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历代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之前对于明朝的皇帝,我比较熟知的是开国皇帝朱元璋,通过起义的方式夺取长兄皇位的明成祖朱棣,还有就是历史上比较幸运的被请出来做皇帝的嘉靖。但是当我读完万历十五年这部书的时候,我觉得万历带给整个大明王朝的影响要远远超过之前。下面是我对这部书的一部分内容写的读后感。
这部书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讲述了万历即位后头十年的事情,应该说在皇帝“有难”的时候,通常会礼贤下士,这个士就是“首辅”张居正。说实话,我从内心是很崇拜张居正的,他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改革家,也是一个富有爱心、忠臣之心的教育家。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万历从小受到很严格、比较全面的学习,知识面很宽泛,尽管文章中暗喻他的童年是孤独的,他的童年充满了压力和枯燥,但是我想说的是他是一个皇帝,如果一个从小就贪玩,无所事事的人怎能担当的起一国之君?其实现代生活中的孩子们又何尝不是呢?从小就要学习英语、汉语,学习钢琴、舞蹈,报各种补习班来发展所谓的“特长”!
所以在我看来没有最累,只有更累。只有知道了自己的使命,知道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有意义的,那就足够了。因为但皇帝拥有莫大的权力时,他一定也必须要有所付出的。
文章前半段还是很具体的描写了张居正在那段期间的“发迹史”,那样的辉煌,位居权重的程度不是现在的我们能够想象到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张居正那种那种雷厉风行、铁面无私的性格在当时的办事过程中还是卓有成效的。我想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看待这一个人物。首先我要说的是他是伟大的,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改革的先驱者,除恶霸,体恤百姓,绝对是一代名臣的典范。在皇宫中禁止铺张浪费,打击鬼神迷信,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处处以古人为鉴,以江山社稷为重。在社会上提倡节俭,文章提到的那段时期官员们的俸禄都是微薄的,仅能勉强维持家用,更别提那些宫女了。但是在另一方面他的这种铁面无私的态度,得罪了很多朝廷的高级文武官员,也损害了宦官的利益,所以可想而知他“呼风唤雨”的日子很快就要到头了!当然我们也可以猜到张居正最后的下场会很惨!!!
除了破除习俗,改善风气以外,张居正在早年间还掌握着人事罢免的大权,甚至包括万历的老师也都是由他亲自任命的。所以说这时的张居正“专权”也是不为过的。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的就是所谓的专权与否判断的根据在于皇帝本身,同样的管辖范围广,有些人就被描写成“鞠躬尽瘁”,而有些人就是“跋扈专断”。在万历即位的前十年里,由于两位皇太后无条件信任以及皇帝的年幼而盲目崇拜,他们对张居正采取的是“完全信任”或者说是“姑息容忍”的态度。正所谓任你百官群臣怎么弹-劾,我就是相信张首辅。这就为张居正进行改革,施展自己的才华奠定了政治基础,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可靠的“大舞台”。文章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颇深。万历皇帝从即位以来就不断受到这样的教育:他之所以能贵为天子乃是天意,天意能否长久保持不变则在于人和。要使百姓安居乐业,他应当审慎地选择称职的官吏;而要选择称职的官吏,他又必须信任张先生。从这些文字中中我们真的能够感受到这种君主对臣子无条件的信任。但是张居正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恰恰就败在自己对“伴君如伴虎”这句话的理解上了。历代王朝皇权和相权永远都是矛盾的,彼此对立的存在于中国的 历史中。试想想,一旦皇帝羽翼丰满,他怎么会容忍自己的臣下胜过自己,怎么能容忍自己的臣子拥有更多的权力,更不会容忍自己的权力将要受到制约。所以张居正即使是没有那些小人的诬陷,也迟早会走上这一步的。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就是张居正这个人比较爱“面子”,喜欢别人能够肯定他,夸赞他,所以这种“高调”就会受到别人的嫉妒甚至视为“眼中钉”,当然之后的排挤就会变得理所当然。这也就不难理解明明是一代忠臣,到最后却落的个如此可悲的下常可悲呀!所以说低调很重要,以低姿态的姿势进行自己的生活以及事业,会使你碰到较少的坎坷和挫折,少一些是非!谦卑之心时刻要有!
显然,表演总有结束的时候,舞台总有坍塌的时候,张居正在经历了自己人生短暂的辉煌之后各种报复开始接踵而至。应当说他的下场是很惨的。造成他这种下场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人物还是皇帝本身。我说多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允许自己臣子的影响力、号召力在自己之上,皇权岂能容忍旁落?万历意识到要想成为一个独揽大权的名副其实的君主,第一件事情是使他的朝廷摆脱张居正的影响。那张居正的躯体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影子仍然笼罩着这个朝廷。朝中的文武百官根据对张居正的态度而分为两派,要就是拥护张居正,要就是反对张居正。显然皇帝是想要扳倒张居正的,这时的朝势显然也是有助于他的,于是他就利用这个“引子”,大干一场,把张居正的党羽全部清除,因为他天真的以为这样做就能使他的朝廷摆脱张居正的影响肃清其党羽,这样自己就能将大权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上。
但是事实却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元辅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大伴冯保被驱逐出京,皇帝至此已经实际掌握了政府的大权。但是不久以后,他就会发觉他摆脱了张、冯之后所得到的自主之权仍然受到种种约束,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产物。他逐渐明白,倒掉张居正,真正的受益者并不是他自己。在倒张的人物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人物强硬而坚决,同时又顽固而拘泥。张居正的案件一经结束,他们立即把攻击的目标转向皇帝。在劝谏的名义下,他们批评皇帝奢侈懒惰,个人享乐至上,宠爱德妃郑氏而冷落恭妃王氏,如此等等。总而言之,他们要把他强迫纳入他们所设置的规范,而不让他的个性自由发展。另一类人物则干脆是为了争权夺利。他们利用道德上的辞藻作为装饰,声称只有他们才能具有如此的眼光及力量来暴露张冯集团的本质。而张冯被劾之后在朝廷上空出来的大批职务,他们就当仁不让,安排亲友。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此时皇帝的权限和职责已经和他的前代大不相同了。他的祖先,一言一行都被臣下恭维为绝对的道德标准,而他却是在他的臣僚教育之下长大的。他的责任范围乃是这群文臣们所安排的。他的感情更需作绝对的抑制。
用文章的话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皇帝,实际上已经不是国事的处置者,而是处置国事的一个权威性的象征。他应该做到寓至善于无形。如果他能够保持感情与个性的真空,经常演习各种礼仪,以增强抽象的伦理观念,他就和上述要求恰相符合。”
由上我们不仅仅能够感受到一代帝王面对自己的权力受限的那种无能为力,那种颓败、萧条的政治和经济局面便由此形成。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在明朝很难出现一段国家繁荣、昌盛时期。究其原因,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农民起义出身,本身他的见识就很浅,气量和胸襟就不足,(由其开国后大杀功臣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所以在权力方面,他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废除了宰相,改变了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皇权和相权之争。但是设立的首辅大臣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宰相的作用,只要是皇帝没有足够的能力制衡群臣,废除宰相又有何用?这样只是增加了皇上的负担,让群臣无实权在手。第二,朱元璋是农民起义出身,所以他深谙军事武装的厉害,所以在用人方面一大批文官占据了主题,不幸的是,在那个年代程朱理学已经相当的成熟,人们只要按照这些法则去做就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权,撼动其统治地位。三是由于农民出身,所以朱元璋对于农业和农民采取了很多修养生息的措施,众所周知明朝的赋税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几个最低的年代之一。但是我认为他没有找到百姓生活困顿,饥寒交迫的根源在哪里,上有皇上的政策,下有地方官吏的对策,正所谓“天高皇帝远”,事实上明朝的百姓生活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因为许多地方官吏都是借着朝廷的名义征收许多没由来的税,百姓苦不堪言,而明朝的国库也不是那么富有,所以大把的财富到了哪里,我们不得而知。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出明朝的贪污现象会有多么严重,明朝的政治体制会有多“清明”!
话又说回来了,在现代社会我们国家和政府多年来始终把“三农”问题当成国家发展的首要问题,没错,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这个方向是没错的。而且我们的政府也做了很多措施来保障农民利益,例如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以解决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难题;国家鼓励种植小麦,每年按照种植面积享有补贴。。。。。。
应当说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矛盾,但是从长远利益来说这些都还是杯水车薪。我认为现在的耽误之际是要从农民的利益出发,解决矛盾。一是要完善农村的产品市场,为什么就算有了补贴许多农民还是不愿种植小麦,因为市场不好,收益不高,有些年份根本还卖不出去。所以规范市场让小麦成为一个高效益的经济作物,我相信:那时候就算没有补贴,我们的农业也一定会更加繁荣,我们的官民关系才能更和谐。二是整治官府体系,地方官府是代表国家直接和农民打交道的,所以在这个环节如果存在一些腐败问题,使得农民的利益受到侵害,那不仅仅使政府的威信受到损失,而且国家的权益也会进一步的削弱。所以这些“民官”很重要,政治清明的社会需要大家共同来创建,来维护。
我们再回到万历时代,庞大的国家政治萎靡不振,官僚腐败,区区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就像改变这一切,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说万历是可悲的,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后来的他像当年的嘉靖一样怠慢朝政,将治理国家视为儿戏,无情的糟蹋着祖宗留下来的家业。
所以名义上万历皇帝是天子,是一国之君,但他实际上是受制于朝廷的。万历皇帝在经历了这次失败之后,心灰意冷,于是就故意怠慢朝政,打着老子“无为而治”的旗号,任由朝廷的堕落。于是大明王朝便在这种“孩子气”的报复中愈来愈沉沦、直至消亡。
【历代十五年读后感】相关文章:
历代文话11-08
高丽王朝历代君王介绍03-30
历代惊艳世界的顶级超模02-22
中国历代泡茶的方式08-03
中国象棋历代发展10-07
中国历代伟人孔子的事迹10-11
十五年后的我作文08-03
十五年后作文03-23
中国历代状元之最,你知道几个?05-26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书笔记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