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选 百文网手机站

大雪的故乡散文

时间:2021-12-07 11:30:29 散文精选 我要投稿

大雪的故乡散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散文吗?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雪的故乡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大雪的故乡散文

  大雪的故乡散文 篇1

  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日,当代知名的作家索尔仁尼琴,站在台湾嘉义的“北回归线”标志碑前露出了开心的微笑,他兴的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跨上热带的土地。”

  看到索尔仁尼琴站在“北回归线”上的形象,给我一种大的感动。那个小小的标志碑上有一个雕塑,是地球交错而过的两条经纬线,北回归线是那横着的一条,一直往北或往南,就到了落雪的寒带。这个纪念碑是站在台湾的南部大平原上,我曾数次路过。

  每次站在它的前面,遥望远方,心中就升起一种温暖的感觉,它站的地方正是我们美丽的沃上。

  跨过这条“北回归线”,往南方的热带走去,是我童年生长的温暖家。同样的,走过“北回归线”往北渡海的远方,是我的祖父那一辈生长的大雪的故乡。由于这样的情感,站在那条线上,是足以令人幽思徘徊的。

  索尔仁尼琴站在北回归线上的形象,使我想起他在一次访问时流露出来对故乡的情感。日本研究俄国文学最杰出的学木村浩,去年九月曾到美国佛蒙特州索尔仁尼琴居住的山庄去访问,他看着窗外佛州茂密的森林问索尔仁尼琴:“到了冬天,这一带是否会下大雪?”

  索尔仁尼琴将视线转向窗外,注视片刻后,静静地道:“虽然每年不尽相同,可是雪相当大,你知道,没有雪,俄国人是活不下去的。”

  在那一次访问里,索尔仁尼琴还说到:“被放逐的时候,我总认为二三年后就能回去的。谁知道一眨眼已经七年了。不过,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所以坚信一定能够回去的。”

  谈到这一段话,不禁令我思绪飞奔,索尔仁尼琴对他的俄国故乡是怀着浓重乡愁的。他的“下着大雪的故乡”曾是他忧思和呐喊的起源,对着他的人民和国土,索尔仁尼琴有着浓郁的血泪和感情。由于他的流放,他对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也就有了特别的关爱和同情。

  他的流放,隔断了他对故国的联系,也正是他的流放,使他的同情与关爱自俄国的土地扩散,用明亮的巨眼注视世界,使他从“俄国的索尔仁尼琴”成为“世界的索尔仁尼琴”。

  很早以前,我就喜欢俄国的文学,包括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河夫、高尔基、果戈里等人的作品;甚至到帕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的作者)、索尔仁尼琴,我觉得俄国文学有一个伟大的传统,这个传统是由一片辽阔的土地和忍苦的人民所孕育出来的。

  他们共同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有一种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还有正面的理想主义气质。

  虽然在那个苦寒的土地上,文学艺术家不时受到挫折,他们却总是像巨树一样,站立在最寒冷的土地上。尤其是从十八世纪以后,俄国的文学家、音乐家、舞蹈家更是天才辈出,闪炽着星星一样的光芒,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在作品中流露出对人和土地的热爱,充满了强烈的乡土恋情。

  一个人的故乡能给他以后提供一个什么样的背景,我觉得读俄国文学家的作品最能感受深刻。以前阿·托尔斯泰在巴黎流亡时,写出(苦难的历程)和《彼得大帝》,现在流放在美国的索尔仁尼琴写出《古拉格群岛》、《癌病房》、《一九一四年八月》,都是对他们国上热爱的记述和苦难人民的呼声。他们强调真正的俄罗斯,那是他们成长地方,一个落着大雪的故乡。由于他们永不丧失的正义与良知,使俄国文学长久以来就是人类最珍贵的文学灵魂的一部分。

  曾在劳改营度过八年岁月,在流刑中罹患癌症幸而未死,最后被流放的索尔仁尼琴,到今天他还热烈的`爱着他祖国的土地、森林和人民,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故上,为他的同胞奉献生命。

  我觉得这种对故土的怀思,以及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家国情味,正是文学中最可珍贵的品质,“苦难能造就有节操的灵魂”,生在现代的中国人让俄国的大地文学作品不能无感。

  俄国有一首动人的民谣,它是这样歌颂它的土地和苦难:

  贝加尔湖呀,

  是的母亲,

  她温暖着流浪汉的心,

  为争取自由挨苦难,

  我流浪在贝加尔湖滨,

  为争取自由挨苦难,

  我流浪在贝加尔湖滨。

  中国过去的民谣也有许多类似的歌唱或悲歌,可是为什么中国经过这么长期的苦难,竟没有能产生与俄罗斯文学一样博大的近代作品呢?

  大雪的故乡散文 篇2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午夜时分,人不能寐,推窗远望,不知何时,雪竟然无声无息地下了起来。雪花四乱飘着,轻柔柔、细碎碎。飘白了天,飘白了地,也随着纳兰的词,再次牵我的思绪回到从前,那远在六十里外的小村子,那些从前纷纷扰扰无休无止的鹅毛大雪,在内心深处总也挥之不去。我知道,我的大雪,远在故乡。

  老家的冬天,是经常下雪的。故乡的雪就像故乡的人一样,实实在在、朴素得很,不故弄玄虚、不矫揉造作。要下,就下得踏踏实实,就下得沟满塘平。雪来了,没有多余的渲染,鹅毛般大雪铺天盖地而来,不多会光景,天地一白,银装素裹。寄居在城市多年的我,很少见到故乡的那般大雪了,天气预报大雪,也往往姗姗来迟,亦或中途变故。看来,还是故乡的大雪厚道啊!

  想起小时候的大雪,心仍向往之。早晨,经常是被扫雪的声音叫醒的,刷拉刷拉。或在院子里,或在房顶上。他们扫着,说着,笑着,爽朗朗脆亮亮的声音映着初升的朝阳,在空中回荡。扫完自家的屋顶和院子,就打开大门,扫街上的雪,你扫几下,他扫几下,不一会,积雪就清理的干干净净。然后抖落掉扫帚和脚上的雪,手放到嘴边哈几口气,回家,吃早饭。

  吃过饭后,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呼朋引伴地叫上几个好伙伴,一起去邻村的学校。早晨的阳光映照在雪上,发出璀璨晶莹的光,逼人的眼。大雪早就填满了沟壑,白茫茫一望无垠,一不小心,就可能滑到沟里,慌慌张张爬上来,成了一个雪人,引得其余人哈哈大笑。走累了,停下来,堆起了雪人,或者三两人一队,嘻嘻哈哈打起了雪仗。喧闹声回响在雪地上空。疯够了,才想起要上学,忙不迭地向学校跑去。结果必定是迟到,挨老师的一顿责骂。

  责骂归责骂,下课铃刚响,还不等老师走出教室,几个心急的孩子就从后门窜了出去。拿着倒空文具的铅笔盒,找一处未经踩踏过的雪,洁白洁白的,伸出手,捧起来就往铅笔盒里放,盛满后再用手使劲地抚平。拿回教室,洒上少许糖精,那个年代的白糖是奢侈品,家里很少有。盖上盖子,压实。稍等片刻,掀开,就成了平整整的一大块。拿出擦拭好的铅笔刀,开始一块块地切成方方正正的雪块,我们都美其名曰“雪糖”。取一块,放到嘴里,冰凉凉、甜丝丝。一个个用冻得红萝卜似的小手捧着往嘴里塞,吃的津津有味。即使多年后,想起这一幕,嘴边似乎仍留有那种冰凉、甘甜的味道。是的啊,我的大雪,就留在了那个久远的时光。

  故乡的雪,冷得生硬、冷得透彻,冷得嘎嘣嘎嘣响。雪,一朵朵,一片片,雪里夹着风,风里裹着雪,一条条雪龙呼啦啦四下横扫。雪片甩到脸上,邦邦地生疼。大雪封门的时候,除了不得不外出的人,大都猫在家里,坐在炕头上聊着天、做着小手艺取暖。路上,偶尔有几个行人,裹得严严实实,弓着背,猫着腰,一步步往前挪。嘴里时不时灌进几口雪风,有时也踉跄着往后退几步,稳稳脚,再往前迈。但是,不管风雪如何威猛,恋雪的我们,毫无惧色,依然颤抖地走出去,依然摇晃着去村外的玉米垛里捉迷藏、打雪仗;或者去田里挖遗漏的冻地瓜,用小手胡乱地擦几下,放在口里嚼得有滋有味。有时候,兴致所致,索性就找一处厚实的雪,一圈圈地踩,欢声笑语,伴着哗啦啦的雪片,四下里飞。

  而今,身在城市,远离故乡,又看到了雪。或许,雪也是分地域的。城市的雪,婉约、恬静;故乡的雪,温厚、狂放。故乡已远。想想已有多年,没有围在母亲身边看纷飞的大雪了。但故乡的大雪,一直萦绕着游子归乡的路,外出追梦的人,即使伤痕累累,一旦归家,融入故乡大雪的怀抱,就能满血复活!

  雪依然飘着,醉梦的夜里,为我传递着溢满的思念,在如诗的梦里踏歌而行。

  我知道,我此生的大雪,远在故乡。

《大雪的故乡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雪的故乡散文】相关文章:

故乡的春散文08-26

故乡的水田优美散文12-27

故乡的路经典散文11-25

故乡的月亮经典散文12-23

故乡的雪经典散文11-29

故乡的秋经典散文11-29

梦里故乡抒情的散文06-15

故乡的寒冬优美散文11-21

故乡的天空优美散文06-08

故乡的枣树随笔散文11-03

大雪的故乡散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散文吗?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雪的故乡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大雪的故乡散文

  大雪的故乡散文 篇1

  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日,当代知名的作家索尔仁尼琴,站在台湾嘉义的“北回归线”标志碑前露出了开心的微笑,他兴的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跨上热带的土地。”

  看到索尔仁尼琴站在“北回归线”上的形象,给我一种大的感动。那个小小的标志碑上有一个雕塑,是地球交错而过的两条经纬线,北回归线是那横着的一条,一直往北或往南,就到了落雪的寒带。这个纪念碑是站在台湾的南部大平原上,我曾数次路过。

  每次站在它的前面,遥望远方,心中就升起一种温暖的感觉,它站的地方正是我们美丽的沃上。

  跨过这条“北回归线”,往南方的热带走去,是我童年生长的温暖家。同样的,走过“北回归线”往北渡海的远方,是我的祖父那一辈生长的大雪的故乡。由于这样的情感,站在那条线上,是足以令人幽思徘徊的。

  索尔仁尼琴站在北回归线上的形象,使我想起他在一次访问时流露出来对故乡的情感。日本研究俄国文学最杰出的学木村浩,去年九月曾到美国佛蒙特州索尔仁尼琴居住的山庄去访问,他看着窗外佛州茂密的森林问索尔仁尼琴:“到了冬天,这一带是否会下大雪?”

  索尔仁尼琴将视线转向窗外,注视片刻后,静静地道:“虽然每年不尽相同,可是雪相当大,你知道,没有雪,俄国人是活不下去的。”

  在那一次访问里,索尔仁尼琴还说到:“被放逐的时候,我总认为二三年后就能回去的。谁知道一眨眼已经七年了。不过,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所以坚信一定能够回去的。”

  谈到这一段话,不禁令我思绪飞奔,索尔仁尼琴对他的俄国故乡是怀着浓重乡愁的。他的“下着大雪的故乡”曾是他忧思和呐喊的起源,对着他的人民和国土,索尔仁尼琴有着浓郁的血泪和感情。由于他的流放,他对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也就有了特别的关爱和同情。

  他的流放,隔断了他对故国的联系,也正是他的流放,使他的同情与关爱自俄国的土地扩散,用明亮的巨眼注视世界,使他从“俄国的索尔仁尼琴”成为“世界的索尔仁尼琴”。

  很早以前,我就喜欢俄国的文学,包括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河夫、高尔基、果戈里等人的作品;甚至到帕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的作者)、索尔仁尼琴,我觉得俄国文学有一个伟大的传统,这个传统是由一片辽阔的土地和忍苦的人民所孕育出来的。

  他们共同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有一种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还有正面的理想主义气质。

  虽然在那个苦寒的土地上,文学艺术家不时受到挫折,他们却总是像巨树一样,站立在最寒冷的土地上。尤其是从十八世纪以后,俄国的文学家、音乐家、舞蹈家更是天才辈出,闪炽着星星一样的光芒,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在作品中流露出对人和土地的热爱,充满了强烈的乡土恋情。

  一个人的故乡能给他以后提供一个什么样的背景,我觉得读俄国文学家的作品最能感受深刻。以前阿·托尔斯泰在巴黎流亡时,写出(苦难的历程)和《彼得大帝》,现在流放在美国的索尔仁尼琴写出《古拉格群岛》、《癌病房》、《一九一四年八月》,都是对他们国上热爱的记述和苦难人民的呼声。他们强调真正的俄罗斯,那是他们成长地方,一个落着大雪的故乡。由于他们永不丧失的正义与良知,使俄国文学长久以来就是人类最珍贵的文学灵魂的一部分。

  曾在劳改营度过八年岁月,在流刑中罹患癌症幸而未死,最后被流放的索尔仁尼琴,到今天他还热烈的`爱着他祖国的土地、森林和人民,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故上,为他的同胞奉献生命。

  我觉得这种对故土的怀思,以及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家国情味,正是文学中最可珍贵的品质,“苦难能造就有节操的灵魂”,生在现代的中国人让俄国的大地文学作品不能无感。

  俄国有一首动人的民谣,它是这样歌颂它的土地和苦难:

  贝加尔湖呀,

  是的母亲,

  她温暖着流浪汉的心,

  为争取自由挨苦难,

  我流浪在贝加尔湖滨,

  为争取自由挨苦难,

  我流浪在贝加尔湖滨。

  中国过去的民谣也有许多类似的歌唱或悲歌,可是为什么中国经过这么长期的苦难,竟没有能产生与俄罗斯文学一样博大的近代作品呢?

  大雪的故乡散文 篇2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午夜时分,人不能寐,推窗远望,不知何时,雪竟然无声无息地下了起来。雪花四乱飘着,轻柔柔、细碎碎。飘白了天,飘白了地,也随着纳兰的词,再次牵我的思绪回到从前,那远在六十里外的小村子,那些从前纷纷扰扰无休无止的鹅毛大雪,在内心深处总也挥之不去。我知道,我的大雪,远在故乡。

  老家的冬天,是经常下雪的。故乡的雪就像故乡的人一样,实实在在、朴素得很,不故弄玄虚、不矫揉造作。要下,就下得踏踏实实,就下得沟满塘平。雪来了,没有多余的渲染,鹅毛般大雪铺天盖地而来,不多会光景,天地一白,银装素裹。寄居在城市多年的我,很少见到故乡的那般大雪了,天气预报大雪,也往往姗姗来迟,亦或中途变故。看来,还是故乡的大雪厚道啊!

  想起小时候的大雪,心仍向往之。早晨,经常是被扫雪的声音叫醒的,刷拉刷拉。或在院子里,或在房顶上。他们扫着,说着,笑着,爽朗朗脆亮亮的声音映着初升的朝阳,在空中回荡。扫完自家的屋顶和院子,就打开大门,扫街上的雪,你扫几下,他扫几下,不一会,积雪就清理的干干净净。然后抖落掉扫帚和脚上的雪,手放到嘴边哈几口气,回家,吃早饭。

  吃过饭后,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呼朋引伴地叫上几个好伙伴,一起去邻村的学校。早晨的阳光映照在雪上,发出璀璨晶莹的光,逼人的眼。大雪早就填满了沟壑,白茫茫一望无垠,一不小心,就可能滑到沟里,慌慌张张爬上来,成了一个雪人,引得其余人哈哈大笑。走累了,停下来,堆起了雪人,或者三两人一队,嘻嘻哈哈打起了雪仗。喧闹声回响在雪地上空。疯够了,才想起要上学,忙不迭地向学校跑去。结果必定是迟到,挨老师的一顿责骂。

  责骂归责骂,下课铃刚响,还不等老师走出教室,几个心急的孩子就从后门窜了出去。拿着倒空文具的铅笔盒,找一处未经踩踏过的雪,洁白洁白的,伸出手,捧起来就往铅笔盒里放,盛满后再用手使劲地抚平。拿回教室,洒上少许糖精,那个年代的白糖是奢侈品,家里很少有。盖上盖子,压实。稍等片刻,掀开,就成了平整整的一大块。拿出擦拭好的铅笔刀,开始一块块地切成方方正正的雪块,我们都美其名曰“雪糖”。取一块,放到嘴里,冰凉凉、甜丝丝。一个个用冻得红萝卜似的小手捧着往嘴里塞,吃的津津有味。即使多年后,想起这一幕,嘴边似乎仍留有那种冰凉、甘甜的味道。是的啊,我的大雪,就留在了那个久远的时光。

  故乡的雪,冷得生硬、冷得透彻,冷得嘎嘣嘎嘣响。雪,一朵朵,一片片,雪里夹着风,风里裹着雪,一条条雪龙呼啦啦四下横扫。雪片甩到脸上,邦邦地生疼。大雪封门的时候,除了不得不外出的人,大都猫在家里,坐在炕头上聊着天、做着小手艺取暖。路上,偶尔有几个行人,裹得严严实实,弓着背,猫着腰,一步步往前挪。嘴里时不时灌进几口雪风,有时也踉跄着往后退几步,稳稳脚,再往前迈。但是,不管风雪如何威猛,恋雪的我们,毫无惧色,依然颤抖地走出去,依然摇晃着去村外的玉米垛里捉迷藏、打雪仗;或者去田里挖遗漏的冻地瓜,用小手胡乱地擦几下,放在口里嚼得有滋有味。有时候,兴致所致,索性就找一处厚实的雪,一圈圈地踩,欢声笑语,伴着哗啦啦的雪片,四下里飞。

  而今,身在城市,远离故乡,又看到了雪。或许,雪也是分地域的。城市的雪,婉约、恬静;故乡的雪,温厚、狂放。故乡已远。想想已有多年,没有围在母亲身边看纷飞的大雪了。但故乡的大雪,一直萦绕着游子归乡的路,外出追梦的人,即使伤痕累累,一旦归家,融入故乡大雪的怀抱,就能满血复活!

  雪依然飘着,醉梦的夜里,为我传递着溢满的思念,在如诗的梦里踏歌而行。

  我知道,我此生的大雪,远在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