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百文网手机站

高考历史考纲知识归纳小结

时间:2022-11-02 10:55:46 历史 我要投稿

高考历史考纲知识归纳小结

  历史是高考文综中的一部分,对于历史内容的备考,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根据考纲范围,对重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重要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考历史考纲知识归纳小结

  高考历史考纲知识归纳小结 篇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 → 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 “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点:⑴ 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 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 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 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高考历史考纲知识归纳小结 篇2

  区分不清隋唐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制的本质

  易错分析 学生易错认为两种体制都体现了民主,其二者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2) 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

  (3) 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4) 实质:三省六部制式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对二战后欧洲联合认识不全面

  易错分析 学生易将欧洲联合的根本原因当作美苏的威胁,另外,不能全面掌握联合的影响。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①根本:经济发展的需要。②现实: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丧失。③外部:美苏的威胁。④直接:1950年,“舒曼计划”的提出。

  (2)欧洲走向联合的影响:①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②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③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对世界多极化趋势认识不准确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认识不全面,下面梳理一下:

  (1)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大,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西欧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2)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日本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3)不结盟运动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冲击了两极格局。

  (4)通过建国后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崛起。同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

  (5)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逐渐衰退。

  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的崛起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正向多极化方向前进。

  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

  易错分析:此知识点出错的原因是没有掌握中国古代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

  ①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的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又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自然因素。南方的气候条件更适宜发展农业。

  ③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同时,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

  易错原因:忽视教材中对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史实的描述。

  (1)主要特点:①封建经济发展到顶峰: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进步;商业繁荣。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清代,手工工场规模扩大,部门增多,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成因:①生产力的发展(技术、工具先进等);②生产关系的调整(更名田、一条鞭法、地丁银等);③有利的社会环境(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④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高考历史考纲知识归纳小结 篇3

  一、《新青年》的诞生

  1、诞生的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2、过程:

  (1)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3)《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二、新文化运动

  1、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影响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运动中出现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绪。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高考历史考纲知识归纳小结 篇4

  1、三公九卿制:

  (1)、形成和演变: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汉承秦制 高中学习方法,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

  (2)、影响: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

  (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

  (2)、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

  高考历史考纲知识归纳小结 篇5

  三次大分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四次大统一: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总趋势是国家统一的不断加强和巩固。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分裂是支流和短暂的。

  国家统一的因素: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②民族融合和民族凝聚力的逐步加强。③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统治者注意适时调整统治政策;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的吸引力等。④人民渴望统一。

  国家统一的影响: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②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③有利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等。

  国家分裂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②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③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④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和民族矛盾的激化。⑤民族融合的不稳定。⑥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稳定的统一市场等。分裂时期充满着战争,既有民族间的战争,也有统治阶级内部的内战。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促成统一的因素:①人民反对战争,渴望统一。②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基础。③民族融合的加强。④杰出历史人物的雄才大略。⑤意识形态对统一所起的积极作用。

  国家分裂的影响:①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阻碍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③不利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④每次分裂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加强。

《高考历史考纲知识归纳小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考历史考纲知识归纳小结】相关文章:

高考政治考纲知识要点归纳01-04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小结01-11

高考生物考纲知识要点归纳01-08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归纳小结01-10

高考政治考纲要点知识归纳01-02

2018高考历史考纲知识点总结01-11

历史高考复习必备的知识归纳12-19

海南高考历史必备知识归纳12-26

江苏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归纳01-03

高考历史考纲知识归纳小结

  历史是高考文综中的一部分,对于历史内容的备考,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根据考纲范围,对重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重要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考历史考纲知识归纳小结

  高考历史考纲知识归纳小结 篇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 → 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 “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点:⑴ 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 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 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 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高考历史考纲知识归纳小结 篇2

  区分不清隋唐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制的本质

  易错分析 学生易错认为两种体制都体现了民主,其二者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2) 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

  (3) 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4) 实质:三省六部制式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对二战后欧洲联合认识不全面

  易错分析 学生易将欧洲联合的根本原因当作美苏的威胁,另外,不能全面掌握联合的影响。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①根本:经济发展的需要。②现实: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丧失。③外部:美苏的威胁。④直接:1950年,“舒曼计划”的提出。

  (2)欧洲走向联合的影响:①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②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③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对世界多极化趋势认识不准确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认识不全面,下面梳理一下:

  (1)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大,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西欧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2)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日本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3)不结盟运动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冲击了两极格局。

  (4)通过建国后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崛起。同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

  (5)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逐渐衰退。

  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的崛起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正向多极化方向前进。

  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

  易错分析:此知识点出错的原因是没有掌握中国古代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

  ①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的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又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自然因素。南方的气候条件更适宜发展农业。

  ③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同时,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

  易错原因:忽视教材中对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史实的描述。

  (1)主要特点:①封建经济发展到顶峰: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进步;商业繁荣。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清代,手工工场规模扩大,部门增多,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成因:①生产力的发展(技术、工具先进等);②生产关系的调整(更名田、一条鞭法、地丁银等);③有利的社会环境(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④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高考历史考纲知识归纳小结 篇3

  一、《新青年》的诞生

  1、诞生的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2、过程:

  (1)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3)《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二、新文化运动

  1、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影响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运动中出现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绪。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高考历史考纲知识归纳小结 篇4

  1、三公九卿制:

  (1)、形成和演变: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汉承秦制 高中学习方法,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

  (2)、影响: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

  (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

  (2)、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

  高考历史考纲知识归纳小结 篇5

  三次大分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四次大统一: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总趋势是国家统一的不断加强和巩固。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分裂是支流和短暂的。

  国家统一的因素: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②民族融合和民族凝聚力的逐步加强。③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统治者注意适时调整统治政策;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的吸引力等。④人民渴望统一。

  国家统一的影响: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②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③有利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等。

  国家分裂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②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③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④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和民族矛盾的激化。⑤民族融合的不稳定。⑥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稳定的统一市场等。分裂时期充满着战争,既有民族间的战争,也有统治阶级内部的内战。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促成统一的因素:①人民反对战争,渴望统一。②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基础。③民族融合的加强。④杰出历史人物的雄才大略。⑤意识形态对统一所起的积极作用。

  国家分裂的影响:①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阻碍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③不利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④每次分裂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