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江苏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小结
高考复习,要突出重点,突出高考的导向性。江苏的考生在复习历史这门科目的时候,最关键的还是要抓住基础知识点。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江苏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小结 1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江苏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小结 2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平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 商贸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时间:6世纪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主要内容
1.类型
形式:成文法 、习惯法
结构:公民法 、万民法
2.核心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实质
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四、作用
1.维系统治
(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
(2)调整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3)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深远
(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3)近代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江苏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小结 3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江苏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小结 4
A、德国的崛起
一、第一次崛起:
(1)1871年,分裂状态结束,欧洲两大传统强国法国和奥地利被击败,国家统一成为欧洲新兴强国。
(2)19世纪末,德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
(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以此为核心的三国联盟成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原因:
(1)国家实现统一,国内市场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2)在统一的过程中,法国50亿法郎的赔偿和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为经济起飞提供了足够的资金和资源。
(3)是资本主义后起强国,重视科技教育。
二、二次崛起:
(1)20世纪20年代,经济复苏,重新成为政治经济大国。
(2)20世纪30年代,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疯狂扩张,最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势力达到了顶峰。
原因:
(1)利用美国等国的`经济援助,20世纪20年代经济复苏。
(2)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内镇压,对外疯狂扩张,势力急剧扩张。
三、第三次崛起:
联邦德国成为20世纪60年代西欧最强大的经济大国。
(2)1990年,两德统一,德国再次成为欧洲大国。
原因:
(一)战后民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为经济发展奠定政治基础。
(2)充分利用美国援助(经济非军事化)。
(3)重视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4)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两德统一,综合实力逐步提高。
B、日本的崛起
1、第一次崛起:
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新兴强国,打败中国。
(2)一战力量逐渐增强,主宰中国。
(3)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疯狂扩张,最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全盛时期。
原因:
(1)明治维新使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善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3)重视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4)一战大利。
日本垄断组织在国家的支持下建立并迅速发展。
(6)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扩张,势力急剧扩张。
2、第二次崛起: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想成为政治大国。
原因:
(一)战后改革,清除封建残余。
(2)充分利用美国援助;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3)重视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4)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5)利用朝鲜战争美国的订单,经济发展迅速。
C、德国和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
1、第一次崛起的共同原因
(1)通过自上而下走资本主义道路,创新生产关系。
(2)通过战争打败强邻,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巨额赔偿、割地等特权,成为地区强国。
(3)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交叉运用。
(4)走军国主义道路,积极推进殖民侵略扩张政策。
2、第二次崛起的共同原因
(1)促进政治改革,稳定社会形势。
(2)实施非军事化。
(3)美国的支持。
(4)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5)劳动者素质高,劳动者辛勤劳动。
3、启示德日两国两次崛起
(1)侵略扩张道路最终必然失败。所有试图通过战争征服、压迫和掠夺其他国家的大国的结果总是与他们的愿望相反。虽然德国和日本完全由国家主导的现代化带来了快速的经济崛起,但缺乏民主自由传统导致法西斯政权,他们选择通过外国侵略实现大国梦想的道路不仅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灾难,而且摧毁了自己的国家。
(2)自现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真正崛起取决于它是否在经济上崛起。单纯依靠军事征服和领土扩张很难长期维持。二战后,通过政治民主、经济自由和平发展,实现了德国和日本的真正崛起。
江苏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小结 5
一、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
(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消极: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加剧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二、经济:明清农耕经济的发展与迟滞
1.农业生产
(1)农耕技术:作物种植形成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3)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关,佃农对田主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
2.手工业生产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3.商业的发展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2)农产品商品化: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
(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快了社会分工。
(4)商帮:区域性商人群体壮大,长途贩运贸易长足发展,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
(5)区域分工: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现。
(6)对外贸易: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贸易占优势地位。
(7)赋役变革:一是将赋和役合并起来征收,二是用货币税代替实物税。
4.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清朝闭关锁国: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三、文化: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
反对专制暴君统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张工商皆本
顾炎武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
王夫之
提出“理在气中”,充分肯定人的私欲本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
①积极性: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为传统儒学注入新活力,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②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2.科学技术成就
(1)传统科技辉煌
①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②农学:《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
(2)没有产生近代科技,与西方相比逐步落伍。
3.文学艺术
(1)文学: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最为著名。
(2)戏曲:明中叶到清中期,昆曲鼎盛,被誉为“百戏之祖”。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兼容并蓄,形成京剧,被誉为“国粹”。
(3)绘画和书法: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江苏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小结 6
一、科技文化发展
原因、主要成就、世界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四大发明的传播及其在东西方不同历史命运原因的分析、明清科技科技特点及其原因。
二、中国古代史上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四个文化典型
①商文化:青铜与历法。(考纲未列入)
②秦汉文化;丝绸、冶铸、水利技术。
③隋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完成。
④宋元文化: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三、宗教
(1)秦汉:佛教传入,道教产生
(2)魏晋:道教发展,佛教盛行
(3)隋唐:三教并行,尊重外教
具体史实略
四、古代教育的发展
1.奴隶社会的教育
中国古代重视教化立国,但主要是出于统治阶级政治的需要。奴隶社会中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春秋时期的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2.封建社会时期
汉朝: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为封建统治者培养人才,以扩大统治基础。从西汉武帝起,推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用儒家思想教育青年子弟。
唐朝:学校体制完备。略。
宋朝:宋代学校制度更加完备。王安石变法时,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过改革,如在太学品学兼优者可以不经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明清:八股取士。教育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到了近代1905年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
对古代教育的认识:
(1)孔子的“私学”,使学在官府发展到私人讲学,反映了奴隶制教育形式崩溃及新教育形式的萌芽。
(2)从汉武帝至隋唐、宋元明清,官办的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制经历了建立、完善、衰败的发展过程。汉武帝儒家教育加强了中央集权,唐代教育和科举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明清教育则具有强烈的君主专制色彩。
(3)封建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教育的发展,知识的'传播必然为科技进步创造条件。但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中国封建教育是以培养封建官吏,适应封建统治需要为目的,“学而优则仕”。所以,实际上对科技进步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甚至于封建社会晚期教育与学风对科技进步起了反作用。封建社会繁荣时期至宋元专业教育的贡献是较突出的,则应予以肯定。
五、史学 略。
六、文学艺术成就(注重分析文学作品的时代特征。)
(一)文学
1、春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体裁
2、战国:屈原创造出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长诗《离骚》
3、两汉:汉赋,著名作者有西汉的贾谊,司马相如;东汉的班固,张衡乐府诗,由民歌加工而成,形式朴素,名篇有《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
4、三国:建安文学
5、东晋:陶潜的田园诗,代表作有《归园田居》、《归去来辞》
6、南北朝:北方民歌成就最高的是鲜卑族的《敕勒歌》和叙事诗《木兰辞》
7、唐朝:唐诗,李白 “诗仙”,杜甫 “诗圣”、“诗史”,白居易等。唐朝的散文:韩愈、柳宗元
8、两宋: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诗人陆游:生活在财宋,代表作《示儿》
9、元朝:元曲由元杂剧和散曲组成。关汉卿是元朝最优秀的剧作家
10、明清小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江苏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小结】相关文章: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05-22
2024江苏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总结05-21
江苏高考政治知识点07-31
江苏小高考政治知识点05-25
江苏历史中考必考知识点归纳02-22
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10-19
山西中考政治重点知识点小结06-22
江苏高考数学知识点整理09-07
江苏小高考必备的政治知识点05-25
广东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归纳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