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黛玉之死优秀读后感(精选12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黛玉之死优秀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黛玉之死优秀读后感 1
近来有幸研读了《红楼梦》一书,在读到“黛玉之死”三回时,感触良多。王国维曾说过:“《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吾国之文学,以挟乐天之精神故,故往往说诗歌的正义,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离其罚,此亦吾国戏曲、小说之特质也。《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而“黛玉之死”正好就是照应了“悲剧”这一说法。有人说这三回是后四十回中最精彩的三回。写黛玉之死,就是写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这是一个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结局。
在读这三回时,我有这样几个体会和思考:
第一,黛玉之死的悲惨结局揭露了统治者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表现出的冷酷无情。他们不惜牺牲林黛玉的生命,也不顾宝玉的疯傻,毅然决定用欺骗的手段,让薛宝钗代替林黛玉同贾宝玉结婚,这一决定虽然老祖宗贾母起了决定作用,虽然是王熙凤提出的掉包计,但是不可否定的是这是一个为了维护贵族的家庭利益而提出的集体决策。这就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内容。
第二,贾母对林黛玉的前后态度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林黛玉刚进贾府时,贾母是将黛玉搂在怀里当成心肝宝贝的;然而,当林黛玉吐血,贾母去看望她时,见林黛玉神气不好,她不但没有什么悲痛表情,反而吩咐凤姐等人说:“我看这孩子的病,不是我咒她,只怕难好。你们也该替她准备准备也不至临时忙乱。”这是多么的冷酷无情啊,这就是所谓的亲情吗?我不由质疑了。
第三,宝黛爱情的悲惨结局以及林黛玉内心的深沉痛苦让我觉得心疼。在听到傻大姐说宝玉将要和宝钗结婚的消息时,林黛玉当时的反应是:一下子变得精神痴痴迷迷,身子恍恍荡荡,竟像有千百斤重,走起路来,两只脚像是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可看出黛玉当时的内心有多么痛苦。但是由紫鹃陪着去见宝玉时,“两人也问好,也不说话,也无推让,只管对着脸傻笑。”好端端一对深爱着男女,在统治者的摧残压迫下,竟变成这样,能不叫人心疼吗,能不叫人痛心吗?
总而言之,宝黛爱情的悲剧以及黛玉之死都是由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无情而造成的,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统治者的`腐朽无能以及青年男女不能支配自己的爱情的悲惨命运。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后人去重新思考的。
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在《红楼梦》这部艺术的百科全书中,只要我们肯静下心来,细心地研读,相信我们会不断地发现新的天地,新的境界,新的趣味。
黛玉之死优秀读后感 2
天气渐渐凉了,看着花的凋谢和叶的飘落,我思绪绵绵,想起了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的那一情景,那种忧伤的画面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难以忘怀。
那是秋风乍起,落花纷飞的季节,贾府花园里到处一片花谢花落的景象,满园子的粉色花瓣,如同冬天的雪花纷纷飘落。画面中黛玉满目凄凉,手执锄头,肩挎小布袋,捡起落在地上的一片片小花瓣,慢慢的放进小布袋内,并不时的低声哭泣,落花的凋谢使她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与命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不断的感慨,忧伤的音乐旋律随着她的哭泣声此起彼伏,我仿佛身临其境,融入了那落花缤纷的世界,泪水不断涌了出来。
随即,她将装满花瓣的小布袋小心翼翼的放进刚刚挖好的的坑内。当土渐渐盖住小布袋时,她已是泣不成声,此时的我,泪水也成了断了线的珠子,我不知道自己是对主人公身世的同情,还是对落花命运的感叹,或者是对现实的感慨?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开易见落难寻,也许人的生命也不过如此吧?
情绪一直被电视情节牵引着,不能自已,同时发现自己已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动了。一直都不喜欢黛玉那敏感猜疑忧伤的性格,没想到却被她葬花的这一情节深深的打动了,她是将落花喻已,借花抒情,认为自己就如同那飘落的花瓣,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才生出怜意,产生了葬花的念头。她性格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长时间的心理压抑和对自己的怜爱、对现实的无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孤僻敏感的性格。我不禁开始对她增添了些许同情,理解了她感情的细腻、思想的丰富和处世的敏感,同时也替她惋惜,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却拥有了这样的性格……
这一幕结束后,我久久未动,无法立即从那忧伤的旋律中清醒,不记得过了多久才回到现实,并顿时醒悟:花落归根,这是自然规律。不必缅怀这一自然现象,这些飘落的花儿,她们毕竟曾经有过辉煌,生命虽短暂,但她们没有虚度,而是在绽放的.时候尽情绽放、尽情美丽。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她们的飘落既是对大地母亲的回报,也是为了来年的更加繁荣,所以她们的飘落只是无声无憾的归隐,在归去的时候她们是行色匆匆的,因此,我们实在没有伤感的必要。
好比人生,我们在乎的应是人生旅途中的沿途风景,不必感怀过去的每一天,只要不忽略途中的任一风景,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将是充实的。
黛玉之死优秀读后感 3
我觉得黛玉葬花这一章是对整部书的高度概括和暗示。作者安排林黛玉将那些落花葬入土中,让其化作春泥更护花,而不是飘入一些肮脏的水潭里污染了她们。
在这里曹雪芹将那种世俗之物欲、权谋的东西比作了肮脏的臭水塘。主人公又如何能落入那些肮脏的环境中被“污染”呢?不能,绝对不能,因为那种至情至性的东西太美好了,如何可以被污染呢?于是,只有让主人公去死掉,或者进如空幻世界了事。因为,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之纯情,实在没法生存于现实之中,但却又不能永远生活在大观园中的理想幻境之中。于是,作者只能安排他们两个在被污染却还没有污染之际让他们都有个归宿吧!
《红楼梦》太过伤情而没能有结局,曹雪芹不愿意看到那个令人伤感悲壮的结局。作品只能就此打住。
最后的思考:读《红楼梦》,让人感到那个结局正好预演着我们这个时代。民族文化的底蕴严重的被淡化了,至情至性的属于人生最美好最根本的`东西被抛弃了。人成了金钱和机器的奴隶而不自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也越来越淡薄了。最后,又将是一个怎样的结局呢?人类似乎已完全步入了曹雪芹笔下那种肮脏的臭水塘,曹雪芹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吗?
黛玉之死优秀读后感 4
中学时代,听别人说红楼故事,宝玉和黛玉倾情相恋却终未能结成眷属,深感惋惜,特别不能接受的就是黛玉的早逝,黛玉之死——完美的安排。黛玉她冰清玉洁,才貌双全,却偏偏命薄如斯,老天何其不公!
后来借到一本《红楼梦》,如饥似渴地捧读,有关宝黛的章节片段更是百读不厌,为他们的笑而笑,为他们的悲而悲,为他们的相聚而欢欣,为他们的生离死别而痛断肝肠。看到宝玉出家,则为宝钗的独守空房而幸灾乐祸,总认为宝黛未能结合,全是多了她一人。她出身皇商,家富势豪,母亲又与王夫人有亲,与她相比,早孤无依,寄人篱下的黛玉自然不占优势,不能成为贾府当权派的考虑对象了。
再后来终于有了一本《红楼梦》,空闲之余,常常玩索,发现以前仅从感情这一方面来看黛玉的爱情与命运有些幼稚,有些单纯,但是对黛玉的喜爱之情有增无减,对她的爱情与命运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情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怜惜她自尊自爱,敏感多愁;痛惜她才高命薄,含恨而逝。她客居贾府,自然在意自己“凭空多出的主子”的身份,在下人面前偶尔言语尖刻,也只是争取和三春一样的待遇。她时时衡量揣测自己在下人眼中的地位——一个薄宦的千金小姐在名震天下的公侯之门,势利卑俗、明争暗斗的集中营,处处风刀霜剑,尔虞我诈,她不涉一端,洁身自好,结果却是不和任何一端为友就是与全部的派别为敌。在下人眼中,她是一个“零余的主子”,在王夫人、凤姐等人眼里,她只是一个寄食者,贾母的'宠爱也不能为她支撑起全部的蓝天。黛玉的心倍受煎熬,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她不明白,也不屑明白,不想明白,但是她的自尊又不容许别人的轻视,于是,保持这种与贾府众人的微妙关系而不使之恶化,对她来说,是一件费心伤神的事情。她的全部精神,就投注在两件事情上,一件是与贾府众人的关系,另一件就是经营与宝玉的爱情。
一个孤苦无依的弱女子,表现出来多少坚强,就映现出内心的多少脆弱,而坚强与脆弱的矛盾结合,就产生了痛苦。生活在痛苦中,若没有期盼,没有精神支柱,没有慰藉和希望,恐怕铁打的人也会被这痛苦销蚀。那么宝玉就是支撑黛玉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宝玉是黛玉世界的重心,黛玉对他的重视远远超过自己的生命,情愫暗种时她也许并未发觉。但喜怒已全系在他身上,所以一旦有言语冲撞或发现他与别的女子稍稍热络一些,便恼他恨他怄气闹性子。一片苦心,宝玉一一体谅,使小心赔笑脸,终于,二人心有灵犀,都“放心”了。可是他们爱情的小舟在现实波涛汹涌暗流不断的上,能够一帆风顺吗?只看黛玉几次病临鬼门关我们就知道,拥有爱情的她在面对现实时承受了多少风浪的袭击,老师笔记《黛玉之死——完美的安排》。王夫人中意的子妇人选是宝钗,凤姐则随着贾母的心思见风使舵。贾母虽疼爱黛玉,但为子孙之长远计,她更愿意有家世的宝钗嫁入贾府。在世人眼中,“木石前盟”怎能比得上“金玉良缘”的诱惑?“世外仙姝”遇到浊世污泥,她之高洁纤巧怎能蒙受浮尘腐垢?本是依靠宝玉之爱的精心浇灌而活,可是在金玉结缘的那一刻,这种浇灌就被人为的切断了,仙姝在尘世本就先天不足,一旦失去维持生命的甘霖,生机立刻消失,既然心死魂去,还要这躯壳何用?她拥有过,就够了,当初不就是为了还泪而生吗?
童话中成为王子的爱人的灰姑娘,为多少世人所羡慕。灰姑娘与王子携手后,在现实中真的能得到幸福吗?张恨水的《金粉世家》给了我们一个回答。小家碧玉冷清秋满心欢喜地嫁给挚爱,丈夫的第一句话却是:你别想限制我的自由!他婚前的曲意承欢、柔情蜜意荡然无存。金燕西作为豪门之子,娶妻却形同未娶,依然流连于脂粉丛中。冷清秋为了爱情而来,但是自从她嫁入金家,爱情便遁于无形,她爱的人“爱”别人!可是冷清秋自此不得安宁——婆婆宠爱,却不得不忍受各房兄嫂的排斥与算计。她惶惑,失望,终至于绝望,这个淡泊名利心地善良的女子只好把自己锁入阁楼,长伴青灯,奉佛读经。金家败落,一场大火烧断了她与豪门的重重牵绊,携幼子悄然离去,隐名埋姓,卖字为生,说不尽的坎坷与辛酸。读完这部小说,掩卷长思,才发现曹雪芹安排黛玉早亡实是一种苦心,一种悲悯,此乃高明之举,我甚至为此深感庆幸,黛玉之早逝,和冷清秋相比,实在是一种幸福。
宝玉之待黛玉的那种情分,自不必说。假如宝黛二人在贾母的主持下成婚,两人的感情自然不容置疑,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考虑,宝玉肩负着维持贾府局面的责任,免不了时常参与到各种世俗活动之中,他本不愿与世俗交接,此时会不会向黛玉诉苦?不屑世俗的黛玉又能否理解他的苦衷?黛玉以爱情为生命,会不会因为宝玉的不时缺席而精神空虚?这一层暂且不说;做个合格的主母,把贾府上上下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好强争胜的凤姐尚且因此累垮,体弱的黛玉是否又有这份精神和体力?这一层也暂且不说;后来贾府获罪被抄,一向锦衣玉食的黛玉能承受得了这个打击吗?一场惊吓,恐怕此时的贾府众人如何也凑不出买几两人参的银子来。作者早有主见,唯美的黛玉是不能也不应该经历这样的现实的,如果经历了,她的唯美便会减色,黛玉便不成黛玉了。她是作者心中一块无暇的美玉,从幼时到少年,从情窦初开到执著于爱情,这块由种种苦痛雕琢出来的美玉发出了夺目的光彩,雕刻已达最佳状态,减一分未成,增一分有损。
黛玉早逝,但宝玉仍在浊世,贾府的事情还未完,二号女主角宝钗便上升到一号女主角的位置,承受一系列现实的厄运,在贾府支撑残局——这对宝钗并不公平,我以为——但是也只能是宝钗,她是那个社会培养出来的贤淑女子,自然只能由她来承担那个社会所特有的苦难。至此,我们更可见作家对黛玉的偏爱与维护了。
黛玉之死优秀读后感 5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从小多病体弱,到了贾家后经常是药不离口,更因长期郁闷在胸,加之宝玉娶薛宝钗的消息的强烈刺激,终于“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对她的“泪尽人亡”,我想谈一谈我的疑惑和感想。
一、玉带林中挂——林黛玉“结局”之早期设计
林黛玉的性格、命运、结局。《红楼梦》中做了充分的描写。现在我们看到的《红楼梦》中,林黛玉是在后40回中死的。据《红楼梦》前面的情节来看,林黛玉应是自尽而死的。但在高萼续写的后四十回中,她是病死的,别人说这样做就将其艺术价值降低了,我想谈一谈我对林黛玉之死的设计安排的一些看法。
从姓名的角度研究,林黛玉的性格、命运、结局,都寓于她名、字号中了。甚至她住的“潇湘馆”都是她的命运、结局的象征。黛玉所作的一些诗词、谜语中也作了透露。所谓“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岑参《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正是“潇湘妃子”的写照。不仅如此,就连林黛玉身边几个丫鬟的名字,如紫娟(子娟)、雪雁、春纤,她们的名字都是衬托黛玉的命运和结局。根据作者所用娥皇、女英为舜而哭,甚至投江自尽的典故,这早已暗示了黛玉为爱而死,泪尽而亡。我甚至有点怀疑她是不是投江而死。
但是,无论是病死还是投水而亡,似乎都与第5回宝玉梦游太虚境所看的“正钗”册子上的判词和那副图画不相吻合。对此已有人提出过质疑,我觉得这是有道理的。第5回的“正册”上,以宝玉所见,那判词是:
只见头一也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很显然,这判词和册图是写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命运和结局的。(1)所谓“两株枯木”:是一个“林”字;“玉带”是“黛玉”的谐音。(2)所谓“雪”是“薛”的谐音;“金簪”即是“宝钗”之意。这些解释是极为表面的意思。即用“谐音法”,说明“判词”和册图写的是宝钗和黛玉的。那么第二层意思——如其她判词就、册图一样寓示人物未来命运、结局的意思又是什么呢?
“堪怜咏絮才”——用谢道韫《咏雪》诗典故,是的说林黛玉的才华之高有如才女谢道韫。但一个“堪怜”,是说林黛玉枉有此才,令人可叹、可怜。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二句,有人说它的意思是:
玉带林中挂:说林黛玉。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从册里的画“两株枯木(双木为林),木上悬着一圈玉带”看,可能又喻黛玉泪枯而死,宝玉为怀念她而弃绝一切世俗欲念(玉带象征贵族公子生活)为僧的意思。——引《林黛玉和薛宝钗》
我觉得这样的解释也很有理由,但我自己觉得这更多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的结局。
从画图和判词来看,黛玉很可能是不堪病痛和精神上的折磨,在“绝粒”自杀不成后,到大观园林中以“一围玉带”结束自己的生命。“玉带”,是古代用来束腰的腰带,由此想像黛玉是以自己所系的腰带自缢的。这样说,既符合了图画上所画的“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符合判词中所说的“玉带林中挂”之意。
这样的推测,只是我从图画与判词所作的猜测。据说,《红楼梦》的原稿有几稿,有《风月宝鉴》、《情憎录》、《石头记》,最后才改为《红楼梦》,所以,曹雪芹在改稿的时候,在增删过程中,或在脂砚斋等人的干预下,要把林黛玉写成病死也不一定。在不断的修改中,许多情节、人物与判词、判图及十四支曲子有出入,形成了不少的矛盾,在全书人物中是不难找到的。
二、“我就是回去的时候了。”——黛玉绝粒待毙
在书中的八十九回讲到,黛玉听说宝玉要与别人结婚,便蛇影杯弓地信以为真,不吃不喝地一心求死,折腾了一翻,后来误会解开病才好了,黛玉此次寻短见虽不成,却让我认清了一个事实——黛玉只为宝玉而活着!从这件事看来,我认为黛玉是主动求死的。
宝玉和黛玉自幼在一起,两人互相爱慕,已经到了“非君不嫁,非卿勿娶”的地步了。黛玉对于那些世俗的臭男人的丑陋行为已是听得多,看得多了。那些披着人皮的狼,是多么可怕!封建社会的女子的终生大事就是嫁人,若不能嫁给宝玉,未来的日子简直是不敢想象(就像贾迎春毁在中山狼孙绍平手上一样)。宝钗曾经笑着说要她作大嫂,她默然地拒绝了。薛姨妈的话说的对,这样品行的薛蟠连香菱都不配,又怎样能配得起黛玉呢!所以,黛玉早就作好准备,一旦有什么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发生,就一死了之!这次的寻短见足以证明这一点。
在书的前面,林黛玉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别人的言语中不慎触及了她便马上还击,有时太尖刻了,不免得罪了人,但她仍处处维护着自己。但回想一下,在元春的赐品中只有宝玉与宝钗的`相同这件事之后,黛玉就开始收敛自己尖刻的脾气,特别是到了宝琴进贾府之时,对众人一番的话她的反应很不寻常:
宝钗说道:“……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说话之间,宝玉黛玉都进来了,宝钗犹自嘲笑。湘云因笑道:“宝姐姐,你这话虽是顽话,恰有人真心是这样想呢。”琥珀笑道;“真心恼的再没别人,就只是她。”口说着,手指着宝玉。宝钗湘云都笑道:“倒不是这样人。”琥珀又笑道:“不是她,就是她。”说着又指着黛玉。湘云不则声。宝钗忙笑道:“更不是了。我的妹妹和她的妹妹一样。她喜欢的比我还疼呢,那里还恼?你信口儿混说。她的那嘴有什么实据。”……一时林黛玉又赶着宝琴叫妹妹,并不提道姓,直是亲姐妹一般。
湘云的话正说中了黛玉的心中之事,黛玉肯定不高兴,她没有玲牙利齿的反驳回去实在是令人觉得吃惊。若在以前,她早已骂出声了,还会说什么“她(宝钗)的妹妹便是我的妹妹”之类的话。从这看出,林黛玉的确是改变了不少,还记得在宝玉问她要不要元春的赐品时,她就哭着叫宝玉以后去找宝钗罢了,别来找她,还祝宝玉结成“金玉良缘”,或是黛玉此时已经看出了自己无望嫁给宝玉,故一旦有什么事她就想着寻短见。
还有一点是,决定宝玉婚事的人是贾母,贾家日渐没落,她已是陈年老参,不中用了。她现在要做的是想方设法保住贾家的财产,外孙女的事她渐渐的管不了这么多了。这时她的权力也减少了,宝玉的婚事就慢慢的落在王夫人身上。在紫鹃情试宝玉后,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已是公开化了,但王夫人等人只说两人是自小在一起,关系不同别人,所以才会舍不得分开的,并不愿意承认两人相爱。王夫人曾对凤姐说过晴雯“像极你林妹妹”,骂她“水蛇腰”、“像个病西施似的”,“我就是见不得她那张狂的样子”,这分明在含沙射影地骂黛玉。借抄检大观园赶走晴雯,就是在杀鸡警猴,要向黛玉示威:想做宝玉的媳妇,你没门!故此黛玉应该知道综合上述,说黛玉是自杀的,我认为是合理的。
三、质本洁来还洁去
不论是古人、今人,还是中国人、外国人,都有一死。世有百岁者常见,千岁是神话,万岁则是颂辞。总之,每个人都难免一死,上智下愚均无例外,绝对平等。每个人的死因、死法不同,而死的意义也不同。《史记》有云:有人死重如泰山,有人死轻如鸿毛;有人死默默无闻,有人是留取丹心照汗青。对于广大人们来说,就是生得平凡,死得也平静。
死,在各类文学作品中都有反映,但我认为《红楼梦》中所写的死是有特点,有性格:
秦可卿之死使人思,金钏之死使人惜,晴雯之死使人惨,尤三姐之死使人愤,尤二姐使人恨,司棋之死使人骇,黛玉之死使人伤,金桂之死使人恼,贾母之死使人羡,鸳鸯之死使人敬,赵姨娘之死使人快,凤姐之死使人叹,妙玉之死使人疑,毫无一同者。——《红楼评梦》
这段话对曹雪芹的《红楼梦》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对于林黛玉的死,我认为她在第二十七回唱的《葬花词》是她死时的写照。
林黛玉自幼深得贾母的欢喜,众人对她的关爱自是不少。但在她病重和死之时竟无人来看(李执是被叫来的,平儿、探春是知她快死才来的),何其凄凉!这原因是归于贾母对她的关爱少了。贾母这陈年老参在外孙女林黛玉死后说过:“你是我的外孙女,是亲的了,若与宝玉比起来,可是宝玉比你更亲些。”哎!只因贾母的态度稍改,众人的态度就大变,人情多么冷漠。真应了那一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黛玉为宝玉“泪尽人亡”时,宝玉却在呆痴中被骗与宝钗成婚,黛玉在临终前终究不能看到心爱的人一眼,最后只落得个猛声直喊:“宝玉,宝玉,你好……”到底是“你好”什么呢?是不是凤姐说的“宝玉,你好狠心!”呢?是的,“三月春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无人探望无人问讯,连最爱的男子也作“梁间燕子”了,真的是“红消香断有谁怜?”“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当日春去花落。“尔(落花)今死去侬收葬”,今日“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回想当日,怡红院里,红情初萌;沁芳桥畔,芳梦才过。两人情意绵绵。今日里,只落的个人亡花落,湿香罗。
晴雯作为林黛玉的影子,无辜被赶出大观园。她不服,她骂,她恨,但她在死前终究见到宝玉一面,能穿着宝玉的衣裳死去,但是,黛玉没能见到宝玉的最后一面,死时只能像落花一样黯然逝去。黛玉本身有着一身傲骨,死时她的愿望是:“愿奴胁下生双翼,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掬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欠泪的,泪已尽,再没有留在这世上的必要了。
“这就是回去的时候了。”——林黛玉。
若有来生,莫入红楼。
黛玉之死优秀读后感 6
黛玉之死,历来是最为牵动人心的,也是《红楼梦》的未解之谜,二三百年来,众说不一。高鹗的续书写成了为了给处于疯癫状态的贾宝玉冲喜,贾母弃林黛玉于不顾,采用了王熙凤的“调包计”,安排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于是,林黛玉在“焚稿断痴情”之后,魂归离恨天。为了给贾宝玉冲喜,贾母采用王熙凤的“调包计”,安排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只是贾母不会弃林黛玉于不顾,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也不可能发生在潇湘馆里。那么,会发生在哪里呢?是不是真像刘心武先生所说的黛玉最后是沉湖了呢?刘心武还一个劲地说黛玉最后是沉湖而非跳湖,以显示黛玉之死的诗意,以显示自己的高雅,以显示自己是最能合乎曹雪芹的原旨原意——我看可笑得紧。
既然你都说了林黛玉弱不禁风的,照我说是弱质纤纤,她葬花都得用特制的花锄,显然她缺乏运动,又缺少睡眠(《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她对史湘云说一年当中最多就睡十日足觉),又整天长吁短叹的,又不知道保养,所以生得比谁都娇弱,说话带喘。《红楼梦》里说她“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又说她“病似西子胜三分”,是一种病态美。以其纤纤弱质,最后还带病。因为黛玉是来还泪的`,泪尽了自然香消玉殒,魂归天界,身体自然是日渐消瘦了下去。《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宝玉劝她的话就可以看出来:“你必是自寻烦恼。你瞧瞧,今年比旧年越发瘦了,你还不保养。”试想想以黛玉的性子,如何胖得起来?最后怕是瘦得不成样了。贾府第一次被抄家,贾母说不定就病倒了,贾宝玉疯了,林黛玉平常没事的时候都能想出一些事情来伤心流泪,遇到这样的事情,她能撑得住?自然是病得比以前厉害,怕是还添出新的病来。行动都不便了,如何诗意地安排后事?必定是要有人相帮,但何人会相帮呢?谁又会有如此歹毒的心肠,不去劝阻,反倒在背后推她一把?当然,暗地里是很多人希望黛玉死,好成其美事。但明地里谁都不会如此明目张胆的,多半是如薛姨妈等辈还爱语相慰。既然没有人相帮,那么,黛玉即便是有这样的念头,怕也难以办到。况且此时必定会有贾母派人前来相探,高鹗续书最后写贾母喜钗怨黛,怕不是实。(我个人觉得,贾母这个时候应该还没死,那么派来的很有可能是琥珀。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贾母就是派琥珀来伺候林黛玉。)而这个时候,紫鹃肯定也会不离左右,如何会任由黛玉沉湖而无人知晓呢?即便是黛玉支开了所有人,自己费尽了力气“爬”到湖边(虽然很不雅,但也是刘心武提出来的“沉湖”,我据此想象,所能得出的最为可能的方式了。因为以紫鹃之慧,如果是她扶黛玉到湖边,如何能不有所察觉呢?),她也沉不下去。你可别忘了,水是有浮力的,以黛玉的身段,她想沉下去,根本就不可能。我们这里不讨论黛玉要沉湖需要多大的浮力。但你别忘了,沉湖是要一步步走向湖中央,让水淹没了全身。那么,水又是有张力的,可能还没齐腰,黛玉就要感到胸闷气喘了。即便黛玉真的能克服了水的浮力、张力,那这需要多长时间呢?这么一段时间,紫鹃能不找来吗?那么,你说跳湖呢?那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她跳不起来啊。那你说她是不是失足落水了?你可别忘了这是小说,曹雪芹能这样去写吗?刘心武的沉湖一说,显然太过牵强了。更何况他忘了一个细节,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样的文本细读。照理这一段不该忘,或许是刘心武为了验证自己的“沉湖”这样的歪理的正确而把它忽略了、漠视了,或者根本就不敢去提。你还记得《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是怎么写黛玉葬花的初衷的吗?贾宝玉要将花抖到水里,林黛玉怎么说?“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你看看,连花她都怕让人家的脏的臭的混倒给糟蹋了,更何况她冰清玉洁的自身呢?那么,林黛玉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当然,她不能称之为死,她原本就不是凡人,她最后是魂归天界的。在我看来,更为可能的解释,黛玉应该是泪尽而逝。地点在桃花林中,更确切地说,是她当年葬花的地方;也是她跟贾宝玉偷读《会真记》也就是《西厢记》的地方(此处临水,才有将花抖到水里一段)。
林黛玉觉得自己大限已至,因为她并不知道自己是绛珠仙子,不知道自己在天界的身份,不知道自己其实就是来还泪的。那么,临时之前,她让紫鹃将她搀扶到当年的葬花之处,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因为黛玉是爱花、惜花之人,甚至认为自己是花的化身。她的身份并不是象刘心武所说的只是草,她还是花,是芙蓉花,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就写到了她抽到的是芙蓉,众人就说:“除了她,别人不配做芙蓉。”而薛宝钗是牡丹,可别忘了。(我觉得刘心武是故意忘了的,这有点象史家编史在选择史料,对于其观点有利的,就择出来,对于其不利的,索性就放弃,或者是含糊其词。)
那么,林黛玉就认定了自己就是花,是芙蓉花,第七十八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贾宝玉的祭文其实是念给林黛玉的。你看第七十九回,林黛玉听到贾宝玉说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是什么反应?可见,林黛玉终归还是要归到黄土当中,那么,她显然会选择花冢。再者,跟花葬在一处,也不失为一种诗意的选择。而此葬花之处,林黛玉说不定还会联想起当年的许多情景来,(比如葬花,比如偷读《西厢记》)也有可能在此处“焚稿断痴情”(这点也可以解释“粉堕百花洲”,盖因焚稿的灰飘到了水里头),或者还留下了首诗也未可知。更何况,沉湖一说,与前文的判词“玉带林中挂”,也不相符。有人说,那么林黛玉会不会是上吊啊?我觉得不会,玉带并不等于是其自身。前文也废话了那么多,就是说紫鹃应该是陪在她身边的,不大可能任由她自生自灭。而“世外仙姝寂寞林”,既是对林黛玉的眷恋,点明了其最终葬身在桃花林中,也是对其的一种缅怀,对其一生的感伤之语。林缘何寂寞?盖因人去楼空(鸟去巢空),落花满地无人葬。
黛玉之死优秀读后感 7
在此之前,我将旧版《红楼梦》看过许多次,然而每次都有不同的感伤。尤为悲剧的便是《黛玉之死》,幼年看红楼,只叹金璧辉煌却在弹指间湮没;少年看红楼,可悲宝黛之悲伤。
每每看红楼、读红楼,颇有感伤。记得去年红楼重梦,于此十分期待,但当看到《新红楼》中浮夸的建筑,怪异的妆束,满心的期待只剩半数。可是考虑但为了表达出不同的艺术也就不再多想。然而,今天终于把长达50集的《新红楼梦》看完了,让我看到一个不同于之前的金陵梦。看到新版黛玉死时,我有些诧异,有些不可思议,只是觉得对于黛玉的死太过香艳,不够正派。还有,我不明白为什么黛玉死的时候一定要斜卧在床塌上,我想问她是在等待什么,是等待从塌上到下早死吗?“你,好,好,好”之时的配音是好像有人掐住她的`脖子,致使她无法呼吸而说出那样等待许久才能听出的话语吗?这一点让我想到了87版时《黛玉之死》,陈晓旭扮演的黛玉临死前,她对宝玉的奋恨的,眼神中的崛强,属于文人那股高傲!而新版我丝毫看不到黛玉的崛强,黛玉的孤傲!我所看到的黛玉裸死并不是因为李少红对原文李纨道:“林姑娘的衣衾还不拿出来给她换上,还等多早晚呢。难道她个女孩儿家,你还叫她赤身露体精着来光着去吗!”的误解,而是为了突出某种视觉效果。李少红所说的现代感,这一点,我从这一幕上完全没看出来,我觉得这是对林黛玉的不尊重。这种展现方式,对喜欢黛玉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虽然古时是有这样的习俗,要为死去的人擦洗,但是我觉得这一幕没有必要呈现在观众眼前。还有在贾母来了,紫鹃就放着一个半包裹着的黛玉,我不知道她在等待什么!为什么有将黛玉半露的身子以那样的姿态放在观众眼前?《黛玉之死》后,宝玉的疯狂让我看到了新旧的对比,新红楼总算有些出彩,黛玉的死对宝玉的打击,一个无能为力的少爷,那股悲痛欲绝的伤感,连爱人绝颜都看不到的心痛让人耳目一新。它之所以能给人那种感觉,完全取决于演员的把握度,在这里体现了新生代的崛起。所以《新红楼梦》能够带人走进宝黛之爱的情感世界里。只是,这一集侧重的是黛玉死后宝玉的痴狂,有些不能理解的就是为什么配那样的音乐,给人感觉很像是悬疑惊悚剧,黛玉的死,肩背裸露,双眼红肿,结合着背景音乐像是凶杀现场。宝玉的梦境太过虚假,怎么会出现黑白无常呢,这里我不知道它要表现的究竟是什么剧,是爱情剧还是神话剧?那场雪白的蒲公英居然也能理解为眼泪。
总而言之,《新红楼梦黛玉之死》不只是我,大家都争议颇多,有人觉得黛玉的死太刺激观众和黛玉迷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对于新红楼而言,所有的是非则在个人自己。
黛玉之死优秀读后感 8
刚看了《西岭雪续红楼梦之黛玉之死》,真神魂俱荡,作者神思大胆,看至二玉婚事破灭之际不觉掩卷痛哭。
主要思路更是与一般红学家推测的不同。先是黛玉及笄,北静王送碧玉荷叶缸并两条锦鲤贺寿,让人意外,估计作者是根据那串鹡鸰珠和那首“花爱水清明,水怜花色新。浮落虽同流,空惹鱼龙涎”推断北静王看上了黛玉,有意纳她为侧妃。书中缘由是宝玉无心将黛玉所作诗词传露出去,北静王非常中意,到处打听,又请雨村做媒。贾母非常担忧二玉婚事,王夫人却窃喜。黛玉混不知情。贾母凤姐本想抓住元春这一最后稻草、欲请其赐婚以回避北静王。谁料元春反要宝钗八字,去铁网山狩猎之前便授意贾府赐婚“金玉良缘,天作之合”。又逢宝玉为救巧姐将碧玉荷花缸砸破。贾母知二玉婚事已然绝望,王夫人筹谋钗玉婚事,又准备着将宝玉挪出大观园。宝玉知情后心如刀绞,情闯北静王府。贾母心力交瘁,只得向黛玉说出实情,可怜颦儿流下两行清泪后为心如死灰,当着老太太太太的面,表现的'十分识大体,让长辈放心。背地里只独自垂泪,每日只以一丝梨水维系。宫中传来消息,元妃跌下马小产已去,宝玉外出守灵。王夫人仍一边料理丧事一边准备亲事。不料忠顺王并北静王查抄贾府,贾母病倒,黛玉此时已去,紫鹃以剪刀对准心口不准衙役进入亵渎黛玉,哭道:“我们姑娘死了,反正我也不想活了,你们还要搜,还要翻。姑娘千金贵体,岂是你们可以亵渎的?谁敢碰她一下,我就死在这里。”紫鹃此举实在令人感动!北静王更加爱慕黛玉,将她的鹦鹉也带走了。宝玉此时为元春守灵,不知贾府被抄黛玉已死,只梦见绛珠仙子前来说明前缘,便大概知道黛玉已去了,因此不故父亲阻拦骑马回家,被忠顺王关押进狱神庙了。一长段大胆之文字,北静王痴情、黛玉宝钗诉肺腑之言、宝玉坚决、紫鹃雪雁忠心、另有焦大殉主等待,稀奇古怪。赵姨娘诬陷宝黛私奔、探春远嫁,惜春出家,妙玉在陪伴黛玉棺椁回南时遇风雨误了上迷津渡的机会反而变得贪生更是稀奇。然而我最心痛者唯独黛玉在得知她今生心事破灭之时诸多心死之举动,更有死前对宝玉说的一番话:“这些日子我思前想后,也想清了许多事情,我这病横竖是好不了的了,你只和宝姐姐两个好好的过吧”,“你要真心体谅我,就听我这一回,拿待我的心待宝姐姐,你要你好,我也就——”心中有千般不舍,却无可奈何,黛玉这番话想来是结局必不可少的,宝玉非得经林妹妹的劝才能安静和宝钗成亲的。而宝姐姐也十分心痛,亦无可奈何。昨日到的书,白天上班,晚上连夜读完,感慨良多,怎奈文字无力,心有千般滋味无人能解,因附会一首七律,以祭奠黛玉芳魂:
绛珠仙子袅娉婷,姣花无力柳无凭。
红尘不改清洁志,深闺难掩诗气灵。
怎奈薄蕾披霜露,雨摧风折影伶仃。
漫袖啼痕皆血泪,愁绪萦怀总因情!
黛玉之死优秀读后感 9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这取自于《红楼梦》女仆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葬花吟》,这首诗历来被世人所称颂,既展现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也是其感慨身世遭受的全部哀音,既有抒情,又何尝不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如一朵馨香柔嫩的花朵,静静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熬煎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静静消逝。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不禁感慨这本书中人物的凄惨命运:黛玉真情被扼,泪尽而逝;宝钗独守空房,孤独终老;宝玉看破红尘,循入空门;元春芳陨孤独深宫中;迎春所嫁非人,熬煎而死;凤姐被休,一卷草席卷走一生荣华......这些人物的命运都让人感到惋惜,更是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爱的人物是林黛玉。她自尊又自卑,多疑而纯真,孤高也谦和,尖刻却宽厚,如此简单而多面的.性格特征组成了这朵大观园中的阆苑仙葩。幼小失怙,寄人篱下,黛玉没有真正贴心依靠的人,同时孱弱的身体加剧了她对生命的挫败感,缥渺无望的爱情也在煎熬着她敏感多思的心。在物欲横流的贾府,她是个弱者,是个无关紧要的寄食者,她的心理无法承受这样的事实,只有用清高来防卫,表现得日益尖刻与当心眼。她,像一朵带刺的玫瑰,越努力用硬刺武装,更加掩盖不住内心深深的自卑情结。
虽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可她也只对那多情的贾宝玉许下了芳心。但世人只言金玉姻缘,又何曾记得木石前盟?黛玉的自卑感使她总是疑心重重,对宝玉的爱没有信念,以至于不断地消磨与宝玉的感情作为安慰,看宝玉伤了、哭了、病了、表白了,她才放心了、笑了、怜惜了、懊悔了。顽固的封建礼教允许宝黛的爱情存在,却嫌弃黛玉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一次次对他们的感情发出警告,司琪、芳官等先后做了牺牲品,美妙的爱情终究无所附丽,“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黛玉美妙、柔弱、英勇,她用泪水酿出一曲芳醇的悲剧,叫人如何不爱她?
黛玉之死优秀读后感 10
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的一段情节,是体现林黛玉的个性表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负、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喜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一团一体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恋爱。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觉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楚。天堂的猛火在身边熄灭,苦不胜言,使我的头脑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身痛楚,倒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临不胜回顾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叹息!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恋爱喜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仍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一年三百六旬日,风刀霜剑严相一逼一,妖冶鲜妍能几时,一朝流落难寻觅。花开易见流浪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止境。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确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临落花,她想到本身身后的情景,无法放心,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负,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一精一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并且还用训教的口吻劝戒宝玉放下屠刀。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仁慈孤独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脆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增援宝玉,默默反抗封建礼教,因而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天止境!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一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即是朱颜老死时。一朝春尽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之死优秀读后感 11
天气渐渐凉了,看着花的凋谢和叶的飘落,我思绪绵绵,想起了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的那一情景,那种忧伤的画面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难以忘怀。
那是秋风乍起,落花纷飞的季节,贾府花园里到处一片花谢花落的景象,满园子的粉色花瓣,如同冬天的雪花纷纷飘落。画面中黛玉满目凄凉,手执锄头,肩挎小布袋,捡起落在地上的一片片小花瓣,慢慢的放进小布袋内,并不时的低声哭泣,落花的凋谢使她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与命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不断的感慨,忧伤的音乐旋律随着她的哭泣声此起彼伏,我仿佛身临其境,融入了那落花缤纷的世界,泪水不断涌了出来。
随即,她将装满花瓣的小布袋小心翼翼的放进刚刚挖好的的坑内。当土渐渐盖住小布袋时,她已是泣不成声,此时的我,泪水也成了断了线的珠子,我不知道自己是对主人公身世的同情,还是对落花命运的感叹,或者是对现实的感慨?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开易见落难寻,也许人的生命也不过如此吧?
情绪一直被电视情节牵引着,不能自已,同时发现自己已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动了。一直都不喜欢黛玉那敏感猜疑忧伤的性格,没想到却被她葬花的这一情节深深的打动了,她是将落花喻已,借花抒情,认为自己就如同那飘落的花瓣,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才生出怜意,产生了葬花的念头。她性格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长时间的心理压抑和对自己的怜爱、对现实的无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孤僻敏感的性格。我不禁开始对她增添了些许同情,理解了她感情的细腻、思想的丰富和处世的.敏感,同时也替她惋惜,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却拥有了这样的性格……
这一幕结束后,我久久未动,无法立即从那忧伤的旋律中清醒,不记得过了多久才回到现实,并顿时醒悟:花落归根,这是自然规律。不必缅怀这一自然现象,这些飘落的花儿,她们毕竟曾经有过辉煌,生命虽短暂,但她们没有虚度,而是在绽放的时候尽情绽放、尽情美丽。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她们的飘落既是对大地母亲的回报,也是为了来年的更加繁荣,所以她们的飘落只是无声无憾的归隐,在归去的时候她们是行色匆匆的,因此,我们实在没有伤感的必要。
好比人生,我们在乎的应是人生旅途中的沿途风景,不必感怀过去的每一天,只要不忽略途中的任一风景,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将是充实的。
黛玉之死优秀读后感 12
《红楼梦》是我在这四大名著中反复阅读品味的一本书,第一遍未读懂,第二遍半懂未懂,直至第三遍我才彻底懂了,或许这就是名著的魅力吧,《红楼梦》给我的感觉一直是悲伤的,或许是因为这个结局,有情人未成眷属,亦或是因为为那个年代人们无法自由选择而感到叹惋!
本篇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述了金陵十二钗的人性和悲剧美。
通过这些人物来预示封建社会终将败落,本书又名《石头记》。依照本书,我想说说我对黛玉和宝钗的想法。
首先是黛玉,从后面其所作的《葬花词》可以知道,黛玉是个饱读诗书的才女,有的人评论说她尖酸刻薄,小心眼,却不知黛玉从小双亲尽失,之后在舅舅家,虽然有了亲人的疼爱,却因为寄人篱下,必须谨言慎行,她外表虽高傲,给人无法接近之感,但是实则内心缺少关爱,宝玉的出现就像是往黛玉生命里照射进了一道光,给了黛玉温暖和希望,于是黛玉便把自己的心交给了宝玉,因此排斥宝玉身边所有的女性,因为在乎,所以才会冷言出语,但无奈,因为贾母的掺和,两人终没能在一起,在宝玉娶人的那一天,被活活气死。我很喜欢黛玉敢爱敢恨的性格,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但终究红颜薄命香消玉殒了。
其次是薛宝钗,她处事圆润,博得许多人的喜爱,但是却有几分真心?谁愿意伪装自己?但身在如此大家庭中,如何能毫无保留的将想法完全说出来?其实初读红楼梦,我以为是宝钗插入了宝玉和黛玉的感情中,使得两人最终未修的`正果,所以很讨厌宝钗,但又读了两回后,我却知道了两人所受的痛苦不相上下。那为什么会造成现在的结果呢?宝玉为什么选择体弱多病的黛玉?而不选择聪慧的宝钗呢?黛玉和宝钗都受过教育,宝钗是人们眼中的大家闺秀,才华未必比黛玉少,宝钗和黛玉长相都很好看,宝钗多一分妩媚美,黛玉确是病弱美,两人美的各有特色,在宝玉受伤后,宝钗甚至先黛玉一步来看望宝玉,宝钗给了宝玉建议,而黛玉未说几句话便哭了起来。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命运捉人罢了!造成二人分别的原因,除了命运,最大的原因就是社会,封建社会不允许有这样的爱情,最终不过是孽缘罢了!
【黛玉之死优秀读后感】相关文章:
黛玉的自尊作文07-31
惜黛玉作文08-10
林黛玉作文08-07
读黛玉作文10-18
走近黛玉作文11-28
(经典)林黛玉作文04-27
麻雀之死作文08-13
赤兔之死作文12-14
作文赤兔之死11-24
林黛玉外貌描写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