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居偶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时间:2024-05-24 14:25:07 毅霖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野居偶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野居偶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野居偶作

  唐代:贯休

  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

  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

  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

  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

  译文:

  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

  高淡清虚是心灵的家园,何须占据胜水名山。

  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

  无心求道便是得道,有意结交人倒疏远。

  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

  风吹繁花飘如织锦,阶前流水清似弹琴。

  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

  我愿如此直至永远,不慕世人灿烂前程。

  注释:

  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xiá)。

  烟霞:即山水胜景。隐居之人往往酷爱山水,有烟霞痼疾。

  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shē)。

  赊:远。

  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

  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

  赏析:

  修道的方法有种种不同,入道的门径亦有种种,然其终归目的都是一个,即得道。而得道在于心与道打成一片,不知有何区别,《净名经》所谓“心净国土净”,《坛经》所谓“直心是道场”。既如此,修心而使之高淡清虚便是,又何须一定在名山胜水中修。诗人贯休以为,在在处处都可修心,他自己也一定是随意地在一个野居之所居处下来,而写成这首小诗。他的随意,也就是无心,而无心即为得道。所谓无心,即将过去的种种知见全部丢掉,还以一个人的本来面貌,这才是得道的境界。有心追求道,也就有了道与人的区别,好比“你”有意地去结交人,别人会对“你”的目的产生怀疑因而疏远“你”。无心于道才是道与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比如风本无心吹,花本无心落,但风吹花落却织成了最美丽的图画;石阶无心斜,溪水无心流,而阶前流水声奏出了最悦耳动听的乐曲。这样一种无心随意的生活,便是最为理想的生活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追求呢。贯休该诗以说理及写景相结合,表现了野居生活中体味的禅道与禅趣。

  贯休简介

  贯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豁(一说为江西进贤县)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7岁时投兰溪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贯休记忆力特好,过目不忘。贯休雅好吟,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或吟寻偶对,或彼此唱和,见者无不惊异。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隆,仍至于远近闻名。乾化二年(915年)终于所居,世寿81。

  贯休,是唐末五代著名画僧。他的一生,能诗善书,又擅绘画,尤其是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在我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贯休在唐大中七年(835年)到和安寺出家。他爱憎分明,关心人民疾苦,痛恨贪官污吏。他的《酷吏词》,愤怒谴责了贪官污吏欺压百姓的暴行。他又有不畏权势的傲骨。他在杭州时曾给吴越王写诗:《献钱尚父》。钱镠读后大喜,但要他把诗中的十四州改为四十州。贯休断然回答:州既难添,诗亦难改。不肯依附权贵。

  代表作是关于十六罗汉画像的艺术风貌和进呈经过,《益州名画录》记载:画罗汉十六帧,庞眉大目者,朵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相,曲尽其态。或问之,云:休(贯休自称)自梦中所睹尔。又画释迦十弟子,亦如此类,人皆异之。颇为门弟子所宝,当时卿相,皆有歌诗。求其笔,唯可见而不可得也。太平兴国(976~983)年初,太宗皇帝搜访古画,日给事中程公羽牧蜀,将贯休罗汉十六帧为古画进呈。

  十六帧罗汉像是贯休绘画作品中辉映古今的名作。不管作品的创作风貌,还是笔墨技巧,历来都受到很高的评价。赫赫有名的《宣和书谱》就说:以至丹青之习,皆怪古不媚,作十六大阿罗汉,笔法略无蹈袭世俗笔墨畦畛,中写己状眉目,亦非人间所有近似者。

《野居偶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野居偶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天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4-26

田园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3-26

春日偶成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2-11

蓟中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5-17

枕上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25

《溪居》原文、注释、赏析07-01

韦处士郊居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2-14

《立春偶成》张栻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2-03

田园作原文、注释、赏析08-12

回乡偶书原文,注释,赏析12-18

野居偶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野居偶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野居偶作

  唐代:贯休

  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

  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

  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

  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

  译文:

  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

  高淡清虚是心灵的家园,何须占据胜水名山。

  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

  无心求道便是得道,有意结交人倒疏远。

  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

  风吹繁花飘如织锦,阶前流水清似弹琴。

  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

  我愿如此直至永远,不慕世人灿烂前程。

  注释:

  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xiá)。

  烟霞:即山水胜景。隐居之人往往酷爱山水,有烟霞痼疾。

  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shē)。

  赊:远。

  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

  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

  赏析:

  修道的方法有种种不同,入道的门径亦有种种,然其终归目的都是一个,即得道。而得道在于心与道打成一片,不知有何区别,《净名经》所谓“心净国土净”,《坛经》所谓“直心是道场”。既如此,修心而使之高淡清虚便是,又何须一定在名山胜水中修。诗人贯休以为,在在处处都可修心,他自己也一定是随意地在一个野居之所居处下来,而写成这首小诗。他的随意,也就是无心,而无心即为得道。所谓无心,即将过去的种种知见全部丢掉,还以一个人的本来面貌,这才是得道的境界。有心追求道,也就有了道与人的区别,好比“你”有意地去结交人,别人会对“你”的目的产生怀疑因而疏远“你”。无心于道才是道与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比如风本无心吹,花本无心落,但风吹花落却织成了最美丽的图画;石阶无心斜,溪水无心流,而阶前流水声奏出了最悦耳动听的乐曲。这样一种无心随意的生活,便是最为理想的生活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追求呢。贯休该诗以说理及写景相结合,表现了野居生活中体味的禅道与禅趣。

  贯休简介

  贯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豁(一说为江西进贤县)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7岁时投兰溪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贯休记忆力特好,过目不忘。贯休雅好吟,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或吟寻偶对,或彼此唱和,见者无不惊异。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隆,仍至于远近闻名。乾化二年(915年)终于所居,世寿81。

  贯休,是唐末五代著名画僧。他的一生,能诗善书,又擅绘画,尤其是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在我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贯休在唐大中七年(835年)到和安寺出家。他爱憎分明,关心人民疾苦,痛恨贪官污吏。他的《酷吏词》,愤怒谴责了贪官污吏欺压百姓的暴行。他又有不畏权势的傲骨。他在杭州时曾给吴越王写诗:《献钱尚父》。钱镠读后大喜,但要他把诗中的十四州改为四十州。贯休断然回答:州既难添,诗亦难改。不肯依附权贵。

  代表作是关于十六罗汉画像的艺术风貌和进呈经过,《益州名画录》记载:画罗汉十六帧,庞眉大目者,朵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相,曲尽其态。或问之,云:休(贯休自称)自梦中所睹尔。又画释迦十弟子,亦如此类,人皆异之。颇为门弟子所宝,当时卿相,皆有歌诗。求其笔,唯可见而不可得也。太平兴国(976~983)年初,太宗皇帝搜访古画,日给事中程公羽牧蜀,将贯休罗汉十六帧为古画进呈。

  十六帧罗汉像是贯休绘画作品中辉映古今的名作。不管作品的创作风貌,还是笔墨技巧,历来都受到很高的评价。赫赫有名的《宣和书谱》就说:以至丹青之习,皆怪古不媚,作十六大阿罗汉,笔法略无蹈袭世俗笔墨畦畛,中写己状眉目,亦非人间所有近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