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1
《七夕》
德容
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
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
注释
玉露:指晶莹的露水。
金风:秋风。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
素秋:秋季。古代五行说,以金配秋,其色白,故称素秋。又秋至则草木渐雕,因以素秋比喻人生晚暮。此处作者兼用二义。
穿针楼:旧俗七夕时妇女多登楼望月穿针,互比灵巧。此处仅指楼,作者未必真会穿针引线也。
双星:指牵牛星、织女星。
一钩:指月亮,七月初七日乃上半月,月形如钩。
作品鉴赏
《七夕》是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此诗为第一首。七夕为农历七月初七之夜。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相会。后附入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寿等活动。此俗甚古,汉、晋、南北朝书中均有记载。在此纯粹的妇女风俗节日来临之际,德容作此七言绝句,记述自己的感想,抒发自己的情怀。任何风俗风景,其观感体验皆因人而异。旧俗此时,妇女尤其是未婚少女,尽皆欢天喜地,满怀憧憬地聚集欢会,祈祥祷福。德容无此心境,她疑惑牵牛织女为什么要此夕相会。她留心的不是牛女的团聚,而是团聚之后的断肠离别。这自然与她的家破国亡,流落异乡的特殊遭遇有关。
作者简介
德容,明末清初江南女僧。生卒年不详,大约公元1654年前后在世。俗姓朱,名又贞,嘉善(今属浙江省)人。家世书香仕宦,事亲尽孝。年十五,适同县张我朴,唱酬甚洽。张为科场所累,全家发遣。德容写四言长诗,记叙冤情,吁请捐躯代姑舅,未允。遂于远地边塞流放之地出家。工诗能文,尤长七言,诗风委婉含蓄,深沉悲凉。著有《璇闺诗》、《猗兰幽恨》、《归云》等集。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2
七夕
宋代: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译文
不明白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
每年人们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织女乞求赐予刺绣、纺织等的聪慧、智巧,但实际上,人间的智巧己经很多了。
注释
牵牛:星名,在银河之西,俗称牛郎,一名河鼓,又名黄姑。大概以李牛三星像牛头角、感之形,名之牵牛。若何:怎么样。
“织女”句:织女,在银河东,织女四星像梭形,名之织女。织女传说为天帝之女,又叫她天孙,会纺织,韩愈待“天孙为织云锦裳”。传说天孙同牛郎结婚,婚后被罚分居银河两岸,只许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鹊给他们架桥,使他们相会一次。金梭,梭子的美称。
“年年”句:因织女会纺织,古代女子便于七夕焚香陈瓜果,祝贺她夫妇聚合,又向她乞求智慧,民间有穿七孔针之戏。乞与,赐给。
不道:没有科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据题意,当知这首诗是作者于某年七夕所作。神话中说,农历七月七日,郎织女此夜将有一年一度的相会。旧俗在这天晚上,妇女们对空摆上织物,向织女乞求智慧机巧,称为“乞巧”。这首诗通过咏七夕的乞巧而讽刺人间尔虞我诈的丑恶现象。
赏析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宋的这种主理的诗,对那些喜好唐诗的人来说,常有味同嚼蜡之感。但诗如能用简捷的句子,深刻地表达一种哲理,也不能不说有其特殊的妙趣。杨朴的这首《七夕》,就是具有这种妙趣的哲理诗。
诗的作者从牛郎、织女七夕踏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发端,别出新裁,表达了作者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前两句设问: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这里的“须”字,是一种怀疑和否定,从正面来解释,就是没有必要来邀请织女作这一切。这两句来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为很多人把把牛郎织女的神话作为美妙的故事来接受,对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从未提出过质疑。以为神胜过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间的一切都要聪明许多。但诗人却对此表示怀疑。前两句的这种怀疑只涉及到神话故事本身,但这已足以造成悬念。这两句为诗的末联所发的奇论,做了有力的铺垫。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己多”。这两句是说:每年人们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织女乞求赐予刺绣、纺织等的聪慧、智巧,但实际上,人间的智巧己经是很多了,多得有点可怕。诗人在这里并非是在赞扬人间的机巧,而是来了一个大转弯,诗人此时想起的不仅仅是人间创造幸福的巧智,还有行恶的智巧:有巧取牵夺,互相倾轧,以及繁复、杂多而又绞尽脑汁的勾心斗角。诗人赋予末一行诗中的“巧”的含义已经不同于第三行诗中“巧”的含义。恰是这种新的含义,不无道理,但又非常出人料想地拓宽了诗思的领域,这就便诗的情思和哲理向更深处开掘,一使诗具有了横空出世、奇崛诡辩之美。当人间充分运用他的机巧来进行勾心斗角的时候,要邀织女来已无意义。从四句诗的整体和诗情的深入来看,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表现得很是恰当、巧妙、深刻。
杨朴在那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种思想和见识是很深刻的,加之诗语简练、晓白、朴实,就使诗思凝重、洗练,富有趣味。
作者简介
杨璞,字契玄,郑州新郑人。善歌,士大夫多传诵。与毕士安尤相善,每乘牛往来郭店,自称东里遗民。尝杖策入嵩山穷绝处,构思为歌诗,凡数年得百余篇。璞既被召,还,作《归耕赋》以见志。真宗朝诸陵,道出郑州,遣使以茶帛赐之。卒,年七十八。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3
《七夕⑴》
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⑵,银汉秋期万古同⑶。
几许欢情与离恨⑷,年年并在此宵中。
注释
⑴七夕: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神话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在这天晚上相会。
⑵烟霄:烟雾笼罩的夜晚。微月:初七的月亮为上弦月,只呈现一个月牙,而且光暗,所以称微月。澹:波浪起伏,流水迂回的样子。这里指月亮在有云雾的空中好像在浮动。
⑶银汉:银河。秋期:指七夕。万古同:古往今来都一样。
⑷欢情与离恨:指牛郎、织女在七夕之夜相聚又分离的欢喜与悲痛。
译文
烟云笼罩的天空中月亮在浮动,银河的秋天千百年来都是这样。
牛郎织女多少欢聚的喜悦和离别的痛恨,年年都集中在这七月七日的晚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所作年代不详,大概是白居易年轻时写下的。白居易曾有一个未能成婚的,这首诗可能是为表达了他对昔日恋人情丝难断、柔肠百结的深情而作的。
赏析
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这首以这样一个凄婉哀怨的悲剧故事为题材的小诗,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诗人对这对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首句“烟霄微月澹长空”由写景人手。一弯残月挂在高高的夜空,显得孤寂凄凉。这为牛郎织女七月初七的相会提供了背景,同时渲染一种气氛,这种气氛与人物的心境相合。从首句对环境的描写,使读者即便不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也会感悟到《七夕》令人感伤的基调。
“银汉秋期万古同”中“秋期”二字暗扣题面,“万古同”三字承上句意,表现了自然界银河天象的永恒状态。意思是说,“秋期”的银河总是“微月澹长空”,从而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意境。另一方面也说,分居银河东、西两边的牛郎织女,一年之中只能怀着深长的情思隔银河相互眺望,“惟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会”。这是可悲、可叹的故事。于是,诗人以咏叹的抒情笔调写道:“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终于相聚在一起,说不尽绵绵情话,道不完思念爱慕之意;他们会珍惜分分秒秒难得的时光,温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着无比的欢乐与幸福。遗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暂的欢聚后,留给他们更多的则是无尽的相思和难耐的凄寂。相会的欢乐,离别的痛苦,这一切都发生在七月七日夜,由牛郎和织女来品味。
全诗紧紧围绕“七夕”神话着笔,景合情切,不蔓不枝,最后以尾句中的“此宵”扣合题面“七夕”。诗写得细腻深沉,委婉感人,堪称佳作。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4
《七夕⑴》
李贺
别浦今朝暗⑵,罗帷午夜愁⑶。
鹊辞穿线月⑷,花入曝衣楼⑸。
天上分金镜⑹,人间望玉钩⑺。
钱塘苏小小⑻,更值一年秋⑼。
注释
⑴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晚。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旧俗妇女于是夜在庭院中进行乞巧活动。
⑵浦:水边。别浦:指天河、银河。王琦云:“以其为牛女二星隔绝之地,故谓之曰别浦。”
⑶罗帷:丝制帷幔。战国楚宋玉《风赋》:“跻于罗帷,经于洞房。”
⑷“鹊辞”句:七夕乌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事见应劭《风俗通义》。又七夕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除,以乞巧。事见宗懔《荆楚岁时记》。
⑸花:黎简校作“萤”。曝(pù)衣楼:皇宫中帝后于七月七日曝衣之处。唐沈佺期《七夕曝衣篇》诗:“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
⑹金镜:圆月。七夕,月未圆,故云“分金镜”,又借用陈代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分镜的故事(《本事诗》),暗喻自己与所眷恋的女子不能团圆。
⑺玉钩:状新月、缺月,望月而冀其复圆,寓人间别而重逢意。
⑻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三·〈苏小小歌〉序》:“《乐府广题》曰:‘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这里指自己曾经欢遇的女郎。
⑼更:《全唐诗》校“一作又”。一秋:即一年。
译文
天河隐隐逢七夕,独处罗帐半夜愁。
乌鹊离去穿线月,萤火飞入晒衣楼。
牛女双星合又分,人世情侣望玉钩。
不见钱塘苏小小,独处寂寞又一秋。
创作背景
朱自清《李贺年谱》提到此诗,但未详作年。从内容看,这首五律当是诗人因七夕而怀念所眷恋的女子的抒情之作。据诗人另作《恼公》所述,他们定情之日,正是前一年的七夕。
赏析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一写天上七夕,牛郎织女相会;一写人间孤男,夜半怅然怀愁。银河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后重又分手的地方,因此称“别浦”。今夜别浦云水迷茫,星汉闪烁,牛女在鹊桥上还能依相偎珍惜这美好的一瞬,互诉别后一年来的相思深情。虽然匆匆一面,仍不免执手相看泪眼而黯然离去,但他们毕竟是喜得重逢,欢情如旧,悲中有乐。默想自身,一年前此夕定情以后就天各一方,重会无日。此刻已到了夜半,正是牛女情浓时;而诗人则只能怅卧罗帷之中,瞪大了眼,在相思中煎熬,心头的愁云越压越重,何况今后能否再见一面也在未知之天,真是“思牵今夜肠应直”(李贺《秋来》)。相比之下,自己的苦况远远超过了牛女。首联通过对比,宾主分明地对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一层的刻划,可谓出手不凡。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一夜容易,但在离人的心里却又是那般漫长。新月终于悄悄地挂在天边,喜鹊搭桥的时限也已到来。鹊群无可奈何地辞别了银月照映下的人间穿线乞巧的少女,鼓翅飞离而去。牛女重又陷入痛苦相思岁月之中。天色渐明,拂晓的轻寒,秋花映入诗人的曝衣楼。七夕曝衣,是当时的习俗。“花入曝衣楼”这一凄清的情景,定会勾起诗人对一年前七夕定情的缅怀,曝衣楼或许就是他们定情的场所。本来,诗人长夜不寐,一缕情思时时萦绕着那远去的恋人;如今七夕刚过,只有秋花辉映于曝衣楼上,当年伊人的倩影却已渺如黄鹤,杳不可见。这一颔联借用环境的陪衬和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时间的推移和诗人难以为怀的悲怆心情。
“天上分金境,人间望玉钩。”天已经大亮了,诗人还痴痴地凝望着碧空的半弯缺月,潸然欲涕。月亮本就像一面明镜,眼下却只剩下半轮,真成了破镜。牛郎织女可能都各自拿了一半,苦苦地隔河相望了。然而人间的破镜却难能重圆。望着望着,他多么想借助天上的玉钩把两颗破碎的心钩连到一起,有情人总该重归于好。颈联又着想天外,运用浪漫主义的妙笔,给这一幕爱情悲剧渲染上几丝美丽的光彩,虽然这毕竟属于幻想。
“钱塘苏小小,又值一年秋。”幻想终于破灭了,诗人又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中。他日思夜想的恋人,可能是像南齐钱塘苏小小那样的名妓。年前一别,刻骨铭心,不觉又到了秋风瑟瑟的季节。别时容易见时难,诗人的遭际竟然比牛女还要不幸。面对茫茫的前景,一阵阵难以言说的隐痛又袭上诗人心头。这一貌似平谈的结尾,蕴蓄着无限缠绵的情思,表现出怅恨不尽的意味。
全诗以构思的新奇、抒情的深细以及语言的工整稳贴见胜,与李贺歌诗常见的惊才绝艳、秾丽诡奇多少有些不同。他遣词造句均是生活中的常语,抒情含而不露,味而愈出。特别是章法构思之妙实足令人折服,全诗从夜半写到天明,又以牛女的相会映衬自身的孤处,天上人间,融处生哀,充分显示出作者过人的功力。黎简《李长吉集评》说:“昌谷于章法每不大理会,然亦有井然者,须细心寻绎始见。”此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西)。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勤奋苦学,博览群书。凭借着出众的才华,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诽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之作《讳辩》,对无耻的奥步进行了有力的驳斥,“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于国家之典”,指出李贺举进士无可厚非,并尖锐地讽刺“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仁和里杂叙皇甫湜》),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三年奉礼郎,因病英年早逝。他的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也有伤感情绪的流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他被后人称为“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有《昌谷集》。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5
《七夕①》
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②,一家欢笑设红筵③。
应倾谢女珠玑箧④,尽写檀郎锦绣篇⑤。
香帐簇成排窈窕⑥,金针穿罢拜婵娟⑦。
铜壶漏报天将晓⑧,惆怅佳期又一年⑨。
注释
①七夕:七夕,农历七月七日,相传为牛郎渡过银河与织女为一年一度相会。这天晚上,民间陈列瓜果,穿针乞巧。《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愉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②络角:七月七日,天河纵贯南北,若数道银丝缚住天两端之形,故云络角。络,缚。典出《楚辞·招魂》:“秦篝齐缕,郑绵络些。”王逸注:“络,缚也。”角,两端。星河:银河,天河,是分离牛郎织女的。菡萏(hàn dàn)天:是荷花盛开的天气。菡萏,荷花。典出《尔雅·释草》:“荷,芙渠……其华菡萏。一作“萏菡”。
③红筵:华美的宴席。
④倾:倒。谢女:晋谢安侄女谢道蕴,颇有文采。指代才女。《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嗟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珠玑箧(qiè):放华美诗文的箱子。珠玑,喻诗文之美者,如珠玑之晶莹润泽。玑,《说文》:“珠不圆也。《字书》云:小珠也。”
⑤檀郎:古代妇女称丈夫或所喜爱男子。典出李商隐《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诗:“谢傅门庭旧末行,今朝歌管属檀郎。”姚培谦注云:“檀奴,潘岳小字,后人因号为檀郎。”褚人获《坚瓠六集》卷四:“潘安小字檀奴,故妇人呼所欢为檀郎。”《晋书·潘岳传》:“岳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锦绣:绣上花纹的锦缎,喻诗作精美。
⑥簇:是指丛聚成团,把香罗几重叠起来缝制圆顶帐子,正是丛聚成团,故称簇。窈窕:文静而美好的女子。
⑦婵娟:美好,指织女星。
⑧铜壶:古计时所用之器。《说文》:“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节。段玉裁注:“昼夜百刻,每刻为六小刻,每小刻又十分之,故昼夜六千分,每大刻六十分也。其散于十二辰,每一辰八大刻、二小刻,共得五百分也。”
⑨惆怅:失意,伤感。佳期:好时节。一作“佳人。”
译文
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到角宿和荷花,一家人家欢笑地在院子里铺置红布的筵席。
这家的女子把箧中的珠子倒空,要这家的男子写出歌咏七夕的锦绣诗篇,放到那个箧里。
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那家人家的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穿好针来拜美好的织女星。
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
创作背景
“七夕”又称 “女儿节”,是女子穿针设筵以迎织女牛郎欢会,同时向织女“乞巧”的日子,要热闹整整一晚上。诗人作七律以描绘七夕晚上的风习。
赏析
首联:“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首句是想象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到角宿和荷花。这是指天上说的。下句指人间,有一家人家欢笑地在院子里铺置红布的筵席,摆上瓜果,来穿针乞巧。次联:“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谢女檀郎在诗中泛指女子和男子。这家的女子把箧中的珠子倒空,要这家的男子写出歌咏七夕的锦绣诗篇,放到那个箧里。这里就要写七夕的诗而言。三联:“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上一句指天上,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这是制作结婚用的圆帐。牛郎织女相会,也要制作圆帐。“排窈窕”,在诗中既指安排得很好,也指安排好织女。这联下一句指人间,那家人家的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穿好针来拜美好的织女星。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古代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
这首诗的特点是用对比写法,第一句写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写人间的情状,有景物,又有欢笑,构成天上与人间相对照。颔联专写人间,不提七夕,在“锦绣篇”里暗指咏七夕。颈联又是对照写法,“香帐簇成”指天上,“金针穿罢”指人间。“铜壶漏报”二句指天上。此外,第一联写人间“欢笑”,与第四联写天上惆怅相对。一乐一悲,构成映衬。再像写谢女的空出箧子来装檀郎的锦绣篇,写人间男女在七夕的欢乐,又与牛郎织女的临别惆怅构成映衬。在这样的映衬里,就是衬出天上不如人间了。再就写天上或人间的词句来看,首句、五句、七句、八句写天上,二句、三句、四句、六句写人间,即四句写天上,四句写人间。
但这首诗题为《七夕》,应以写牛郎织女相会为主,因此使人感到作者还是看重人间,所以这样安排。作者写人间的欢乐胜过天上,在当时有这样的想法,是非常难得的。
作者简介
罗隐(833—909),唐末文学家。字昭谏,余杭(今属浙江)人,一作新登(今浙江桐庐)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唐光启中,入镇海节度使钱鏐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其诗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有诗集《甲乙集》,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6
《七夕》
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译文
一道仙鹊架起的小桥横卧在那茫茫的银河上, 听着织女的佩环丁冬,看她款款地过桥而来。我和伊人的离别是不会停息地一年复一年,怅然间抬头望去,只见到牛郎星依旧闪烁,亘古光华不变;我的哀愁啊,就渐渐不那么明显。
作者信息
徐凝,约公元八一三年、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前后在世。字不详,睦州人。唐分水柏山(今桐庐县分水镇柏山村)人。与施肩吾同里,日共吟咏。初游长安,因不愿炫耀才华,没有拜谒诸显贵,竟不成名。南归前作诗辞别侍郎韩愈:“一生所遇惟元白,天下无人重布衣。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抨击了当时只重名望,不重真才实学的社会现象。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尝于杭州开元寺观牡丹,见徐凝题牡丹诗一首,大为赞赏,邀与同饮,尽醉而归。后与颇负诗名的张祜较量诗艺,祜自愧勿如,白居易判凝优胜题牡丹诗,为白居易所赏,元稹亦为奖掖,诗名遂振于元和间。至长安,不善干谒,仅游韩愈之门,竟不成名。将归,以诗辞韩愈,有“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之句。唐元和中,举进士,官至金部侍郎。
遂归里,优悠诗酒以终。(唐诗纪事引郡阁雅谈云:“官至侍郎”,与此全不同。此依唐才子传)凝所作诗,《全唐诗》录存一卷。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7
《七夕》
宋琬
轧轧宵停织女梭,佩环髣髴欲淩波。
流黄机上经年怨,杂綵车中此夜过。
定有凤凰随玉管,愿为乌鹊到银河。
人间无限伤心别,长叹秋风奈老何。
作者简介
宋琬(1614-1673),字玉叔,号荔裳,一号无今,山东莱阳(今属山东)人。著有《安雅堂集》、《二乡亭词》。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08-28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03-16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03-17
清明原文赏析及翻译03-17
清明原文翻译及赏析03-17
远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2-19
关雎原文翻译及赏析12-19
南湖原文赏析及翻译12-19
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小至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