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安全生产演讲稿
俗话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是谁也逃脱不了的,因此,任何人都不得不和医生打交道,不得不和医院打交道。自然,医疗安全问题就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患者,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在医院得到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作为医生,也没有一个人希望自己在医疗服务中出事故;作为医院,更没有一家医院希望因医疗事故而声名扫地。
代表我们医疗机构的标志是四颗红心托起白色十字。其中白色代表病人,苍白而无力;四颗红心代表医务人员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红心围绕白十字,代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其实,这不仅仅是个标志,而是医疗机构的价值所在。某些医生之所以发生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就是因为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背离了医生“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宗旨的缘故。
医学是一种高风险行业,医务人员手中掌握的是患者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稍有不慎,就可能疏忽病情,延误治疗,以至于使患者落下终身残疾,甚至断送可贵的生命。医疗事故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在医疗服务中出现了“次品”。这些“次品”源于医务人员的“一念之差”和“一技之差”。“一念之差”差的是责任心,“一技之差”差的是技术水平。医疗事故的防范,有很多工作要做,但首先必须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提高业务水平和建立规章制度,这并非老生常谈。很多医疗事故,往往并不出在高精尖的技术上,而是出在最基本的“三基三严”,“三查七对”上。
医学虽然是高风险行业,但医院制定的每个规章制度都是用来防范风险的。在执行过程中,某些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对此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兴许当你质疑某个问题时,会得到如此的回答:“我们医院这么多年来一直就是这样的,从来也没有出过事”。这可能是某些医院和医生常说的一句话。因为“习惯了”,有的医院从来就不写病历,医生没有任何治疗记录。因为“习惯了”,危重患者没有上级医生查房,高热患者没有体温记录,一些医生对此习以为常。殊不知,习惯代替规范,常常是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的,十几年几十年都是这么做的,许多医生确实习惯了,但恰恰是这些自以为是的习惯害了人。如果医生们对待病人能耐心点、细心点、负责任点,那么一切事故不就都不会发生了吗?医疗高风险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而是要深入到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执业理念和实践中去。
既然医学是一种高风险行业,医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为了保障医疗安全,避免医疗纠纷,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然而,据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法律意识淡薄。如果医生们具备法律素质,能认真履行各种必要的手续,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的。
二、我为安全做了什么?
近年来,周边医院医疗事故多,医疗纠纷频发,群众怨声载道,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鉴于这种情况,为了确保我院的医疗安全,我院不断组织召开医疗安全会议,并经常在职工大会、科组长会议及科室早会上强调医疗安全,同时与科主任签订安全责任状,制定各项安全措施,层层管理,狠抓落实,责任到人。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加强了医疗护理质量检查,大大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增强了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对疑难、危重病人积极组织院内、院外会诊,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减少病人的转院率和死亡率。正因为各方面的措施得力,因此,多年来我院未发生较为严重的医疗差错,很好地把住了医疗安全关,赢得了群众的称誉。
三、我还将为安全做什么?
医疗事故是一把悬在医患双方头上的利剑!有一起起的医疗事故,就有一次次的惨痛教训。作为一名医生,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你的安全就是我的安全,少一分缺陷,就会多一分安全,安全是你我最终的共同追求。
医疗安全生产演讲稿 [篇2]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各位白衣天使们,
大家好,我是神经内科代表,我演讲的题目就是这次演讲比赛的主题“提高医疗质量 保障医疗安全”,这十二个字没有华丽的词藻修饰,没有高深费解的含义,却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医患关系的中心,医院管理的核心,是医院发展的根本。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2017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南京市儿童医院“徐宝宝事件”:5个月大的婴儿徐宝宝因高烧、眼眶部肿胀等症状入该院住院治疗,第二天就不治身亡。婴儿住院病情恶化时,家属几次向值班医生反映病情,由于医生打游戏、睡觉等原因,都未得到及时有效救治。而同时期,镇江发生孕妇输尿管被缝事件、湖北通城县发生“右腿骨折,左腿手术”医疗事故,讲到医疗安全,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和这些医疗纠纷、差错事故甚至是医闹-事件相提并论,可怕的医闹-事件更是逐年在增长,广州某医院因为医闹-事件大堂变成了灵堂,深圳的医务工作者因为医闹-事件带起了钢盔上班,最近在网上热议纷纷的江西上饶医闹-事件中医生被闹-事者打得双下肢残废,许多血的教训回首起来仍让人后怕、如芒在背,医疗事故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无限的痛苦和创伤,更给我们神圣的“白衣”撒上了难以抹去的污点。医疗安全是效益、是荣誉,更是健康与生命。
《医疗安全生产演讲稿》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