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

时间:2021-06-22 16:12:49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又是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季羡林6岁离开父母,跟叔父到济南读书。从私塾、一师附小到新育小学,因为认识“骡”字而直接读高校12 岁考入正谊中学。15岁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山东大学的校长是前清状元、当时的教育厅长王寿彭。季羡林因第一学年连续获得两个甲等第一名,得到了校长奖励的两件墨宝,“从此才有意识地努力学习”。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得到国文老师、著名作家胡也频、董秋芳等人亲切教诲和鼓励。这里学习的一年,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可见,好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教育事业是天底下最阳光的造福工程,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肩负着创造人类未来的历史使命。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是老师共有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老师能够几十年如一日不但为人师表,还为学生以后的道路铺满阳光的红地毯,就更值得可敬可亲了。

季先生一生对亲人和朋友都是十分真诚的。他多次提到自己的母亲,他在自述中说到“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有闲上学。所以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母亲去世时却不在身边是季羡林心中永远的痛。季老在晚年每当谈到母亲就会泪流满面。

季老文章里最大的特点是朴实,看他的散文就如同与一位熟悉的老朋友侃侃而谈。你不会有生疏难懂的感觉,而且文字又不失优美。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我想季老的文风与其他人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这朴素了。这样的文风不知是否与他的出生与人品有关呢?我认为是有关联的,另外留学德国10年也是有一定关系的。日尔曼民族就是一个很朴实讲究规矩的民族,10年也许会在他身上有一定影响。

文化老人季羡林先生2009年7月11日逝世了,享年98岁。如此高龄去世,在过去被看作“喜丧”。老人一生历经沧桑,有起有落,忧患过,也欢喜过,走时终究福寿全归、功德圆满。

季羡林先生走了,他也带走了的一段让人唏嘘感慨的历史。他漫长的一生经历过清末、民-国和共和国几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他仍笔耕不辍,思想常新,保持着良知与清醒,成为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导师。对于这个时代来说,相信大多数人看到他逝去的消息时,都会感到他音容宛在。那个可爱的老人形象,在我们心中一定很久都不会磨灭。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季羡林 读后感06-23

季羡林选集读后感03-28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03-28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04-27

怀念母亲季羡林读后感06-26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09-20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07-28

《高尔基自传》读后感05-20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