼选秀”全国征集优秀人才,派最有胆识和才华的人去西域月氏(音:支zhī)进行交涉,说服当地国王派人配合汉军夹击匈奴。(因为月氏和匈奴是仇家,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这里不再多言)说起来,这可不是一件好差事埃首先,先说西域的地理位置。西域,广义上从我国新疆经巴尔喀什湖绕过波斯、土尔其,一直到达现今欧洲中部。而狭义上的西域就是从中国新疆开始,经过当时匈奴境内到中亚。全程差不多都有数万公里,路上若赶上天灾人祸,保不齐还要丢掉性命。但是,许多人由于都把它当成一次为朝庭效力的机会,所以有许多人奋勇当先赶来报名。于是,经过初赛、复赛、淘汰赛;以及5月份的全国总决赛,最终张骞和堂邑父顺利胜出,得到了自己心怡的角色————出使西域。至此,张骞和堂邑父跟着100余名随从于公元前139年踏上了西行之路。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途中还被匈奴扣压过十年。但被扣这几年中,张骞虽历经屈辱,却意志坚定,保持“持汉节而不失”。直到后来匈奴内乱,张骞和堂邑父侥幸逃出。逃出后,他们来到了一个名叫“大宛”(音:yuān渊)的国家。大宛国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强大的国家,且对汉主非常崇敬,所以当地国王一听说汉使来了,便认为这是个极好的外交机会,便以礼相迎。数月后,大宛王便派使臣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叫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国家呆了一段时间后,便由康居的武士护送他们来到了最终的目的地————大月氏。月氏王很有礼貌的接待了他们,但最终却拒绝了他们联手夹击匈奴的要求。尽管如此,张骞仍不愧是一位了不起的出色外交家。正因为此,他和堂邑父与在匈奴认识的胡人女友在再次绕过匈奴边境而被匈奴扣压后,因匈奴内部战乱而顺利逃了出来。回到长安后,他们得到了长安市民英雄的礼遇和汉武帝大加赞许,历经13年,最终顺利回朝复命。不久后,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与上次不同,这一次他顺利完成使命,并带回胡人使人回朝复命。

汉武帝朝人才济济,除了刚才介绍的外交家和军事家以外,还有许多杰出的文学艺术家。比如编纂了《淮南子》的淮南王刘安,儒学家董仲舒,大文豪司马相如,谋略家东方朔,《史记》的作者司马迁;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文学艺术家。总知,汉武帝朝疆域辽阔,人民在汉武帝的治理下安居乐业;所以真想乘坐时光机回到汉武帝的时代,因为,回到那个时代我认为才是一种幸福与美好的快乐享受。

【读史记观后感】相关文章:

读史记心得体会08-26

读《史记·张良拜师》感受作文08-18

王立群读史记观后感11-25

读史记后的心得体会08-26

读《史记》有感04-13

史记中的名句07-07

《史记》中的经典名句06-23

《史记》中的名言09-04

《史记》选读习题精选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