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读后感
思修读后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首先借用艾青的这一句著名的诗,引出一位饱经沧桑的伟大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之所以引用这句诗歌,是针对上世纪那个特殊年代里他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被判处“叛国罪”,而被-迫离开他深爱的俄罗斯母亲。他的作品当时不能正常出版,个人名誉遭受极大损害。 难道他真的不爱自己的国家而叛逃吗?难道他以言论为武器就真的成为“苏维埃的公敌”吗?不!正因为他深爱着并拥抱伟大的祖国母亲,正如“爱之深,责之切”,他才笔耕不辍,继承了对于国家命运思考的这一伟大传统,深深地思索着众多普通人民苦难的根源,并对“究竟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癌症楼》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身上很明显烙上了作者本人的影子。书中的流放地乌兹别克斯坦也正是做着当年遭放逐的区域。
本书以医院中的13号楼(即“癌症楼”)中一个病房为主要叙事场所,借用主人公的回忆与叙述又描写了监狱与流放地以及劳-改所。以病人们所患的各种癌症和治疗过程来暗指整个苏联社会所蕴藏的巨大危机,以及作者本人的独立思考。
作者开篇提到的并非全书的主人公,而是一名高级干部鲁萨诺夫。他的官僚作风非常严重,从他刚入院时她妻子对主治医生东佐娃大喊“没人来扶他一下吗?”便可见一斑。
鲁萨诺夫代表了当时很大一批特权阶层(也可称为“新权贵”),优先享受着国家发展带来的好处,在物质基础并不很好的时代,拥有汽车、别墅,而普通公民却还有很多依旧吃着黑面包。他也是一位告密者,并靠此获得升职机会,当他听说要平反时,便显得“难以入睡”,而担心“改组后的最高法院”做出“愚蠢的决定”。他还恬不知耻的说:“怎么能把那些人放出来呢?怎么能这么作践人呢?”完全曝露出一个既得利益者得丑陋嘴脸。
书中也提到了民族的“整体流放”。包括车臣族、日耳曼族、土耳其族等少数民族被加上“与德国人合作”的荒唐罪名,被斯大林集体流放到边疆地区。 而鲁萨诺夫正如苏联的官方喉舌一般,对同病房的日耳曼病人说:“国家处于需要才会那样对待你们,明白吗?”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这种流放是完全蔑视人类基本生存权利的,这一类的大国沙文主义压迫活动也直接酿成了今日高加索地区的民-族-矛-盾与冲突。
作者在对鲁萨诺夫这一人物进行塑造的过程中,留露出了他这位“不同政见者”对当权者的不满与批判。鲁萨诺夫的形象也是为了跟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做鲜明对比。
科斯托格洛托夫是一名被流放者,曾经参军,被-迫背井离乡离开列宁格勒,历经磨难而又身患癌症,住进了癌症楼,然而他并未被生活之艰难困苦打到,而是尽一切努力选择与命运反抗。
书中讲到病人有治病的权力却没有不治病的权力,那些被监控出患病的人如果不主动去医院便会“被警-察强行带入医院”,这是何等的荒谬。
而病人也被禁止“互相交谈自己得的脖。作者通过癌症与治疗的描述,暗指国家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批判了对人性残酷的.压制。
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对生命本源不竭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作者对人性美好的讴歌。
他并不愿一味遵守医院的“不得了解自己病情,只用好好接受治疗”的禁令,坚持与医生就他的病情进行探讨和了解,他甚至不顾被抓住的严重后果而将借来的医学著作藏起来,不断地了解自己的疾玻他不屈的灵魂让我深深敬佩。
当他的第一阶段治疗结束,从实习生卓娅那里得知下阶段的激素治疗将会使他的“里比多”(性欲)完全减退时,他毅然选择了反抗并抵制这种治疗,千方百计通过在住院时的情人卓娅减少那种针剂的注射。只为“保全自己作为一个男人应有的东西。” 而不是为了活下来便屈从于悲惨的命运,像东佐娃大夫说的那样“只要活下去,牺牲一些东西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科斯托格洛托夫不懈的追求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不屈的性格和善良的品质无不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这也是作者要褒扬的地方。
正如索尔仁尼琴的诺贝尔授奖词中所说:对不可摧毁的“人的尊严”的肯定和对破坏这一尊严的一切企图的批判。而“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个人的命运体现在千百万人中间,千百万人的命运集中在个人身上。”这是人道主义的精髓,索尔仁尼琴为此而被授奖。
对人最基本生活的关注和人的尊严的维护,正是使这本书熠熠生辉的地方。 就像问温曾经说过:“要让人民过的有尊严!”。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挺起脊梁昂首阔步行走在世界上,也许就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和索翁的期待。
【思修读后感】相关文章:
思修暑假实践报告07-29
思修活动感想03-10
中考政治思修备考策略03-14
思修个人实践小结格式01-17
思修实践个人小结03-03
思修网络课程期末总结08-15
思修个人成长汇报05-05
思修社会实践报告通用10-20
思修社会实践报告(大全)07-20
2015年最新大学思修试题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