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故事作文
1.仁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国语晋语一》:“爱亲之谓仁”,仁体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爱亲就是孝。《国语晋语二》中申生拒绝逃亡说:“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就是保护小国,救助邻国。此外,仁还有其他含义。如《国语晋语二》说“利国之谓仁”。可见,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他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当时他已经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伦理道德意义。
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这就成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认同的现实基矗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这话非常正确。而孔子所给与原有制度的“理论的根据”不是别的,正是仁。全新意义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动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来的,是孔子述中所作。孔子之后,在历代儒家不断地浇灌和护理之下,这棵新芽历经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终于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发现仁,并且把礼乐文化植根于仁的基础上,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借助于仁,中国传统文化顺利地实现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转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数千年和孔子之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沟通连接,而没有中绝断裂
2.“仁”的故事
“仁”的意义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而我眼中的“仁”是同学之间相互友爱,互相帮助的一种表现。
有一次上体育课,因为太热,我就把校服随手放在旁边的栏杆上。下课后回到教室才发现外套忘拿了,急得我一下子冲出教室,向操场奔去。
“你干吗去啊?就要上课了。”一旁的吴瑜琦问到。我把衣服忘拿的事和她一讲,她主动说:“快走!我陪你一起找。”
吴瑜琦和我来到操场上找了好几圈都没找到,急得我直挠头,心想:这回定要挨老爸骂了。正当我垂头丧气地走回教室时,就看见蒋晨旭一手拿着衣服一手在向我挥手:“李蔡天豪,你跑哪去了?我看见你衣服没拿,就帮你拿回来了。”顿时,我紧张不安的心一下子松弛了下来,我激动地说:“谢谢你啊,好朋友。”可他却满不在乎地说:“就这么点小事,谢啥。”
这就是我们四(5)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同学们,在四(5)班这个大集体里,我感受到了同学之间浓浓的友情、关爱和帮助,我爱我们班级、爱我的老师和同学们!
【仁的故事作文】相关文章:
生而为人,生而为仁双语阅读11-11
励志故事英文作文素材09-09
《萝卜的故事》教案11-06
除夕故事教案01-12
美德故事教案10-02
编写故事教学设计09-22
《脏小猪的故事》教案09-25
小班教案:蔬菜故事09-01
《神奇的故事》教学设计06-13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