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地洞读后感
《地洞》是卡夫卡去世前一两年的作品,从这篇作品里可以充分反映其内敛、封闭、羞涩甚至懦弱的性格。
小说中的“我”是个为自己精心营造了一个地洞的穴居小动物。就如文章开头所写“我把洞修成了,看样子还挺成功。从外面只能看到一个大洞口,但实际上它不通向任何地方,进去几步就会碰上坚硬的自然岩石。”“离此洞口约一千步远的地方才是地洞的真正入口,由一层可以揭起的地衣遮蔽着,这世上无论什么能有多安全,它就有多安全。”
但这个动物对自己的生存处境充满了隐忧、警惕和恐惧。“即使从墙上掉下的一粒砂子,不弄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 “那种突如其来的意外遭遇从来就没有少过”。因为卡夫卡内心敏感,容易受到伤害,对外部世界总是持有一定戒心,在文章里这个小动物总是那么惴惴不安,他不停的挖掘,又怕闯入别人的洞中,而面临一些危险,“我心情紧张,另外也沉着冷静。大概我到了人家的洞里,我想,洞主人此时正打着洞奔我而来。如果这种假设的正确性得到证实,那我就会离开此地到别处去修洞,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占领欲,或者说我从不好斗。”小动物如此的小心翼翼,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本人的一种自我确认的形式,他提示了一种作家生存的特有的方式,那就是回到自己的内心的生活,回到一种经验的生活和想象的生活。他幻想着自己能在地窖一样处境中沉思冥想,而《地洞》则深刻的表达了他的这种内心写作方式,这是一种与喧嚣动荡的外部世界的生活构成了巨大反差的内在生活,衡量它的尺度不是生活经历的广度,而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这个地洞的处境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现代人的处境的象征性写照,意味着生存的世界中,每个人都可能在劫难逃,它的寓意是深刻的。卡夫卡-通过《地洞》给我们描述了另一种梦魇式的体验,让我看到了一种生存的痛苦,一种孤独的压抑,正是这种幻境似的压抑的体现,让人们意识到现代生活人性的孤独及深层的痛苦,体会到人在现代社会中异化,而这种描写人类孤独本质的主题,也将深深打动一代代活着的人们。
2.
跟许多孩子一样,小时侯的我冥顽不驯,热衷于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一切或丑陋或美丽的昆虫。虽然大人们常常对我的举动不屑一顾,可我依然热情地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在田野里、岩石中翻翻捡捡,在发现猎物的那一刻去感受大自然赐予的惊喜。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慢慢长大,对昆虫的痴迷程度也渐渐由强变弱,直至有一天,邻居家一个7岁的小男孩捧着一只叫声嘹亮的蟋蟀,乐颠颠地在我面前卖弄时,我发现自己竟然对他的欣喜感到奇怪。那一刻,我才深深地意识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已经失去了某些东西。
可是,就在这样一个充满物欲的社会中,却有这样一位神奇的人。他超脱世事,将自己一生的光阴都花在对昆虫世界的观察、研究中,并且专为这些“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仍然在阅读界引起一次又一次轰动,为世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那么,这样一位神奇的人到底是谁呢?他的书究竟又是什么呢?
原来,他就是享有“科学界的诗人”、“昆虫世界的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称号的法布尔老人。而他的作品就是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昆虫记》。
法布尔老人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在《昆虫记》中,他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自己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毕生观察昆虫的法布尔,与世无争,宁愿整日趴在石头上津津有味地体会昆虫们的喜怒哀乐,也不愿去参加一场上流社会的晚宴。在与昆虫的默默交流中,法布尔与大自然融合的无比和谐。虽然他曾经身为博士、受过拿破仑三世几分钟接见、并且在阿维尼翁市任教,可他并不看重这些。他举家迁居小镇边缘,住老旧民宅,为了研究虫子,宁愿孤独、清苦地走完一生。
【地洞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说话读后感09-23
《目送》读后感目送读后感10-27
《简爱》读后感简爱读后感10-26
飘读后感飘读后感10-08
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08-12
爱的教育读后感读后感10-18
英文读后感之简爱读后感09-02
英语读后感写英语读后感08-21
读后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08-12
活着读后感关于活着读后感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