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短片北京记忆观后感

时间:2021-11-24 09:56:2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短片北京记忆观后感

“三十年前,要登高俯瞰北京全城,有两个最佳地点,一个是景山万春亭,一个是北海永安寺白塔。”

短片北京记忆观后感

如今,北海和景山,仍是北京人最爱的两座公园。这两座曾经的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老百姓们平日里最常去的休闲娱乐场所,大概就是从那个料峭而又生机勃发的早春开始的。

1978年那个万物复苏的早春,北京这座古老的城也开始悄然焕发了生机。那时候的北京城是怎样一番景象呢?76年大地震刚刚过去,灰色的砖瓦,光秃的枝桠,到处是地震棚,防空洞。然而萧条的背后却是百废待兴,人们心里都暗暗期盼着变革的到来。镜头从斑驳了外皮的城墙转到灯火绚烂的北京火车站。

一个新的北京——正在走来。

记得片中的有这样一句话:“感觉每天跟每天都是不一样的,每天一睁眼发现,嗳,哪里又变了。”就是这种感觉,这种怀揣着梦想怀揣着未来的向往,从一位位讲述者得口中真挚的流露出来。

而其中最大的变化当属78年春天恢复的高考。虽然按当时的条件只能有不到30万考生获得录取资格,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这不仅是京华的春天,也是千万学子们的春天,多少人在那场考试中,永远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片中采访了北京大学七七级的第一代高考人,代表了那一批在改革开放长河中奋勇争先的一代青年人。现在他们大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精英人士,而在77年他们还是汽车工,矿工,小学代课老师。他们对那年印象之深刻,以至于到30年后的今天对往事仍然历历在目。而谈起那年的北京时,他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声调上扬,十分激动,好似又重新回到了那年早春的北京。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无一不是喜悦的表达。北京的人民重新充满了活力,北京也重新充满了活力。

北京,她凛冽又不失浪漫,她成熟又不失朝气,她古朴又焕发着生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长于皇城脚下的北京人淳朴,善良,豁达,真诚,热情。比如老北京人特有的京腔京调,就洋溢着特有的热情和感染力。北京人最最不缺乏的就是生活情趣。他们能因为一双小圆口、千层底、礼服呢的内联升布鞋高兴上好几天;跟着西皮流水荒腔走板依依呀呀;早上起个大早儿只为去护国寺喝碗豆浆,去柳泉居吃几个豆包。老舍笔下的《茶馆》映射着老北京的风土人情,郭德纲口中的相声,反映着新北京的精神面貌。

北京人这个称呼范围,也在逐渐扩大着。北京人不再仅仅指那些祖祖辈辈都驻扎在北京的“土著们”,连接着祖国四面八方的铁轨,让越来越多的人从祖国的大江南北,来寻找他们的北京梦。无论是已经在北京买房扎根的广告公司经理李永敬,还是在北京漂泊了7年的现代舞演员沈筠,从开始的不适应和排斥,到慢慢融入这个北京,天南海北的氛围汇聚成独特的北京气息。北京对于他们来说,不再仅仅是天-安-门、长城的同义词,他们在这里拼搏奋斗,在这里追寻梦想。不管他们是否承认在改变北京的同时,他们也已经成为了北京的一份子。

片中详细的介绍了不同时间段移民到北京的不同人群:明清时期从江南迁来的工匠、手工艺人们,新中国成立以后来到北京的各地官兵和他们的家属,大学生们通过毕业分配的方式留在北京,还有来北京寻找工作的农民工们,和来自世界的国际友人。正如片中所说的:市场经济大潮,是社会生活环境变得宽松,户籍不在成为制约人们选择生活地点的障碍。

一部好的记录片,重点在于真实而有力。“北京记忆”这部记录片,少了大型制作片得浮华与做作,多了平常百姓生活似的娓娓道来。那洋槐,那白塔,那街道,那饭馆,都好像是生活中不经意的一瞥,被生动的搬上了荧屏。这最大程度上激发观者了共鸣。因此在本文的最后,我也想说说我对北京的回忆。

我的父母都是从外地考来北京的大学生,毕业后在北京参加工作,组建了家庭。我在北京出生,在北京长大,自认为还算个比较地道的北京人。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一切一切,都是北京给我留下的美好回忆。

【短片北京记忆观后感】相关文章:

短片拍摄专业实习报告11-24

“雅集”短片的解说词07-17

雅集短片解说词07-06

动画短片观后感11-23

《隐形的翅膀》短片观后感04-03

短片制作大赛策划书07-10

动画短片《鹬》观后感06-23

观看交通安全短片的观后感11-27

短片父与女观后感600字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