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工作

学困生帮扶措施总结

时间:2018-01-21 帮扶工作 我要投稿

学困生帮扶措施总结

孩子的智力相差无几,可是学习却千差万别,育龙教育专家认为,这是学生没有找到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案。

学困生帮扶措施总结

对于差生,首先要找到成绩差的原因。一些教育专家通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得出成绩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薄弱:各科平时不太注重基础梳理和巩固,对于老师的常规练习有时“无暇顾及”,或者跟不上老师的演练节奏而长期“断后”,积压太多;在面临综合性较强的期中卷时,捉襟见肘,自然很难“突围”。

二、有偏科现象:一直对单科或多科学习长期提不起兴趣,很难在平时深入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对于考试却存在侥幸心理。此次单科或几科挂起红灯,仍然缺少尝试改变的心志,这是由长期形成的学习状态决定的。

三、平时考试成绩不错,但综合性大考时总掉链子,考不出理想状态:持续偏重基础知识的被动接收而忽略综合技能演练;在侧重基础考察的阶段性考试中表现不俗,自我感觉良好,不注重知识点的横向联系,很少有考试解题技巧的形成性训练,对综合性试题考点的分布及特点把握不到位。期中考试中,面对综合性题型就很难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结果往往是要么这道题少考虑一个条件,那道题公式套错,答题不规范等,导致大题部分被扣分。

四、考试技巧和心理不成熟:考试丢分往往由于非智力因素所致,这类学生“很冤”,考试成绩出来总是唏嘘不已,怪自己没看清题目要求,或者骂自己怎么会犯那样的低级错误,却不从中总结试题的差异性和自己的判断失误,而每次他(她)都会犯。时间一长心理阴影增加,自信心再度受到影响,最终造成恶性循环甚至怯场。这类学生大多因为考试心态不好,很难做到自我调适,感知底下,临场难以生成正确的解题方法,导致丢分又丢心。

在找到原因后,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是关键。一对一个性化辅导,为学生量体裁衣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掌握良好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加倍关。优生倍受老师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们纪律好,成绩好,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因为后进生的心理往往呈“自卑封锁”的状态,当别人曲解时他们就会感到不满感到压抑,从而造成心灵扭曲。只有老师加倍关爱他们,使他觉得老师并不厌弃他,且能理解、帮助他,使他们受到鼓舞,得到心灵满足,萌发向上的动力。作为教师面对后进生,必须要加倍关爱,使师生间保持默契的情感交流,学生自然便“亲其师,信其道”了。

;扬长避短。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后进生也不例外。如果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在受创的心灵里将会留下更深的伤痕。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你信任他,赋予他更多的责任,往往是调动他的积极性的最好手段。”所谓扬长就是应及时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大力加以挖掘、表扬和鼓励,做到有的放矢,充分激发他们的自尊心、自善心。作为老师,要努力去寻找他们身上哪怕是微小的闪光点与长处,大力扬长。因为找长处的过程就是了解学生的过程,就是发掘其动力的过程,就是帮助其克服缺点的过程,从而做到“扬长避短”。

坚持不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后进不是一天形成的,因此后进生的转化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由于受年龄的局限、知识的缺乏、环境的干扰以及性格的影响,他们在思想上往往具有很大的反复性,刚才得到表扬,转身又做错事。教师必须要正视这一点,要细致分析其思想变化,坚持不懈地做细致工作。而不要认为这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或是“朽木不可雕”,而轻率下“不可救药”的结论,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采用耐心教育和说服的方法,用真诚去唤起他的良知,为差生知错而改创设“台阶”,使学生从心底里埋下对老师耐心教育感激的爱,从而,把错误的思想从其头脑里一点点挤出来。这就要求老师面对后进生必须有水滴石穿的坚韧毅力和耐心。

严格要求。“严师才能出高徒”、“没有规矩难成方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大,如果不对他们严格要求,就会产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不利后果。因此老师要注意个别诱导,实行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严格要求。老师对差生的教育必须把握契机,适当分寸,做到长善救失。

齐抓共管。由于后进生自我控制、自我意识能力较差,他们一般不可能自觉地形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因此,除了学校的教育外,还必须寻求家庭教育,学校家庭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老师可通过组织家长会,家访,电话访等多种途径,与家长一起研究,分析学生思想和学习情况,双方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内外的思想状况,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为后进生转变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这也是后进生转化方法重要途径之一。

《学困生帮扶措施总结》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