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子参军观后感
张曼君导演的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观看之后,我内心颇为欣喜,不仅获得了艺术的熏陶、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撼,还为江西的艺术家们能创造这么高水平的艺术精品而由衷地高兴自豪!
本剧获得了国家专项资助,利用现代舞台表现技术和理念,声、光、色一体化程度很高,剧情、人物、歌词具有浓厚的赣剧特色,整台歌舞剧段落衔接自然,场面跌宕起伏,情节紧凑生动,主演演员无论唱腔、声色、表演都极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大众演员的铺陈也一丝不苟,创作班底、演员、技术都显示了一流的水平和功力,这是本剧获得成功的最大要素。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校园版昆曲《牡丹亭》进入大陆后,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合作,成立“白先勇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每年定期演出,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定期举办昆曲国际研究讨会,用多种方式支持对昆曲的系统研究,形成对昆曲系统全面的研究成果。北大还成立了昆曲学生社团,吸收大学生加入到学习昆曲艺术的行列,从而成为北大的一个校园文化品牌。这一做法也许对江西的艺术家们和文化艺术研究部门和文化主管领导有所启发和借鉴。
本剧自问世以来演出了近50场,进驻江西多个高校,获得了大学生的广泛欢迎和好评,这是对本剧最好的评价和肯定。但是,一个舞台文化精品的形成是需要精益求精、精雕细刻的。本剧在获得良好成功开端的基础上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是创作班底、演员、文化部门的领导都希望达到的目标。
成功之处不胜枚举,笔者在此不再赘述,而着眼于本剧提升的空间提出粗浅的看法。
在唱腔上,本剧在弥缝赣剧传统与现代转换之间还有一定距离,比如在剧情描述过程中,除称谓、标志性语汇沿用传统方言之外,大量采用普通话唱腔,这当然是编剧为了广大观众能够比较明白晓畅地理解剧情,但是比例有失调之感,而且对赣剧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有所减损。《十月怀胎歌》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恰恰在于它更多地运用了传统方言的唱腔。这样一开篇就亮出赣剧特色,在《十月怀胎歌》的主旋律带来的母爱情感中,观众一下子就对赣剧的艺术特点有直觉上的了解,立刻受到赣剧艺术特色的陶冶。但是除《十月怀胎歌》外,其他唱腔里面只有少量地方嵌入了赣方言。这不能不说是唱腔上脱离赣剧传统而造成的某种程度上的遗憾。作为赣剧舞台文化精品,特别是在描述红土地上的革命先烈的故事时,脱离传统唱腔无论从艺术传承还是艺术表现力上都会造成无法修复的缺陷和遗憾!这是需要主创班底认真思索的一个课题。
在剧情上,本剧编织得自然流畅,戏剧冲突的成功运用和恰当处理使整部剧在局部的舞台时空中开拓出波澜壮阔的`戏剧时空,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了一个红军家庭的苦难史、成长史、情感史和献身史。以人情、人性为基调延伸至社会政治斗争、革命理想与信念,从而小中见大,典型性地表现了江西这片红色土地的革命历史与英烈们的献身精神。本剧在序幕、开篇和后面几幕做得很好,特别是后几幕的戏剧冲突、情感张力、表现手法都非常成功,从而使观众在亲情、爱情的悲剧性的撕裂感、痛楚感、纠结感等情感主力的推动下,在革命英雄主义、献身精神、革命理想信念的升华中迎来戏剧的高-潮体验,余音绕梁,久久不息。但是,在第二、第三幕,特别是八子参军前,满崽与兰花离别这一情节的处理上有些匆忙,无论从情节处理、戏剧冲突、包袱和人物语言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几个中间部分更需要下力气加以提炼和打磨。
在人物方面,本剧着重塑造了杨大妈、满崽、兰花三个人物,但是其性格特点还是不够典型、鲜明,有些平面化和脸谱化,这点对导演、创作班底来说也不难改进。因为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这一关对创作班底而言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这点从情节安排和语言表现方面就可以看出。而人物性格的塑造不够典型、鲜明这一缺陷恰恰又说明创作班底还需要更深入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这是获得进一步成功的关键一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艺术家的贡献就是要塑造经得起历史、观众检验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希望
【八子参军观后感】相关文章:
儿子参军的散文06-11
参军保证书12-06
自愿参军承诺书06-20
参军保证书范文12-06
别韦参军原文及赏析08-19
参军军训心得体会11-26
大学生参军英语作文06-28
《丹阳送韦参军》原文赏析02-18
丹阳送韦参军原文及赏析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