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百文网手机站

初二数学知识点

时间:2022-12-08 16:36:37 数学 我要投稿

初二数学知识点

  上学期间,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二数学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数学知识点

初二数学知识点1

  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1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初二数学知识点2

  全等三角形

  知识与技能目标考点课标要求了解理解掌握用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成为等腰三角形的条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成为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问题∨∨∨∨∨∨∨∨∨灵活应轴对称

  知识与技能目标考课标要求点了解理解掌握用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图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形的对称探索基本图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正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灵活应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数据的描述

  知识与技能目标考点课标要求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数据的描述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

  2.频数分布

  当一组数据有n个数时,频数之和=n,频率=,频率之和=1,小长方形的高代表频数。

  一次函数

  知识与技能目标考课标要求点理解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一次函会画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并会应用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灵活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次函数及用待定系数法确数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用一次函数的图像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1.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正比例函数是当y=kx+b中b=0时特殊的一次函数。

  2.待定系数法确定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通常已知一点便可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出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两点便可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

  3.一次函数的图像:正比例函数y=kx(k≠0)是过(0,0),(1,k)两点的一条直线;一

  次函数y=kx+b(k≠0)是过(0,b),(

  ,0)两点的一条直线。4.直线y=kx+b(k≠0)的位置与k、b符号的关系:当k>0是直线y=kx+b过第一、三象限,当k0直线交y轴于正半轴,b是负数时,要特别注意符号。

  3.公式的探求与应用:探求公式时要先观察其中的规律,通过尝试,归纳出公式,再加以验证,这几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再就是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正确理解整式的概念:整式的系数、次数、项、同类项等概念必须清楚,是今后学习方程、整式乘除、分式和二次函数的基础。

  5.熟练掌握合并同类项、去(添)括号法则:要处理好合并同类项及去(添)括号中各项符号处理,式的运算是数的运算的深化,加强式与数的运算对比与分析,体会其中渗透的转化思想。

  6.能熟练地运用幂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幂的运算是整式的乘法的基础,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要求熟练掌握。运算中注意“符号”问题和区分各种运算时指数的不同运算。

  7.能熟练运用整式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整式运算常以混合运算出现,其中单项式乘法是关键,其他乘除都要转化为单项式乘法。

  8.能灵活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乘法公式的运用是重点也是难点,计算时,要注意观察每个因式的结构特点,经过适当调整后,表面看来不能运用乘法公式的式子就可以运用乘法公式,从而使计算大大简化。

  9.区分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它们的关系是意义上正好相反,结果的特征是因式分解是积的形式,整式的乘法是和的形式,抓住这一特征,就不容易混淆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

  10.因式分解的两种方法的灵活应用:对于给出的多项式,首先要观察是否有公因式,有公因式的话,首先要提公因式,然后再观察运用公式还是分组。分解因式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扩展阅读:人教版初二数学(上)知识点归纳

  初二数学(上)应知应会的知识点

  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a-b=-(b-a);(a-b)2=(b-a)2;(a-b)3=-(b-a)3.4.因式分解的公式:

  (1)平方差公式:a2-b2=(a+b)(a-b);

  (2)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a2-2ab+b2=(a-b)2.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提取、二公式、三分组、四十字;(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2)提负号;(3)全变号;(4)换元;(5)配方;(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体;(7)灵活分组;(8)提取分数系数;(9)展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10)拆项或补项.

  7.完全平方式:能化为(m+n)2的多项式叫完全平方式;对于二次三项式x2+px+q,有“x2+px+q是完全平方式分式

  Apq22”.

  1.分式: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就可以表示为B的形式,如果B

  A中含有字母,式子B叫做分式.

  整式有理式分式2.有理式:整式与分式统称有理式;即.

  3.对于分式的两个重要判断:(1)若分式的分母为零,则分式无意义,反之有意义;(2)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则分式的值为零;注意: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也为零,则分式无意义.4.分式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1)若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注意:在分式中,分子、分母、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即

  分子分母分子分母分子分母分子分母

  (3)繁分式化简时,采用分子分母同乘小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比较简单.5.分式的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注意:分式约分前经常需要先因式分解.

  6.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这个分式叫做最简分式;注意:分式计算的最后结果要求化为最简分式.

  acac,bdbd7.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nna

  bcdadadbcbc.

  aan.(n为正整数)b8.分式的乘方:b.

  9.负整指数计算法则:

  1(1)公式:a0=1(a≠0),a-n=a(a≠0);(2)正整指数的运算法则都可用于负整指数计算;

  a(3)公式:bnnbananm,bbamn;

  (4)公式:(-1)-2=1,(-1)-3=-1.

  10.分式的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注意:分式的通分前要先确定最简公分母.11.最简公分母的确定: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因式的最高次幂.

  abcabcabcdadbdbcbdadbcbd12.同分母与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

  c;.

  13.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在方程ax+b=0(a≠0)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叫做字母系数,字母b是常数项,我们称它为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注意:在字母方程中,一般用a、b、c等表示已知数,用x、y、z等表示未知数.

  14.公式变形:把一个公式从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叫做公式变形;注意:公式变形的本质就是解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特别要注意:字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含字母的代数式时,一般需要先确认这个代数式的值不为0.

  15.分式方程: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注意:以前学过的,分母里不含未知数的方程是整式方程.

  16.分式方程的增根:在解分式方程时,为了去分母,方程的两边同乘以了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所以可能产生增根,故分式方程必须验增根;注意:在解方程时,方程的两边一般不要同时除以含未知数的代数式,因为可能丢根.

  17.分式方程验增根的方法:把分式方程求出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或分式方程的每个分母),若值为零,求出的根是增根,这时原方程无解;若值不为零,求出的根是原方程的解;注意:由此可判断,使分母的值为零的未知数的值可能是原方程的增根.18.分式方程的应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整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一样,但需要增加“验增根”的程序.数的开方

  1.平方根的定义:若x2=a,那么x叫a的平方根,(即a的平方根是x);注意:(1)a叫x的平方数,(2)已知x求a叫乘方,已知a求x叫开方,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2.平方根的性质:

  (1)正数的平方根是一对相反数;(2)0的平方根还是0;(3)负数没有平方根.

  3.平方根的表示方法:a的平方根表示为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数开二次方的运算.

  4.算术平方根: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a的算术平方根,表示为平方根还是0.

  5.三个重要非负数:a2≥0,|a|≥0,0.

  6.两个重要公式:(1)aa2a和a.注意:

  a可以看作是一个数,

  a.注意:0的算术

  a≥0.注意:非负数之和为0,说明它们都是

  2a;(a≥0)

  (a0)aaa(a0)

  .

  7.立方根的定义:若x3=a,那么x叫a的立方根,(即a的立方根是x).注意:(1)a叫x的立方数;(2)a的立方根表示为8.立方根的性质:

  (1)正数的立方根是一个正数;(2)0的立方根还是0;

  -3-

  3a;即把a开三次方.(3)负数的立方根是一个负数.9.立方根的特性:

  3a3a.

  10.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注意:和开方开不尽的数是无理数.

  11.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12.正有理数0负有理数有限小数与无限循环小数正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2)

  13.数轴的性质: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

  14.无理数的近似值:实数计算的结果中若含有无理数且题目无近似要求,则结果应该用无理数表示;如果题目有近似要求,则结果应该用无理数的近似值表示.注意:(1)近似计算时,中间过程要多保留一位;(2)要求记忆:21.414

  52.236.

  31.732

  正实数实数0负实数三角形

  几何A级概念:(要求深刻理解、熟练运用、主要用于几何证明)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义: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如图)2.三角形的中线定义: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如图)3.三角形的高线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垂-4-

  BDCA几何表达式举例:(1)∵AD平分∠BAC∴∠BAD=∠CADBDC(2)∵∠BAD=∠CAD∴AD是角平分线几何表达式举例:A(1)∵AD是三角形的中线∴BD=CD(2)∵BD=CD∴AD是三角形的中线几何表达式举例:(1)∵AD是ΔABC的高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如图)※4.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如图)5.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如图)6.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如图)BBBA∴∠ADB=90°(2)∵∠ADB=90°∴AD是ΔABC的高BDC几何表达式举例:(1)∵AB+BC>AC∴(2)∵AB-BC<ACAC∴几何表达式举例:A(1)∵Δ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2)∵AB=ACC∴ΔABC是等腰三角形几何表达式举例:(1)∵ΔABC是等边三角形∴AB=BC=AC(2)∵AB=BC=ACAC∴ΔABC是等边三角形几何表达式举例:(1)∵∠A+∠B+∠C=180°∴∴∠A+∠B=90°∴7.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1)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如图)(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如图)(如图)角.BCA(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C=90°※(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3)∵∠ACD=∠A+∠B(4)∵∠ACD>∠A∴CBBCDAA(1)(2)(3)(4)8.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如图)CBA几何表达式举例:(1)∵∠C=90°∴ΔABC是直角三角形(2)∵ΔABC是直角三角形∴∠C=90°9.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A几何表达式举例:(1)∵∠C=90°CA=CB∴Δ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ΔABC是等腰直角三角CB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叫等形∴∠C=90°CA=CB10.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如图)(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如图)BAE几何表达式举例:(1)∵ΔABC≌ΔEFG∴AB=EF(2)∵ΔABC≌ΔEFG∴∠A=∠ECFG几何表达式举例:(1)∵AB=EF∵∠B=∠F又∵BC=FG∴ΔABC≌ΔEFG(2)(3)在RtΔABC和RtΔEFG中∵AB=EF又∵AC=EG∴RtΔABC≌RtΔEFG1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ASA”“AAS”“SSS”“HL”.(如图)BCFG(1)(2)CBF(3)GAEAE12.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1)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如图)(2)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如图)13.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6-

  OEBDCA几何表达式举例:(1)∵OC平分∠AOB又∵CD⊥OACE⊥OB∴CD=CE(2)∵CD⊥OACE⊥OB又∵CD=CE∴OC是角平分线几何表达式举例:垂直于一条线段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如图)14.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如图)(2)和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如图)15.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AAOE(1)∵EF垂直平分AB∴EF⊥ABOA=OBB(2)∵EF⊥ABOA=OB∴EF是AB的垂直平分线几何表达式举例:(1)∵MN是线段AB的垂直平FMP分线∴PA=PBBC(2)∵PA=PB∴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几何表达式举例:N(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如图)(1)∵AB=AC(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的高”∴∠B=∠C三线合一;(如图)(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都是60°.(如图)A(2)∵AB=AC又∵∠BAD=∠CAD∴BD=CDAAAD⊥BC(3)∵ΔABC是等边三角形CBC(1)BDC(2)B(3)∴∠A=∠B=∠C=60°几何表达式举例:∴AB=AC(2)∵∠A=∠B=∠C16.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也相等;(即等角对等边)(如图)(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如图)(1)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都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边(1)∵∠B=∠C(3)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如图)∴ΔABC是等边三角形(4)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3)∵∠A=60°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如图)A又∵AB=AC∴ΔABC是等边三角形AA(4)∵∠C=90°∠B=30°1CBC(1)B(2)(3)CB(4)∴AC=2AB17.关于轴对称的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如图)(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如图)18.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如图)(2)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有下面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图)19.RtΔ斜边中线定理及逆定理:是斜边的一半;(如图)(2)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是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图)

  MAOCFE几何表达式举例:(1)∵ΔABC、ΔEGF关于MN轴对称∴ΔABC≌ΔEGFGNB(2)∵ΔABC、ΔEGF关于MN轴对称∴OA=OEMN⊥AE几何表达式举例:(1)∵ΔABC是直角三角形A(1)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a、b∴a2+b2=c2(2)∵a2+b2=c2∴ΔABC是直角三角形CB几何表达式举例:∵ΔABC是直角三角形∵D是AB的中点A(1)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D1∴CD=CB2AB(2)∵CD=AD=BD∴ΔABC是直角三角形几何B级概念:(要求理解、会讲、会用,主要用于填空和选择题)一基本概念:

  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的外角、全等三角形、角平分线的集合定义、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尺规作图、辅助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集合定义、轴对称的定义、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勾股数.二常识:

  1.三角形中,第三边长的判断:另两边之差<第三边<另两边之和.

  2.三角形中,有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线,它们都分别交于一点,其中前两个交点都在三角形内,而第三个交点可在三角形内,三角形上,三角形外.注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都是线段.

  3.如图,三角形中,有一个重要的面积等式,即:若CD⊥AB,BE⊥CA,则CDAB=BECA.

  4.三角形能否成立的条件是:最长边<另两边之和.

  5.直角三角形能否成立的条件是:最长边的平方等于另两边的平方和.

  -8-

  BDECA6.分别含30°、45°、60°的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

  7.如图,双垂图形中,有两个重要的性质,即:(1)ACCB=CDAB;(2)∠1=∠B,∠2=∠A.8.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内角是钝角,但最少有两个外角是钝角.边是对应边.

  10.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11.几何习题中,“文字叙述题”需要自己画图,写已知、求证、证明.12.符合“AAA”“SSA”条件的三角形不能判定全等.

  13.几何习题经常用四种方法进行分析:(1)分析综合法;(2)方程分析法;(3)代入分析法;(4)图形观察法.

  14.几何基本作图分为:(1)作线段等于已知线段;(2)作角等于已知角;(3)作已知角的平分线;(4)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5)作线段的中垂线;(6)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15.会用尺规完成“SAS”、“ASA”、“AAS”、“SSS”、“HL”、“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作图.

  16.作图题在分析过程中,首先要画出草图并标出字母,然后确定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注意:每步作图都应该是几何基本作图.

  17.几何画图的类型:(1)估画图;(2)工具画图;(3)尺规画图.※18.几何重要图形和辅助线:(1)选取和作辅助线的原则:

  ①构造特殊图形,使可用的定理增加;②一举多得;

  ③聚合题目中的分散条件,转移线段,转移角;④作辅助线必须符合几何基本作图.

  (2)已知角平分线.(若BD是角平分线)

  ①在BA上截取BE=BC构造全等,转②过D点作DE∥BC交AB于E,构造等移线段和角;

  (3)已知三角形中线(若AD是BC的中线)

  ①过D点作DE∥AC交AB②延长AD到E,使DE=AD③∵AD是中线

  -9-

  BEDEDAAD12CB9.全等三角形中,重合的点是对应顶点,对应顶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对应角所对的

  腰三角形.ACBCABDC于E,构造中位线;

  BDCAE连结CE构造全等,转移线段和角;∴SΔABD=SΔADC(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等面积)ABDC(4)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

  ①作等腰三角形ABC底边的中线AD②作等腰三角形ABC一边的平行线DE,构造(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构造全等三角形;

  (5)其它作等边三角形ABC一边的平行线DE,构造新的等边三角形;

  ④多边形转化为三角⑤延长BC到D,使⑥若a∥b,AC,BC是角平形;

  BCEADOBDCBDC新的等腰三角形.AAAEDEBC②作CE∥AB,转移角;③延长BD与AC交于E,AE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BCDDAEAEBDCBCCD=BC,连结AD,直角三角形转化为等腰三角形;ABCD分线,则∠C=90°.BAaCb

初二数学知识点3

  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

  ①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数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②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叫做加权平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①中位数: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③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④计算平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地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他容易受极端值影响。

  ⑤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⑥各个数据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

  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4、数据的离散程度

  ①实际生活中,除了关心数据的集中趋势外,人们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它们相对于集中趋势的偏离情况。一组数据中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就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②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刻画。

  ③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④其中是x1,x2.....xn平均数,s2是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⑤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初二数学知识点4

  一、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二、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三、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五、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k,b为常数,k 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 中的b=0时(即 )(k为常数,k 0),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 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一次函数 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 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4、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 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5、一次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一次函数 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6、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就是要确定正比例函数定义式 (k 0)中的常数k。确定一个一次函数,需要确定一次函数定义式 (k 0)中的常数k和b。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

  7、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x+b=0(k、b为常数,k0)的形式. 而一次函数解析式形式正是y=kx+b(k、b为常数,k0).当函数值为0时,即kx+b=0就与一元一次方程完全相同.

  结论:由于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x+b=0(k、b为常数,k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一次函数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初二数学知识点5

  必备的初二上册数学第六章知识点:平均数

  平均数问题:平均数是等分除法的发展。

  解题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总份数。

  算术平均数: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数量关系式:数量之和÷数量的个数=算术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已知两个以上若干份的平均数,求总平均数是多少。

  数量关系式(部分平均数×权数)的总和÷(权数的和)=加权平均数。

  差额平均数:是把各个大于或小于标准数的部分之和被总份数均分,求的是标准数与各数相差之和的平均数。

  数量关系式:(大数-小数)÷2=小数应得数最大数与各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最大数应给数最大数与个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最小数应得数。

初二数学知识点6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1、等腰三角形

  (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判定:SSS、SAS、ASA、AAS、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度;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满足“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

  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或者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之间的关系

  定理: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逆定理: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定理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逆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一条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是30度。

初二数学知识点7

  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1.平均数

  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2.中位数

  中位数是指将统计总体当中的各个变量值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个数列,处于变量数列中间位置的变量值就称为中位数。

  3.众数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叫众数,有时众数在一组数中有好几个。

初二数学知识点8

  1.分式的定义: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 叫做分式。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为零,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

  2.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3.分式的通分和约分:关键先是分解因式

  4.分式的运算:

  分式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

  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分式乘方法则: 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分式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然后再加减

  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和以前一样。能用运算率简算的可用运算率简算。

  5. 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等于1, 即 ;当n为正整数时,

  6.正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也可以推广到整数指数幂.(m,n是整数)

  (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 ;

  (2)幂的乘方: ;

  (3)积的乘方: ;

  (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 ( a≠0);

  (5)商的乘方: ();(b≠0)

  7. 分式方程:含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分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整式(最简公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时,最简公分母有可能为0,这样就产生了增根,因此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

  (1)能化简的先化简(2)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化为整式方程;(3)解整式方程;(4)验根.

  增根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其值应使最简公分母为0,二是其值应是去分母后所的整式方程的根。

  分式方程检验方法: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列方程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1)审;(2)设;(3)列;(4)解;(5)答.

  应用题有几种类型;基本公式是什么?基本上有五种: (1)行程问题: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而行程问题中又分相遇问题、追及问题. (2)数字问题 在数字问题中要掌握十进制数的表示法. (3)工程问题 基本公式:工作量=工时×工效. (4)顺水逆水问题v顺水=v静水+v水. v逆水=v静水-v水.

  8.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表示成 的形式(其中 ,n是整数)的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大于10的n位整数时,其中10的指数是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正小数时,其中10的指数是第一个非0数字前面0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一个0)

初二数学知识点9

  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an+bm+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an)和(bm+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an)+(bm+bn)

  =a(m+n)+b(m+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an)+(bm+bn)

  =a(m+n)+b(m+n)

  =(m+n)×(a+b).

  学好数学的关键就在于要适时适量地进行总结归类,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这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讲解,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边相等(SS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SAS)、两角和它们的夹边(ASA)、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AAS)、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平分这个角,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讲解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都能养成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初二数学知识点10

  一、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①定义:垂直并且平分已知线段的直线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或中垂线

  ②性质:

  a、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b、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c、线段是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线段的一条对称轴,另一条是线段所在的直线。

  二、角平分线的性质

  ①角平分线上的点到已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②到已知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已知角的角平分线上

  ③角是轴对称图形,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该角的对称轴。

初二数学知识点11

  轴对称

  1.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

  (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

  (2)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一次函数

  (一)一次函数是函数中的一种,一般形如y=kx+b(k,b是常数,k≠0),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y=kx+b(k为常数,k≠0),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二)函数三要素

  1.定义域:设x、y是两个变量,变量x的变化范围为D,如果对于每一个数x∈D,变量y遵照一定的法则总有确定的数值与之对应,则称y是x的函数,记作y=f(x),x∈D,x称为自变量,y称为因变量,数集D称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2.在函数经典定义中,因变量改变而改变的取值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在函数现代定义中是指定义域中所有元素在某个对应法则下对应的所有的象所组成的集合。如:f(x)=x,那么f(x)的取值范围就是函数f(x)的值域。

  3.对应法则:一般地说,在函数记号y=f(x)中,“f”即表示对应法则,等式y=f(x)表明,对于定义域中的任意的x值,在对应法则“f”的作用下,即可得到值域中唯一y值。

  (三)一次函数的表示方法

  1.解析式法:用含自变量x的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做解析式法。

  2.列表法:把一系列x的值对应的函数值y列成一个表来表示的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用图象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一次函数的性质

  1.y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即:y=kx+b(k≠0)(k不等于0,且k,b为常数)。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交点,坐标为(0,b)。当y=0时,该函数图象在x轴上的交点坐标为(-b/k,0)。

  3.k为一次函数y=kx+b的斜率,k=tanθ(角θ为一次函数图象与x轴正方向夹角,θ≠90°)。

  4.当b=0时(即y=kx),一次函数图象变为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5.函数图象性质:当k相同,且b不相等,图像平行;当k不同,且b相等,图象相交于Y轴;当k互为负倒数时,两直线垂直。

  6.平移时:上加下减在末尾,左加右减在中间。

  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等于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等于的一半。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语言叙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成“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应该说成“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

  ②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HL还有SSS,SAS,ASA,AAS,一共有5种判定方法。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平移,是指在同一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直线方向做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平移。

  2.平移性质

  (1)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2)图形平移后,对应点连成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拓展阅读:初中数学提高解题速度的方法

  认真仔细审题

  对于一道具体的习题,解题时最重要的环节是审题。审题的第一步是读题,这是获取信息量和思考的过程。读题要慢,一边读,一边想,应特别注意每一句话的内在涵义,并从中找出隐含条件。

  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读题、思考的习惯,心里着急,匆匆一看,就开始解题,结果常常是漏掉了一些信息,花了很长时间解不出来,还找不到原因,想快却慢了。所以,在实际解题时,应特别注意,审题要认真、仔细。

  做好归纳总结

  在解过一定数量的习题之后,对所涉及到的知识、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使解题思路更为清晰,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于类似的习题一目了然,可以节约大量的解题时间。

  熟悉习题内容

  解题、做练习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学习的全部,你不能为解题而解题。解题时,我们的概念越清晰,对公式、定理和规则越熟悉,解题速度就越快。

  因此,我们在解题之前,应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做简单的练习,先熟悉、记忆和辨别这些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其涵义的本质,接着马上就做后面所配的练习,一刻也不要停留。

  学会主动画图

  画图是一个翻译的过程,把解题时的抽象思维,变成了形象思维,从而降低了解题难度。有些题目,只要分析图一画出来,其中的关系就变得一目了然。尤其是对于几何题,包括解析几何题,若不会画图,有时简直是无从下手。

  因此,牢记各种题型的基本作图方法,牢记各种函数的图像和意义及演变过程和条件,对于提高解题速度非常重要。

  逐步增加难度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简单的问题解多了,从而使概念清晰了,对公式、定理以及解题步骤熟悉了,解题时就会形成跳跃性思维,解题的速度就会大大提高。

  我们在学习时,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先去解那些看似简单,却很重要的习题,以不断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能力。随着速度和能力的提高,再逐渐增加难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二数学知识点12

  同类项的概念: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叫同类项。

  判断几个单项式或项,是否是同类项的两个标准:

  ①所含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

  判断同类项时与系数无关,与字母排列的顺序也无关。

  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合并同类项步骤:

  ⑴.准确的找出同类项。

  ⑵.逆用分配律,把同类项的系数加在一起(用小括号),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⑶.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合并同类项时注意:

  (1)如果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后,结果为0。

  (2)不要漏掉不能合并的项。

  (3)只要不再有同类项,就是结果(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4)不是同类项千万不能进行合并。

初二数学知识点13

  一、初中数学中考复习方法: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1.复习一定要做到勤

  勤动手:做题不要看,一定要算,不会的知识点写下来,记在笔记本上。

  勤动口:不会的有疑问的一定要问老师,时间不等人,在没有时间可以浪费。而且学会与同学讨论问题。

  勤动耳:老师讲的复习课一定要听,不要认为这道题会,老师讲就可以溜号,须知温故可知新。

  勤动脑:善于思考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吸收、储存信息

  勤动腿:不要参加过于激烈的运动,防止受伤影响学习,但要运动,每天慢跑30分钟即可,报至状态。

  2.初中数学复习还要强调两个要点:

  一要:动手,二要:动脑。

  动脑就是要学会观察分析问题,学会思考,不要拿到题就做,找到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系,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体会考的哪个知识点。

  动手就是多实践,多做题,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同学就是题不离手,这两个要点大家要记住并且要坚持住。动脑又动手,才能地发挥大脑的效率。这也是老师的经验。

  3.用心做到三个一遍

  上课要认真听一遍:听老师讲的方法知识等。

  动手算一遍:按照老师的思路算一遍看看是否融会贯通。

  认真想一遍:想想为什么这么做题,考的哪个知识。

  4.重视简单的学习过程

  读好一本教科书它是教学、中考的主要依据;

  记好一本笔记方法知识是教师多年经验的结晶,每人自己准备一本错题集;

  做好做净一本习题集它是使知识拓宽;

  这些看似平凡简单,但是确实老师亲身的体验,用心观察我们的中考、高考状元,其实他们每天重复的不就是老师刚刚说的吗?

  没有宝典神功,只有普普通通。最最难能可贵的是坚持。

  资源可以的话,找几套往届的期末考试题,是自己县区的,其他县区也可以(考点差不多一样的),在规定时间内,摸摸底,熟悉每个章节考的的题型,练练自己的做题效率。很多同学第一次做练习出错,如果不及时纠正、反思,而仅仅是把答案改正,那么他没有真正地弄明白自己到底错在什么地方,也就没弄明白如何应用这部分知识,最终会导致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一错再错。

初二数学知识点14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

  (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初二数学知识点15

  知识要点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2、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为常数,并且)。使二元一次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一般有无数组解。

  3、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组叫二元一次方程组。使二元一次方程组每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般有一个解。

  4、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观察方程组中,是否有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如果有,则将它直接代入另一个方程中;如果没有,则将其中一个方程变形,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再将表示出的未知数代入另一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求出另外一个未知数的值。

  5、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1)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如果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既不相等又不互为相反数,就用适当的数去乘方程的两边,使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2)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4)将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求出另外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原方程组的解。

  6、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方程组中未知数的系数特点,确定先消去哪个未知数;②利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把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与另外两个方程分别组成两组,消去同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关于另外两个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③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得两个未知数的值;④将这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较简单的一个方程中,求出第三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原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初二数学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二数学的知识点07-05

初二数学实数知识点07-05

初二数学知识点07-05

人教版数学初二知识点07-05

初二数学《分式》知识点07-07

初二数学的知识点总结06-19

初二数学知识点精选详解07-08

初二数学勾股定理的知识点07-09

初二数学整式的乘法知识点07-11

初二数学分式知识点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