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景物描写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补充资料山中宰相陶弘景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对照课下注释解决下列问题不会的提出来共同解决。
《答谢中书》学案设计
《答谢中书书》学案
山东省寿光市文家中学桑慧丽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3、熟读课文,力争成诵。
【学习方法指导】
文言文背诵要讲究方法。组块性记忆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如:1、意义组块:按文章意义分段组块记忆的方式;2、纲要组块:应用层次内容提纲组块记忆的方式;3、关键词句组块:通过关键词句组块来掌握文章大意、纲要,又反过来根据它们去掌握词句的识记方式;
4、节缩句式组块:将句子节缩为短语组成组块识记单位的方式;此外,还有方位组块、关联词语组块等等。
【学习过程】
一、回忆美文,入新课
1、我们学过很多写景的美文,谁起来背诵你最喜欢的段落给大家听听?比一比,看谁记得多、记得准确?
可见,古往今来有高雅情怀的人能品味山川之美;而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描摹山水,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喜悦的。
2、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号,丹阳秣陵人,有著作《》。“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补充资料:“山中宰相”陶弘景――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本文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
二、抑扬顿挫,读美文
1、听录音,对于文章的题目与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2、正确顿句,字正腔圆,看谁能读出美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
3、比一比,看一看,看谁能流畅地背诵课文。
三、放飞想象,绘美景
㈠对照课下注释,解决下列问题,不会的,提出来,共同解决。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与其奇者().....
2、翻译下列句子: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㈡、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把作者描绘的画面,给同学们生动地描摹一下,看能否打动大家。
四、班门弄斧,品佳句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
景的角度(视觉、听觉、俯视、仰视、平视、动景、静景,清晨、傍晚)、景物特点等。
例句: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一仰视,一俯视,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
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形成山水相映之美。
五、走近作者,赏心情
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派一个代表起来回答,看哪一组说得准确
1、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通过写景,表达怎样的感情?
2、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些感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吗?
六、小结课文,积佳句
小结课文: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
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
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收集你喜欢的写景美文,把它工工整整写在下面: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
【反思与评价】
驸: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绘景
感慨期与谢公比肩自豪
3
27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及学案)
27短文两篇(一)(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李敏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2、重视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及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品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
预习指导:
1、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2、扫除字词障碍。
(二)课中
1、导入新课及作者简介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弄懂字音,大致把握课文的朗读节奏。
(2)全班齐读,加强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
1
3、讲学导练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明确重点词语: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夕阳欲颓:坠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2)小组讨论,理清文意
①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②作者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写这篇文章的?
③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明确:
①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与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
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
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③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
“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目标与检测(《同步导学》课堂练习部分)
4、课堂小结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三)课后
(1)配餐练习
A组练习(《同步导学》课后练习部分)
B组练习(背诵并默写本文)
C组练习(课外收集一些有关描写祖国山水的诗词)
(2)教学反思:
2
27短文两篇(一)(学案)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2、重视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及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二、讲练导学
(1)重点字词: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阳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3)作者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写这篇文章的?
(4)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三、目标检测
《同步导学》课堂练习部分
四、学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3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设计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学习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资料链接: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学情分析:学法指导:
一、情景导入,认定目标: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背诵课文。
4、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5、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2、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例:1、四时俱备:俱,全都2、晓雾将歇:歇,消散3、夕日欲颓:颓,
坠落。4、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4、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四、启发引导,精讲点拨: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五、系列训练,当堂达标:1.填空题。《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有《________》。2.默写课文。__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六、阅读链接:妙诗欣赏: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