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缺什么优秀读后感想心得
《中国教师缺什么》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是一本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仅供参考。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篇一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心里说不出有什么具体的滋味,就象是倒翻了调料盒,酸,甜,苦,辣,五味具全。
当这本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和办公室的几位老师也交流着,大家都一个共同的观点,这本书有点太偏激,书中的许多事例只能代表当今教育界的极少数,颇有以偏盖全的味道。另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现在的老师太难当了,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平常人的眼中,稍有不慎,便会给别人抓住被责问的把柄,特别是在一些家长的眼中,既然你是老师就不应该有犯错的时候,谁让我们是教育工作者呢!
此外,我觉得这本书带给我更多的是一些启示和反思。首先作者用了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再加上反思,使每个教育观点都能活灵活现得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其次,作者听取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声音,还有来自学生,家长,社会中关心教育的人的声音,这种真实的,全面的倾听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每一个人都受过教育,也曾有过类似的遭遇,所以对于一些人是一种回忆,对于一些人是一种感慨,对于一些人也是一种反思。再次,作者的语言平和,亲切,对于教育界出现的如体罚,变相体罚等一些丑陋的事例,她没有用偏激的言辞去抨击,而是以一颗平常人的心去讲述,去剖析,和大家一起探讨,一起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
对于书中的许多观点我还是持赞同意见的,如教师要有为家长,为学生服务意识。特别是当今随着国家对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教师待遇的逐渐提高,教师地位的逐步提高,社会上对教师的越来越尊重,使得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现在的教师不一定要求每一个人都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但至少我想首先要有一颗责任心,时时刻刻能把学生放在心里,要有一颗服务于学生,家长的心,这些都需要我们平时从小处着手,从细节做起,如平时多到学生的家里进行家访,及时地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对到校的学生家长,要热情接待,我觉得绍兴一些中学的校长就作得非常好,他们对教师提出建议,对到校的学生家长要做到“三个一”:说一句请做,泡一杯热茶,告别时说一声再见。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国有民营学校,只有让家长体会到天地实验小学的教师都是很富有责任心,他们才会放心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我们的手中,送到天地实验小学的课堂中来,我们的学校才能象校长所说的打造出一个品牌。
同时这本书也给我留下了一个困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很想使自己的课堂有点特色,能够推陈出新,但是书中的一位年轻老师的自述使我对自己的想法产生了困惑,她的“乌托邦”情结在同事,家长甚至是学校领导的冷眼,嘲笑中被扼杀了,就因为她教的课尽管设计了许多游戏,多动手的环节,学生的兴趣也很大,但是月考的成绩确是非常的不理想,所以如此一来,她再也不想搞什么新花样了,不得不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上课下课,重复着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那一套,变成了自己老师那样的年轻“老”师。尽管现在推行了素质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模式,但是千变万变不离其中,衡量学生的标准仍然是分数,不管你使用的是何种方法,只要让学生考出高分就可以了,所以教育又回到了以前的老路上。我非常害怕自己也会走那位年轻老师的路,但是教育就是这样,要考出高分和让学生学得轻松有时就像一把双刃剑,尺度的把握只能在教育的道路上慢慢摸索,我想我会沿着这条道路去走一走。
最后在该书的后记中我也看到了作者所期望的,希望这些鲜活的案例能引起教师自省,引发社会关注,对于我这么一个新教师来说,尽管没有碰到过类似的案例,但至少也从中给我敲响了一次警钟,避免以后犯类似的错误!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篇二
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后,全国上下的教育理论、实践工作者恐怕想得最多、谈论得最多的是新课程、新理念。一提起新课程,人们便将传统课程作为假想敌,将它批评得体无完肤。同时,为了推动新课程的发展,要求教师作了同角色转变,如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管理者转变为研究者、促进者。然而新课程实施近三年来,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吗?他们在向新课程所期待的角色转变时产生了哪些矛盾和困惑?是什么阻碍了教师角色转变的进程呢?是教育环境?还是教育制度?还是教师自身?没有人做过很好的研究,我们一味在要求教师改变的同时,是否思考过教师在多在程度上需要改变、能够改变?是否所有的教师都需要改变?是否需要改变教师的所有,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教师形象?
历经几十年的教学,每个老师都已经形成一套自己驾轻就熟的教学技艺,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培养了千千万万个社会英才。显然,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变化,在他们身上依然闪烁着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譬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前段时间,曾有人提出新课程中,教师不应是红烛,春蚕,将教师等同于工程师,而忽视了其中透射出本质精神------“勤奋”、“奉献”、“无私”和“爱”。因此,我想,在对我们的老师提出种种要求之前,我们是否应该理智地分析一下,当下,我们的教师到底缺少什么?需要改变什么?否则,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否太盲目,太功利了? 前段时间,看了朱永新教授的著作<<中国教育缺什么&&一书,很受启发,也很有同感。作为承载中国教育命运的教师,在中国教育的种种遗憾之中是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我就带着这样的感受,翻开了《中国教师缺什么》这本书。 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
作者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深切地关注着教育生活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关注着那些事情里人的言行、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自下而上状态。教育是指向人、为了人的活动,教育者需要有深厚的人文情怀;教育研究是面向教育的研究,教育研究者同样需要有一颗人文之心,关照着教育中人的存在、生成与完善!如果教育研究缺乏对现实教育生活的体察,缺乏对人的真诚关注与热爱,那么教育研究会因为没有了根基而失去生命力;只有当教育研究扎根于现实的教育生活世界,真切地关注教育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关注教育生活中的人,教育研究才会富于生机与活力。
这还是一本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
作者细细地倾听着学生的声音、教师的声音、家长的声音、社会中关心教育的人的声音,倾听他们内心的欢乐、苦痛与彷徨,倾听他们对教育的殷殷期盼。虽然有些声音很细小,稍不留意就会被别的声音掩盖掉,但作者听到了,听到了虽然细小但仍然需要尊重、需要理解与支持的声音。作者在倾听的同时也在叙说 。作者叙说着教育生活世界里发生的许多事情,叙说着自己对日常的、细嫩的教育生活的深层思考,叙说着自己对教育的一份认知、一份感动、一份情怀!没有故作高深,更非高高在上的训示,只有自由流露的性情与率真表达的思想。这种叙说是理性与感性的融合,满怀真情但不乏理性,从容言理但并不冷漠;这种叙述是在与读者平等地对话,不是以权威者的态势去教训人、规范人,而是以亲切自然的言语打动人的心灵,唤起人的思考,让人自己去获得对教育生活世界的深切感悟,并由感悟而行动。 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去思考。作者就是这样的有心人。她注视着她所热爱的教育世界,把思想的触角透过她所看到、听到的.关于教师品质的“故事”,深入到“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追问与思考。相信这些思考将引发更多的有心人来关注教育世界里的人和事,我们的教育世界也会因此而更美好。
但我们也看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体罚、变相体罚等,说是教师的无奈也好,说是教育制度的约束也好,总是客观存在,我们暂不去追究这是谁的错,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不要说评价制度不改,教育管理体制不改,我们的老师寸步难行,我们要关心教自身在环境中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提高。
本文作者始终不提传统教师角色的概念,也不夸大新教师角色的优越性,而是以一些鲜活的案例为载体,反思教师身上所缺少的品质和外界给予的不足,引起教师自省,也引发社会关注,最终使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期待转化为千千万万教师的信念与行动。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它的思想会引领我走向更加光辉的明天。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篇三
看了《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很受启发,也很有同感,作为承载中国教育命运的教师,在中国教育的种种遗憾之中是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该书不提传统教师角色的概念,也不夸大新教师角色的优越性,而是以一些鲜活的案例为载体,反思教师身上所缺少的品质和外界给予的不足,引起教师自省,也引发社会关注,最终使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期待转化为千千万万教师的信念与行动。
曾经我们一大帮子人极其认真地围在一起讨论:中国教师最缺什么?中国教师缺乏的东西也许有很多:做人缺信心,教学缺幽默,知识缺更新,对学生缺爱心,对未来缺希望,对现状缺热情,被社会缺尊重,被家长缺理解,被学生缺认同……
那么,我们的教师最缺的是什么呢? 首先要知道,教育中有什么?教育不仅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简单教育活动。除了倾听来自教师、学生的声音之外,家长的声音,社会中关心教育的人的声音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缺少什么,他们希望什么,他们内心的快乐、痛苦与彷徨,都是倾听的内容。在整个教育界中,如此的声音也许很细小,稍不留意就会被掩盖或是忽视,但幸运的是本书作者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她将声音真实地记录、叙说,希望得到更多的人的尊重、理解与支持。
其次教育需要我们做什么?作为一校之长叙说着自己对日常的、细微的教育生活的深层思考,叙说着自己对教育的一份认知、一份感动、一份情怀!满怀真情但不乏理性,从容言理但并不冷漠。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后,全国上下的教育理论、实践工作者恐怕想得最多、谈论得最多的就是新课程、新理念。而一提起新课程,人们便将传统课程作为假想敌,将它批评得体无完肤。与此同时,为了推动新课程的发展,要求教师作出角色的转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管理者变成研究者、促进者。而新课程实施近三年来,中小学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适应新课程的改革了吗?他们在向新课程所期待的角色转变时产生了哪些矛盾和困惑?是什么阻碍了教师角色转变的进程呢?是教育环境?还是教育制度?还是教育自身?
当我们在一味追求教师的改变的同时,是否思考过教师在多大程度上需要改变,能够改变?是否所有的教师都需要改变?是否需要改变教师的所有,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教师形象?
历经几十年的教学,每个老师都已经形成一套自己驾轻就熟的教学技艺,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培养了千千万万个社会英才。显然,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变化,在他们身上依然闪烁着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譬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更在于其中所透射出的本质精神——"勤奋"、"奉献"、"无私"和"爱"。因此,我们在对教师提出种种要求之前,我们更应该理智地分析一下,教师到底缺少什么?需要改变什么?
本书以师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与等待意识、缺乏想想与激情、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等几部分进行论述,理论联系实际,利用举实例等手段引起我们的共鸣。
当然教育生活世界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去思考。本书作者就是这样的有心人。关注所热爱的教育界,思考着她所看到、所听到的现象,深入到"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从不同的层面进行思考与追问。
【中国教师缺什么优秀读后感想心得】相关文章:
中国美学史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09-13
中国名著红楼梦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08-04
中国文学名著优秀读后感想阅读心得07-28
中国四大名著优秀读后感想心得08-30
沈从文自传优秀读后感想心得09-02
北京的春节优秀读后感想心得07-27
活法优秀读后感想心得作文07-31
随遇而安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09-02
白天的星星优秀读后感想心得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