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形而上学书籍的读后感

时间:2021-11-26 17:17:25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关于形而上学书籍的读后感

  《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的著作,它对于了解亚里士多德和研究古希腊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形而上学读后感,仅供参考。

关于形而上学书籍的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篇一

  形而上学在古典哲学里面是至高无上的,是第一哲学。是研究宇宙自然的基础。当然一些概念被后来人推翻并完善了,但是它的核心思想却是不可动摇的,至今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这些观念,许多哲学家把哲学的核心放在了研究宇宙万物统一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或者共相上,认为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根据。所以,这门科学是研究所有科学的基础所在。这就是形而上学。

  几千年以来,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与哲学的发展史。在哲学家看来,如果哲学是人类科学中最美丽的王冠,那形而上学就是王冠上最美丽的那颗宝石。然而在以黑格尔作为起点的现代哲学开始之后,西方开始普遍质疑形而上学,开始重新开辟道路,开展对传统的革命,这是因为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解读。但是它在哲学史上占据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或者科学发展到了另一个地步,它又会重新回到人们研究的中心而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

  《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重要的哲学着作。它是西方思想传统中的最重要的经典文本,或者说是奠定西方思想传统的重要着作,它展示了人类理性对于事物最普遍的面相和终极的原因的探索。本书最终考察了人类知识的形成,进而提出关于普遍知识的理论,从根本上奠定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形而上学》一书共十四卷,由于是他的学生根据笔记整理而成,因而结构松散,各卷之间缺少连贯性,不成系统。不过这丝毫也不降低它的重要性,它依然是哲学研究的可靠资料,书中的许多问题一直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卷四讨论了形而上学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研究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考察万物的本原或终极原因。在卷三和卷七中,亚里士多德讨论了实体问题,他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理念不能在具体事物之外独立地存在,只能存在于事物之中。他承认个体事物的重要性,但与柏拉图一样认为个体事物不能被认识,有关个体事物的知识实际上是对一般属性的认识。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他对实体的看法也不一致。概括起来,他关于实体的基本思想一是属性所系的个体事物是真实的实体。实体即主体,它不能用作谓语去说明别的范畴。在一切范畴中,实体是基本的范畴,其它的范畴都是以它为基础的。二是亚里士多德认为,属性隶属于个体,人们对个体事物的把握就是对一般属性的把握,因而一般属性或共相也是实体。在此意义上,事物的本质就是它的实体。

  亚氏的《形而上学》影响深远。对于我个人来说,最主要的事体会其名学分析的思路。各派哲学分歧的一个重要来由,大都是对于同一名词涵义的不同理解。抽象名词虽然有着自己通俗的含义,但是大都非常模糊,在不同的范畴内讨论往往会有不同的意思。哲学家则可以赋予其特定的`意义,从而用其构架自己的哲学体系。所以,在于意见不同的人讨论哲学问题时,应穷究其每个字词的含义,以理清其思想。在思考问题时,也要明确地界定每个词汇,这样也可以是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

  形而上学读后感篇二

  对于我这样纯粹依靠自学的人来说,《形而上学》有些过于深奥了,形而上学读后感。一部分原因在于,我缺乏对古希腊各家流派的了解,缺乏对于一些哲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另一部分在于,著作的翻译似乎是使用了半白话半文言,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抛开这些不说,我半年多的努力毕竟是有些收获的。

  亚氏的《形而上学》影响深远。对于我个人来说,最主要的事体会其名学分析的思路。各派哲学分歧的一个重要来由,大都是对于同一名词涵义的不同理解。抽象名词虽然有着自己通俗的含义,但是大都非常模糊,在不同的范畴内讨论往往会有不同的意思。哲学家则可以赋予其特定的意义,从而用其构架自己的哲学体系。所以,在于意见不同的人讨论哲学问题时,应穷究其每个字词的含义,以理清其思想。在思考问题时,也要明确地界定每个词汇,这样也可以是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

  相比较于柏拉图的意式论哲学(抽象而具有普遍性的意式凌驾于个体之上,以一统多)与毕达哥拉斯的数论派哲学(以抽象的数为本体),亚氏以独立的抽象意式与抽象的数皆不能脱离具体物质而存在。譬如说“桌式”须结合具体的材料才能形成桌子,而数则需配合具体单位进行度量方有意义。

  亚氏以“四因”来解释一切:物因、式因、动因、极因。

  物因是构成具体事务的质料,如桌子的本因是木或大理石、铁球的本因是铁。

  式因的含义是“一事物之所以该事物”,如,桌子之所以是桌子在于它的形状与功能、铁球之所以是球在于它是圆形的。式因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某张桌子的形状”或“某个球的形状”。特别地,灵魂是人的式因(本因是肉体),但亚氏认为灵魂同时也是本体。这种含混的说法也许来源于他的老师柏拉图。亚氏认为式因是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

  动因,读后感《形而上学读后感》。 “实体在亚氏那里是运动生成的结果,而不是某个现成的东西。而实体生成后也会发生运动和变化。运动的原因就是动因。”【引用傅正同学】这在《形而上学》中所述甚少,似乎在《物学》中更有详论。

  极因。极因是世界的源动力,也是世界上全部变动、万物生灭的原因。极因是永恒的。只有至善至美方能永恒,故亚氏谓极因曰“本善”。终极的本善是“元一”,它本身没有原因,它是最早出现的原因,是一切的原因,本善推动着世界前行。

  “亚氏将学术分为理论、实用、生产三类”【引用“译者附志”】,以理论为最高尚,理论又分为数学、物学、哲学,亚里士多德以哲学为“第一原理”(物学为“第二原理”),并且给出了哲学的若干主题,称此为“智慧”、为“哲学”。

  “古希腊思想的发展渊源于‘神话’,故常含混地称神话学家为哲学家,含混地称‘神话’为哲学。使哲学脱离诗与神话而具有明晰的内容,成为庄严的名词,正式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从事的学术研究方向。”【引用“译者附志”】后人也称“形而上学”为“第一哲学”。

  这样一部宏伟巨著,又是与久远的年代写就,在我们今人看来难免会有些瑕疵。以我粗鄙的理解,目前只是提出三点怀疑:

  一、亚氏以实体为研究范畴,在说明永恒实体时曾引用星辰为例。而星辰亦非永恒,则亚氏的例证不足。这还是由于当时的科学不发达所致。事实上,人类至今为能发现永恒的物质存在。就连人类自身都不是永恒的。

  二、亚氏既说本善推动一切,“世上各物并非各自为业,实乃随处相关。一切悉被安排于一个目的”,又说“奴隶与牲畜却大部分蠢蠢而动,无所用心,并不转为某些共通的善业而一齐努力。”【引用“卷十二·章十”】这明显的矛盾我认为不像是一贯谨慎的亚氏所犯下的错误,但书中并未就此作出更多的说明。难道“共通的善业”并非“本善”?我不得而知。

  三、也许是我理解的不够透彻,但我以为亚氏没能严格地证明出“本源”即为“元一、本善”。甚至,他对于各个学派的本源说作出的反驳,大都以“这说法将引起诸多疑难”而将其否定。就我读过的其余几部哲学著作(尽管寥寥无几)来说,也没有任何一部能够给出即为完善的关于世界本源的证明。

  我认为本源说是无法证明的,一切本源说都只不过是哲学家所作出的阐述,有相对合理或不合理之分,却没有什么对错。

  这里,我有一个也许是荒谬的想法:哲学的价值,不在于多么正确地解释世界,而在于对于世界的,合理的并且是美的阐释。哲学体系连接着现实(合理性)与终极(美),将两者结合在一起。

  当然,也许我现在的这个想法还很幼稚,将随着阅读和思考的增加而改变。

  形而上学读后感篇三

  自从人类诞生文明起,人们在谋生之余总会遐想这世界的奥义。人们总是希望以更普遍、更简单的答案来回答那些我们似乎无从入手的问题:世界的组成是什么?万物为何如此又将如何演变?人类在自然中是否特殊又是否肩负着某些使命?人类首先归纳出万物都趋向于下落——这是生活的经验。后来人们又继续寻找下落的原因——也许在牛顿之前还没有人能系统地说明引力——但却已经诞生了最早的“物理学”。此时此刻,必定还有人要刨根问底,探寻物理背后的原因,也就是物理学的基石。然而一旦至于此,问题便变得玄虚起来。一来是这种学问必须来源于现实事物的观察与总结中,不能空空而谈;二来这种学问必须高于物理学的层面,必须能够充当物理学的基础而不是物理学的补充。

  显然,这种学问应该是我们这个世界最为高级的、最为统一的,它能为所有一切的规律提供理由,能为所有一切的现象提供解释,而它本身应该是众所周知的,毋庸置疑的。我个人怀疑这种学问是否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本身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因为它应该是高于语言而独立于语言存在的,它不会因为语言的存在而产生,而我们又必须让这种学问依附于语言。无论如何,尝试系统地阐述说明这种学问都是必须的。亚里士多德本人并未将这种学问命名,后人整理其著作,统称这一方面的文章为“物理学之后(metaphusika)”。在中国,由于《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汉语和日语中译为“形而上学”。

  对于形而上学所论述内容的定位我如上理解,但是政治书告诉我们在康德、黑格尔之后,形而上学这一词汇有了更多的涵义。它渐渐演变成为与辩证法相对立思想的代名词,并在黑格尔、马克思哲学中被全面否定,目前政治书也采纳了这一观点。关于“形而上学”的部分解释中明确指出此前后两者的方向不同,并非同一事物。但查到更多的解释认为是辩证法指出了自古希腊以来论证形而上学的狭隘与弊端。从古至今,思想一直在走向多元,我们不应该去否定《形而上学》及之后有关这门学科所取得的成果,也不应该因为形而上学的历史局限性而去扼杀这种思想。每种能穿越时光留存下来的思想都有其先进性,都是人类文化中的瑰宝,都有它独一无二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使用的最主要的理论工具我认为是“四因论”,即任何事件的发生都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寻求解释:质料因、形式因(本因)、运动因和目的因。例如我正在写文章这件事上,首先要有笔和纸作为质料,二要有文章这种形式,三要有我作为动力去工作,最后还必须有写这篇文章所要完成的使命(完成作业)作为目的。这样看似乎这四因确实是面面俱到,缺一不可,而对于大多数情况这四因都被可以找到。首先,它肯定了质料,也就是肯定了物质的存在。形式和运动是我们看来事物的两个基本特征,也容易被肯定。问题纠结在目的因这一项上:是否任何事件都有其目的?《苏菲的世界》一书给出了一个例子:天空下雨的原因是否包含其目的呢?如果肯定四因论,答案最终会是“下雨的目的是滋润植物的生长”。这显然是十分有争议的,有学者据此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归结为唯心主义,认为坚持目的因就是在肯定一种超出自然规律之外的支配力量。如果万事万物都有其目的,那么宇宙诞生的目的呢?人类文明的目的呢?人生在世的目的呢?是否只能知道结果才能反推目的,如果这样那么万事万物便冥冥之中都有了一种宿命的支配,它既能为现在提供目的,也早已为未来设定结局——这在我们看来将是很荒谬的。然而事实上,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并不应被归为纯粹的宿命论,也并不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观。

  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关于目的因的论述确实存在着疏漏,而且其本人或许并没有发现这些漏洞,自然也没有去解释这些问题。在“四因”中,亚里士多德着重点实际上在于质料与形式的对立。他之后将形式因、运动因、目的因统归于“形式”。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世界的本原就是质料与形式。其中,质料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东西,而形式是质料背后真正支配的世界发展变化的。从这一点上来看,亚里士多德其实有潜在的二元论倾向。虽然他并没有像笛卡尔那样将物质与精神完全并立,但可以看出他一方面尊重了物质世界的存在与客观规律,另一方面继承了其师柏拉图的某些唯心主义观念(如“理念”与“形式”)。

  关于“本原”、“原因”、“元素”等名词,作者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严格地解释这些词汇的涵义。但也许是由于语言方面和世界观的隔阂,我们可能还是会觉得其论述存在概念混淆的情况。比如我们会觉得“本原”是从“原因”概念中摘录出并补充的,但是作者又将本原作为原因之前的概念。按照作者(译者)的解释,本原的涵义应包括事物的始点、生成点、基本部分、来源、认知基础。然而如果把质料与形式作为世界的本原是不能涵盖这些所有方面的。我推测在希腊原文中“质料”、“形式”、“运动”、“技术”这些词汇是拥有更为广泛内涵的,只不过在翻译中受汉语词汇所限被简化了。这样理解其论述的许多地方会显得更为严密一些。

  尽管看起来,作者这样的世界观与我们所通常接受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格格不入的,但如果我们肯认真地分析两种世界观的异同,也许我们会发现自己并不能简简单单地肯定其中某一种论调,也不容易轻易地提出一些确凿有力的事实来反驳其中一方。在哲学的争辩中,并不是更新颖的观点就能对古老的观点形成绝对的压倒。亚里士多德对当今我们认知世界的启示不仅在于其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上,也在于其思想的具体内容上。首先,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中从未以人类本身为中心,而是以自然定律为前提。人在大自然中本是渺小的,但亚里士多德在整部形而上学中的第一句就指出了“求知是人类的天性”。求知让人类与动物与众不同,因此人类又是特殊的。明白了人类在世界的定位也便可以让我们更清醒我们所肩负的使命,那便是求得真知。真理是人类所不断追求的,尽管路途艰辛人类却义不容辞。在辩证法产生之前,几乎所有的自然学科的发展方向都是以形而上学为理论依据的。这足以见得形而上学对于对科学发展的正面激励作用。形而上学尤为重视对事物本质的研究。随着近年来物理学研究尺度的一步步缩小,人类已经可以探知原子内部的秘密,对于物质的研究正在一步步贴近其本质。这也正是形而上学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形而上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更是显而易见的。一部著作的名称之后独立成为一门学问并流传至今已经对它是至高的肯定与褒奖了。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各路各派哲学家几乎都受到了形而上学的影响,在其论述的话题之内表述自己的观点。如今形而上学仍然保持着其崇高的地位,各种新论点层出不穷。尼采、哈贝马斯、周国平都提出过与之相关的或深或浅的见解。形而上学仍然保持着它的活力。

  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对形而上学的不屑一顾是因为我们不能接受一位古希腊人拥有比我们更为严密的逻辑与推理,不能接受一位提出“没有力就不能运动”“重的物体下落得更快”等荒唐谬误的先人来引导我们的世界观。但存在必有其合理性,跨越两千多年的哲学史诗必将在新时代继续启迪后人,继续闪烁其光辉。


【形而上学书籍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护书籍教学设计09-25

学习java的推荐书籍10-06

C语言入门必备书籍推荐09-08

适合PHP初学者阅读的经典书籍08-08

大学生英语阅读书籍推荐03-08

2017考研复试书籍和文献的备考技巧10-31

2015年证券从业考试书籍:金融工程概述08-24

自学PHP有哪些书籍和教程值得推荐08-08

初一暑假作业推荐书籍10-09

英语六级作文范文:阅读经典书籍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