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谈修养读后感
修养,指人的行为和涵养,与人的性格、心理、道德、文化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即为人综合素质的表现。通过阅读你都有哪些感想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了谈修养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谈修养读后感篇一
朱老先生这位20世纪的美学大家,一直很仰慕他的大名,再一看这书名比较熟悉,而且感觉逼格很高的样子,所以就打算看看。虽然这本书完成到现在已经有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现在来看,依然不过时,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到很多精华,这就是大家的作品,完全和现在的作品不在一个档次。
这本书看完后给我的感觉是作者高屋建瓴,语言朴实,不用华丽辞藻堆砌,而是实事求是的分析和看待事物,让人在感受到作者的深厚功力同时能学习极具实用性的知识。作者不是一个光喊口号的爱国者,他是一个真真正正、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深爱着这片热土,爱这热土上的人民,爱这热土上的国度。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浓浓的爱意,也感受到对遭遇苦难的同情和未来美好的希冀。
懒,万恶之源,这个存在于人性中的熵,存在于人本位中国的每一个人身上,我们要保持对其高度的敏感,才能将个人的修养提高,从而改善社会风气。懒,无处不在,哪里都有它存在的痕迹,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多加思考,在与懒做斗争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不要轻易就范。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大家都习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时候,我们不像其他人那样懒得去思考,稍微动一动我们的脑袋,根据我们掌握的科学知识,好好思考下我们应该何去何从。这已经就很了不起了,也就踏上了与懒做斗争的道理,长此以往,你的个人修养会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从而感染到周围的人,慢慢扩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不定你在一不小心之间已经改良了社会风气,改变了世界。
这是一本适合年轻人看的书,这是一本适合真正爱国者去看的书,这也是一本适合心中有大爱的人看的书。
谈修养读后感篇二
《谈修养》读后感 一代学术宗师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先生的《谈修养》阐发人生修养途径,半个世纪以来影响了许多青年读者。作者以其心理学的专长和思想文化的观察,把握个人心性与社群国族之间的互动,一一道破种种心性的困惑和社会的屏障,引导人生趋往康庄与丰盈。
其中的“谈读书”这一章节对我影响颇深。
文中说“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选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作为一名教师,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书的空间,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我们要把读书活动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反思,提高师德素质和自身修养。
在读到“谈冷静”这一章节时,我也有许多感触。
文中说“一件事常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头脑不冷静的人处之,便如置身五里雾中,觉得需要处理的是一团乱丝,处处是纠纷困难。一个冷静的人常是立定脚跟,胸有成竹,所以临难遇险,能好整以暇,雍容部署,不至张皇失措。我们中国人对于这种风格向来当作一种美德来欣赏赞叹。”
作为一名班主任,一个班级由于学生众多,性格各异,在教学中,
总会遇到个别学生行为怪异,言行让老师和学生无法接受,不时惹得我们勃然大怒,但我们回头想一下,我们发怒后,除了伤害了我们自己的身体,影响了教师形象之外,对学生有何教育意义呢?不仅没有,有时甚至因我们的发怒,反而伤害了学生的心,让我们陷入尴尬境地。不会控制自己情绪的老师,不会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更不容易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优异的'业绩,老师只有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才会在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而有的老师就很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学生的错误,冷静的想一想,他们毕竟是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学生不犯错误,老师教书育人从何谈起,就因为学生容易犯错误,老师能有效的帮助他纠正错误,才体现出老师工作的重要性。 从《谈修养》中我还读到一个看似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做人不一定要流传千古,轰轰烈烈,但一定要真诚,要有修养,有时候一件小小的事情就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同样,在工作中,一个和谐的集体,不是仅仅只靠一个人就能创造的,而是靠大家的共同的努力才能成功的,人人都有优点、缺点,再聪明的人也有犯错的时候,关键是要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只要人与人的关系调处得好,工作和生活都会很愉快的。
谈修养读后感篇三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谈修养》有感
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一本简单190多页的小册子,充满作者对于本民族本国家青年的,殷切教诲与期望。作者用自己多年的经历和感悟,道出自辛亥到抗日时代间,中国青年的问题与出路。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七八十年后的今天,问题故在。然,今日无亡国灭种的危险罢了。
全书由关于若干个小主题的文章汇集的,看似散笔、逻辑性又十足。书中的道理娓娓道来,让人不经意地读进心里去,而这些道理或许自己本来就知道,只是有些没做到,有些做到了。在这里只是对颇有感悟的几点谈谈想法。
关于朱先生成此书的时间,序中提到是在四十年代,故先生在书中提到的某些有关时局和百姓生活现状的内容,今天看来有点于实不符了。比如谈到民族生命力时,书中提到学生饭食多为白饭青菜,缺乏营养,至于生理毛病引起心理毛病。关于这一点,我认为现今国内大多食堂还是已经有所提高,起码不至于让学生“黄皮刮瘦”。但问题倒也还是存在,比如仍存在安全隐患,还有饭价问题等。 关于读书。
先生书中提到:“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是我记忆最深刻的话,以此警醒曾经采蜜式读书的我。
采蜜式读书,也就是全凭兴趣去读书,其实并无实质性的好坏。但是很容易产生读而不专的现象。书中所言“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一语惊醒梦中人。人最可怕的是难以自知,读书也如此。认为读的很多,懂得很多,但却腹中无物比没读书的人还要显得没有修养。因为其缺少最起码的踏实,认真。倘若一个人踏实认真,而另一个读书万卷却只夸夸奇谈。我还是仍会选择前者作为朋友。
“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做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这句话还是能够体现出朱先生对于“只按兴趣读书的”一种不太赞许的态度的。
另外有关恻隐之心,我倒是比较赞同罗素的看法。现今怀有恻隐之心的人的确太少了。别说去帮助不认识的陌生人,即使是周边的人,拒绝伸以援手或直接躲开的现象也不是没有。某个社会事件发生了,微博、新闻到处见跟风的人。这些人或言辞激慨,或持道中庸,但这些人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真正了解事情原委的,是真正冷静客观的分析了事件的,是怀抱一个恻隐之心去评论的?或许像作者说的,不乏人其实是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态去“凑热闹”。
而我自诩也是做不到作者所说的“悲天悯人”的境界的。毕竟这是恻隐之心的最高境界。胸怀天下,悲济苍生很高大,让人瞩目。这样的人,我想应该也是“圣人”级别吧。我对这种人是由衷的崇敬!
我真正觉得看了这本书竟然升起幸福之感的,是一些儒释道三家见解相左的问题,以老先生的见解作参考,觉得特别靠谱。
比如道家认为:儒家讲以德报怨,那以何报德?所以要“以直报怨”。佛家更远,简直就无怒无怨的,什么心都不起,始终清静。我自己觉得只能做到“以直报怨”,所以看到朱老先生也持这个观点时,简直高兴。
还比如佛家讲痛苦皆因“我执”,如果去掉“我执”,就离苦得乐了;道家跟这个差不多,“无为”,不执著,“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没有差别心;只有儒家,一整套礼义仁智信,全然入世的。调和三家,“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说起来简单,怎么才能做到呢?
朱老先生认为:无“我”便无主见,无人格;执“我”便是持成见,逞意气。——恰如电光闪过脑门,心里直说对啊对啊。
去我执,是一回事,但不能去得连我都没有了,因为人若未出家,没有主见哪成呢?
【谈修养读后感】相关文章:
《谈修养》经典散文06-29
朱光潜《谈修养》语录05-10
《谈修养》读后感06-20
最新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小谈个人修养》10-27
修养名言精选08-15
修养名言03-14
经典修养名言大全01-19
品行修养的格言03-25
修养的英文及例句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