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案

时间:2024-07-20 17:38:5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物质的构成》教案

  设计思想:

《物质的构成》教案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所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沃德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建构新知:即“情境——探究——交流”过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更深的从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能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解释一定的现象。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是化学的基础,因此这节内容在教材的地位非常明显。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重点难点也随之明确。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性质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关于分子间隙的有关内容。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探究事物的基本方法。知道要借助仪器,探究实验等等。然而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分子的抽象定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让学生建构起对分子的正确认识。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信念。

  实验准备:

  分组: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放大镜筷子 一次性杯子 试管(加标签)烧杯 量筒 水 酒精(已染色)黄豆 芝麻

  教师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套 针筒 研钵

  教学过程:

  情境一::从我们闻到芬芳的花香着手,但又看不到花的什么东西跑到我们的鼻子里引入。

  设计意图:设计悬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情境二:回忆甘蔗的味道,从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甘蔗汁是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的,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引入学生实验: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顺便提及研钵的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一步一步考虑,最后让学生从水变甜的事实,或蒸发后有糖晶体析出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只是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学生引入物质的微观世界。

【《物质的构成》教案】相关文章: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教案06-10

Java类的基本构成11-18

由be构成的英语短语03-02

C语言的基本构成12-05

色彩构成教学设计05-14

由be构成的短语有哪些12-10

网站页面设计的构成要素03-20

物质的量的浓度第一课时的教案04-02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