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相关知识

时间:2022-11-24 14:30:31 地理 我要投稿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相关知识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相关知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相关知识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相关知识1

  一、地理位置和疆域

  欧亚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与韩国、朝鲜、日本等国隔海想望,北邻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西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相连,西南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相邻,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毗邻。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0°52′–53°31′,东经73°40’–135°05′间,陆地面积960万km2,居世界第三位,海陆疆界达40000km,陆界22000km,海域大陆岸线18000km,岛屿岸线14000km。古丝绸之路、现欧亚大陆桥贯通中国和欧洲。

  二、地形地貌

  1、概况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地形的主要特征是:

  (1)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2)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

  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3)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2、分述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

  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此一重大地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高原上的喜玛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相关知识2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1.自然资源按照可循环利用的情况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有:土地资源、水资源、太阳能、森林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有矿产资源等。

  2.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第二节土地资源

  1.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和非农业用地(建设用地)。

  2.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有:⑴土地资源总量丰富;⑵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3.土地资源的不利条件有:

  ⑴人均土地占有量小;

  ⑵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资源不足;

  ⑶分布不均匀;

  ⑷各类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4.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耕地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地形),耕地资源南少北丰;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地形)。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农业生产以牧业为主。

  7.针对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国家制定并颁布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并且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8.全国土地日是6月25日。

  第三节水资源

  1.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我国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位,人均为世界水平的1/4。属于严重缺水国家之一。

  3.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为每年的3月22日到28日。

  4.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1)时间上——夏秋季多,冬春季少;解决季节分布不均的办法:兴建水库(长江上的三峡工程、黄河上的小浪底)

  2)空间上——南丰北缺,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的严重缺水的南水北调工程等。

  5.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不少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资源不足和用水紧张。

  6.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相关知识】相关文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地理知识06-30

动物相关的知识08-02

油画的相关知识06-29

Java相关知识12-04

国学的相关知识02-17

中国特点作文02-25

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知识点总结06-20

春节相关礼仪知识-礼仪知识12-24

墓地风水相关知识06-26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相关知识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相关知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相关知识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相关知识1

  一、地理位置和疆域

  欧亚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与韩国、朝鲜、日本等国隔海想望,北邻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西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相连,西南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相邻,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毗邻。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0°52′–53°31′,东经73°40’–135°05′间,陆地面积960万km2,居世界第三位,海陆疆界达40000km,陆界22000km,海域大陆岸线18000km,岛屿岸线14000km。古丝绸之路、现欧亚大陆桥贯通中国和欧洲。

  二、地形地貌

  1、概况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地形的主要特征是:

  (1)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2)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

  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3)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2、分述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

  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此一重大地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高原上的喜玛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相关知识2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1.自然资源按照可循环利用的情况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有:土地资源、水资源、太阳能、森林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有矿产资源等。

  2.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第二节土地资源

  1.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和非农业用地(建设用地)。

  2.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有:⑴土地资源总量丰富;⑵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3.土地资源的不利条件有:

  ⑴人均土地占有量小;

  ⑵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资源不足;

  ⑶分布不均匀;

  ⑷各类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4.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耕地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地形),耕地资源南少北丰;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地形)。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农业生产以牧业为主。

  7.针对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国家制定并颁布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并且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8.全国土地日是6月25日。

  第三节水资源

  1.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我国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位,人均为世界水平的1/4。属于严重缺水国家之一。

  3.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为每年的3月22日到28日。

  4.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1)时间上——夏秋季多,冬春季少;解决季节分布不均的办法:兴建水库(长江上的三峡工程、黄河上的小浪底)

  2)空间上——南丰北缺,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的严重缺水的南水北调工程等。

  5.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不少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资源不足和用水紧张。

  6.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相关知识】相关文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地理知识06-30

动物相关的知识08-02

油画的相关知识06-29

Java相关知识12-04

国学的相关知识02-17

中国特点作文02-25

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知识点总结06-20

春节相关礼仪知识-礼仪知识12-24

墓地风水相关知识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