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罗素幸福之路的读后感

时间:2024-09-19 18:22:32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阅读罗素幸福之路的读后感

  罗索的《幸福之路》虽然写于大半个世纪前,但书中分析陕乐与不快乐的原因却是历久常新。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幸福之路读后感,仅供参考。

阅读罗素幸福之路的读后感

  幸福之路读后感篇一

  我今天给各位介绍一本给我启示比较多的书,很多时候有困惑,我都会翻这本书看看,寻找一种豁达的思考方式,寻求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本书就是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的《幸福之路》。

  《幸福之路》是罗素散文中的一本名著,罗素在书中所提供的不是任何抽象的道理,而是他自己人生感悟的结果,所提供的获得幸福的小窍门也是通过他的“阅历和观察”获得的人生经验之谈,因此,这本书浅显易懂,读起来趣味性比较强,而且确实对寻求幸福的人们有启发作用。罗素的目的是“希望那些遭受不幸而并未享受幸福的众多男女能够诊断出自己的症状并找出摆脱的方法”。他在该书前半部分论述了人类不幸的诸多原因,后半部分则论述了幸福的诸多原因,从而使读者能够对照实行,获得实际效果。罗素是为了众生的幸福写了这本书,所以他在序言里说:“在以下的篇章里,既无高深的哲理,也无渊博的征引。我只是把通情达理的一些意见归纳起来……因为不少烦恼的人凭着适当的努力可以变得幸福,所以我才写下这本书。”

  现在让我来就我感触较多的部分谈一下这本书给我的众多启示和影响。正如前面所说,这本书 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谈不幸福的原因,现象和本质。他讲到人们不幸福一部分是由于社会制度,一部分是由于个人心理。很显然的,这本书不是探讨社会制度的,主要剖析个人的世界观,伦理道德观念,生活习惯等给人带来的不快乐或者快乐。罗素很精辟地分析,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沉溺”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种典型的自我沉溺者,也许你我感到不幸福的时候也在他的分析中吧 ,分别是“畏罪狂”,“自溺狂”,“自大狂”。第一种,畏罪狂 ,是那种沉溺于犯罪意识的人,我理解是那种总是自我责备,失意,理想主义的人,他们的`特征是认为自己应该如何如何,给自己设计了一幅理想的图画,却和他所知道的实际的自己不断发生冲突。说浅些,大概就是早期的教育和人生的真实情况相抵触使得 他觉得苦恼不幸福。联系到我们自己,这种状况应该是一种生活不适应症。第二种是自溺狂,特征是惯于自赞自叹,并希望受人赞叹。我相信这种心理人人都有,但过度的时候就是一种祸害了。换种说法这是强烈的虚荣心,虚荣心得到满足的时候,除了自己以外,对任何人都感觉不到兴趣,但是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觉得失败和失望,因为可能他期待的是恭维,到手的却是冷笑,罗素讲,一个人只想要社会钦仰他而对社会本身毫不感到别的兴趣的时候,未必能达到他的目的,即使能够,他也不能完全快乐,因为人类本能是从不能完全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虚荣心过了头,把每种活动本身的乐趣毁掉了,于是使人不可避免地无精打采,百无聊赖。

  第三种是自大狂,他和自溺狂的不同在于他希望大权在握,而非动人怜爱,他竭力要令人畏惧而非令人爱慕。我理解这一型是权力欲比较强的人,若是不能征服别人他就会不快乐,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总是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的,应该就是这一型的。但是罗素是个辩证看问题的人,他分析这有一种类型说,约束在适当范围内的权势可以大大地增加幸福,但把他看作人生唯一的目标时,它就闯了祸。

  罗素归纳的三种人是典型的不幸福者的心理状况,我想还有更多混合的类型,不幸福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以上的症状。如果把罗素看作医生的话,前面这部分,论述不幸福的原因是给病人做检查,说症状,查病因,接下来系统地论述各种病的症状,病因等等,他在书中分别论竞争,烦闷和兴奋,疲劳,嫉妒,犯罪意识,被虐狂,论畏惧舆论,听听这些题目各位就知道都在说不幸福的情形了。

  书的后半部分则是开药方,给病人指引健康的路子。首先分析快乐的可能性,然后论述兴致,情爱,论家庭,工作,闲情,努力与舍弃,最后论幸福的人。在这里我不想说前面那些,我想谈谈最后一章《幸福的人》,因为这一章里,罗素给我们明确地开了幸福的药方。罗素说,幸福,显然一部分靠外界环境,一部分靠一个人自己。不说外界环境,他认为涉及一个人本身的范围以内,幸福的方子是很简单的。我演绎成自己的话,就是温饱,健康,成功的工作,爱情,小范围的受人尊敬。如果拥有这些足以使人幸福,但是这只是人人可达到的自然的幸福,还有一种幸福是精神的幸福。所有的幸福,人们应该能获得,唯一的条件是他的热情和兴趣向外而非向内发展。也就是说人们想要幸福,首先要摒弃自我中心,客观的生活,用真实的兴趣跳出自我,而不是老想着自己不快乐的原因。说到这里,真是无独有偶,以前曾经有个几个年轻人去问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快乐?苏格拉底的回答是:“你们想知道答案的话,先去海边的山上伐木,然后造一艘大船,完成后我自然会告诉你们。”那几个年轻人真的去做了,付出了许多汗水,他们完成了,看着自己造的大船,他们已经知道怎样才能找到快乐。就是如罗素所说,跳出自我,把热情和兴味向外。

  其实,我所说的只能让各位基本了解这本书的框架,还有更丰富更多含量的内容,不能一一在这里介绍,毫无疑问,《幸福之路》这本书会带我们走上寻求幸福的路,幸福之路其实不玄妙,也不遥远,在我们的观念中,在我们的习惯里。有时我们的困难可能就是自己没有跳出来,有时我们的幸福其实就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心境。

  最后,希望各位听了我的赘述有所收获,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若是有空,也看看罗素的《幸福之路》,跟智者同行,解除自己的困惑,给自己的灵魂进行一次洗礼吧。借着这本书的名字,继续自己的幸福之路。

  幸福之路读后感篇二

  马克思主义告诉过我,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哲学,要想读懂一本关乎哲学的书你必须要先去了解作者的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我所读的《幸福之路》是由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伯特兰.罗素所写。罗素生于英国辉格党贵族世家。其祖父约翰·罗素勋爵在维多利亚时代两度出任首相,并获封伯爵爵位。其父安伯力·罗素是一位激进的自由主义者,著名的自由主义哲学家约翰·穆勒是伯特兰·罗素的教父。罗素4岁时失去双亲,由祖母抚养。他的祖母在道德方面要求极为严格,精神上无所畏惧,敢于蔑视习俗。罗素的家庭背景也为他后来对自由幸福的探讨奠定了一定基础。幸福之路出版于1930年,那个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大国相继完成,人们已经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相对和平但人们普遍不安,在这个时候罗素的幸福之路孕育而生。幸福之路出生于1930年但他同样也属于今天的我们,今天我们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一切的信息事物都可以说是瞬息万变,我们在相对和平的世界里接受更多的变动和不安,越来越发达的信息化,越来越多的机器代替人工,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比1930年更加热烈,现在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在追求幸福生活,但是幸福的指数却在不断下降。在读了幸福之路后我明白了很多。

  幸福之路一共有十七章,我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前九章的主要内容像是第一章节的延伸主要在讲一个主题—什么使人不幸,从十到十六章的主要内容像是在回答和解决第十章的问题--如何获得幸福,第十七章阐明作者的观点—何谓幸福的人,人人皆可获得幸福。在这三个部分中给我带来最大的是第一个部分—什么使人不幸,他就像是人们自身出现的病变一样,而且我们只有在知道了这种病变是什么的时候,才可以做到对症下药,不至于漫无方向,什么使人不幸就是在给通往幸福的路指明方向。

  作为方向作者在第一章什么使人不幸中指出了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个方向,为什么向往幸福,在作者的文字中我认为有两个理由,一是:每个人的幸福使我们社会走向真正和谐的保障。在文章中我很认同这样一句话“我们文明时代的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寻求一种没有战争的社会制度;然而人类如此不幸,以至于相互杀戮比持久地享受生活的阳光显得更为诱人。在这种情况下,再美好的制度也是难以实现的。”当你足够不幸开始抱怨一切的时候失去信心的时候还有什么是你不敢做的呢?推而广之当你自己都是不幸的你有什么理由去制造社会的幸呢?二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敢自信的说我是幸运的,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觉得自己是不幸福的。别的不说,单单是看最难获得幸福的人—自我关注过度的人,从罗素笔下的角度来讲我们都可以说我们自己是一个罪人,一个自恋者,一个夸大狂。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有一条就是“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教导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所犯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又有几个人吧反省到的错误全部改正的呢?再则,自恋和自大几乎可以说是全人类共同的本质,心理学有做过研究表明人都是希望自己是对的是美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的,人天生就是自恋和自大的。当然我们大多人在大多时间里是在正常指标范围内,但我们知道我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那么幸福。如果有一条幸福的路我们干嘛要去选择不幸呢。

  在作者2-9章里阐述的8种不幸的来源,在拜伦式的不幸、竞争、厌烦与兴奋、疲劳、嫉妒、负罪感、虐待狂、舆论恐惧症中我想谈一下与我们在校大学生及其相关的给我感触很特别的几个方面,一是:竞争,文章中“如果你随便问一个美国人,或是一个英国商人,在他的生活中,什么是对快乐的最大的妨碍?他会说:“生存竞争。”我相信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当今的大学里,我们有无数竞争,竞争班干部,竞争学习成绩,竞争奖学金,竞争男朋友或女朋友等等,而且前面还有未来的'考研竞争和工作竞争以及孩子学习生活的竞争。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罗素所处的时代变了,但竞争的压力并没有改变。这些压力不断促进我们马不停蹄向前赶,我们似乎把竞争的结果当作是我们幸福的源泉。而作者却在最后告诉我们“把竞争看作生活中的主要事情,这种观点太残酷、太顽固,使人的肌肉太紧张,使人的意志太集中,以至于如果将它当作人生的基础的话,连一二代人都难以延续。经过这样的一段时间,它一定会引起神经疲劳,各种形式的逃避,对快乐的追求同对工作的追求一样紧张艰难——因为松驰宽裕已经不可能了——最后,因为不育症,导致整个家族消亡。不仅工作受到竞争哲学的毒害,休息也一样深受其害。那种安逸闲适、神经松驰的悠闲生活也令人感到厌烦无聊。这一切必然导致连续的加速运转,其自然的结局便是吸毒和崩溃。治疗之方无他,就是承认在一种平衡的生活中,理智的、安适的快乐享受是必要的。”仔细想来我们似乎的确在竞争的泥沼中东倒西歪,迷失了平衡,所以让我们稍微放慢节奏吧,奏响青春的恋歌。

  再者,我认为在《幸福之路》中述说的包括竞争在内的诸多病症中都隐藏着一个不幸的共通之处:不自知,不自觉。那些竞争嫉妒等都源于对自己认识的不透彻,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失去了本真。我还记得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富商在海边散步,见到一个渔夫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旁边放着他的渔网。富商问他为什么不去打鱼,他说我为什么要打鱼,富商说这样你就可以赚钱了,渔夫说我为什么要赚多点钱,富商说那样你就可以买艘渔船了,渔夫又问我为什么要买渔船,富商说那你就可以赚大钱了,渔夫说为什么我要赚大钱,富商说那样你就可以和我一样在海边散步晒太阳了。渔夫说,可是我现在就可以这样了啊。在这个故事中如果渔夫整日惶惶不知所终连基本生存都没解决,那我对他的幸福是不尽然的,也就是说我认为自知带来的幸福必须是在满足了基本生存的条件下(这点只适用于大多数原则,有极少数可以打破这一看法,如:信念强的民族英雄在奋斗时)而对于这个故事中的富翁就故事中的人格来看,他绕了一个大圈子去追求他的幸福,就是源于他对自知的缺乏。当今时代也有一些错误的自知观,如“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她们对富贵的认识已经超越的对自己的认识,也就难以幸福。没有自知就难有自觉的动力和勇气,从而导致我们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逼迫自己,达到世人眼中的目标,而非自己想要的目标。更进一步,我们甚至连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都不知道,何来幸福呢。

  幸福离我们那么远又那么近,做一个幸福的人吧。

  幸福之路读后感篇三

  喜欢读书的人,多能心领神会五 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乐处。不求甚解先不说,真正让人喜欢上读书并沉醉其中恰恰正是这“会意”的妙不可言。对于自己,心里总对日后的人生和成功抱了极大的憧憬,似乎想从书中斟破这人间世和自然的奥秘,而最后大多的书也只是作了个泛泛浏览罢了。直到上个学期某个时候,翻开罗素先生的《幸福之路》,读下来就有暗合于心的会意,寒假又看了一遍,虽然已经是第四遍,但仍然有想拍案跳起的震动。想来也许是以往泛读的积累加上生活中的经历,碰上了罗素先生那样理性简洁却热情深刻的文字,才有这样的感觉。

  一个人读书分很多的阶段,各时期的口味也不一样,和当时的心态和个人经历大有关系。如果喜欢思考,免不了对现在和过去探究一番,自己虽然涉世尚浅,但也了解和看到了这个纷繁的人世,心中很多的迷惑也希望能被解开,为以后的路途作指导。而罗素娓娓道来的人生体悟像是专为我开辟了一张手术台,有条不紊,层层深入的将我的灵魂进行解剖,然后剔出一个个发生病变的精神元素,分析它们的成因和表征,探讨可行的救治方案。丝丝入扣,正合我心。自然,提供最终救治方案的无疑是我自己。肉体的疾病可以指望医生的妙手回春,而灵魂的病变只有自己才能正本清源。这没有丝毫的不妥,我也无方寸的不安。因为灵魂的病变是其成长过程中极易经历的阶段,而治愈则定会经历一个炼狱的过程,这就是对生存意义和终极目标反复的追问和思辨。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未经思索的人生不值一过!虽然不可避免的在灵魂进化的路上迷途。但是,灵魂之疾并不可怕,因为一旦治愈,便可以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有幸目睹绝好的景致。

  罗素本人也经历了由不幸福到幸福这个过程,他在五岁的时候就认为人生漫长的不可忍受,到了少年时更是憎恨人生,乃至多次站到自杀边缘,幸而有对于数学的渴求才得以生的希望。然而到了写这本书的时候,他已经充分感受到了人生的乐趣,并且发觉到人生是多么享受的一个过程。他的一句名言就能充分说明“我的一生始终为以下三种激情所支配,对真理不可遏止的探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对爱情不可遏止的追求.”

  罗素这本书分两部分来正反分析,先分析了“不幸福”的原因,而后讨论了幸福的原因。人性中导致自己不幸福的因素不少,书中论证了忧郁、竞争、疲劳、嫉妒、犯罪、被虐和畏惧舆论这些不幸福的原因,对幸福生活的影响,并针对性的介绍了和建议了应对举措。第二部分说的是正面的导致幸福生活的一些因素:热情、情爱、家庭、工作、闲适、努力和舍弃等。罗素此文中所论幸福的对象已经限制指那些假定有充分的收入,可以不愁吃住,有充分的健康可以作普通的肉体活动的人们。有了这个对象的作为前提和限制,才能把文章做下去。而这个在我看来也道出了目前社会很大一部分人的精神困窘状况,因为如今有那么多完全满足幸福条件却往往不幸的人们,其原因不是别的,只是由于精神和思想的错位,但是却少有人能真正明白,在名和利的过度追求中丧失了幸福。那些感受到幸福的人,他们有着对于一切事务的兴致,兴致之于人生正如饥饿之于食物,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而受命运播弄的可能性也越少,如果他失掉其中一样,还有别的选择。他们对于感情和家庭,对于工作和闲暇,对于努力和取舍,不仅能够驾驭,且能够从中体会到幸福滋味。

  从整体上看,这篇文章构思宏大而慎密,作为伟大的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的论证与分段都体现简洁和谐之美,平实亲切,层层解出答案。我读了多遍,每次都能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乐趣和充实,虽然幸福之路是需要实践和时间的,但是那种渐渐了然参透的感觉是如此的'每秒。最后用这本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当然,对于我,也是体会很深的一点。

  就是罗素先生倡导的非自我中心,因为过分的探究自我包含着自我与世界的对立,好比把自己幽禁在自己之内的情欲的可怕监狱中。而对外关切的“非自我中心”视野则使得自我与世界的对立消失,人与物的对立消失了,意识界与无意识界的对立消失了,个人与社会的对立消失了,人类与宇宙的对立消失了??然后才能“如是深切的和生命的长流结合之下,至高至大的欢乐方能觅得”。

  一旦我们对他人或身外之物产生了真正兴趣时,那么自我克制学说所包含的自我与他人的对立使立刻化为乌有。由于有了这种兴趣,人才会感到自己是生命之流的一部分,而不象台球自身只是一个坚硬的实体,除了互相碰撞以外,不再与其它台球发生任何关系。所有的不幸都基于某种分裂或不和谐: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不和谐,导致自我的分裂;由于自我和社会的连结要靠客观兴趣和爱的力量,一旦缺乏这种力量,又会导致自我和社会的不和谐。一个人,如果他是幸福的,就决不会遭受这两种分裂所带来的痛苦;他的人格既不分裂来对抗自我,也不分裂来排斥世界。这样的人觉得自己是宇宙的公民,自由地享受着它给予的壮丽景象和快乐的时光;他不被死亡的念头所困扰,因为他感到他与后继者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鸿沟。

  将自我完全自然地融化于生命之流中去吧,美妙无穷的幸福在向你招手!


【阅读罗素幸福之路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的幸福成长之路02-20

我的幸福之路作文03-15

幸福的成长之路作文(精选16篇)05-13

罗素的名言(精选310句)08-14

罗素经典名言160句12-16

《幸福之路》读后感12-23

《幸福之路》读后感08-16

幸福之路读后感08-28

幸福之路的读后感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