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讲座的观后感范文
数学属于基础学科,数学学不好什么也学不好,无论你要学习什么,都要由数学的基础。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讲座观后感,仅供参考。
数学讲座观后感篇一
“一个山头站了一个人,另一个山头也站了一个人,衣襟在动,目光对视,良久,一个人走了”。
这是武侠三剑客之一的古龙在小说中描述两位高手决斗的场景,似是无影无形,却已分出高下。这样的文字是一种境界,无痕的境界,也是徐斌老师在数学教育中所追求的境界。
10月23日,有幸聆听了数学名师徐斌老师的一场报告,如沐春风,我贪恋的欣享着这位教育家关于数学教育的独到见解,正如他所追求的那样,润物细无声,我被滋润其间。
他把教师分为三类:新手教师,还在寻索着怎样教好学生的阶段;成熟教师,开始考虑教什么内容;专家教师,把目光集中在为什么教这样的内容,为什么这样教。如是的分类,好像点醒了懵懂的我,刚刚走上这三尺讲台,各种事无巨细的工作纷至沓来,让我手忙脚乱。对于教学,也是心中一潭死水,没有流动的清澈。而今,我知道,我的目标在哪里,这样的道路上,我会遇到怎样的路口,我该果断的选择哪个方向。
一. 我是用心的教师
徐斌老师的这句话是引用《漫步教师的心灵》一书中的句子,他说,所谓心,就是爱心,细心,恒心,信心。教育是心灵与心灵沟通交流的过程。要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寻求教育之于教师的快乐。教师
应该寻求一种与自我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例如,他本人是内敛而平淡的,他的课堂往往平淡如水,但是这与他的本性契合,他就能够享受其中融洽的快乐。他说教学应该是自然的,本真的状态。这给我很大的启发,原以为小学课堂就应该是活力四射的课堂,教师就应该激情四射,原来不然,最适合自己本性的教学状态,才是更有效的状态,才是能享受到教学真实的美感的状态。
二.把教育意图和目的隐蔽起来
徐斌老师说:“无痕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把教育意图和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问答和引导,无声无息的在课堂中呈现”。开始教师工作以来,我总是担心学生在学习中不够明了,所以总是在课堂中点明,现在我们开始讲新课,现在我们开始练习等等,这样以来,教学过程虽然有了所谓的清晰,但是却缺乏了学生的独立探索,也缺失了教育的美感。徐老师说,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求美,教育就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让我受益匪浅,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多的尝试把学习的主动归还给学生,让学习兴趣在学生之中扎根发芽,让独立思考,独立体会学习过程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三.理想的教育状态是学生积极主动的状态
徐老师说,应该认真的研读一两本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如此一来,才能更好的把握孩子们的心理,才能恰到好处的引导孩子,既不浪费课堂时间,也不做无用功。这原本也是我深感吃力的地方,因为不能很好的把握孩子的心理,所以时常不能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能有效的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由此,就造成了学生学习乏味,缺失兴趣,甚至缺失学习信心的恶心循环。但是我相信,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一定会好好给自己补此方面的课。
四.教育的价值在于求善
徐斌老师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善良的人,有价值的人,自由的人。”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价值在于求善。这句话,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我们不能培养出一个又一个高分低能的人,那是不健全的人,不完整的人,甚至是教育的残次品。所以,德行和习惯的教育应该潜移默化的融入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不应该专教书,而应该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而应该学习人生之道”。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应该牢牢的将此铭记于心,对学生负责,不单单是对学生的成绩负责这么简单肤浅,而应该对孩子们的未来负责。
另外,徐斌老师告诫我们,要做孩子喜爱的老师,其实很容易,只要你真诚的喜爱你的孩子们,他们也会真心的喜欢你。想让孩子们全神贯注的聆听的的教育,就应该创造学生喜欢的课堂。
“对于一种教育理论加以筹划是一种庄严的理想,即使我们尚无法马上将其实现,也无损它的崇高”。
润物细无声,教育寻无痕,希望徐斌老师能早日实现他的教育理想,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千千万万个教育工作者,一路如影随形。
数学讲座观后感篇二
在网上参加国培学习觉得受益匪浅,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讲座中的教学片断让我对数学课中《数的认识》一课如何进行教学理清了思路。现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顾娟老师都能用帖进孩子生活的例子创设情境。教学环节设计的都很巧妙,在教学中首尾呼应。在交通距离的环节设计中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这是在今后我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学习的。《新课标》中提出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句话我觉得在顾娟老师的课堂中体现的.挺别好。在引导学生运用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让他们先择一种较简便、准确、快捷的方法去运用,这是在教学中最值得我学习、运用的 。
名优教师的课果然非同一般,她们通过有效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经历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但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将学生置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来学习数学,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精心的教学设计丝丝入扣,每一个教学活动开展、每一道练习题目的训练、每一句贴切的评价都关注着学生的发展,既巩固学生当堂课的知识而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课堂上有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有数学思想的渗透。尤其是听了专家精彩的点评,引领我们更深入、更客观的来分析和评价这节课,也教会了我们一些评课的方法,参与这样的活动真的是很受益。
有时候,我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一种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分享着教者的智慧,也享受着自己思考的快乐。
同一节课,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设计,每个老师的课各有千秋,都让人眼前一亮,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很多,如: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技巧;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机智;设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对数学教学问题的关注点的理解与把握;关注教学过程的细节等等。 专家的点评让我们的认识更明确、更清晰。专家对数学教学的独到的见解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培训的教师,虽然每一个人的感受不同,但我相信,每一个人的心灵空间都装得满满的。我也被感动着、被激励着。
我知道,对于我来说数学教学的路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才能担当重任。
数学讲座观后感篇三
有幸聆听了浙教院吴卫东教授关于《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的讲座,吴老师结合大量鲜活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从另一个层面引导我们进行了解读有效教学,现把听课笔记稍作整理,与各位老师共享。
吴老师指出,教学具有双重价值。而我们又很难以某一行为判断出来是不是有效教学。她认为,不同类型的数学课的有效性思考不一样,并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数学课按教学内容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和综合实践课,新授课就好比是掏珍珠,练习课就是擦珍珠,复习课就是把一颗颗珍珠串成美丽的项 链,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把项链卖出去戴在顾客脖子上。
为什么探讨有效教学?吴老师提出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是把双刃剑,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用使好这把“剑”。她指出在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负面影响:
一是教学有时候往往会禁锢思维,她举了她女儿暑假作业的例子。暑假作业上有这样一题:小明今年9岁,比小红大5岁,问5年之后小红比小明小几岁?吴老师就问她的女儿,这题怎么做,她女儿是这样回答的,要知道5年之后小红比小明小几岁,就要知道5年之后小明几岁,小红几岁。这时候吴老师是既欣慰又伤心,欣慰的是她的女儿基础知识学得非常扎实,解题思路非常清晰,伤心的是她认为她的女儿成了教育的牺牲品。的确,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根本不需要这样复杂的解题思路,而我们的学生往往由于思考过于模式化,把问题复杂化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母亲怎能不心寒呢?
二是教学有时候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如:在教学统计时,非得让学生学会划正字吗?用别的符号就不行了吗?在这里“正”字的真正用意是什么?是让学生从安格计数到按群计数发展,我们老师为了追求统一的表达忘却了思维的多样化。
三是摧毁自信,“你实在太笨了”老师无奈时会这样说,并不是危言耸听,有可能这句话将使一个孩子永远对数学没有信心,惧怕数学。
有效教学的标准是什么?吴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有效教学的三个方面,就是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有效果指目标达成。这堂课想干什么,达成了吗。有效率指有思考力度,非常简单的材料,进行有深度的数学思维。有效益指达成多元教学目标。她强调学生的发展是硬道理,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到教学的终极目标, 教学是一条折线,始终在寻找起点与目标之间的最短距离,每一段过程都是师生选用一定的学习材料与学习形式,通过互动、对话,从起点迈向终点的过程。
吴老师在讲座中讲了课堂有效教学中的几个关键因素:
1、基于学生的学习的三点:起点、难点和差异点。
学生学习起点的方式主要有:生活经验与直觉体验。“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不太适合从生活经验进入,数学中的点、线、面是没有大小的,生活中不存在数学中的点、线、面。而“数与代数”的教学,很适合从生活经验进入。直觉经验主要用于“空间”教学。从学生的学习起点来看,学生对新知识的内涵往往无法表达清楚,对新知识的外延往往有一定认识。那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扩展知识的外延,理清知识的内涵。对于学习起点,吴老师还提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最好让全体学生写写、画画等)?以哪些学生的起点为标准(要研究“差异点”)?如何利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关于学生的学习难点,她说没有难点,就没有数学思维。难点体现在与直觉经验的不同之处,还体现在容易混淆之处,也体现在容易产生负迁移之处。
学习的差异点,有直觉差异,策略差异和方法差异之别。
2、选择有价值的学习材料
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按性质分可分为预设性与生成性两大类;按形式分可分为文本材料与操作性材料;按方式分可分为教学情境、教师提问、课堂练习。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理解有价值?(吴教授的回答是合理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数学结构的。有挑战性的、变式的、思考性的练习;可进行多次教学创作的学习材料。)
听了吴老师的报告,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数学理论知识的贫乏和研究能力的欠缺。其实她所举的例子中有很多是我们教学中所遇到过的,但是我缺乏的就是她那样犀利的眼光和理性的思考,就如斯苗儿老师说的:“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想不到。”看来,要创设有效课堂,还得从培养老师的思维能力开始,本人能力有限,希望这有限的资源能使大家有所思考。
【数学讲座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普通话发声训练讲座12-08
消防安全知识讲座教案10-27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案(精选20篇)06-28
英语专四听力讲座练习辅导08-10
英语专八听力讲座练习材料08-23
专四英语听力讲座易考词汇08-10
英语六级听力讲座备考技巧07-22
英语六级讲座听力试题分析10-03
2017年专四英语听力讲座考点讲解08-10
2017年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