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观后感
被藏到最后的、那份敢称“always”的爱,想必感动了无数人。最坚强的外表,往往有最柔软的内心。与之对比的邓布利多,表面上慈爱而幽默,内心的大局观和责任感却近乎冷酷。斯内普完全是一个黑暗版与悲剧版的哈利,并且一生都牵绊在一份永远无法有结果的爱情之中,着实令人唏嘘。
贯穿整个作品的还有“博爱”,不论血统出身、提倡各种智慧生物的平等等等。上中学时,对这种理念是非常买账的,因为知道的太少。现在来看,不能说这种观念不对,只是说对于这种观念你没法钻牛角尖,不能看得过于纯粹,否则就是自讨苦吃。一部通俗的半儿童的文学作品,少不了这种幻想,也能把很多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至于“历史性”及“神秘感”我至今没有什么免疫力。比如日本的一些漫画,有宏大历史背景的,或者像《黑客帝国》这样的故事,非常喜欢。所以,非常喜欢看第六册时的那种感觉,不停地穿梭在伏地魔个人的历史之中。很多人都说女性文本创作者,不能很好的驾驭历史,我至今也不确切地知道很好地驾驭历史是什么样子。是能有条不紊得讲好多年里发生的事?还是能通过讲述历史表达历史它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但是很确切的是,在文史哲名人堂里,女性一直是少数,甚至是绝少数。有很多的女性小说家,不过在我个人看来,女性作者多以表现细腻乃至微妙的情感见长,历史性哲学性总离得太远,可能是我看的太少的缘故。罗琳可能有条不紊地讲了一段时期的魔法界的历史,但你没法指望在这个被限定的文本里能通过这种叙述讲出什么观点,至于她能不能讲出,不得而知。
现在来看魔法世界的设计,就注定伏地魔这种人物会没完没了的出现。小说中,拿来与伏地魔对抗的“爱”这种观念,就和“正义”这种观念差不多,不会是柏拉图的完美形式,不过是人们心里和嘴上的一个幌子。不可不信,否者被人骂没人性;又不可全信,那是自讨苦吃。在罗琳那里,通晓并设计全局的邓布利多,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也没有在哈利的生命上感情用事,活脱的一个政治家面孔。十多年包装起来的爱的教育,实际上是为了让哈利勇敢地赴死。在小说里,这种牺牲变得正确无比,可现实中这种观念真的值得商榷。没伤及别人,可能算是牺牲,伤及别人就成了恐怖主义,结果可能达到更可能没有。
话说回来,人类社会发展无不如此,总要用含情默默的包装,包裹起那些残酷的东西。一方面得收拢人心,一方面又得讲实效力,罗琳在这一点上看的很清楚。魔法社会的设计,只要强大的魔法能够让一个人掌握,那就只永远的噩梦。纵观人类社会,强大的暴-力力量得靠整个国家来支持,涉及无数人的分工,无数领域的合作,绝非一日之功。而魔法世界强大的力量,只需要天才和勤奋就能够掌握,岂不是非常可怕。强大的暴-力一旦存在,伴随的是强大的权力,权力就意味着服从与恐惧,也意味着反抗与斗争,这种反复与轮回没完没了,直到能设计出无法让权力集中的体制。在小说中,强大的魔法可以集中在邓布利多和伏地魔的身上,这就好比一个人自身就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自己就是成千上万的`军事力量,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在哈利过于侥幸地战胜伏地魔之后,在“all is well”之后,不过是另一个伏地魔在孕育而已。不过还好,我们的世界没有可怕到这个地步。
前六部基本都是骂着从电影院出来,第七部干脆就没去,因为总是免不了与原著进行比较,视觉上的冲击远远无法达到小说带给你的激动。看完最后一部觉得非常好,完全不是感情分,可能是多年没有再翻原著,脱离了文本再看电影,能够把电影当做电影本身来欣赏。特别是斯内普回忆的段落,实在做得精致,小演员找的也是万分漂亮。回想起同样是斯内普的回忆,第五部电影找了几个群众演员,顿时给了我看电视剧的感觉。
近十年的阅读与观影,从初中到研究生,心境发生太多的变化。如今难免有点故作高深,吹毛求疵,不如当初简单的欣赏来的痛快。不过,的确过了仅靠视觉冲击能抓住自己注意力的年龄,《变形金刚》变得再炫,可看电影首先是听你讲故事,不是看烟花。也过了打几个理念的幌子就买账的年龄。想起这学期上课,五十多岁且学问了得的院长,说到他这个岁数愿意看那种字字带血泪的书,因为自己都是写东西骗别人的,那些单薄的文本怎能过目?
总之,感谢哈利的故事陪伴自己的十年,自己这十年有起有伏,有悲有喜,如今告别哈利之际,内心终体验到一份平静,也算窃喜。至于那些没看过或者看过一点就觉得这个故事无聊的人,甚至自虐到看完还说无聊的,我只能说您去看得过诺贝尔奖的吧,保证看不懂。
【读后感观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03-13
观后感或读后感07-15
观后感 读后感07-09
读后感和观后感02-08
参观读后感 观后感06-17
读后感观后感这样写06-29
读后感观后感怎么写06-22
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03-13
小学读后感 : 话剧《少年华罗庚》观后感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