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资讯 百文网手机站

职场新人要如何打招呼

时间:2021-11-13 11:58:28 职场资讯 我要投稿

有关职场新人要如何打招呼

  越来越多的职场新人走入职场。那么职场如“战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竞争无处不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职场新人要如何打招呼,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职场新人要如何打招呼

  职场新人打招呼的方法

  老师不能随便叫

  刚参加工作的小张经常老师长、老师短地请教领导和同事,没过多久就和大家混得很熟。可小张发现,每当他称呼老李“李老师”时,对方就皱眉不愿搭话。经过侧面打听,小张才明白老李的学历、工资待遇都不如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办事员,听到小张称呼他为老师,以为是在讽刺他,心里很光火。

  Candy今年30多岁,在单位属于主任级人物。平时,同事之间的称呼非常随便,她也乐得这样。直到有一天,Candy走在单位走廊上,身后窜出一个年轻人,拍了拍她的肩膀说:“大姐,请问办公室在哪里?”Candy霎时惊呆了,差点忘记告诉她办公室的方位。“她怎么能叫我大姐呢,这个称呼实在太恐怖了。”直到几个星期后,Candy还是耿耿于怀,“怎么能叫大姐呢,就算叫姐姐也比大姐好上几百倍。”

  职业顾问认为,其实称呼没有必要绝对化、固定化,在不同的情况下,应有不同的称呼。职场新人要留心观察其他同事如何称呼,特别是那些和自己资历、职位差不多的同事的称呼,特别值得参考。

  不同风格企业有不同称呼

  职业顾问建议,新进一个单位,最好能够熟知它的企业文化。同事之间的称呼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体现,一个企业以什么类型的称呼为主,与企业管理者的风格、个性有紧密关系。把握准了企业文化,称呼就不容易露怯。

  在以氛围自由著称的欧美企业中,无论是同事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一般互叫英文名字,即使是对上级甚至老板也是如此。如果用职务称呼别人,反而会让人觉得格格不入。在这样的公司工作,不妨也取个英文名字,融入集体。

  在由学者创办的企业里面,大家一般彼此以“老师”称呼。这个称呼还适用于文化气氛浓厚的单位,比如报社、电视台、文艺团体、文化馆等。这个称呼能表达出对学识、能力的认可和尊重,因此受到文化单位职业人的青睐。

  而在国有企业,最好以行政职务相称,等级观念较重的韩资、日资企业,一般也采用这类称呼,如李课长、韩社长等。

  在私下里,同事之间的称呼可以随便一些。女孩子可叫她的小名;对男性年长者可称“老兄”,年幼者为“老弟”等。不过,使用昵称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不看对象、不分场合地乱叫一气。还有些单位,同事之间私下里习惯反着叫:年长者称年轻人为“老张”、“老王”,而年轻人则称年长者为“小张”、“小王”。据说“反着叫”能让部分年长者找到年轻的.感觉,让年轻人找到成熟和稳重感。这类称呼带有幽默、调侃的味道,但应当慎用。

  新人称呼原则

  1、要做到称呼得体,还要看场合:在正式场合,要用正式的称谓;而在聚餐、晚会、活动等娱乐性的场合里,则可以随意一些。

  2、主动开口问:新人刚到单位,要先问问同事或留心听别人怎么称呼,如果实在不清楚,可以客气地问对方:“先生/女士,我是新来的,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您?”一般对方会把同事的习惯称呼告诉你。

  3、说话时注视对方

  招呼时不看对方的眼睛,而将目光移往他处,这种人通常都胆小怕事,特别怕见生疏人,上司领导会认为他们为人处事没有自信,而且犹犹豫豫。

  4、保持微笑专注地聆听

  在与他人打招呼交谈的过程中,要专心聆听对方的谈话,以便在交流的过程中,能顺利的回答对方的问题,并保持微笑,而体现个人的温和性,对他人的尊重性。

  5、偶而变化话题和说话方式

  千篇一律的“早上好”总会让人感觉你在敷衍,你可以发现同事今天的变化,比如“你今天的发型真漂亮”“这条新裙子不错哦”来体现你是一个善于观察,并懂得夸赞他人的新人。

  6、多动笔:进入单位的第一天,我们不可能把所有人都记住。因此,不妨随身携带一个小记事本,大体记下一些同事的姓名,在后面加上长相特征、所负责的工作等注解。

  职场新人打招呼的技巧

  直称职衔

  称呼职衔,俗话叫官称。直称职衔,不加任何修饰词,尊重、简便,如部长、主任、处长、师长、将军、校长、院士、教授、博士、董事长、总经理等。有职有衔时,宁可称职务。直称多用于面对面口头称呼,如下级对上级、客人对比较熟悉的主人。

  姓加职衔

  在职务前加姓,形式上是第三人称,而用于第二人称,强调特定个体,赋予更多亲切、尊敬,例如:“张院长”、“赵秘书”等,多见于口头,较之直称,略显郑重。至于对某些职务的简称,如“张局”、“李处”、“王总”等,现下颇为流行。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轻飘、随意,我倒认为,在非正式场合,这种简称亦无不可,既有尊敬之意,又显得轻松亲密。可是,当有些姓氏与职务连在一起时,简称容易引起误会,如称胡编辑为“胡编”,栾导演为“栾导”,应尽力避免。

  姓名加职务

  把姓名和职务都说出来,如“张建国副省长”、“李明涛总工程师”等,这属于很正式的口头和书面称呼。如果再加上所属部门,其正式程度会显得更高。这种称呼多见于正式文件和对外交往。

  副职

  称呼中避低就高,是我们中国人的客套礼俗。除了中央领导人,从省部级开始,对一些副职负责人,口头上常常将“副”字去掉。这似乎成了官场的潜规则,如果实打实称呼副职,反而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不守规矩。当然,正职者在场时,“副”字不可省掉。另外,在对外交往中,省“副”字也不妥,人家会觉得我们虚伪,不实事求是。

  职业称呼

  职场中没有或不强调职务、职衔时,通常可以其从事的行业、职业相称,如“解放军同志”、“张律师”、“赵会计”、“王护士”、“司机师傅”、“服务员”等。

  同志

  职场中,我们曾长期使用“同志”称呼。现在,随着社会发展,称呼语言越来越丰富,同志一词有些被冷落了。尽管如此,有些场合还是少不了这个称呼,单独使用或在职务后加上同志二字,仍让人感到亲切,如“主席同志”、“秘书同志”、“司机同志”、“服务员同志”等。《礼记》说:“同窗为朋,同志为友”,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同志”都包涵着诚信、团结、友爱、互助等道德规范和精神要素。我们应珍惜这个称呼。

  先生

  “先生”是社会上对长辈、有地位、有知识人的尊称,职场里,例如大学、科研机构、公司企业,也能经常听到,而在党政机关里,这个称呼主要用于那些德高望重、有贡献的专家、教授身上。

  姓名

  职场中直称姓名,或只称姓,并在姓前加小、大、老,如“小李”、“大李”、“老李”,非常普遍,亲切而自然。但是,有的姓发音特别,如苟,口头称姓时要小心,因为不论加上上述什么字,听起来都不顺耳。有时,上级对下级,或同级之间的关系密切者,只称名,而舍去姓,显得更亲密。而对有名望的老者,在姓后加“老”、“公”,如郭老、廖公,很尊重。

  忌讳

  省略称呼,或以“喂”、“哎”等与不太熟悉的人打招呼,是没教养的失礼行为。忌用绰号、诨号称呼同事。职场中还应避免使用社会上那些低俗称呼,如爷们儿、哥们儿等。不过,即使在很正规的机关里,现下社会上的一些俗称,似乎也悄然传来,如有的小集体里,大家相处融洽,年轻者出于亲切、友爱,称要好的同事“王姐”、“李哥”之类。我觉得,亦无不可,不应列为忌讳。不过,对姚姓女同事,称“姚姐”,可不中听。

  中国人向来谦恭,对自己一般不使用尊称,如自称“某先生”、“某小姐”、“某处长”、“某教授”等。对己使用尊称,是缺乏教养的表现。

《有关职场新人要如何打招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有关职场新人要如何打招呼】相关文章:

职场新人遇到老板如何打招呼11-24

职场新人如何站稳职场12-02

职场新人要掌握职场生存法则01-29

职场新人如何走出职场困惑12-11

职场新人要掌握的职场礼仪规范09-28

职场新人要懂的职场礼仪禁忌09-28

职场新人要懂的职场礼仪技巧09-20

职场新人如何缓解焦虑11-24

职场新人如何融入集体11-24

职场新人如何融入职场新环境11-30

有关职场新人要如何打招呼

  越来越多的职场新人走入职场。那么职场如“战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竞争无处不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职场新人要如何打招呼,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职场新人要如何打招呼

  职场新人打招呼的方法

  老师不能随便叫

  刚参加工作的小张经常老师长、老师短地请教领导和同事,没过多久就和大家混得很熟。可小张发现,每当他称呼老李“李老师”时,对方就皱眉不愿搭话。经过侧面打听,小张才明白老李的学历、工资待遇都不如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办事员,听到小张称呼他为老师,以为是在讽刺他,心里很光火。

  Candy今年30多岁,在单位属于主任级人物。平时,同事之间的称呼非常随便,她也乐得这样。直到有一天,Candy走在单位走廊上,身后窜出一个年轻人,拍了拍她的肩膀说:“大姐,请问办公室在哪里?”Candy霎时惊呆了,差点忘记告诉她办公室的方位。“她怎么能叫我大姐呢,这个称呼实在太恐怖了。”直到几个星期后,Candy还是耿耿于怀,“怎么能叫大姐呢,就算叫姐姐也比大姐好上几百倍。”

  职业顾问认为,其实称呼没有必要绝对化、固定化,在不同的情况下,应有不同的称呼。职场新人要留心观察其他同事如何称呼,特别是那些和自己资历、职位差不多的同事的称呼,特别值得参考。

  不同风格企业有不同称呼

  职业顾问建议,新进一个单位,最好能够熟知它的企业文化。同事之间的称呼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体现,一个企业以什么类型的称呼为主,与企业管理者的风格、个性有紧密关系。把握准了企业文化,称呼就不容易露怯。

  在以氛围自由著称的欧美企业中,无论是同事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一般互叫英文名字,即使是对上级甚至老板也是如此。如果用职务称呼别人,反而会让人觉得格格不入。在这样的公司工作,不妨也取个英文名字,融入集体。

  在由学者创办的企业里面,大家一般彼此以“老师”称呼。这个称呼还适用于文化气氛浓厚的单位,比如报社、电视台、文艺团体、文化馆等。这个称呼能表达出对学识、能力的认可和尊重,因此受到文化单位职业人的青睐。

  而在国有企业,最好以行政职务相称,等级观念较重的韩资、日资企业,一般也采用这类称呼,如李课长、韩社长等。

  在私下里,同事之间的称呼可以随便一些。女孩子可叫她的小名;对男性年长者可称“老兄”,年幼者为“老弟”等。不过,使用昵称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不看对象、不分场合地乱叫一气。还有些单位,同事之间私下里习惯反着叫:年长者称年轻人为“老张”、“老王”,而年轻人则称年长者为“小张”、“小王”。据说“反着叫”能让部分年长者找到年轻的.感觉,让年轻人找到成熟和稳重感。这类称呼带有幽默、调侃的味道,但应当慎用。

  新人称呼原则

  1、要做到称呼得体,还要看场合:在正式场合,要用正式的称谓;而在聚餐、晚会、活动等娱乐性的场合里,则可以随意一些。

  2、主动开口问:新人刚到单位,要先问问同事或留心听别人怎么称呼,如果实在不清楚,可以客气地问对方:“先生/女士,我是新来的,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您?”一般对方会把同事的习惯称呼告诉你。

  3、说话时注视对方

  招呼时不看对方的眼睛,而将目光移往他处,这种人通常都胆小怕事,特别怕见生疏人,上司领导会认为他们为人处事没有自信,而且犹犹豫豫。

  4、保持微笑专注地聆听

  在与他人打招呼交谈的过程中,要专心聆听对方的谈话,以便在交流的过程中,能顺利的回答对方的问题,并保持微笑,而体现个人的温和性,对他人的尊重性。

  5、偶而变化话题和说话方式

  千篇一律的“早上好”总会让人感觉你在敷衍,你可以发现同事今天的变化,比如“你今天的发型真漂亮”“这条新裙子不错哦”来体现你是一个善于观察,并懂得夸赞他人的新人。

  6、多动笔:进入单位的第一天,我们不可能把所有人都记住。因此,不妨随身携带一个小记事本,大体记下一些同事的姓名,在后面加上长相特征、所负责的工作等注解。

  职场新人打招呼的技巧

  直称职衔

  称呼职衔,俗话叫官称。直称职衔,不加任何修饰词,尊重、简便,如部长、主任、处长、师长、将军、校长、院士、教授、博士、董事长、总经理等。有职有衔时,宁可称职务。直称多用于面对面口头称呼,如下级对上级、客人对比较熟悉的主人。

  姓加职衔

  在职务前加姓,形式上是第三人称,而用于第二人称,强调特定个体,赋予更多亲切、尊敬,例如:“张院长”、“赵秘书”等,多见于口头,较之直称,略显郑重。至于对某些职务的简称,如“张局”、“李处”、“王总”等,现下颇为流行。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轻飘、随意,我倒认为,在非正式场合,这种简称亦无不可,既有尊敬之意,又显得轻松亲密。可是,当有些姓氏与职务连在一起时,简称容易引起误会,如称胡编辑为“胡编”,栾导演为“栾导”,应尽力避免。

  姓名加职务

  把姓名和职务都说出来,如“张建国副省长”、“李明涛总工程师”等,这属于很正式的口头和书面称呼。如果再加上所属部门,其正式程度会显得更高。这种称呼多见于正式文件和对外交往。

  副职

  称呼中避低就高,是我们中国人的客套礼俗。除了中央领导人,从省部级开始,对一些副职负责人,口头上常常将“副”字去掉。这似乎成了官场的潜规则,如果实打实称呼副职,反而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不守规矩。当然,正职者在场时,“副”字不可省掉。另外,在对外交往中,省“副”字也不妥,人家会觉得我们虚伪,不实事求是。

  职业称呼

  职场中没有或不强调职务、职衔时,通常可以其从事的行业、职业相称,如“解放军同志”、“张律师”、“赵会计”、“王护士”、“司机师傅”、“服务员”等。

  同志

  职场中,我们曾长期使用“同志”称呼。现在,随着社会发展,称呼语言越来越丰富,同志一词有些被冷落了。尽管如此,有些场合还是少不了这个称呼,单独使用或在职务后加上同志二字,仍让人感到亲切,如“主席同志”、“秘书同志”、“司机同志”、“服务员同志”等。《礼记》说:“同窗为朋,同志为友”,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同志”都包涵着诚信、团结、友爱、互助等道德规范和精神要素。我们应珍惜这个称呼。

  先生

  “先生”是社会上对长辈、有地位、有知识人的尊称,职场里,例如大学、科研机构、公司企业,也能经常听到,而在党政机关里,这个称呼主要用于那些德高望重、有贡献的专家、教授身上。

  姓名

  职场中直称姓名,或只称姓,并在姓前加小、大、老,如“小李”、“大李”、“老李”,非常普遍,亲切而自然。但是,有的姓发音特别,如苟,口头称姓时要小心,因为不论加上上述什么字,听起来都不顺耳。有时,上级对下级,或同级之间的关系密切者,只称名,而舍去姓,显得更亲密。而对有名望的老者,在姓后加“老”、“公”,如郭老、廖公,很尊重。

  忌讳

  省略称呼,或以“喂”、“哎”等与不太熟悉的人打招呼,是没教养的失礼行为。忌用绰号、诨号称呼同事。职场中还应避免使用社会上那些低俗称呼,如爷们儿、哥们儿等。不过,即使在很正规的机关里,现下社会上的一些俗称,似乎也悄然传来,如有的小集体里,大家相处融洽,年轻者出于亲切、友爱,称要好的同事“王姐”、“李哥”之类。我觉得,亦无不可,不应列为忌讳。不过,对姚姓女同事,称“姚姐”,可不中听。

  中国人向来谦恭,对自己一般不使用尊称,如自称“某先生”、“某小姐”、“某处长”、“某教授”等。对己使用尊称,是缺乏教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