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语里仁篇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读了《论语》的《里仁篇》你有什么感想?小编整理了《论语里仁》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论语里仁篇》的读后感篇一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其实小事也是如此,学生虽然知道旷课,无节制的玩游戏不利于身心,但是无法自拔于眼前的快乐,也只能接受自身前途的坎坷。我们作为思政工作者,应该尽自我所能去提升自我眼界,完善自我,提升学生眼界,教书育人。
“仁”,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施起来任重而道远。
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里仁篇》的读后篇二
《论语》是我国古代名人孔子的语录作品,他的核心思想是“仁”,虽然是几千年前的思想了,但它并没有过时,至今在现代社会还发挥着作用,影响着无数的人。下麦女士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其实小事也是如此,学生虽然知道旷课,无节制的玩游戏不利于身心,但是无法自拔于眼前的快乐,也只能接受自身前途的坎坷。我们作为思政工作者,应该尽自我所能去提升自我眼界,完善自我,提升学生眼界,教书育人。
“仁”,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施起来任重而道远。
《论语里仁篇》的读后篇三
第十二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本章孔子旨在告诉我们贪生怨。《说文解字》曰:“放,逐也”。《广雅》以“放”为“置”。《庄子·天运》有语“放风而动”,“放”是依赖,依靠的意思。《新唐书·隐逸传序》引用孔子语义,曰:“放利之徒,假隐自名。”“放”是追逐的意思。后儒孔安国也说:“放,依也”。他认为每事依利而行是取怨之道。宋代士大夫多用心于义利之辩。今不妨引用不同学派之代表性解读,综合参考之。理学家程颐在《程氏经说》中说:“心存乎利,取怨之道也。盖欲利于己必损于人”。程伊川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以损人利己为招怨之道。王荆公后学陈祥道在《论语全解》中说:“利者,外物也。求在我,所以寡欲也;求在外,所以多怨也。所谓多怨者,不怨已多怨乎人,人亦怨乎已”。清儒认为陈祥道多杂老庄思想,寡欲说可证清儒不虚也。然而就“多怨”至简的说法,陈用之解释为自己与别人互相埋怨倒也比较中肯。湖湘学派张栻《癸巳论语解》多经朱熹编辑,敬夫、晦庵二人已是多年朋友,可以把《癸巳论语解》看做朱夫子赞成的解释。张敬夫说“放,依也。放于利而行者,凡事毎求便利于己也。怨,由不得其欲而生。彼虽每求便利而事亦岂能尽利于己哉?不得其欲则怨矣。其胸次扰扰,无须臾以宁也。若夫君子正己而已,无所求利,故无不足。而奚怨之萌哉?”
综上所述,“放于利而行,多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做事的原则是逐利或者凭利益行事的话,那么,当他做事损人利己时他就会招致对方的怨恨,如果他自己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就会埋怨社会或者别人。其实,古今一人,凡人就有欲望,都有需要。而如何才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实现自己的需要却有不同的方式和路径,中国的道家智慧是清心寡欲,道法自然。佛家的智慧就是缘起性空,因果报应。儒家的智慧就是崇德立业,推己及人,以仁为本。今天重新审视孔子的这句话,有了更为开阔的对待人生的考察视野。多怨的人往往多有心理依赖,习惯于依赖个体、依赖家庭、依赖单位、依赖社会,而一旦撤掉依赖或者依赖不在,自然就会充满抱怨。抱怨他人者自然会被他人抱怨。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儒家的启示就是培养自我实现的主体性与担当意识和遵法守德的人生价值的取向。如此,方可乐天知命、少生埋怨。
【论语里仁篇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相关文章:
论语里仁篇优秀读书心得感悟作文07-24
阅读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范文11-27
《论语里仁篇》第五章读书笔记07-31
君主论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作文07-14
国富论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作文11-24
孔子论修身优秀读后感03-07
国富论优秀读后感心得作文08-07
孔孟论优秀学习心得读后感作文07-27
密尔论自由优秀读后感想心得作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