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语里仁篇优秀读书心得感悟(精选5篇)
《论语·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论语里仁篇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
论语里仁篇优秀读书心得感悟 1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其实小事也是如此,学生虽然知道旷课,无节制的玩游戏不利于身心,但是无法自拔于眼前的快乐,也只能接受自身前途的坎坷。我们作为思政工作者,应该尽自我所能去提升自我眼界,完善自我,提升学生眼界,教书育人。
“仁”,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施起来任重而道远。
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里仁篇优秀读书心得感悟 2
《论语·里仁》凡二十六章,主要讲孔子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仁的。
第一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仁是儒家世界的根本,以仁为本是儒家的价值选择,尽管孔子之后的儒家提出了性、道、理等诸多概念,然而仁之主体不变,也就是说仁是人之所为人的本质所在,也是天、地、人三才之本性。《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东汉刘熙的《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结合《周易》之“天之大德曰生”来理解,仁不仅仅是人的全德,而是结合、吸纳了日月、天地阴阳的之灵气,故有人为万物之灵、民胞物与之说。明代张信民的《印证稿》也证明了我这样的体悟。张信民说“惟于《易传》发明最著、最精切,曰:‘天之大德曰生’,又曰:‘元,善之长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仁,盖在天之大德曰生。而人禀此生理曰仁。故人之原出于天。而与天之大德同量同体也”。按照阴阳家《雪心赋》的说法:“孤阳不生,独阴不长”。仁应该是天地和合的精气,人得其全,才有人性,故孟子道性善。因此,在我们儒家看来,人有能力体悟到天地之道,人生之动力、人之尊严、人之价值就在于创造生命,改善环境,发挥人的能力实现仁道。
尽管仁是人本有的,人人都有的本来性。但是因为有的人并没有看到自己的本来性,不愿意发明人的本性,甚至还没有脱离动物的本能,是以处事做人难以安分守己(根据自己的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以不劳而获、机巧使诈剥夺他人的劳动为人。综合之,就有崇高、伟大、平凡、平庸、贪婪、多欲、恶毒、善良、美、丑、真、假等等多样的实在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人人的理想世界,更不是儒家认可的世界,因此,儒家就要通过教育、生活实践提升人生的创造力,发现自己的仁性。在儒家的视野里,仁不仅仅是道德的范畴,还是自然宇宙秩序本来性的属性。
而道家却反对儒家的这种仁化自然,自然仁化,把主观世界与外在世界一体化自然人生观,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道德经》第五章)”。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追问一下,如果听任人与社会自然变化,人的意义和价值又如何显现呢?如果个体自然任性,这个自然任性能保证自己的安身立命吗?“守于中”不也是一种主体的有为吗?道家的这种看待人世间的立场,必将走向道教个人修行,以求长生不老的境地,尽管汉代黄老无为之术曾经显赫一时,最终还是归隐于山林之士。大概这是儒家治世、道家养身,佛家养心的历史使然吧。无论哪一种价值取向,在儒家看来,只是一种生活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有人会问:“究竟什么是仁呢?”孔子没有给仁下一个逻辑的绝对的静止的定义,孔子说了好多仁,但是还是没有给仁下一个逻辑学意义上的定义。这也是现在习惯于西学逻辑思维难以理解的地方所在。其实,生活只能用生活来定义。生活中的人生立场、价值取向、生活理念一旦被定义,就使得生活变成了枯燥的程式,束缚了活泼泼的人生乐趣。因此,儒家的哲学不是分析的知识架构,而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验。
基于以上对仁的一般性把握,对“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句读就是“里仁为美”是句号或者感叹号,表示肯定判断,里是乡里的意思,就是民间经常说的“乡里乡亲”“乡里”的意思。在周代的制度里就有“王及诸侯国都郊内置乡,民众聚居之处曰里”,这就是乡里的'来历,现在韩国农村仍然沿用这一制度呢。“为美”就是为佳,为善,为好的意思。“为”就是以什么为什么。“里”名词使动的用法,所以说,“里仁为美”就是说选择住处或者说选择安居的地方以仁为最佳的选择参考。“择不处仁,焉得知?”处,处于,安于,居于;焉,如何,怎么;知同智。就是说如果选择居住的地方缺乏仁,怎么(说自己)有智慧呢?
所以,南宋大儒朱熹说:“择里而不居于是(处仁)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在笔者看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的现实意义是求知、找工作都需要仔细了解、考虑一个单位的文化与教养,一个没有教养的学校绝对不是什么好学校,一个没有社会责任的企业绝对不是什么可以长久的好企业,一个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百姓的尊重、缺乏对人的一视同仁,绝对不是什么合格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职能部门。值得一提的是,也是容易被人忘记的是“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的居家启示是买房子一定要看所居住的邻居周边的关系如何,邻居偶遇是否有微笑;还有买房子还要看房子内的结构、场域是否与所在地的气候地理环境相适应,阴阳是否和合,等等。
总之,儒学是生活的学问,儒学即人学。
论语里仁篇优秀读书心得感悟 3
本文中有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它的意思就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孟母三迁的故事以及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与此很有些相似之处,都强调优秀的外在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明白,外在环境对人各方面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到人的整体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品位、处世方式等等。举个简单的例子:出身时代官宦家庭的子弟,一般都是经纶满腹,温文儒雅,言行
举止之间与寒素出身的人虽不敢说有霄壤之别,用泾渭分明来形容应该不为太过。因为自小就接受某种环境的浸润熏陶,不自觉间已经将其融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整日与博雅的大家为伍、与高手过招一样,自己的水平在不经意中就有了长进。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学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主阵地,应该十分重视良好校园氛围的创设。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择校”现象,其实择的也就是学校的氛围。很多学校都提出了营造某某校园的.口号,很振奋人心。如果真正落到实处的话,前景十分喜人。作为老师,作为教育的守望者,我们盼望着琅琅的书声充满校园,盼望着好学、礼让之风弥漫校园,盼望着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让就学于思的孩子能健康幸福地成长。如此,学校、教师都应允了相应的社会职责,何愁培养不出祖国之栋梁。
论语里仁篇优秀读书心得感悟 4
在阅读《论语·里仁篇》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与古代圣贤孔子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这篇经典之作,不仅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更教会了我许多为人处世的智慧。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开篇这句话便深深打动了我。它告诉我们,选择与仁德为邻,追求内在的善良与美好,才是真正的智慧。在现代社会,我们或许无法直接选择居住的环境是否充满仁德,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让内心充满仁爱,以善良和宽容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句话让我反思了现代人对财富和地位的追求。孔子认为,追求富贵本身并无过错,但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获得。这让我意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诚信和道德始终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更是掷地有声,揭示了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区别。君子行事以道义为准则,而小人则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做一个有原则、有底线的人,不为私利所动,坚守内心的道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孔子对于“仁”的执着追求。他强调“仁”是道德的根本,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石。这让我意识到,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社会上,我们都应该秉持仁爱之心,用温暖和包容去化解矛盾,用善良和理解去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
此外,《论语·里仁篇》还教会了我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句话让我明白了,真正的仁人志士不会因为追求生命的安全而放弃对仁德的坚守,甚至愿意为了维护仁德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虽然在现代社会,我们或许不需要面临如此极端的抉择,但这句话依然激励着我要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总的来说,《论语·里仁篇》不仅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之作,更是一份指引我们前行的宝贵财富。它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原则、有爱心的人,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秉承这些宝贵的智慧,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论语里仁篇优秀读书心得感悟 5
在阅读《论语·里仁篇》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千年,与孔子及其弟子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篇章节不仅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更揭示了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智慧。以下是我对《论语·里仁篇》的一些感悟与心得。
一、仁为核心,德行之本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它告诉我们,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选择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怎么能算明智呢?这让我认识到,仁德是人生的根本,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追求仁德,以仁德为行为准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以仁德之心待人接物,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君子之道,自强不息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君子应坚守道义,不为富贵所动,不为贫贱所屈。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君子,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要坚守内心的道义,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学无止境,知行合一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学习的真正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我,实现知行合一。我们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只有自身行为端正,才能影响他人,产生正面的示范效应。同时,我也意识到,个人的修身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修身齐家,进而为社会、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感悟总结
通过阅读《论语·里仁篇》,我深刻体会到了仁德、道义、学习、修身的重要性。这些思想不仅对个人成长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也对社会和谐、国家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这些思想为指引,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能力素质,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论语·里仁篇》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之作。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所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仁德、修身齐家的信念。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前行。
【论语里仁篇优秀读书心得感悟】相关文章:
国富论读书心得12-19
国富论读书心得11-24
国富论的读书心得07-04
培根论读书优秀读后感(通用17篇)12-27
罗尔斯的正义论优秀读后感范文03-11
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04-20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体会04-27
论读书作文02-19
论读书作文02-12
密尔论自由优秀读后感(通用12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