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阅读书籍推销员之死观后感

时间:2021-11-26 17:24:53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阅读书籍推销员之死观后感

  《推销员之死》是米勒于1949年写的揭露美国梦瑕疵的一本书,该书使米勒成为一代大师,获得无数奖项被称为20世纪话剧的里程碑。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推销员之死观后感,仅供参考。

阅读书籍推销员之死观后感

  推销员之死观后感篇一

  读了两遍《推销员之死》,思潮起伏,难以自已。

  它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故事:老推销员威利沮丧回家,两个曾多么令他引以自豪的儿子比夫和哈比也一事无成回家。为了使威利对生活产生希望,两个儿子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向朋友借钱,重新创业。最终,梦碎了,同时失去工作的威力绝望自杀。

  我先说一下写作技巧。立足现实,反映现实,反省现实,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为了增强艺术表现力,借鉴了大量的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如象征,电影蒙太奇技巧等,本强调的丛林象征人类社会(我觉得也可以是借代),威利要种的种子象征他对于未来的希望,而在黑夜里播种象征着他的绝望中挣扎。他运用灯光音乐来换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甚至打破了逻辑,这在传统现实主义戏剧中无法出现,但它们的运用使戏剧的表现力感染力大大增强。而且,一切现代派技巧由于深深植根于现实之中,使它们痕迹变淡,甚至不着痕迹,例如第一幕中威利和她的妻子林达在谈论威力的相貌,威利沾沾自喜地照着镜子,随着音乐声起,威利一语双关的说:“在旅途中——在旅途中我往往想要一下子搂住你,吻得你死去活来。”既可以看做是威利对妻子林达的回答,也可以看做他对此刻想起的女人的倾诉。它是现实和想象的分界线,自然流畅,由此女人出现(之前还有笑声铺垫),观众不但不会感到唐突,还会产生更大的心灵震颤。朴实的语言,威利向琳达说的怎不是真心话,他是爱林达的,他说:“林达,你可知道,只有你最好,真是个好伴。”但是紧接着,他强调“在旅途中”,这为他的出轨说明了原因,由于一个人远离家庭,孤独工作,想妻子不得只好从他人处得到心灵慰藉。同时,也为后来他与女人私会被儿子发现做了伏笔。可见作者用笔之精炼和严谨。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威利更多的是同情,我们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矛盾和斗争,他的浮华掩饰和畸形获取自尊之后那颗脆弱的心。看似作者无意之笔,实则用心良苦。内容需要形式来表达,作者打破三一律,借用现代派,采用了较新的形式,同时,作者还赋予这种形式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意识流般的换景不正表现了威利心中的纷乱和绝望以及当时社会的浮躁和残酷?

  看似平淡,琐碎的生活世事,作者把情节安排得奇巧,结构安排得相当紧凑。又如第二幕,比夫哈比兄弟请父亲威利吃饭,威利在失去工作后几乎崩溃,他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上,结果却是更大的失望,两个儿子居然跟着女人走了,而且甚至两儿子都不在两个女孩面前认他为父亲。威利绝望中又产生幻觉,他想起那女人和自己被儿子发现在一处的旧事。既表现出威利的极端失望,又交代儿子这样做的一些缘由,两者对比,产生的不是读者对儿子或是威利的憎恨,而是悲悯。紧接着,威利勉强支持没有立即死去,而是想要种些胡萝卜和豌豆,也照应前文,他在绝望中依旧想为家人做些什么,虽然是自欺欺人,依旧可以从中感到温暖。甚至他的死也在他的幻想之中。作者以点带面,截取威利一小段生活,精当选材和布置,却展现了他的一生,他一生的生活环境和轨迹,甚至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特征风貌。

  中国文艺批评家谢有顺说:“没有思想的作家,一定是苍白的作家,没有生命力的作家。”我还听说过一句话:“思想的高度就是文章的高度。”我觉得这部作品最好的地方,它在关注现实之外,充斥着对人类淡淡的关怀和悲悯。作者写的都是小人物,而且性格不类型化,都很丰满。他们是庸俗的,却又是真诚的,在现实中无奈的挣扎着。有点类似中国当代的新写实小说,但它人物性格独特,关怀人性更大气。威利,由于性格和生活环境的缘故,他总是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太自以为是和虚荣。她的妻子总是顺从他,甚至往往帮他沉浸于他自己的幻想,这也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悲剧。他的儿子,尤其大儿子,在他的影响下也变得虚荣和不切实际,尤其在得知他与外边女人有染,心灵受到很大创伤,人生道路由此改变。二儿子在他影响下亦是一事无成,行事浮夸。两个儿子的碌碌无为推动了悲剧发生。许多评论认为这部作品是揭示美国生活法则的黑暗和对此的质疑,我同意这个观点,林达在最后的挽歌中说道:“威利,亲爱的,我哭不出。你为什么这样做呀?我想来想去,想去想来,就是想不明白,威利。……咱们自由了……”表达了她对威利深深思念,这也是对社会的质问和无助的呼喊。最后的“自由”充满了悲戚。我还觉得,无论在什么社会情形下,威利都只会是失败者,他命运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性格和性格与社会的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只是加速或进一步促成了这个悲剧。其它的社会也许不会把威利逼得走投无路,但威利依旧是失败者。那么,威力的性格自负自欺是不是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我认为是一定受影响,但是并不是每个那个时代的人都如威利一般无法生存,所以问题部分还在威利本身。无论什么社会,都会有像威利一样的弱者,都会有类似的悲剧,我们无法避免,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对所有的人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作者在关注现实反思现实中提升到了关注人性的高度,使作品有了大气象和包容性。

  作者对于主题没有给任何的暗示,他只是呈现,只是精巧的布置安排,我们只是能从中读出他对于威利对于这个家庭以及类似威利所有人的悲悯和关怀,并深深震颤和感慨。作者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希望,那不是黑夜中生长的种子,而是威利的大儿子,开始正视自己和未来。

  威利为自己,为家庭构想了一道道如彩虹般美丽的生活,然而风过,彩虹散尽,留给他的只有两手空空的生命荒凉。阿瑟?米勒为我们展示一段惨淡人生,独立岁月长河,解读出一种晦暗的人生况味。

  推销员之死观后感篇二

  美国作家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不仅再现了美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也真实的呈现了那个时期为了生存整日忙忙碌碌的人们。该剧被很多评论家看作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它深刻的描写了那个时期美国的社会本质。与此同时,这部优秀作品也被不少中国观众所喜欢,甚至被搬到了北京人艺的话剧舞台上演出,并且大获成功。英诺诚导演自导自演的话剧《推销员之死》至今还是一部经典之作。

  话剧,是一种以对话、以语言为主的戏剧形式。虽然它也能够使用灯光、音乐,但主要的叙述手段还是以舞台上演员们的语言为主。在话剧《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有大量的对白和独白,那种自言自语、自问自答的表演方式也成为该剧的亮点之一,当然,这也和英诺诚导演扎实的艺术功底密不可分。借助话剧的方式,我们看到了与电影截然不同的《推销员之死》。通过英诺诚导演出演的男主人公威利·洛曼,观众一方面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纠结矛盾的心情,一方面还可以体会到当时社会给予人们沉重的压力和无情的摧残。

  说到话剧,语言的魅力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推销员之死》中,语言的张力足以达到让观众亲临其境的感觉。英诺诚导演扮演的男主人公威利·洛曼是是一个具有典型人物特征的角色,无论是阿瑟·米勒,还是英诺诚,都留给了这个角色极大的发挥空间,在语言上处处显示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在行动和细节上也不失时机的展现了威利·洛曼的自卑及爱面子。威利·洛曼是一个推销员,已经花甲之年,却还要在外面跑码头。他房子的分期付款即将还清,然而,他却面临着人生最艰辛的时刻。对于一个推销员来说,卖的不仅是有形的商品,还有无形的梦想。然而,威利发现大家渐渐对他失去了兴趣和耐心。他想向老板求情,换个不必在外跑的工作,得到的答复却是“你明天不用再来了”。回首往昔,处处都是破碎的梦想,难以弥合的伤痛,早年荒唐留下的过犯,以及一系列连锁的罪果。他寄予无限希望的两个儿子,全都一事无成,并且在他的影响下,逃避现实。为了生计而烦恼的威利·洛曼对于儿子最初有着极大的期望,总觉得儿子能够依他所想,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但由于自身和环境的因素,他的两个儿子都渐渐远离了威利·洛曼原本期望的发展轨道,大儿子居无定所,小儿子玩世不恭,都没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威利·洛曼的语言中渐渐透露了他作为父亲丧失了他对儿子未来的期望,也渐渐放弃了自己对生命、对理想的美好愿望,直到他选择了死亡,选择了从梦想的幻灭走向生命的结束。语言的力量,塑造了不同的人物,表达了深浅不一的主题,更加丰富了该剧的内容和意义。

  另一方面,以演员的动作、语言、对话,直接在听觉与视觉上带给观众极大的冲击,通过情节冲突完成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不仅取得了与观众之间的共鸣,也让话剧《推销员之死》的涵义得以升华。借助舞台的效果,使话剧成为一种直观性很强的艺术形式,不仅真实而且教会人思考,《推销员之死》留给观众的是一种对生命、对生存的思考,威利·洛曼最后为了给儿子提供创业的`资金,选择了用死亡来换取保险金。这样的亲情是伟大的,但这样的结局是可悲的,不仅展现了美国当时社会的冷漠,也体现了社会现实对生活对梦想的无情摧残。所以,有人说“《推销员之死》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下美国人的悲剧”。

  《推销员之死》以家庭为核心,揭示了美国一个普通家庭面对社会的种种问题。话剧中,每个演员真实的再现了面对种种问题时内心纠结的情绪,还原了男主人公威利·洛曼回忆与现实交替的情节,以话剧艺术特有的综合性,立体的讲述了《推销员之死》。因为是话剧,因为是以舞台为表演平台,因为每个角色都有突出的一面,所以在观众而言,该剧会引发人们对于生命、对于生存的思考。在情感上,该剧不仅实现了亲情之间的强烈碰撞,也会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以旁观者的姿态评断是非、审视全局。这是话剧的魅力所在,因为它具有直观性、舞台性、综合性、对话性,它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更真实更生动。英诺诚导演的《推销员之死》在演出者与观众之间假设了一个“密闭”的空间,这就是剧场。在这样的氛围里,利用语言的张力和演员出色的表扬,取得与观众的共鸣。正因为有了这样精湛的演出,我们才能在话剧里感受生存与生命,才能以威利·洛曼的心理来体验那种梦想幻灭、平静走向死亡的跌宕起伏。

  真实与幻想交织,心理现实与外在表现交替出现,威利·洛曼的性格缺陷在他的言语中表露无遗,而他的性格缺陷也是导致他最终走向死亡的重要原因。英诺诚导演的话剧《推销员之死》更加中国化,没有太多的动作,却有着激烈的戏剧冲突,这样带来的震撼远远超过了电影和书籍。社会的压榨、生活的艰辛、残酷的现实、深刻的悲悯、家庭的矛盾,在话剧《推销员之死》中,还原了那些不为人知的人性,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目。也许只有在这样的佳作中,我们才能更直观的了解到话剧艺术所特有的魅力。

  推销员之死观后感篇三

  读书时,推销员之死是选读文章,记得引语介绍:小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以及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今晚观看李六乙导演的话剧,却对人物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发现这样的故事不仅在美国上演。应该说,现代都会生活下,每个人体内都隐藏着一个威利,在现实与回忆中徘徊,在生活与梦想中挣扎,思考死亡的价值。

  丁志诚把这个小人物的复杂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像在镜子里注视日后的自己,不知道该选择同情、厌恶、怜悯、还是鄙视。但,在还没有走到用生命去换取两万元保险金的绝境时,我们不妨认真想一想:什么是希望,什么是生活。

  PS:之前看到大家对结尾和音乐的感受,我也说说自己的。最后一段葬礼,节奏上确实有些脱节。但最后几段音乐,个人认为却还是比较到位,很好地衬托出人物内心矛盾的越发尖锐、直至最终爆发。同时为人们在压抑中寻求了一个突破,一种改变的力量。

  猜你喜欢:

【阅读书籍推销员之死观后感】相关文章:

适合PHP初学者阅读的经典书籍08-08

大学生英语阅读书籍推荐03-08

天鹅之死的教案范文10-05

《杨修之死》教案06-30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01-19

杨修之死教案11-26

秃鹰之死语文教案11-28

《杨修之死》的教学设计12-07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09-26

英语六级作文范文:阅读经典书籍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