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作文指导

时间:2022-11-23 14:10:24 关于我的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相信作文指导

“主题作文”指导课的组织策略

我相信作文指导

---以王君老师《让笔下多一点儿悲悯》写作指导课为例

张水鱼

作文是个性化的,这是人人尽知的真理。学生写作是需要指导的,这也是学生、家长、教师认可的事实。然而,从大面积上的写作指导课来看,课堂上的写作指导往往成了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儿。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或是所指导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与体验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或是教学材料缺乏张力,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得不到有效的拉伸,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到别处;或是指导过程零散,读写不能很好地融合,打通关节上出了问题。这些现象,都与教师的组织作用没有发挥好有关。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他的指导应当是有组织有策略的,因为有组织才有梳理有整合,有策略才有层次有效度。对解决学生作文中共性的问题,对于大规模的学生作文素质的提高,作文教学组织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是组织呢?组织在《汉语辞典》里被注解为:经纬相交,织作布帛。也指纺织物经纬纱线的结构。这应当是组织的原初释义。在百科里注解,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动词,就是有目的、有系统集合起来,如组织群众,这种组织是管理的一种职能。课堂教学组织即这种职能。结合这两种解释,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分析:组是什么?组是组合,是分类,是寻求联系。“织”是什么,织是按照一定的联系进行联缀的过程,分类与联缀是组织的核心任务,换句话来说,组织就是经纬,就是把各方面的因素有机联系在一起以达成特定目标的行为。那么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把握,综合学科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课标要求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并依靠一定的教学策略安排活动,完成整体教学。课堂教学组织解决的是内容上的主次问题、多少问题、深浅问题,方式上的动静问题、张驰问题、疏密问题,程序上的先后问题、断续问题、开合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教学组织策略问题。

教学组织策略即在一定教育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有时也表现为一定的组织方法。

这里,我们也可以粗线条地将教学组织策略分为分类策略和联缀策略。

分类策略包括: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学情分析;教学方法的确定。

联缀策略包括:课堂程序的安排和调整;过渡的艺术;课堂提问;评价语;结语;板书技能等。

这些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能被提取出来呢,我们不妨采用一种方法,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语言。因为教师的教学组织功夫几乎都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中的。语言的主导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部语言”的调控,二是“内隐语言”的制约,“外部语言”如教学提示语(知识明确语、方法指导语)、程序指示语、过渡语(导入语、承转语、小结语)、提问语、评价语等,内隐语言如动作、神态、表情等,由此,分析教师语言是研究教学组织策略的坦途。

本文将分两部分内容来关照“主题作文”课教师的组织策略问题。这两部分是:“教什么”的选择策略,“怎么教”的方法操作。以下以王君老师“主题作文”教学《让笔下多一点儿悲悯》为例。

一、“教什么”的选择策略

“教什么”即确定教学内容的问题,其任务主要是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围绕着教学目标的确定问题,教学内容自然也就选择定了。

那么怎样确定教学目标呢?一般来说,课堂教学是服务于课程的,课堂教学的目标首先与课程目标是统一方向的。其次,教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要遵从于学生的需要,从学情出发确定有教学价值的教学内容。再次,课堂教学目标要符合教学规律。目标的确定以能够有效完成学生任务为要旨。

王君老师为这次写作课确定的教学主题是“让笔下多一点儿悲悯”,这个主题既是“主题作文”教学的“主题”,又是王老师为这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及核心教学内容。此主题的挑选足见其教学用心,正如一位网友所评价的:“它直击当代中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培养的是学生作文写作的广度和深度,体察的是学生的社会道德和做人的良心。”那么,王老师是如何确定了这样的一个教学主题呢?据王老师“课后记”所述,这个主题的选择缘于对时下中学生群体写作的的隐忧,特别是下面两类文章引起了她的关注:

一类是文字优美而旨意寡淡的。这类作品篇幅冗长而内容稀少,为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而矫情敷衍,结构曲里拐弯,有一点情节,有一点儿内涵,好读而不耐读,内容十分稀淡。

另一类就是艰深晦涩貌似深刻的。在这些作品中,不少的少年才子们满纸苍凉孤独颓废,一幅受了莫大灾难与折磨的样子。才子们还往往曲折附会一些貌似严肃的哲学命题,并以此显出与众不同的成熟。

可见,王老师选择这样一个教学内容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缘于长久以来的一种观察和对课程精神的领悟,这种观察就是:学生的写作普遍缺乏真实而鲜活的生活体验,选材较为狭窄,思想较为单薄,小资情调、酷玩深沉等审美趣味普遍充斥文章。她对学生作文的隐忧是随着观察而“一直”以来的。她选择这样一个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直面苦难同情苦难反思苦难超越苦难”,希望由这样一课开始学生能“心中有爱,笔下有情”,王老师这一做法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这一块的要求不谋而合: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王君老师对课标这一条的要求是有深刻领悟的,所以她的想法是“上一系列的作文课”来改变这种现状。但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只能凝聚在“悲悯情怀”这一个点上。

在确定这样一个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王老师选择了怎样的内容来“教”呢?

我们看到,在她的课例《让笔下多一点儿悲悯》中,围绕着这一教学目标,她先后向学生呈现了这样一些内容,这些内容是王老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出来的,它们在教学中各有各的作用,现将它们罗列如下并依次说明之。

①短片《重庆直辖十年新貌》,配乐《走向新时代》

②她自己写的班主任手记《孩子,但愿阿里原谅你们》

③《小鞋子剧照》

④对悲悯一词的注解:悲天悯人。以慈悲体恤之心去关注人世间的苦难,感同身受地去抚慰苦难中的人们。

⑤杨绛《老王》片段。

⑥朱自清《背影》片段。

⑦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片段。

⑧林清玄《随喜》片段,配乐《江河水》

⑨短片《苦难-----让世界充满爱》,配乐《让世界充满爱》

⑩录音《农民工孩子的心里话》

内容①安排在课间十分钟播放。为什么王老师选择的是“重庆直辖十年新貌”呢?这是因为王老师这节课作为献课是上给北京市的中学生的,而她本人来自重庆,这样的一个举措既可丰富学生见闻,让学生感受王老师所说的“沸腾”生活,又进一步拉近了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课间不知不觉感受重庆市改革新容颜的同时,将学生思絮引入生活。内容②来自于王君老师自己的亲历亲感,有说服力,其用途是导入写作主题。内容③作为班主任手记《孩子,但愿阿里原谅你们》的一个道具存在。同时再度强调主题。内容④引导学生学习“悲悯”释义,领悟其中要义。内容⑤到⑧用于品析悲悯的内涵及相关写作技法。内容⑨是王老师精心制作的一个内容,其用意在于引导学生进入“说”的表达情境。内容⑩作为农民工孩子对社会各界的悲悯之情回应的一首小诗,以体现悲悯之情的价值。

由上述分析可见,王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力地支撑着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其中不仅体现着王老师的教学组织策略,也体现着她对课程的理解,对学情的认知,对教学规律的把握。

二、“怎么教”的方法操作

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还要考虑“怎么教”的策略,即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可以使学生课堂的获得更加贴切自然,更加丰富深刻,更加影响深远。

1.创新课型,板块呈现。

作为一节作文指导课,本堂课课型创新主要体现在分板块推进教学内容。课例中王老师将课堂学习分三个板块进行,如下:

第一部分激发——唤醒悲悯之心

第二部分省察——咀嚼苦难滋味

第三部分表达——吐露良知真情

从教师的教学任务上来说,第一部分重在激发学生情感,第二部分重在引导学生省察事理,第三部分重在指导学生表达感悟。从学生的活动方式来看,第一部分重“听”,第二部分重“悟”,第三部分重“说”。三个部分教学内容完全遵循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由感到悟,由读到写的规律,循序渐进,分板块教学这一组织策略显示着教师教学技能的精进。

2.话题牵引,整体教学。

课堂是由王老师自己写的一篇日记《孩子,但愿阿里原谅你们》引入的。日记内容写的是:王老师在班上放一部伊朗的著名电影《小鞋子》,故事很感人: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哥哥阿里不小心弄丢了妹妹的鞋子,他不敢告诉爸爸妈妈,只好兄妹俩轮流穿一双鞋子上学。为了得到新鞋子,兄妹俩疲于奔波,狼狈不堪。这一部本该令人同情的小兄妹俩的遭遇,却惹来观看影片的学生们的哄堂大笑,学生笑的竟是“贫穷”,那笑声“狂”而“尖利”,它深深地刺痛了王老师的心……

以班主任日记作为教学话题非常好。首先好在话题中有老师的沉痛体验,也有同龄学生的不当表现,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还好在话题直击作文教学主题“悲悯情怀”,可谓一箭三雕。王老师在展示了自己写的日记后问:“王老师班上的孩子们到底丢失了什么?”由此进入正题,引导学生认识悲悯情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在课例的第二个板块里,王老师又提出来“悲悯情怀,自古以来就成就经典的重要原因”,以此为抓手进入对“悲悯”这一“主题作文”内蕴与写法上的探讨。最后在总结中提示写作视角:

怀着悲悯之心,描绘他们的生活

怀着悲悯之心,感受他们的痛苦

怀着悲悯之心,思考他们的命运

怀着悲悯之心,抚慰他们的心灵

接下来并进一步布置口头作文任务,推进第三板块的学习。

请你倾吐——此刻你内心的感受。

请你描绘——最难忘的一个镜头。

请你呼唤——向苦难中的人们、向社会、向自己、向天地……

在第三个板块“口头作文”里,王老师又以内容⑨为依托进行说的练习,视频中各种各样苦难的人,以他们悲惨的命运昭示着社会的沉重。背景音乐配的是韦唯演唱的《让世界充满爱》的歌曲。在音乐和视觉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很容易进入情境。

这样,从整体课来来,王老师以三个主要话题为引擎调动学生情感和思维积累,推进了整体教学进程。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这种话题引领的教学策略不枝不蔓,以少带多,非常有效。

3.组织活动,打造细节。

在课堂中,教师组织的活动有看、听、说等活动,这些活动调动起学生全方位的感受,师生在一次次活动中情感交融,思维共振。课堂在这里是一个场域,一个思想与思想交流的场域,一个情感与情感碰撞的场域。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又绝对是一个号手。她的号声就是学生思维和情感前进的方向。

以课堂第三块内容“表达——吐露良知真情”中教师的组织策略来看,她对学生“口头作文”活动的引领是非常有艺术性的。

首先妙在活动任务的布置。

在学生观看完短片《苦难----让世界充满爱》中三十多张感人肺腑的图片之后,王老师布置了活动任务:

请用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句子把你此刻的心情表达出来。

等学生以“失落”“疼痛”等个性的词语成功完成这个任务之后,王老师又布置了下一个学习任务:

现在请你像杨绛描绘老王,像朱自清描绘父亲一样用深情的语言把刚才所看到的最难忘的一个镜头描绘出来。

这个学习任务是课堂学习的核心环节,等这个环节完成之后,王老师特别借用希望工程标识性图片“大眼睛”苏明娟及她的成长故事引出新内容,并又一次采用了“跳一跳,摘果子”的办法布置了新任务: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的心中又会涌起一些什么样的感慨呢?请你像鲁迅先生一样呼唤出来吧!你可以对刚才影片中的最让你牵挂的苦人儿说,对苦难说,对我们这个社会说,你还可以对自己说,甚至对老天说,让我们最后用这样的方式,为你的口头作文画龙点睛。

三次任务,层层拨高,又脉脉相连,由词到句、段,由人到事,由描摹到说理,一直不离话题的中心词“悲悯”。最后在“悲悯不只在人与人之间,还在人与万物之间”的主题拓宽中止步。这时,教师的任务结束了,学生的思绪却飘远了。

其次妙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到位的提问、评点、结课等细节的教学策略。这里篇幅关系,仅以评点策略示例。让我们共同回味一下这一个教学镜头:

生:我最难忘的镜头是那些眼睛,那些无助的、迷茫的眼睛。从那些眼睛中看不到希望,更看不到热情,只有逆来顺受和忍耐。

师:你能具体地说说某一双眼睛吗?

生:有一幅图片的背景是一个大垃圾场,里边有一个小男孩儿,他面无表情地躺在垃圾堆中,看着天空。他的眼神是空洞的,你什么也看不到。

师:你能想象一下这个孩子为什么会在垃圾堆中吗?

生:他的家里一定很穷,所以他只能在垃圾场来打工。或者他是一个孤儿,他的爸爸妈妈很早就死了,他只有自己捡垃圾谋生。也可能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被坏人控制逼他到垃圾场来作苦力。

师(动情地):这不仅是一个不能读书的孩子,而且还是一个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无法得到保障的孩子!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学生的认识由模糊而清晰,也看到教师的评点由远而近(由许多眼睛到其中一双),由近再远(由空洞的眼神想象他背后的艰辛生活)的弹性拉伸作用。

借着王君老师的这堂“主题作文”教学课,我们明晰地看到了教学组织策略在课堂中的的运用。如果说教学是具体的施工,组织是就是施工的蓝图及工程师胸有成竹的调遣;如果说教学是作品的演奏,组织就是乐队指挥的指挥棒及他与演奏者共鸣的乐章。正是在这样精心的组织之下,这堂作文课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认识的吸纳、情意的流动、创新的表达在课堂上烁烁放光。这种境界正是我们的课堂作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

【我相信作文指导】相关文章:

我相信作文07-14

我相信作文03-19

我相信的作文02-19

我相信作文03-08

作文我相信12-17

我相信,我能行作文07-14

我相信,我能行作文04-24

我相信作文【必备】07-19

加油,我相信作文07-14

(推荐)我相信作文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