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质量和密度知识点梳理

时间:2025-01-21 17:35:35 丽华 物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物理质量和密度知识点梳理

  在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质量和密度知识点梳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物理质量和密度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物理质量和密度知识点梳理 1

  1、质量:

  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2、质量的单位:

  千克(主单位),克,吨,毫克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克=1000毫克

  2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3、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1放平)

  2、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2拔零)

  3、调节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此时横梁水平(调节螺母使平衡)

  4、物体放在左天平盘上,用镊子夹取砝码放在右天平盘内(物放左、码放右)

  5、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调节游码使平衡)

  4、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不能超出天平的秤量。 (天平能够称的最大质量叫天平的最大秤量

  2、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并轻拿轻放。

  3、天平要保持干燥清洁。

  4、不要把潮湿的物体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内

  5、不要把砝码弄脏弄湿,以免锈蚀。

  5、在测量物体质量时小质量的物体要用测多知少法。

  6、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质量/体积 =m/V 密度的单位 千克/立方米克/立方厘

  7、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密度仪器:天平和砝码,量筒(或量杯),石块,水,细线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石块质量

  2用量筒和水测出石块的体积。

  八年级物理质量和密度知识点梳理 2

  1.质量

  定义:物理学中,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同m表示。

  单位:千克(kg),常用的比千克小的单位有克(g)、毫克(mg),比千克大的单位有吨(t)t=1000kg1kg=1000g1g=1000mg

  理解:质量的大小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无关。

  注意:宇航员到月球上质量是不变的,因为所含物质的多少没变。

  2.质量的测量

  工具:天平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

  说明:

  ⑴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范围;

  ⑵要用镊子向天平加减砝码,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⑶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

  方法:放平、调平、称平;左物右码。

  ⑴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⑵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这时横梁平衡。

  ⑶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被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

  ⑴移动平衡螺母和游码都可使横梁平衡,但平衡螺母是在调节时使用,游码是称量时使用,不能混淆。

  ⑵调节平衡螺母时用反向调节法,即指针偏右,平衡螺母向左调;指针偏左,平衡螺母向右调。

  ⑶游码示数为游码左边缘对准的刻度值。

  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2.密度

  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字母ρ表示。

  公式:ρ=m/v

  单位:kg/m^3,有时也用g/cm^3,1g/cm^3=1000kg/m^3;

  说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种类有关,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密度与物质状态有关,与质量和体积无关,但数值上等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如一碗水的密度和一桶水的密度是相同的。可以利用密度鉴别物质。

  注意:水的密度ρ=1000kg/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一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00kg。

  3.密度的应用

  求质量:利用m=ρV求质量(如质量大的纪念牌)。

  求体积:利用v=m/ρ求体积(如不规则的石块)。

  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

  认识:量筒主要是用来测液体的体积,在使用量筒之前,要观察它的单位、量程、分度值。

  使用: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面底部或者凸面的顶部相平,测量不规则固体时要用排水法。

  注意:量筒是玻璃器材,测在水中下觉的固体的体积时,要用细线系住固体浸没在量筒的水中。

  拓展:在水中不下沉的物体可用“沉锤法”和“针压法”;溶于水的物体可用配制饱和溶液法,或用不互溶液体(如油),或用面粉代替。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测量液体:

  以盐水为例。

  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m1;

  ⑵将烧杯中的盐水适量倒入量筒,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⑶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质量m2;

  ⑷求得盐水的密度ρ=m/v=(m1-m2)/v;

  测量固体:

  以蜡烛为例。

  ⑴用天平测量蜡烛的质量m;

  ⑵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为V1;

  ⑶将蜡烛用针压法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出量筒中水与蜡烛的总体积V2,测蜡烛的体积V=V2-V1;

  ⑷求得蜡烛的密度ρ=m/v=m/(V2-V1);

  说明:在测液体密度时先不能测空烧杯的质量,因为最后向量筒子内倒液体时不能倒干净,这样会使体积测量值偏小,密度测量值偏听偏大。

  拓展:如果只有天平没有量筒来测密度时,我们可用“溢出法”或“记号法”,通过计算水的体积获得物体的体积,从而求密度。

  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

  规律:大多数物体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温度降低时,体积收缩,密度变大。

  特例:水的反常膨胀,0-4℃水热缩冷胀,即温度升高,体积缩小;4℃以上,恢复正常,热胀冷缩,所以4℃水的密度。

  应用:气体受热膨胀后,因密度减小而上升,由于温度低的冷空气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风。冬天,水结冰时体积变大,会胀裂自来水管。可以利用“结冰法”来破裂岩石,冻豆腐中间的小孔也是“结冰法”产生的。

  2.利用密度鉴别物质

  方法:先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根据ρ=m/v计算出物质的密度,再查密度表可以知道物质的种类。

  说明:利用密度鉴别物质不一不定期可靠,如一奖牌的密度和铜的密度相同,它也可能是由比铜密度大的物质和比铜密度小的物质混合而成。因此在鉴别时还要考虑其特征,如颜色、气味、硬度等。

  应用:利用密度既可以鉴别物体是什么物质组成,又可以鉴别物体是否空心。

  3.新材料

  应用:交通、航空常用高强度、低密度的复合材,产品包装常用密度小的泡沫塑料作填充物。

  八年级物理质量和密度知识点梳理 3

  第一节 质量

  一、质量

  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2、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表示。

  3、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g)。

  1t=103g 1g=103g 1g=103g

  4、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它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处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质量的策测量

  1、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

  2、生产生活中测质量常用杆秤、案秤、磅秤、电子称等。

  三、天平的使用

  1、基本步骤

  (1)放:测量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调:先将游码拨回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出(归零),在调节平衡螺母(走向高端),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刻度(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表示横梁平衡;

  (3)测:将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左物右砝),用镊子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重新平衡;

  (4)读:被测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的指示值。

  2、注意事项

  (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2)用镊子加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

  (3)保持天平清洁、干燥,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盘上,也不要把砝码弄湿,弄脏,以免锈蚀。

  第二节 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v

  3、单位:1g/c3=103g/3

  4、含义:以水为例

  水=1.0×103g/3 其物理意义为:体积为1 3的水的质量为1.0×103g。

  5、应用:(1)求物体的体积(v=/)或质量(=v);(2)测出物体密度来鉴别物质。

  第三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一、量筒的使用

  1、看:首先认清量筒采用的单位、量程、分度值;

  2、放:应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

  3、读:当液面是凹形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底部保持水平;当液面是凸形时,视线应与凸液面的顶部保持水平。

  二、测量液体密度的步骤

  1、将适量的液体倒入烧杯中,用天平称出杯与液体的总重量1;

  2、将杯中的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

  3、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2;

  4、计算液体的密度:= v = 1-2v

  三、测量固体的密度

  1、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3、用细线拴住固体,轻放浸没在水中,读出固体水的总体积v2;

  4、计算固体的密度:= v = v2-v1

  第四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一、密度与温度

  1、在质量不变的前提下,物质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个别物质除外,如水4℃时密度最大。

  2、热气球原理:空气受热,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而上升。

  二、密度与鉴别物质

  1、原理:密度是物质的基本特性,不同的物质的密度不同;

  2、方法: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被鉴定物质的密度,与标准密度表比较即可。

  初中物理八年级质量与密度知识点

  一、质量

  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的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2、天平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当天平平衡后,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天平所能称的最大质量);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托盘天平的结构:底座、游码、标尺、平衡螺母、横梁、托盘、分度盘、指针。使用步骤:

  ①放置——天平应水平放置。

  ②调节——天平使用前要使横梁平衡。首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0”刻度处,然后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移向高端),使横梁平衡。

  ③称量——称量时应把被测物体放天平的左盘,把砝码放右盘(先大后小)。游码能够分辨更小的质量,在标尺上向右移动游码,就等于在右盘中增加一个更小的砝码。

  二、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公式: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密度的常用单位g/cm3,g/cm3单位大,1g/cm3=1.0×103kg/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3、密度的应用:鉴别物质:ρ=m/V。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体积:V=m/ρ。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质量:m=ρV。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液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出。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①观察量筒标度的单位。1L=1dm3 1mL=1cm3

  ②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③读数时,视线与量筒中凹液面的底部相平(或与量筒中凸液面的顶部相平)。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只要测量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ρ=m/V就能够算出物质的密度。质量可以用天平测出,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四、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一般物体都是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即:热胀冷缩,水在4℃以下是热缩冷胀),密度变小。

  2、密度与物质鉴别: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可以鉴别物质。

  高效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一、端正学习态度

  很多同学都会有过这样的疑虑,为什么上课听得懂,而课下却不会做?如果要想学好物理,第一条就要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要珍惜时间,要有不屈不挠学习精神。树立信心,坚信自己能够学好任何课程,坚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坚信有几分付出,就应当有几分收获。

  那么功夫究竟如何下呢?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要做到哪些具体要求,应该要注意哪些问题,下面我们分几个层次来具体分析。

  二、要注意学习上的八个环节

  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课外学习。这里最重要的是: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这五个环节。在以上八个环节中,存在着不少的学习方法,下面就针对物理的特点,针对就如何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具体的学习方法。

  1、三个基本: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关于基本概念,举一个例子。比如说速率。它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速度的大小;二是表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而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指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有两个经常用到V=s/t、V=(vo+vt)/2。前者是定义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后者是导出式,只适用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再说一下基本方法,比如说研究中学问题是常采用的整体法和隔离法,就是一个典型的相辅形成的方法。最后再谈一个问题,属于三个基本之外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简练易记实用的推论或论断,对帮助解题和学好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如,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同一根绳上张力相等;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洛仑兹力不做功等等。

  2、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3、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4、上课: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思或尽量少走思。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5、笔记本: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学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6、学习资料: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7、时间: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比方说,可以利用回忆的学习方法以节省时间,睡觉前、等车时、走在路上等这些时间,我们可以把当天讲的课一节一节地回忆,这样重复地再学一次,能达到强化的目的。物理题有的比较难,有的题可能是在散步时想到它的解法的。学习物理的人脑子里会经常有几道做不出来的题贮存着,念念不忘,不知何时会有所突破,找到问题的答案。

  8、向别人学习: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保守,有了好方法要告诉别人,这样别人有了好方法也会告诉你。在学习方面要有几个好朋友。

  9、知识结构: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

  10、数学:物理的计算要依靠数学,对学物理来说数学太重要了。没有数学这个计算工具物理学是步难行的。大学里物理系的数学课与物理课是并重的。要学好数学,利用好数学这个强有力的工具。

  11、体育活动: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好的保证,旺盛的精力是学习高效率的保证。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要会一种、二种锻炼身体的方法,要终生参加体育活动,不能间断,仅由兴趣出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搞体育活动,对身体不会有太大好处。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去锻炼身体。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能以减少睡觉的时间去增加学习的时间,这种办法不可取。不能以透支健康为代价去换取一点好成绩,不能动不动就讲所谓冲刺、拼搏,学习也要讲究规律性,也就是说总是努力,不搞突击。

  三、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

  记忆:在物理的学习中,应熟记基本概念,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即所谓我们常提起的最基础的知识。同学们往往忽视这些基本概念的记忆,认为学习物理不用死记硬背这些文字性的东西,其结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提问同学物理概念,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同学很少,即使是补习班的同学也几乎如此。我不敢绝对说物理概念背不完整对你某一次考试或某一阶段的学习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可以肯定地说,这对你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对你整个物理系统知识的形成都有内在的不良影响,说不准哪一次考试的哪一道题就因为你概念不准而失分。因此,学习语文需要熟记名言警句、学习数学必须记忆基本公式,学习物理也必须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这是学好物理科的最先要条件,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没有这一步,下面的学习无从谈起。

  积累:是学习物理过程中记忆后的工作。在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搜集来自课本和参考资料上的许多有关物理知识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来自一题,有的来自一道题的一个插图,也可能来自一小段阅读材料等等。在搜集整理过程中,要善于将不同知识点分析归类,在整理过程中,找出相同点,也找出不同点,以便于记忆。积累过程是记忆和遗忘相互斗争的过程,但是要通过反复记忆使知识更全面、更系统,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绝不能象狗熊掰棒子式的重复劳动,不加思考地机械记忆,其结果只能使记忆的比遗忘的还多。

  综合:物理知识是分章分节的,物理考纲能要求之内容也是一块一块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小综合,等高三年级知识学完后再进行系统大综合。这个过程对同学们能力要求较高,章节内容互相联系,不同章节之间可以互相类比,真正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连为一体,这样就逐渐从综合中找到知识的联系,同时也找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提高:有了前面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再进行认真综合,就能在解题能力上有所提高。所谓提高能力,说白了就是提高解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一题目,首先要看是什么问题--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还是原子物理,然后再明确研究对象,结合题目中所给条件,应用相关物理概念,规律,也可用一些物理一级,二级结论,才能顺利求得结果。可以想象,如果物理基本概念不明确,题目中既给的条件或隐含的条件看不出来,或解题既用的公式不对或该用一、二级结论,而用了原始公式,都会使解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受到影响,考试中得出高分就成了空话。提高首先是解决问题熟练,然后是解法灵活,而后在解题方法上有所创新。这里面包括对同一题的多解,能从多解中选中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还包括多题一解,一种方法去顺利解决多个类似的题目。真正做到灵巧运用,信手拈来的程度。

【八年级物理质量和密度知识点梳理】相关文章:

质量密度初中物理知识点08-15

中考物理质量与密度知识点02-02

质量与密度知识点初二物理02-20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梳理10-19

关于中考物理质量与密度的复习09-18

初二物理密度知识点01-02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梳理12-08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知识点06-18

【合集】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梳理02-08

八年级物理质量和密度知识点梳理

  在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质量和密度知识点梳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物理质量和密度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物理质量和密度知识点梳理 1

  1、质量:

  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2、质量的单位:

  千克(主单位),克,吨,毫克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克=1000毫克

  2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3、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1放平)

  2、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2拔零)

  3、调节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此时横梁水平(调节螺母使平衡)

  4、物体放在左天平盘上,用镊子夹取砝码放在右天平盘内(物放左、码放右)

  5、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调节游码使平衡)

  4、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不能超出天平的秤量。 (天平能够称的最大质量叫天平的最大秤量

  2、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并轻拿轻放。

  3、天平要保持干燥清洁。

  4、不要把潮湿的物体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内

  5、不要把砝码弄脏弄湿,以免锈蚀。

  5、在测量物体质量时小质量的物体要用测多知少法。

  6、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质量/体积 =m/V 密度的单位 千克/立方米克/立方厘

  7、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密度仪器:天平和砝码,量筒(或量杯),石块,水,细线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石块质量

  2用量筒和水测出石块的体积。

  八年级物理质量和密度知识点梳理 2

  1.质量

  定义:物理学中,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同m表示。

  单位:千克(kg),常用的比千克小的单位有克(g)、毫克(mg),比千克大的单位有吨(t)t=1000kg1kg=1000g1g=1000mg

  理解:质量的大小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无关。

  注意:宇航员到月球上质量是不变的,因为所含物质的多少没变。

  2.质量的测量

  工具:天平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

  说明:

  ⑴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范围;

  ⑵要用镊子向天平加减砝码,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⑶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

  方法:放平、调平、称平;左物右码。

  ⑴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⑵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这时横梁平衡。

  ⑶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被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

  ⑴移动平衡螺母和游码都可使横梁平衡,但平衡螺母是在调节时使用,游码是称量时使用,不能混淆。

  ⑵调节平衡螺母时用反向调节法,即指针偏右,平衡螺母向左调;指针偏左,平衡螺母向右调。

  ⑶游码示数为游码左边缘对准的刻度值。

  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2.密度

  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字母ρ表示。

  公式:ρ=m/v

  单位:kg/m^3,有时也用g/cm^3,1g/cm^3=1000kg/m^3;

  说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种类有关,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密度与物质状态有关,与质量和体积无关,但数值上等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如一碗水的密度和一桶水的密度是相同的。可以利用密度鉴别物质。

  注意:水的密度ρ=1000kg/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一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00kg。

  3.密度的应用

  求质量:利用m=ρV求质量(如质量大的纪念牌)。

  求体积:利用v=m/ρ求体积(如不规则的石块)。

  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

  认识:量筒主要是用来测液体的体积,在使用量筒之前,要观察它的单位、量程、分度值。

  使用: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面底部或者凸面的顶部相平,测量不规则固体时要用排水法。

  注意:量筒是玻璃器材,测在水中下觉的固体的体积时,要用细线系住固体浸没在量筒的水中。

  拓展:在水中不下沉的物体可用“沉锤法”和“针压法”;溶于水的物体可用配制饱和溶液法,或用不互溶液体(如油),或用面粉代替。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测量液体:

  以盐水为例。

  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m1;

  ⑵将烧杯中的盐水适量倒入量筒,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⑶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质量m2;

  ⑷求得盐水的密度ρ=m/v=(m1-m2)/v;

  测量固体:

  以蜡烛为例。

  ⑴用天平测量蜡烛的质量m;

  ⑵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为V1;

  ⑶将蜡烛用针压法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出量筒中水与蜡烛的总体积V2,测蜡烛的体积V=V2-V1;

  ⑷求得蜡烛的密度ρ=m/v=m/(V2-V1);

  说明:在测液体密度时先不能测空烧杯的质量,因为最后向量筒子内倒液体时不能倒干净,这样会使体积测量值偏小,密度测量值偏听偏大。

  拓展:如果只有天平没有量筒来测密度时,我们可用“溢出法”或“记号法”,通过计算水的体积获得物体的体积,从而求密度。

  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

  规律:大多数物体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温度降低时,体积收缩,密度变大。

  特例:水的反常膨胀,0-4℃水热缩冷胀,即温度升高,体积缩小;4℃以上,恢复正常,热胀冷缩,所以4℃水的密度。

  应用:气体受热膨胀后,因密度减小而上升,由于温度低的冷空气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风。冬天,水结冰时体积变大,会胀裂自来水管。可以利用“结冰法”来破裂岩石,冻豆腐中间的小孔也是“结冰法”产生的。

  2.利用密度鉴别物质

  方法:先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根据ρ=m/v计算出物质的密度,再查密度表可以知道物质的种类。

  说明:利用密度鉴别物质不一不定期可靠,如一奖牌的密度和铜的密度相同,它也可能是由比铜密度大的物质和比铜密度小的物质混合而成。因此在鉴别时还要考虑其特征,如颜色、气味、硬度等。

  应用:利用密度既可以鉴别物体是什么物质组成,又可以鉴别物体是否空心。

  3.新材料

  应用:交通、航空常用高强度、低密度的复合材,产品包装常用密度小的泡沫塑料作填充物。

  八年级物理质量和密度知识点梳理 3

  第一节 质量

  一、质量

  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2、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表示。

  3、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g)。

  1t=103g 1g=103g 1g=103g

  4、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它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处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质量的策测量

  1、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

  2、生产生活中测质量常用杆秤、案秤、磅秤、电子称等。

  三、天平的使用

  1、基本步骤

  (1)放:测量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调:先将游码拨回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出(归零),在调节平衡螺母(走向高端),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刻度(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表示横梁平衡;

  (3)测:将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左物右砝),用镊子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重新平衡;

  (4)读:被测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的指示值。

  2、注意事项

  (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2)用镊子加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

  (3)保持天平清洁、干燥,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盘上,也不要把砝码弄湿,弄脏,以免锈蚀。

  第二节 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v

  3、单位:1g/c3=103g/3

  4、含义:以水为例

  水=1.0×103g/3 其物理意义为:体积为1 3的水的质量为1.0×103g。

  5、应用:(1)求物体的体积(v=/)或质量(=v);(2)测出物体密度来鉴别物质。

  第三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一、量筒的使用

  1、看:首先认清量筒采用的单位、量程、分度值;

  2、放:应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

  3、读:当液面是凹形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底部保持水平;当液面是凸形时,视线应与凸液面的顶部保持水平。

  二、测量液体密度的步骤

  1、将适量的液体倒入烧杯中,用天平称出杯与液体的总重量1;

  2、将杯中的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

  3、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2;

  4、计算液体的密度:= v = 1-2v

  三、测量固体的密度

  1、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3、用细线拴住固体,轻放浸没在水中,读出固体水的总体积v2;

  4、计算固体的密度:= v = v2-v1

  第四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一、密度与温度

  1、在质量不变的前提下,物质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个别物质除外,如水4℃时密度最大。

  2、热气球原理:空气受热,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而上升。

  二、密度与鉴别物质

  1、原理:密度是物质的基本特性,不同的物质的密度不同;

  2、方法: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被鉴定物质的密度,与标准密度表比较即可。

  初中物理八年级质量与密度知识点

  一、质量

  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的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2、天平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当天平平衡后,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天平所能称的最大质量);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托盘天平的结构:底座、游码、标尺、平衡螺母、横梁、托盘、分度盘、指针。使用步骤:

  ①放置——天平应水平放置。

  ②调节——天平使用前要使横梁平衡。首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0”刻度处,然后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移向高端),使横梁平衡。

  ③称量——称量时应把被测物体放天平的左盘,把砝码放右盘(先大后小)。游码能够分辨更小的质量,在标尺上向右移动游码,就等于在右盘中增加一个更小的砝码。

  二、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公式: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密度的常用单位g/cm3,g/cm3单位大,1g/cm3=1.0×103kg/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3、密度的应用:鉴别物质:ρ=m/V。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体积:V=m/ρ。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质量:m=ρV。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液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出。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①观察量筒标度的单位。1L=1dm3 1mL=1cm3

  ②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③读数时,视线与量筒中凹液面的底部相平(或与量筒中凸液面的顶部相平)。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只要测量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ρ=m/V就能够算出物质的密度。质量可以用天平测出,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四、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一般物体都是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即:热胀冷缩,水在4℃以下是热缩冷胀),密度变小。

  2、密度与物质鉴别: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可以鉴别物质。

  高效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一、端正学习态度

  很多同学都会有过这样的疑虑,为什么上课听得懂,而课下却不会做?如果要想学好物理,第一条就要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要珍惜时间,要有不屈不挠学习精神。树立信心,坚信自己能够学好任何课程,坚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坚信有几分付出,就应当有几分收获。

  那么功夫究竟如何下呢?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要做到哪些具体要求,应该要注意哪些问题,下面我们分几个层次来具体分析。

  二、要注意学习上的八个环节

  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课外学习。这里最重要的是: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这五个环节。在以上八个环节中,存在着不少的学习方法,下面就针对物理的特点,针对就如何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具体的学习方法。

  1、三个基本: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关于基本概念,举一个例子。比如说速率。它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速度的大小;二是表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而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指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有两个经常用到V=s/t、V=(vo+vt)/2。前者是定义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后者是导出式,只适用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再说一下基本方法,比如说研究中学问题是常采用的整体法和隔离法,就是一个典型的相辅形成的方法。最后再谈一个问题,属于三个基本之外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简练易记实用的推论或论断,对帮助解题和学好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如,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同一根绳上张力相等;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洛仑兹力不做功等等。

  2、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3、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4、上课: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思或尽量少走思。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5、笔记本: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学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6、学习资料: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7、时间: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比方说,可以利用回忆的学习方法以节省时间,睡觉前、等车时、走在路上等这些时间,我们可以把当天讲的课一节一节地回忆,这样重复地再学一次,能达到强化的目的。物理题有的比较难,有的题可能是在散步时想到它的解法的。学习物理的人脑子里会经常有几道做不出来的题贮存着,念念不忘,不知何时会有所突破,找到问题的答案。

  8、向别人学习: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保守,有了好方法要告诉别人,这样别人有了好方法也会告诉你。在学习方面要有几个好朋友。

  9、知识结构: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

  10、数学:物理的计算要依靠数学,对学物理来说数学太重要了。没有数学这个计算工具物理学是步难行的。大学里物理系的数学课与物理课是并重的。要学好数学,利用好数学这个强有力的工具。

  11、体育活动: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好的保证,旺盛的精力是学习高效率的保证。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要会一种、二种锻炼身体的方法,要终生参加体育活动,不能间断,仅由兴趣出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搞体育活动,对身体不会有太大好处。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去锻炼身体。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能以减少睡觉的时间去增加学习的时间,这种办法不可取。不能以透支健康为代价去换取一点好成绩,不能动不动就讲所谓冲刺、拼搏,学习也要讲究规律性,也就是说总是努力,不搞突击。

  三、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

  记忆:在物理的学习中,应熟记基本概念,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即所谓我们常提起的最基础的知识。同学们往往忽视这些基本概念的记忆,认为学习物理不用死记硬背这些文字性的东西,其结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提问同学物理概念,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同学很少,即使是补习班的同学也几乎如此。我不敢绝对说物理概念背不完整对你某一次考试或某一阶段的学习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可以肯定地说,这对你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对你整个物理系统知识的形成都有内在的不良影响,说不准哪一次考试的哪一道题就因为你概念不准而失分。因此,学习语文需要熟记名言警句、学习数学必须记忆基本公式,学习物理也必须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这是学好物理科的最先要条件,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没有这一步,下面的学习无从谈起。

  积累:是学习物理过程中记忆后的工作。在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搜集来自课本和参考资料上的许多有关物理知识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来自一题,有的来自一道题的一个插图,也可能来自一小段阅读材料等等。在搜集整理过程中,要善于将不同知识点分析归类,在整理过程中,找出相同点,也找出不同点,以便于记忆。积累过程是记忆和遗忘相互斗争的过程,但是要通过反复记忆使知识更全面、更系统,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绝不能象狗熊掰棒子式的重复劳动,不加思考地机械记忆,其结果只能使记忆的比遗忘的还多。

  综合:物理知识是分章分节的,物理考纲能要求之内容也是一块一块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小综合,等高三年级知识学完后再进行系统大综合。这个过程对同学们能力要求较高,章节内容互相联系,不同章节之间可以互相类比,真正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连为一体,这样就逐渐从综合中找到知识的联系,同时也找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提高:有了前面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再进行认真综合,就能在解题能力上有所提高。所谓提高能力,说白了就是提高解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一题目,首先要看是什么问题--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还是原子物理,然后再明确研究对象,结合题目中所给条件,应用相关物理概念,规律,也可用一些物理一级,二级结论,才能顺利求得结果。可以想象,如果物理基本概念不明确,题目中既给的条件或隐含的条件看不出来,或解题既用的公式不对或该用一、二级结论,而用了原始公式,都会使解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受到影响,考试中得出高分就成了空话。提高首先是解决问题熟练,然后是解法灵活,而后在解题方法上有所创新。这里面包括对同一题的多解,能从多解中选中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还包括多题一解,一种方法去顺利解决多个类似的题目。真正做到灵巧运用,信手拈来的程度。

【八年级物理质量和密度知识点梳理】相关文章:

质量密度初中物理知识点08-15

中考物理质量与密度知识点02-02

质量与密度知识点初二物理02-20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梳理10-19

关于中考物理质量与密度的复习09-18

初二物理密度知识点01-02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梳理12-08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知识点06-18

【合集】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梳理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