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公园观后感
(这几天看到网络上议论中学语文教材的事情,说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减少了一些。先生生前是很希望他及他的作品被人们很快忘记的,他认为若如此人们则不再需要他那些揭露社会人生黑暗面的作品了,那么是因为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了;可惜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状况,也会让先生的作品减少。鲁迅是我年轻时的偶像,大概十年前在上海念书的时候,老师带领我们参观过先生的墓园,当时写过一篇观后感,现在看竟觉它充满着五四新文艺的腔调。今天贴在这里,仅以此纪念我们中国人的迅哥儿。)
鲁迅公园位于上海市中心,都说那里繁华,我倒觉得除了楼高一点,路宽一点,人多一些之外,好像也没有特别上海的标志。都市给我的感觉除了拥挤和疲惫之外好像也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这一点我是深味的。
鲁迅公园里有纪念馆和鲁迅墓。纪念馆里可看的东西其实并不多。现在想来,只有先生的一件羊皮袍子给我的印象深,从那袍子的长短使我确证了先生没有我想像的高大。再就是《野草》题辞的录影,我在那一刻陡然明白,其中运用了那么多的佛教用语,这让我想起李书同的出家,一个人对灵魂的关注到了偏执的程度,终会引发宗教的情感,再活下去不出家也要自杀。鲁迅那个时候的去世真是恰到好处。再活下去,肯定不是疯狂就是受辱。想想象先生那样的一个人,若是这样的结果,真让人心酸呵。中国的历史上也就不会有鲁迅这样一个存在了,真不知后世年轻人的心灵要荒芜和愚昧多少。上帝是慈悲的。
纪念馆里有一组根据先生的照片作成的腊像,腊像做的固然是极为逼真,逼真少了生命的温热还是流于做作,这种逼真真让人难过。我有种被撕扯的感觉。终究是人死不能复生,造化岂可巧夺?我没有多看。忽然又想起,前不久刘德华的腊像被英国的世界名人腊像馆制成并珍藏,想想觉得有点滑稽。先生的从容还是让我感动,他是在自己家里。
馆里竟有葬礼的实况录像,这是我没想到的,颇震动。另外,据说镇馆之宝是从先生的遗容上拓下来的石膏面像,其上粘有他的眉毛和胡须。想想许多地方都有鲁迅纪念馆,馆里大概都会有些真实的东西,再真实的恐怕也经不起这样的瓜分,很多时候,真实就是这样变模糊的。这大概不是我们的初衷吧。
鲁迅墓没有我想象中的平和和素朴。墓是1956年迁过来的,先前是周海婴的题碑,后来就变成了领袖的镏金狂草。我想在先生的心里一定更喜欢素朴的血脉手书,而非虚浮冠冕的领袖题字。先生是个安静素朴的人,墓前来来往往的杂沓的脚步,咔嚓咔嚓的留影,嘻笑喧哗,先生一定不喜欢。我轻轻地迈着步子,怕惊醒了他的眠息。
先生的墓碑是一面约两人高的石墙,老师说以石墙作碑是意味深长的。我想不外是保护和超越之意吧。先生墓穴的地表部分是石砌的平面的矩形。我想着下面就是先生的骨殖,心里涌上来一股强烈的亲近的.冲动,但我一定睛才看清那墓室坚硬的没有一丝缝隙。我终于明白真实的他是永远的离我们远去了,作品中的他和我们想象中的他都是虚妄。
墓前是一尊他坐在椅子上的塑像,目视前方,面容阴郁,手里拿着一本书。我没有高大、崇敬、景仰等等诸如此类的崇高感情,或者我本来就是一个没什么觉悟的人。我一直固执的认为鲁迅是一个最不像伟人的伟人,他应该是睿智而又和蔼可亲的笑着,最是温润和鲜活不过,而面前的他只让我感到疲惫和威压。先生生前是最反对偶像的,不想自己身后也被树成了偶像,还是他的胞弟周作人看得明白:这个雕像是对鲁迅最大的讽刺。
先生诞辰120周年的日子要到了,在文汇报上看到周海婴的《回忆中的父亲》,心中不能无感:他是1929年出生的,先生辞世时他还只是一个7岁的孩子,一晃七十年已经过去了,这世间早已不是当年的世间,但我们对先生的忆念还和当年一样浓烈。
【鲁迅公园观后感】相关文章:
描写鲁迅的作文:鲁迅的表情06-14
品味鲁迅关于鲁迅的作文12-19
心向鲁迅跟随鲁迅高中作文05-30
鲁迅观后感11-23
鲁迅经典句子06-16
鲁迅的语录11-09
鲁迅经典的话11-24
雪——鲁迅12-24
鲁迅经典名言名句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