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宿龙兴寺原文及赏析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当中,相信大家都接触过很多的古诗词赏析吧,那么怎么赏析一首古诗词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宿龙兴寺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宿龙兴寺原文及赏析1
原文:
香刹夜忘归,松清古殿扉。
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
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译文
造访龙兴寺,夜深忘记了归去;青青古松树,掩映佛殿的大门。
方丈室里宽敞干净,灯火通亮;和尚披衣系着佛珠,吟诵诗文。
心地像阳光般明亮,纯洁透明;佛法如莲花般圣洁,微妙清静。
天女撒下的花朵,飘落佛前;衔花翻飞的鸟儿,离去无声。
注释
龙兴寺:在今湖南省零陵县西南。
香刹:寺院。此指龙兴寺。
忘归:忘返。
方丈室:指寺院住持的居室。
比丘:和尚。
心:禅心。
青莲:青色莲花,佛书中多喻眼睛。喻法:用事例比喻来讲佛法。
天花:天女所散之花。
赏析:
此诗写龙兴寺环境清凉寂静,寺内的僧人善良勤勉,日夜为香客祈福,对佛法的`钻研很勤奋。诗人具体通过“灯明方丈室”、“青莲喻法微”来点明。作为辅助,诗人用了“珠系比丘衣”、“白日传心净”两个句子,逻辑上很严密。为了展现龙兴寺环境的优美,诗人用到了对比这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殿内是低低的诵经声,殿外却有山禽自由来去。俗话里常用“门可罗雀”形容人家的偏僻冷清,这里诗人就用“处处衔鸟飞”来写照寺内庭园中的清静。佛门之内不得喧哗吵闹是常理,用易于明白的修辞来表现其实也显露了诗人的修养,这样写寺庙是很妥当的。当然如果这里把“处处衔鸟飞”理解成是与僧人心静之态做对比,更突出了龙兴寺和尚的修为,也是可以的。
有寺无僧不成灵静,有僧无寺不成雅意。龙兴寺既有古刹的风貌,又有修行高深的僧侣,所以自有其不同凡响之处。
宿龙兴寺原文及赏析2
宿龙兴寺
朝代:唐代
作者:綦毋潜
原文:
香刹夜忘归,松清古殿扉。
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
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译文
一天游到香刹龙兴寺,看到的美景竟然我忘了回去的时间,不得不寄宿一夜,夜色中,大殿高高的门扉上映出了古松清晰的影子。方丈的禅室里灯火通明,几个晚课的僧人正在拨动着念珠诵经。
白天这些僧人会向香客们布道,就是阐明佛教宗义,师傅们好像口吐莲花,将佛法的精神解释得高深广大。这时候殿外会停留一些鸟雀,殿内的法事并不会惊扰它们的自由飞翔。
赏析:
以诗谈玄说理,始自魏晋时期,盛唐某些诗人也颇受其 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由于统治阶级提倡佛老,造成 了比较特殊的政治生活局面;另一方面,一些文人或由隐而 仕,或边仕边隐,或由仕而隐,都不同程度地助长了这种风 气的发展。在这方面,綦毋潜的这首《宿龙兴寺》是颇有代表 性的。
我们知道,佛家的最高境界是“四大皆空”,为了写出这 个“空”字,作者先写自己夜间佛寺所见:“香刹夜忘归,松清 古殿扉。”这是一个非常优美的境界:松涛滚滚,敲打着古殿 的窗扉,古殿中透出缕缕香烟,使游人乐而忘返,陶醉在这 清静肃穆的气氛中。这还不算,在漆黑的夜幕中,唯有“方丈 室”灯火明亮,射出柔和的光芒。灯光下,身披袈裟的和尚颈 系佛珠,默诵经文……结合全诗来看,作者的这种写法确实 是很高明的:其一,作者“夜忘归”,不仅仅是由于那“松清古 殿扉”的幽雅境界的吸引,而且还想看一看佛教徒的那种夜 诵经文、清净无为的生活;其二,作者第二句中,只是写“灯 明”、“比丘衣”、念珠等,却不见一个和尚的`影子,这种“见物 不见人”的写法既表现了自己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之情,也用 “无”写了“有”,隐隐地点出了诗的主题;其三,这四句诗主 要是写自己“夜忘归”的原因。从全诗的结构看,它表现的是 “有”,只有把“有”表现好,才能更好地写“无”,突出地表现 全诗“一切皆空”的主题。
夜景写过之后,作者笔锋一转,突然去写“白日”。从《宿 龙兴寺》的诗题来看,这里的“白日”,绝不是指“宿”过之后 的第二天,而是作者夜间对当天生活的回忆。作者之所以要 这样写,一方面是为了暗示自己不仅“夜忘归”,而且白天就 曾观看了法师传经的情景,以此来极言自己在龙兴寺呆的 时间很长,对这里的生活很感兴趣;另一方面把“夜”连在了 “白日” 的时间序列中,用变化来强调万事万物的不常住 ——也即“空”。因此,“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既是景语, 又是“禅”语,作者的用心确实是很巧妙的。这句话还隐含了 一个佛教故事。
【宿龙兴寺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宿龙兴寺原文及赏析06-27
宿龙兴寺原文及赏析3篇06-27
宿山寺原文及赏析03-15
宿山寺原文赏析10-07
[必备]宿山寺原文及赏析08-17
宿山寺原文及赏析(精品)08-17
宿楚国寺有怀原文及赏析04-19
春兴原文及赏析04-20
宿楚国寺有怀——赵嘏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