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汉书的阅读读后感800字
《汉书,感》中唯一让人潸然泪下的莫过于作者对汉宣帝刘询的故事的总结。《汉书》已经出版一段时间了,它的故事广为流传。现在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汉书的阅读感悟800字吧。
汉书的读后感800字篇一
朱先生这部书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的“四书五经”,“十三经”等著作.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著作.在朱先生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第,文第.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纵观通篇,朱先生不但对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并且在对某些著作的阐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认识.比如在《礼》第五中,朱先生说道:“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在《尚书》中,朱先生对几千年来关于《尚书》的真伪也做了自己的考证,确定伏生的《尚书》为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生还是建议我们对这29篇要分别看,因为中间也有一些文章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所以,这样严谨的态度也恰恰可以为一些刚接触这些著作,或者即将接触这些著作的人提供了一个更为客观、更为辩证地来了解、认识这些著作的渠道.
朱先生的这本书虽然称作为“经典常谈”,但在我看来其实这本书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经典常谈”,更深远地来看,其实还包含着“经典导读”这更深一层次的含义.众所周知,在国际化程度不断地深入每个人生活时,我们的生活也充斥着许多新生文化,以至于年轻一代对我们华夏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面对日益增多的“泊来”文化,已经很少在有家庭再给孩子接受“传统教育”了.所以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为我们的古代文化做一个诠释、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毕竟,我们的华夏文化还是需要下一代来传
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62年,看了这本书,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怀不已,并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
书中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以及诗、文、赋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为广大青年解读中华文化经典开启门径.语言简洁明快,把握精髓,是难得的导读精品.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先生撰写的.《经典常谈》一书,朱先生离开我们已有62年了,他作为我国现代作家以及他的优秀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看了这本书,就觉得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对其追怀不已,并为其只有50岁的生命而惋惜.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汉书的读后感800字篇二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这四本史书不像后面的二十史,只有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很低,而前四史历来被史学家和文学家共同尊崇。至于原因,大部分专家认为,前四史都是作者的个人行为,近乎是耗费一生的经历在写书。官方的作用很小,不是以宣扬统治者的主体思想为目的,再加上前四史的作者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清朝 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中做过如下总结:
统计迁作史记,前后共十八年,李延寿作南北史凡十七年。欧阳修、宋子京修新唐书,亦十七年。司马温公作资治通鉴凡十九年。合班固作史之岁月并观之,可知编订史事,未可聊尔命笔矣。元末修宋辽金三史,不过三年。明初修元史,两次设局,不过一年。毋怪乎草率荒谬,为史家最劣也。
在这里多说一句,如果大家不是研究历史的`,只是当做爱好想读完二十四史,忠告一句:要不读电子版的(本人不是很喜欢电子版,读起来没感觉,标记也麻烦);要不直接买一套二十四史,千万别抱着读一本买一本的心态,因为除了前四史可以单买,从晋书开始,就很难买到单本了,要想买简体版的更难,到头来只能再买一套二十四史,前面买的书就会重复,浪费银子了。小编前四史各买了两个版本,结果要开始读晋书的时候,发现买不到单本的,只能又买了一整套二十四史,现在小编手里有三个版本的前四史。如果有想要的,可以留言,愿意低价转让。
个人比较推荐中华书局出的这个版本的前四史:这个版本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各四本,三国志两本,加起来一共一万页(这套书是简体版,没有白话文注释,只有名家做的注释,如三国志的裴松之,汉书的颜师古等)。
汉书的读后感800字篇三
法不能顺情。文帝因喜而拜啬夫,因怒而欲斩跸者、盗者,张释之据理力争:“法者,人民之法也,因陛下一人喜怒而失法度,何以取信于民?”文帝屈。
世间多阿谀者,法外之情多矣。《红楼梦》中薛蟠杀人后逍遥法外,只因有钱有势,众人捧之;被杀者族中“人丁稀微”,故“杀人偿命”之天理在此行不通。此命不等同于彼命也,“生而平等”不过是美妙的宗教语言而己。人世间何时平等过。
拿请客吃饭来说,得看请的人是谁,请多了,怕背上“奢侈浪费”的恶名。越往上,层次越高,档次越高。上层一顿够基层吃几顿。谁规定的这个原则?人们是很奇怪的,不能容忍小恶,倒能宽容大恶。似乎高层的人们隔得远,见不着,眼不见心静了;或是这些大人物日理万机,管着国家大事,享受一些,理所应当;或是自然的弱肉强食法则在作祟。平不平等,麻木的人们的'灵魂己经接受,并自觉不自觉地维护着。
而谁来执法呢?谁来维护这“人民之法”呢?恐怕张释之再世,也只能“酌情处理”了,也只能“苟顺人情”了。
>>>下一页更多精彩“汉书的读后感800字”
汉书的读后感800字篇四
昨夜回京车上看《〈汉书〉读后感》不觉泪满襟,若不掉泪者,曾经一定不是好男人!
《汉书,感》中唯一让人潸然泪下的莫过于作者对汉宣帝刘询的故事的总结。可以引用作者的话来说可分为‘故剑情深’和‘南园遗爱’。
‘故剑情深’讲的是19岁的刘询被大将霍光立为皇帝后,本打算让自己的小女儿成为皇后。刘询却莫明其妙的下了一道诏书:我在贫微只是有一把木剑一直陪伴我,如能找到那把遗失的木剑我当重赏。
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浪漫的一道诏书了,智商高的大臣开始找剑。情商高的大臣一听就明白了,直到刘询找的是落难时候的糟糠之妻——许平君。转而力推此人,这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许皇后’。
‘南园遗爱’说的是三年后权臣霍光的夫人霍显竟派人毒害许皇后。当然了,史书上不会记录一个男人为爱而悲痛欲绝的文字,何况是当朝皇帝。最后时刻,许皇后觉得没有人更能了解自己的丈夫,一直放不下。宣帝哽咽说要陪她一起去,许平君摸着丈夫的脸说:“你还不了解我吗,那不是你的性格,我心中有你,你心中有我、还有天下。从今往后你再不会为我而分心了,好好做你的事,大汉疆土是你的'。”宣帝泪如雨下起身往外走“好、好、很好,你在南园等我”(南园是宣帝的陵墓,几十年后自己也会在哪里长睡)
从此宣帝勤俭治国、深察民间疾苦、广开言路、整顿吏治大汉王朝迎来了著名的“中性时代”。这是一个男人在没有被磨难和仇恨打倒后的自我超越,是一个大男人的开阔胸襟与责任使然。若干年后世俗的人们翻越历史于此的时候,那些动人画面依稀可见,历史的声音仍然清晰爽朗,从容中透着坚毅!
然而,往事跨千年,憾事阅万卷。年年春草生,历历秋叶枯。读书至此我却有了另一种思绪,‘再大的功绩,也不如轻松白鹤常伴,溪涧流水常在。谈笑间,喧嚣灰飞烟灭。看那灯火酒绿不尽和那满世的撩人景色,却敌不过孤独背影旁的一声叹息!’
如此一想,人生真是一个难题,写些不押韵的小诗容易,可那些人生难题谁能解决,怎能一声叹息可以释怀呢!敞开心胸问世间,有些事不是不想做就可以不做的,有些事不是想做就一定能做的。又有谁能坐怀不乱,触目不惊的超凡洒脱呢。我只能心怀敬畏,遥遥远眺越走越远,啥也不说了,眼泪哗哗的!
汉书的读后感800字篇五
后世有许多人对卫青的成功尤其不忿,原因自然是卫青与汉武帝之间的“裙带”关系,以及大文豪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的种种同情之辞。甚至连数百年后的大唐诗人王维都这么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连命理学都用上了,哈哈)但在我看来,这更多的是一种不负责任,人云亦云的言论。
卫青的功名是战场上一刀一剑拼出来的,公元前129年汉朝对匈奴的第一次反击战,在三路大军连遭败绩的情况下,惟独卫青以莫大的胆气横穿八百里,端掉匈奴人的圣地龙城。这场仅仅歼敌八百人的胜利,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粉碎了匈奴人不可战胜的神话,更是对汉朝军事思想的革命。之后的河套会战与漠南会战,年轻的卫青将孙子兵法的诱敌方略与骑兵战的高机动性完美结合,声东击西,大胆穿插,两次痛打匈奴人的主力骑兵军团,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大会战,更是卫青一生用兵生涯的杰作,在右路军未曾到达且遭匈奴单于主力军队合围的不利局面下,卫青临危不惧,命令部队用武刚车(铁甲兵车)迅速环绕成一个坚固的阵地,然后派出5000骑兵向敌阵冲击。匈奴出动一万多骑兵迎战。双方激战在一起,非常惨烈。黄昏时分,忽然刮起暴风,尘土滚滚,沙砾扑面,顿时一片黑暗,两方军队互相不能分辨。卫青乘机派出两支生力军,从左右两翼迂回到单于背后,包围了单于的大营。伊稚斜单于发现汉军数量如此众多,而且人壮马肥,士气高昂,大为震动,知道无法取胜,就慌忙跨上马,在数行精骑的保护下奋力突围。向西北方向飞奔而去。这就是后世传唱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此战之后,“漠南无王庭”,匈奴对大汉的军事威胁基本解除了。
首先,卫青能够在汉武帝时代平步青云,原因绝非仅仅是亲戚关系和运气好这样简单,更重要的原因是,卫青身处在一个中国军事思想大变革的时代,传统的步车作战思想势必将被大规模骑兵作战思想所取代。其次,李广是不是值得同情?我认为,“飞将军”绝对不值得同情。李广迷失道路,未能按时到达战场,身为李广的上司,卫青对他的处罚是公正的。是李广自己狭窄的心胸气量断送了他,造成了横刀自杀的结局。之后李广儿子李敢对卫青的.所谓“寻仇”更属于没事找抽型的无理取闹。这样一段是非分明的公案,却因为司马迁的生花妙笔而发生了价值评判标准上的变化。本是罪将的李广博得了后世的同情。但是,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开始,汉武帝就不再打算重用李广:李广曾因罪被贬为庶人。庶人李广因打猎归来太晚,城门已经关闭,于是守城的霸陵尉“合理合法”的将“前”李将军尽情侮辱了一番,让李将军在城门口坐了一晚上。后李广复为右将军,调霸陵尉入军中,随便找了理由就把他杀了。以他这种睚眦必报的心胸,汉武帝怎敢重用他?
而卫青为人谦让仁和,敬重贤才,从不以势压人。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和霍去病不同,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士同甘苦,威信很高。
后来,汉武帝对霍去病恩宠日盛,霍去病的声望超过了他的舅舅卫青,过去奔走于大将军门下的许多故旧,都转到了霍去病门下。卫青门前顿显冷落,可他不以为然,认为这也是人之常情,心甘情愿地过着恬淡平静的生活。
卫青从奴隶到将军的故事,绝非简单是一个穷小子靠裙带关系飞黄腾达的故事,而是一个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少年人把握住命运机遇的励志故事。每个平凡的人在一生里都会遇到难得的机会,也都会遭遇到如卫青这样的指责与批判,但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缔造奇迹,成为自己奋斗领域中的卫青,只要我们有着一颗或许沉默却坚韧顽强的心,有着一个或许并不博大却足够宽容的胸怀。(本段摘自网文:汉家骑士亦英豪)
3.千兵万马避白袍——陈庆之
本来是想写一写霍去病的,但是他是一个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的将军,而且,我不认为在同等条件下,他是自己舅舅的对手,与卫青相比,他多了几分血气方刚,少了几分坚忍。而且南北朝时期,我中原王朝后裔最伟大的战神横空出世:白袍将军陈庆之。
关于陈庆之,除了梁书《陈庆之列传》有介绍,围棋史话也有记载:“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汉书的读后感800字篇六
武安君白起,战国后期四大名将之首,作为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征战沙场三十余载,一生大小70余战,未尝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长平之战坑杀降卒四十五万,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二万,攻韩于陉城斩首五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全的杀人账单。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后世称之为“杀人魔王”。
白起虽然是一位不世出的兵家奇才、赫赫战神,却不理权谋,配不上“枭雄”二字。史载: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对昭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昭王亲自下命令行不通,又派范雎去请,白起始终拒绝,称病不起......后(昭王)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剑自刎:“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又云:“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我常有些奇怪的念头:纵观战国数百载间,大小数十战而未尝一败的将军只有两位:吴起和白起。这两位将军均擅长大兵团野战。可惜他们的'人生没有交集,否则,双雄并立的战国会给我们更多精彩的兵家战例。
【汉书的阅读读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汉书·周勃传 原文及翻译07-28
《汉书》读后感03-02
《汉书·兒宽传》原文及翻译03-03
后汉书·班超传原文赏析01-03
后汉书中的一句名言10-25
阅读随笔怎么写阅读随笔09-22
《阅读的力量》读后感09-20
名著阅读的读后感02-24
阅读读后感03-31
阅读简爱的读后感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