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单元精练习题及答案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练习题了,只有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地发挥每一道习题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深化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你所见过的习题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单元精练习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单元精练习题及答案 1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选择题
1、罗马法是指下列哪一时期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
A、公元前6世纪初至公元7世纪 B、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
C、公元前7世纪初至公元6世纪 D、公元前7世纪末至公元6世纪
2、《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它( )
A、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B、内容广泛且条文清晰
C、规定了严酷的债务奴役制 D、审判和量刑有法可依
3、下列所列“四书五经”书名中的属于“四书”的是①《诗经》②《论语》③《春秋》④《孟子》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万民法”取得“公民法”是为了适应( )
①版图的扩展 ②国际交往扩大 ③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封建主统治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公元六世纪晚期,一位罗马公民因故意伤害一名外邦自由民,被宣判有罪。法官对其量刑的依据,最有可能的是( )
A、《十二铜表法》 B、习惯法
C、《民法大全》 D、公民法
6、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是在下列哪位皇帝时期( )
A、屋大维 B、狄奥多西
C、查士丁尼 D、哈德良
7、罗马公民法其内容包括( )
①元老院法令 ②元首命令 ③大法官告示 ④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下列不属于罗马法所涉及内容的是( )
A、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渗透着自然法思想
D、“天赋人权”“权利平等”
9、下列关于罗马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其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B、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C、为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立法提供了范本
D、是为了维护罗马封建制度
10、古代罗马法不断积累与完备的根本推动力是( )
A、法学家的不断努力 B、维护统治的需要
C、平民的要求和斗争 D、社会的不断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
11、材料一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要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摘编自《民法大全》
(1)《十二铜表法》发表的原因是什么?标志着什么?
(2)《民法大全》形成于哪位皇帝期间?其目的是什么?又标志着什么?
(3)根据材料一、二内容,你认为罗马法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三、问答题
12、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最为持久的征服。”谈谈你对此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C 4、A 5、C 6、C 7、D 8、D 9、D 10、D
二、材料解析题
11、(1)是平民反对贵族特权斗争的结果;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2)查士丁尼;极力重振罗马帝国的雄风;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3)为了维护奴隶制度,保护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巩固其统治地位。
三、问答题
12、作者此话有理,因为前二次征服(武力、基督教),不是因为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就是因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而减弱,唯有第三次最为持久。表现在:欧美各国在不同程度上无不受到罗马法的影响。
(1)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2)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
(3)为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立法提供了范本。20世纪初罗马法的影响经过日本,延伸到了中国。国民党征服的民法即沿袭了罗马法。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罗马法的原则。
高中历史单元精练习题及答案 2
一.选择题
1.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势力,其根源是
A 封建国家的分裂 B 统治者发展佛教用来麻醉人民
C 经济发展的需要 D 众生平等的主张便于人民接受B
2.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三教合一”这三教中不包含
A佛教 B道教 C儒教 D景教D
3.隋唐时期知识分子对宗教的观点是
A崇佛压儒和道教 B以儒为本,吸纳佛道思想
C以佛为本,吸纳儒道思想 D崇儒压道和佛教B
4.“理学”思想确立于
A隋 B唐 C宋 D明C
5.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确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C
6.有关新儒学——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发展继承孔孟学说,有两个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B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理”的来源的理解不同
C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D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存于心中,是一种消极反动的思想D
二.问答题
7.什么是理学?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是什么?
答:理学是在宋朝时,为了回应佛、道挑战,新兴儒学思潮建立的学说,它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被称为“理学”。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2)隋唐时期的学者提出佛、儒、道三教合一的主张;(3)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学家在吸取佛、道哲学的某些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学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探索;(4)宋代“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5)“二程”和“朱熹”对儒学经典的多年钻研。
【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隋唐时期的“三教合一”中的佛教主要是指佛教中的
A天台宗 B华严宗 C禅宗 D净土宗
2.下列倡导三教合一文人包括①王维②王通③柳宗元④刘禹锡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A
3.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张载 B程颐 C程颢 D朱熹D
4.认为把握理需要通过“格物致知”,这里的“格物”指的是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普遍存在的原理
C对各种知识的体会 D先天的“理”C
二.问答题
6.程朱理学和陆王新学有什么同异之处?对理学如何评价?
(1)同: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2)异:前者认为“理”是通过“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而后者认为“心即理”,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不用学习只要通过内心反省就可以体会“理”。
(3)评价:局限性: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积极作用: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高中历史单元精练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数学课堂精练的答案06-23
关于语文的单元练习题及答案07-07
课堂精练七上数学答案06-23
数学七上课堂精练答案06-23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精练及答案10-02
初中数学单元练习题(附答案)06-23
高一英语单元练习题及答案08-26
课堂精练七下数学答案06-23
八上数学课堂精练答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