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经蒹葭的读后感范文
《诗经·蒹葭》是我国古代一首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怀人诗,优美的意境和凄婉缠绵的情致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诗经蒹葭的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诗经蒹葭的读后感范文篇一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美妙的歌声唤起了我们对一首小诗的古老记忆,这便是《诗经·秦风·蒹葭》。尽管几千年过去了,然而《蒹葭》所营造的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表达的真挚古朴的思想情感,却蕴含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闻一多曾评价《蒹葭》:“只觉得它百读不厌”,这无疑表达了人们的共同心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按用途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即民歌民谣,《蒹葭》便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秦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因此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似《蒹葭》这种凄婉缠绵的情歌极其罕见。冯沅君、陆侃如认为,《蒹葭》是“《秦风》中的杰作”,“是一首‘诗人之诗’”,其“风格与别篇迥异,技巧似也在别篇之上”,与《秦风》中的那些“慷慨悲歌”之章不同,显得“优游闲暇、含蓄蕴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歌以“蒹葭”和“白露”起兴,营造了一个苍茫渺远的艺术境界:秋风袭人,秋水茫茫,河边茂密的芦苇颜色苍青,晶莹剔透的露水已凝结成霜。这美丽而略显苍凉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感伤、朦胧的气氛,为下文寻“伊人”而不得的主人公抒发内心的苦闷惆怅奠定了基础。紧接着,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歌当中最重要的意象——“伊人”出场了,但“伊人”是谁?从何而来?要往何去?诗人并未说明。可是“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她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接着,“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人逆流而上去追寻“伊人”,那道路却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找她,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的伊人明明近在咫尺,却永远无法触及,痴情的诗人不畏艰险寻寻觅觅,然而伊人未得,他早已恍惚迷离,如痴如醉。在这里,不觉的流水不仅是阻碍诗人寻找“伊人”的自然物,更是他内心绵长思念和愁苦的象征。
《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但这种改动使诗意不断推进、深入。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一方面写出了白露由盛而衰的短暂生命,一方面也表明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主人公追寻“伊人”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从空间上描绘了“伊人”的飘忽不定,但即使伊人如此难寻,主人公依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鲜明的表现出其执着的精神;还有“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追寻的路程愈加艰难,主人公却不畏艰险、坚定执着。在这里,诗人已经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读罢《蒹葭》,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美,景美,人美,情更美。按照近代新月派诗歌的艺术理念,我们惊奇的发现《蒹葭》完全符合其“三美”原则。首先是音乐美,《蒹葭》虽是古诗,却极具格律诗的音韵美,它每句都押韵,且每句一换韵,比如:苍、霜、方、长、央;萋、晞、湄、跻、坻;采、已、涘、右、沚;苍苍、萋萋、采采之类双声叠韵的用法使诗歌读起来更具韵味,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其次是建筑美,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且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排列非常整齐。重章叠句手法的使用,使诗歌节奏鲜明而短促,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含了稳定。
最后则是绘画美。细细品读诗歌,一幅美不胜收的河畔秋色图跃然纸上:金秋之季,拂晓之时,瑟瑟秋风,茫茫秋水,露珠在晨曦的光辉中闪耀着晶莹剔透的色彩,苇草在浩渺的迷雾中散发出淡淡的馨香,美丽的秋水伊人时远时近、时隐时现,痴情的恋者在水边踌躇徘徊。此情此景,真仿若一幅绝美的水墨画,虽不似西洋油画一般浓墨重彩,却让人感觉境界深幽、意味无穷。
关于《蒹葭》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后人主要归纳为三条:一是讽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二是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失之愈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然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于经典,其实每一种读法都显示出一种智慧,每一种读法都传递出一种情怀。
在这里,读者很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把《蒹葭》理解为一首情诗,诗人为什么对“伊人”的形象只字不提?到底是什么样的“伊人”值得诗人不顾“道阻且长”上下求索?是《卫风硕人》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还是《洛神赋》中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按照通常的理解,凡是表达爱意的情诗,诗人定会大加渲染意中人的容貌。而在《蒹葭》中,“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甚至连是男是女我们都无从得知。
或许,诗人在《蒹葭》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在这里,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不再只是一个美好的女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承载着人类美好向往的诗歌意象、一个代表人类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的象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至美的“伊人”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鼓励世世代代的人们去描摹、追寻。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美好目标的追求,永远不会停下追寻远方的脚步,而在追寻的过程中,人们不断赋予“伊人”更多更丰富的精神内涵,其心灵亦与之无限接近。
一首《蒹葭》小诗,向人们展示了至纯至美的诗的意境,表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王国维曾用词句概括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蒹葭》一诗将两重境界兼容并包,别具风格,独立风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蒹葭》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去追求理想、追求美。
关于诗经蒹葭的读后感范文篇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有人曾说,邂逅一首好诗如同邂逅一位知己,《蒹葭》就是我寻找多年的知己。《蒹葭》中对于伊人的追求的精神,就如同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向我娓娓道来自己这些年人生境遇的经验。这就是我喜爱的《蒹葭》,一篇让人觉得悲凉与正能量的诗篇。 诗的开头让我们走进了一个芦苇飘飘的世界,清晨的露珠在秋风中化为洁白的冰霜,而我在寻找我的伊人,伊人何处寻?宛在水中央。爱情是我们这个年纪永远推不开的话题,信念更是一个人一生为之追求的东西。伊人是何人,我希望是说出“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美丽女子,是那转山转水转佛塔,只为途中与你相见的女子,可是水中小岛上的伊人却是如同佛中大道一般如电如露让人悟透轮回方能求之。伊人是芸芸众生不能逃脱的爱情大网,每个人都期待自己的爱情,特别是青春年少的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最完美的女神,难以触及,却又充满追求的信念,我们期待着一场爱情,期待这是人生中最美的一场烟火,可,南来的风,吹灭了烟火的美丽,也吹迷失了追求爱情的青春子弟,我逆流而上,却寻不到你的影迹。
伊人,我一生中的信念,恍恍惚如爱琴海岸高耸的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路。男儿志,在四方,终点只有一个方向,我苦苦向前,再向前,一路望着你的背影,好像一个即将在黑暗世界迷路的小孩,看见面包屑的路标一样执着的走下去。理想很丰满,我一直想追寻到那伊人,衣带渐宽不去思量,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没有在意,我只想在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夜晚,暮然回首,看见你的身影。现实却让我身心疲惫,我在长长跻跻的道路上不知走了多远,芦苇割破了我的手,我想用这手中鲜血来向你敬礼,而你,却一直对我漠然而视,原来伊人一直都不在我的身边,你只用了一眼,便让我对你用一生去追念。
纳兰曾说过“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我时常在想,纳兰曾经肯定熟读诗经,要不然他怎么会那么的哀伤,天涯行役,不语半字苦,正如同那追寻伊人的人,无论道路多么困难,他却依然为之疯狂。只是,物是人非,梦醒之后,只剩凄凉,伊人,伊人,唤不回的前世千眸。 一弹指不知有多少念,让我来思考一生的路线。我始终在这条路上去勾勒完美的线条,画出一个无暇的你,我始终在用生命去想象你在何方,填满佛教中的十方。你是爱情,醉生梦死,你是信念,破晓天荒。那爱情,让人变傻,走着一条困难的道路,还笑语天堂。那信念,让人坚强,坚信横刀过后,昆仑乾坤。
关于诗经蒹葭的读后感范文篇三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文化之源,追溯到第一步诗歌总集,《诗经》的由来,而今,三千年后的中华子女,重读这一份古老的诗卷,被其震撼,被其渲染的,是人类灵魂的高尚,被其洗礼、被其重塑的,是人类精神的文明,翻开那古老的诗篇,触摸三千年前古人思想的精髓,感受三千年来历史的伟岸,那熟悉分明的轮廓记录了文人志士的高尚情怀,承载了先人的思想理念,所散发的是古文明的优雅芬芳,所寄托的是先人们思想的精华,读后,给人们一种心灵上的陶醉,精神上的升华,人格上的洗礼。
就拿《关雎》来说,《关雎》是一首爱情恋歌,描述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描写了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追求,性格健康明朗,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正如孔子所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你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多么熟悉美妙的诗句,清风微拂,杨柳小舟,反应的是千年爱情文学的深远价值,“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多么脍炙人口的诗句,千古流传与诵读的诗篇,人们选择了这最容易记忆与记录的部分,最容易向女生表达爱慕的部分,古人如此坦诚和直白地阐述自己对爱的渴望和追求,是非常洒脱与豪迈的。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的诗歌305篇。其中,“风”指的是国风,即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犹如现在的俗曲,各地的地方小调。“风”包括15部分,合称15国风,共计160篇,大都是周王室派专人收藏的民间歌谣,不少篇章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混乱,以及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对于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爱情也有所反应。“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的歌辞,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共计105篇。“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曲,共计40篇。《诗经》的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五言,六言,七言等,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赋:即铺陈开来描写客观事物;比:即比喻;兴:即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语言朴素优美,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
再拿《蒹葭》来看,你看呐,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这不正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完美写照吗?它展现的是一幅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的深秋清晨朦胧图。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与委婉,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古人细腻而深邃的内心世界如此简约而精致地描绘出来,可见《诗经》是多么优秀的一部文学作品。
《诗经》的诞生,注定了它命运的辉煌,注定了它将是改变中华人民思想的利刃,它的传播与传颂,承载与发扬,体现的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高度统一,是中华五千年来辉煌而璀璨的文明。就我而言,读《诗经》是一种享受,品析与鉴赏《诗经》,更是一种美的体验。
我们的《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与记忆,易于记录与联想。简短的文字下,掩埋的是一个硕大,唯美而又高雅不俗的世界;粗糙的笔墨中,弥漫的是文学那清幽,淡雅的高尚气息。诵读之中,给人以无穷无尽的联想与思考,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读者以主人公的身份,去体验、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当然,它所给予的,亦是给读者最为宽泛而广阔的灵魂上交流的空间和思想上沟通的平台。
让我们洞悉高深而精巧的言词,领略伟岸而细腻的情感,透过语言的鉴赏,从那淡黄的纸张与渐隐油墨芳香的间隙里,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隔阂,沿着历史清晰脚步的轮廓,回到那个油墨书香的年代,再一次,感受《诗经》带给我们的,强烈,深沉,美妙而又无与伦比的震撼!
【诗经蒹葭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诗经蒹葭的原文11-24
诗经蒹葭的赏析06-22
《诗经蒹葭》赏析07-06
诗经诗词《蒹葭》赏析11-23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06-28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06-28
有关诗经蒹葭赏析06-19
《诗经·蒹葭》赏析参考06-19
诗经蒹葭的原文及赏析09-29
诗经蒹葭翻译及赏析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