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寒假读后感

时间:2022-11-24 17:18:05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教师寒假读后感

最近在看台湾一位化学教师唐全腾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而且我现在几乎是逢人就推荐这本书。原因是这本书真的很有意思。

教师寒假读后感

我之所以要强调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化学老师,就是想说,我们每一个教师其实更多不是靠学科知识而是靠专业知识在工作的。许多老师要是真刀真枪地下考场和学生们一起考一下的话,未必能够全身而退,被许多学生超过也是可能的。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又是凭什么站在讲台上,完成我们的教学工作的呢?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是有“专业技术”的。不过这种专业技术非但被师范教育忽视了,还被我们自己忽视了。教师的专业技术究竟是什么?我以为大概会有三个方面,一个是“知识论”,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以及知识与现实的关联;一个是咨询沟通技术,知道怎样观察、了解他人,怎样和人打交道;一个是组织管理技术,知道如何协同各种资源去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这些技术分别针对学科、学习者个体以及教学组织。在目前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我们所最最缺乏的东西大概就是这些专业知识了。台湾的唐全腾老师作为一个化学老师,却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跳出化学学科藩篱,以一个教师的专业身份,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咨询沟通的方面的技能下大工夫,作深思考,成大功德。

其实,我所惊讶另一个方面,就是台湾教师的生存状态。台湾国中的一名普通化学老师,却有空跑到台大去进修心理咨询师的技术,而且,在大家还在跟着老师亦步亦趋的时候,已经写出了一本关于教育心理的书,可见其对于自己职业的专注于热爱,我们平时所讲的专业发展或者职业意识大概就体现在这些方面吧。最近,我读过的台湾教师写的书还不少,有谈人生的、有谈社会的,虽总与教学有关,但是却涉及天地人生,见闻之广、认识之深常常让我们喟叹不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台湾教师的生存状态,至少他们中间还有许多人,可以不被日常琐碎的事务所困,也不会有对未来生机的隐忧,月白风清的时候,可以以自己随性的文字去写写自己日常的思想。

再说心理学。《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虽说是谈心理学,但是却谈得贴心贴肺,热心热肠。但凡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当初大概都是考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但是,真的觉得学的那点心理学有用的又有几个呢?恐怕除了记得巴甫洛夫那只流口水的小狗以外,所剩寥寥了,而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那种典型的R=f(SoA)的刺激—反应的函数关系不正根深蒂固的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吗?一方面被《放牛班的春天》所感动,一方面又不断重复着惩戒式的教学,不正是我们不少老师的常态吗?另一方面,我们不少心理学的著作,往往是高头讲章,令人望而却步,这种书,说得委婉点叫做脱离实际,说得刻薄一点,这种书,写了之后除了让人厌恶心理学之外,恐怕不会有别的效果。但是这本书却很好,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有一个故事带出,而那个故事,也一定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不着重讲原理,而是关注心理原理的运用,所以对于一线的老师来说真的很有用处,因为有些技术,我们未必一定要知道发生的原理,只要能够切实的运用就很好了。

这其中,我以前就了解的是“破窗效应”:一点小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就会蔓延而不可收拾。这次阅读,感受比较深的一个是“习得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学了一段时间之后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实际上就是这种习得无助的心理效应在作怪,而根本原因则是我们教学要求太高,学生无法达到了。所以,有时候我们遇到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或者考试作弊的时候,先不要急着在他们的品德上找原因,而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是不是让他们陷入了习得无助的状态呢?而塞里格曼的小狗实验告诉我们,体会成功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多么重要。

另一个则是“恋爱基模”(love schema)。人们的认知都是形成一个基本图式的过程。一个图式越是完整,行为的成功几率也就越大。学生恋爱的过程,也是一个图式(基模,schema)形成的过程。俗话说“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实在是将“恋爱基模”的道理说得很清楚了。所以,我们如果对待学生之间的朦胧情感熟视无睹,不作及时的指导,恐怕就会造成教育缺位,学生在一个不完整的恋爱基模上开始自己的情感生活,最后受伤害的一定还是孩子们自己。

这样的心理效应的讲解有许多,对我的启发也很大。真的希望大家都能够分享到我读这本书的时候的快乐。

当然,在津津有味的读这本书之余,我也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教育真是一件技术活儿,没有一定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技能,即便有再高超的学科知识有时也未必能够取得教育的效果。另外也正因为教育是一个充满技术含量的活儿,就更需要我们去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同时,也更能够感受到这份工作中蕴含的挑战与魅力。

话说到这里,顺便说说台湾老师们写的另一部书《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同样值得一读。还有“习得无助”,大陆翻译成为“习得性无助”,“恋爱基模”大陆翻译成“爱情图式”,作为一名大陆的语文老师,实在有些为我们的语文水平感到汗颜。这当然是题外话。

高扬语文的大旗前行

——学习陈钟梁先生语文教学的有关论述有感

盛 新

对于陈钟樑先生驾鹤西归,我内心有太多的悲痛与感慨。先生对我的帮助甚多,在本文中恕我不赘述详情。我只是强调,在先生身上,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应该具备的胸襟与眼光,应该储备的的学识与涵养,体会到一名语文老师的“软实力”无穷的魅力。寒假期间,我把先生的一些论述再次温习,犹如春风拂面,依然觉得情切、深刻、博大,让我受益匪浅。

先生《期待:语文教育的第三次转变》很值得细读。文章言简意赅,却体现着思想者的睿智。先生认为20世纪的中国,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经历了两次转变:第一次是20世纪初,从“文学型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育”;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后十多年,从“文字——语言型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他独树一帜地指出:“人们没有理由不期待着语文教育的第三次更为壮观的转变,转变为‘语言——人的发展’,以此设计语文教育的课程与教材、教法与学法、测试与评价等等方面,促使语文教育全方位的改革。”我读了先生的这一观点,颇有“恍然大悟”之感。记得我听先生执教的舒婷的诗《致橡树》,先生通过自己对学生的循循善诱,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什么是对话,什么是通过语言来促进学生的“人的发展”。

先生多次讲到,语文教学是“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素养是个整合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我从自己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整合和发展至少是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技能与能力,第二个层面是知识,第三个是文化的创造。而要形成“文化的创造”,关键是教师的素质。他曾经撰文向教师提出了著名的“九问”:

1、你最关心的当前社会热点文化是什么?你觉得这个热点文化应该怎样融入当前的语文教学?

2、古今中外的名著很多,你重读最多的是那一本?这本书为什么会对你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3、假如你有机会采访易中天和于丹,你最想提的两个问题是什么?

4、叶老说:“语文是一门读的学科。”你是如何理解和在实践中运用的?

5、托·福勒曾说:“什么都不能代替文字的阅读。”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6、你教作文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7、新课程倡导“随文讲解”,谈谈你对“随文讲解”的看法。

8、有人说:“不读书,不旅游,不交友是语文教师最大的不务正业。”你是如何看待的?

9、每年新教材都有增删,你对其中新选入课文的教学价值是如何认识的?

读陈先生的文章,时刻会有种振聋发聩之感。深深地为先生的远见卓识而折服。先生的文章不是什么高头讲章式的吓人东西,文不甚长,却珠玑满眼,切中时弊,总能启启迪思考,拓宽视野。重新翻读先生的文章,先生的不少思想和做法,已经滋养着我的教学生命,促使我高扬语文的大旗,不断前行。

谨以此短文,深切怀念我敬爱的陈钟樑先生。

【教师寒假读后感】相关文章:

寒假教师寄语02-20

教师寒假个人随笔04-24

寒假教师读书随笔03-08

教师寒假生活随笔07-14

寒假教师培训总结06-13

教师寒假培训总结11-11

教师寒假培训心得03-02

寒假教师培训心得03-10

教师寒假学习总结03-28

教师寒假培训总结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