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介绍课题、作者。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学生悟读,交流发言。教师补充)
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
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
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
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
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赞美、自豪)
六读:背读。
附(译文):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但从谢灵运后,已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够熟练背诵课文。
3、赏析景物描写,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翻译词语的意思,并能够熟练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问题预设:
1、学生对作者陶弘景的生平可能不太了解。
2、学生可能对“俱、歇、颓、沉鳞”等字的意思不是特别清楚。
3、在“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与”字的读音学生极有可能读错。知识铺垫:
1、陶弘景:字号家。著作有。
2、什么叫“书”?3、查找本文的写作背景。
操作:阅读理解——交换批改——展示答案——学生补充——引领解答教材解读: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了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遥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
操作: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2、(1)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学生齐读课文。
过渡语:我们已熟读了课文,接下来,我们将理解文意。
三、理解分析
(一)你理解本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吗?
引领:文言字词的理解一直是我们学习古文的重要内容,本文也不例外。请同学们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
重点字词:四时俱备:俱晓雾将歇:歇,消散。
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
鱼。
竞跃:争着跳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
操作:
1.阅读理解: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从文中划出重点字词,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自己组织答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互助解决各自的疑难。
3.展示答案:小组代表展示答案,其他组员补充。
4.点评引领:教师对展示的答案进行补充。
过渡语:在理解了字词意思之后,我们将来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二)你理解本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吗?
重点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操作: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
(3)多媒体显示重点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句意。
过渡语:在理解了单个句子意思之后,我们将来联句成篇,翻译全文的意思。
(三)你能流利地翻译全文的意思吗?老师要看是男生强还是女生强!明确: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埃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
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埃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操作:
(1)男女生就近分组,口头翻译课文。
(2)小组之间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小组代表展示翻译成果。
(4)教师对各组表现进行评价,并展示结果。
过渡语:我们已经理解了本文的意思,那么,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文中有没有哪些语句给我们以提示呢?
四、主旨归纳
1、作者以感慨句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吗?
引领:“实是欲界之仙都”表明了作者的一种感情倾向,是自豪、喜悦之情呢,还是凄凉、哀伤之意呢?我们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
2、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引领:任何作者写文章,都会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自己的感情倾向。你能概括出作者写本文的感情吗?
明确: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操作:
1.阅读理解: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读课文,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自己组织答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互助解决各自的疑难。
3.展示答案:小组代表展示答案,其他组员适当补充。
4.点评引领:教师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延伸或补充。
过渡语:本节课的新知识我们已经学完了,那么,大家的掌握情况如何呢?
五、课堂练习
1.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字,号,有《》。
2.“书”的意思是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操作:阅读理解——交换批改——展示答案——学生补充——引领解答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1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题目解读、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分析(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
①答:回复。
②谢中书:谢征。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2、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3、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2
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四、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2、同桌交流讨论,解决存在问题。
3、概括文章大意。
需掌握的重点词句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埃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埃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五、理清思路
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中间写景的句子: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写“晓”与“夕”。
结尾感叹总括前文的句子:
六、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根据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教师稍加点拨。)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讲解:
(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峻峭,水的明丽。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缤纷的色彩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4)第四是动静相衬之美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四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一切景语皆情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
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
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八、理顺思路
九、同学们进行背诵比赛
十、巩固练习
十一、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这是一篇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内容美的文章,读完让我们齿间留香,这是一篇深情满满的文章,读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大地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