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通款即款识器物上刻写的文字,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有个高贵的人路过时看到了它用百金交换献给朝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2-1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1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A组]
1.翻译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句子。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①。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②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奇珍也1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
注:①太常:汉之官名,主管理乐的大官。
②窾:通款,即款识,器物上刻写的文字。
(1)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工之侨把它拿回来,和油漆工商议,(求他在琴上)漆上裂纹。
(2)有个高贵的人路过时看到了它,用百金交换,献给朝廷。参考译文:工之侨得到了非常好的桐木,经过砍削做成琴。上弦一弹奏,发出金钟般的声响和玉磬般的共鸣声。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献给太常乐官。(太常)叫全国知名的乐工鉴定它,(乐工)说:“不是古琴。”(于是就)退还给他。工之侨把它拿回来,和油漆工商
议,(求他在琴上)漆上裂纹。又求能刻写篆字的技工,刻上古代的篆字。装在木匣里,给它埋上土。过了一年,把它抱到市上去(卖)。有个高贵的人路过时看到了它,用百金买去,献给朝廷。乐官们互相传看,都说:“(这是)人间稀有珍品。”工之侨听说后,感叹地说:“太可悲啦,这个世道!难道只是(对于)一张琴吗?”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须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节选自《孟子·尽心上》)
(1)将上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须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2)①所以见过大海的人就很难被一般的水所吸引,在圣人门下受过教育的人,就很难被一般言论所打动。②流水这个东西,它不填满地面的坑坎是不会前进的;君子(如果)立志于大道,不积累一定成就
就难以通达。
参考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见过大海的人就很难被一般的水所吸引,在圣人门下受过教育的人,就很难被一般言论所打动。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都有耀眼的光辉,凡是能容纳光线的小缝隙都能照到。流水这个东西,它不填满地面的坑坎是不会前进的;君子(如果)立志于大道,不积累一定成就就难以通达。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伸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管仲执掌国政担任齐国的相国以后,(他)凭借着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国家富足,使军队强盛,(办事能够)与老百姓同好恶。
(2)老百姓所要求的,(管仲)就顺应民心给予他们;老百姓所反对的,(管仲)就顺应民心废除它。
(3)齐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而管仲却趁机规劝齐桓公履行条约从而使天下人都相信齐国,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
参考译文:管仲执掌国政担任齐国的相国以后,(他)凭借着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国家富足,使军队强盛,(办事能够)与老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储备充实了,老百姓才能懂得礼仪节操,衣食丰足了,老百姓才能懂得荣誉和耻辱,君主如能遵守法度,六亲便会和睦团结。礼、义、廉、耻这四大纲纪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头一样,让(它)顺应民心。”所以管仲所论述的道理很浅显,但容易实行。老百姓所要求的,(管仲)就顺应民心给予他们;老百姓所反对的,(管仲)就顺应民心废除它。
管仲处理国家的政事,善于利用祸事而变为好事,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因少姬之事而发怒,才南下袭击蔡国的,而管仲却趁机去攻打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齐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
戎的,而管仲却趁机责令燕国恢复召公时的政令。齐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而管仲却趁机规劝齐桓公履行条约从而使天下人都相信齐国,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
4.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完成文后题目。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1)用“/”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断句。
(2)请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先后心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2)①你教我驾驭车马,没有把本领全教完啊?
②而您不管是领先还是落后,您的心思都在我这里,您还有什么心思去调整马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了。
参考译文:赵襄王向善于驾驭车马的王子期学习,学习不久之后就与王子期进行比赛,赵襄王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赵襄王说:
“你教我驾驭车马,没有把本领全教完啊?”王子期回答说:“本领全都教给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当。但凡驾驭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现在国君在落后时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时又怕我赶上。其实驾车比赛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后面。而您不管是领先还是落后,您的心思都在我这里,您还有什么心思去调整马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了。”
5.给下列文言短文断句。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论语·季氏第十六》)
【解析】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答案】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6.给下列文言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餐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答案】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参考译文:中山国君宴请国都里的士人,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其中。由于羊羹没有分给自己,司马子期一生气便跑到楚国去了,还劝楚王攻打中山。楚攻中山时中山君逃亡,有两个人提着武器跟在他身后。中山君回头对这两个人说:“你们是干什么的?”两人回答说:“我们的父亲有一次饿得快要死了,您赏一壶熟食给他吃。他临死时说:‘中山君有了危难,你们一定要为他而死。’所以特来为您效命。”中山君仰天长叹,说:“施与不在多少,在于正当人家困难的时候;仇怨不在深浅,在于是否伤了人家的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亡国,因为一壶熟食得到了两个勇士。”
7.给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甘茂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二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答案】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参考译文:“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织布。又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就连曾参这样贤德的人,他的母亲都对他产生了疑惑和不信
任。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参的母亲相信曾参,非议我的将不止二三人,我担心大王恐怕会因为我的原因而扔掉梭子啊1武王坚定地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1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
8.给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1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1
【答案】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
参考译文:赵襄子喝酒,五天五夜没停止,对侍从说:“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呀!我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却一点也不疲劳。”优莫说:“您应该努力呀!还差两天就跟纣王一样。纣王喝酒取乐达七天七夜,现在您已经持续五天了。”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也要灭亡了吧?”优莫说:“不会灭亡。”襄子说:“(我)与商纣王还差两天,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优莫说:“夏桀王和商纣王的灭亡,是因为他们分别遇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现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纣王。夏桀王和商纣王同时在世,怎么能互相使对方灭亡呢?但是也危险了。”
9.给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君曰:“善。”
【答案】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
参考译文: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加高城墙,(因为会引起齐王猜疑)不少门客去谏阻他。田婴于是吩咐传达人员:“不要为劝谏的门客通报。”有个门客请求谒见田婴,他保证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走,多一个字,我愿意领受烹杀之刑。”田婴于是接见他。客人快步走到他跟前,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田婴赶忙问:“客人请留下来1客人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1田婴说:“没有这回事,再说下去。”客人这才回答道:“你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鱼网钓钩对它无能为力,但一旦因为得意忘形离开了水域,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以此相比,齐国也就如同殿下的‘水’,如果你永远拥有齐国,要了薛地有什么用呢?而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又有什么作用昵?”田婴称赞说:“对。”于是停止了加高城墙的事。
[B组]
1.(2016·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联系前后文,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则”、“也”等,必要时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
【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2.(2016·湖北卷)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_修_常_人_近_事_少_工_射_入_山_泽_每_猎_大_获_为_后_将_军_钟_毓_长_史_毓_与__参_佐_射_戏_舒_常_为_坐__画_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要揣摩句意,找出动词及施事者。“不”是副词,那么“修”就是动词,“修”是“学习”的意思,要带宾语,因此“常人近事”后要断开。“工”有擅长的意思,后面要有宾语,因此到“射”要断开。“入”的宾语只能是“山泽”,故此处要断开。“大获”是“猎”的结果,因此在“大获”后要断开。“为”是动词,“后将军钟毓长史”是其宾语,此处应断开。“与”是介词,“参佐射戏”是其宾语,故“射戏”后断开。最后在“画筹”处断开。
【答案】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参考译文: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学习平常人当前的事。
年少的时候就擅长射箭,进入山林沼泽中,每次打猎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做了后大将军钟毓的长史,钟毓与参佐们射戏。魏舒替他们画筹计数。后来遇到参与射戏的人数不足,就让魏舒来充数,魏舒投射没有不中的,再加上他举止娴雅,几乎能把射戏的妙处都显现出来。
(2016·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7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
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
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
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
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荆.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
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腾跃做官碰到
【解析】A项“苦”应为“苦于”“为所苦”;B项“纵”应为“放开”;D项“抵”应为“到”;C项“官”名词作动词,“做官”正确。
【答案】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智能亦自可韬其.A.语其妻曰.武力雄一时也非徒以.B.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杖毙,弃诸野令捕之.C.,病果瘳妻泣而从之.尽遂违众一战,歼贼且.D.死,汝亦饿死耳吾病且.
【解析】A项均为代词“他的”;B项分别为介词,“凭借”/连词,相当于“而”;C项代词,他、他的建议;D项副词,“几近”、“将要”。
【答案】B
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
C.②④⑤B.②③⑤D.②④⑥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④改行投军不能表现足智多谋,故排除C、D;⑥鬻妻得钱买药是无奈之举,更与足智多谋无关,排除A,故选B。
【答案】B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们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他让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解析】D项“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属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
【答案】D
7.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
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这段话的大意是:罗提督做了游击将军,就派人寻找他的妻子。用重金赎回,两人像当初一样重成夫妻,报答她卖身救夫的恩义。这件事不值得效法,但跟那些能共度艰苦,得富贵就厌弃结发妻子的人比,品德好坏的区别,大概差别很大吧。天生的豪杰,光明磊落,怎能用道学家的准则去约束他?文言文断句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断句。
(2)①句中“募”意为“招募”,“匿”意为“躲藏”,“持”为“拿”。②句中“历”意为“详细地”,“叙”意为“写”,“洵”意为“确实、真的”,另外②句是判断句。
【答案】(1)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2)①罗提督招募了一些擅长泅水的人,(让他们)手持锋利的锯藏在上游的水中。
②并请文人详细地写下(他做贼)的事,真是一个奇男子埃
参考译文:东乡罗提督的战功,在《圣武记》里有详细记载。他
真的有智慧才能,不只是凭借武力称雄一时。他曾经率兵进入南山,搜索残余的贼人。当地村民饱受猴群偷吃庄稼之苦,每天早晨一定要开枪放炮吓唬猴子。罗提督问明原因,让人捉来一只猴子,剃去它的毛,在它的脸上画成大眼睛等一些丑陋怪异的模样。第二天早晨等猴群来了,放它离开,群猴都受惊逃跑。后来猴群没有再来。
曾任夔州游击将军,夔关靠着大峡谷,峡中水流很急,一泻千里,私贩食盐的人到这里总是敲响铜锣大声喊叫,闯越夔关而过,船上都装备有火炮,两边系着像弯弓一样的粗大的竹竿,其他的船如果追上来,就砍断绳子放下大竹竿,后面追的船一定会被撞翻,没有人敢触犯他们。罗提督招募了一些擅长泅水的人,拿着锋利的锯子藏在上游的水中,等盐贩子的船经过,就附着在船上,锯船的舵,船到夔关正好锯断,船不能航行,触在石岸上撞破,把盐贩全都抓获。
罗提督小时候是一名无赖,多次偷盗,官府逮捕他用杖刑将他打死,扔到野外。半夜他苏醒过来,爬到一个老妇人家,老人救济了他。于是他改变品行,投靠军队,他十分勇猛,在同伴中出类拔萃。适逢赵金龙作乱,罗提督接受命令,与总督卢坤去平定。叛贼已经疲倦不堪,就要被捉拿祝这时宣宗让皇室禧恩尚书来督军,还没有到,众人商议要等禧恩到来,罗提督说:“包围得久了,军队疲惫,叛贼一定会逃跑的。”于是就违背众人的意愿出战,几乎把叛贼完全歼灭。
罗提督每次对人说自己以前做过盗贼的事,没有一点避讳,并请文人详细地写下那些事情,实在是一个奇异的人。改变品行后,才娶了妻子,忽然得了怪病,用多种方法治疗都没有效果。一个道人经过他的家门说:“有药方能治病,只是需要三万钱才能配药。”罗提督想着家里贫穷,哪里有三万钱,就对妻子说:“我得病快要死了,你也会饿死的。如果卖了你,得到钱买药,两个人就都能活了。”妻子
哭着听从了他的建议,病果然痊愈了。
罗提督做了游击将军,就派人寻找他的妻子,用重金赎回,两人像当初一样重成夫妻,报答她卖身救夫的恩义。这件事不值得效法,但跟那些能共度艰苦,得了富贵就厌弃结发妻子的人比,品德好坏的区别,大概差别很大吧。天生的豪杰,光明磊落,怎能用道学家的准则去衡量他呢?
2016年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专题26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练习
2016年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专题26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练
习[分点训练]
1.翻译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1)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
②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2)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奇珍也1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
[注]①太常:汉之官名,主管理乐的大官。
②窾:通款,即款识,器物上刻写的文字。
(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工之侨把它拿回来,和油漆工商议,(求他在琴上)漆上裂纹。
(2)有个高贵的人路过时看到了它,用百金交换,献给朝廷。
【参考译文】
工之侨得到了非常好的桐木,经过砍削作成琴。上弦一弹奏,发出金钟般的声响和玉磬般的共鸣声。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献给太常乐官。(太常)叫全国知名的乐工鉴定它,(乐工)说:“不是古琴。”(于是就)退还给他。工之侨把它拿回来,和油漆工商议,(求他在琴上)漆上裂纹。又求能刻写篆字的技工,刻上古代的篆字。装在木匣里,给它埋上土。过了一年,把它抱到市上去(卖)。有个高贵的人路过时看到了它,用百金买去,献给朝廷。乐官们互相传看,都说:“(这是)人间稀有珍品。”工之侨听说后,感叹地说:“太可悲啦,这个世道!难道只是(对于)一张琴吗?”
2.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阙敌,使摩有余,何如?”王曰:“不可1太公出,召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召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1召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1)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听说谁如果喜欢一个人,那么他连那个人屋上的乌鸦都喜欢。
(2)有罪的人杀掉,无罪的人释放,怎么样?
【参考译文】
1
周武王消灭了殷朝之后,召来姜太公问他说:“将如何处臵殷纣王的战士、百姓?”姜太公回答说:“我听说谁如果喜欢一个人,那么连那个人屋上的乌鸦都喜欢;如果憎恨一个人,连那人的墙壁角落都恨到。全部杀掉我们的敌人,让他们统统死光,怎么样?”周武王说:“不可以1姜太公退出,召公入内,武王问他:“该如何处臵殷纣王的战士、百姓?”召公回答说:“有罪的杀掉,无罪的释放,怎么样?”武王说:“不可以1召公退出,周公入内,武王问他:“该如何处臵殷纣王的战士、百姓?”周公说:“让他们各人回各人的家,各种各的田,从前现在没有什么变化,亲近那些有道德的人,别人有错,全是纣王的责任”
3.翻译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句子。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之,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1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1
(1)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想拿出一点赋税到灵山祭山神,可以吗?
(2)不这样,我想祭河神,可以吗?
【参考译文】
齐国大旱,早已错过了下雨的季节,景公召集大臣们询问:“天好久没下雨了,老百姓将要挨饿。我派人占卜,巫师说雨神在高高的山上,淼淼的水中。我想拿出一点赋税到灵山祭山神,可以吗?”大臣们没有回答。晏子进言说:“不可以。祭山神没有好处。灵山本来就以石头为身体,以草木为毛发,天久旱不雨,它的毛发也将发焦,身体也会燥热,难道它不想要雨吗?祭祀它有什么益处1齐景公说:“不这样,我想祭河神,可以吗?”晏子回答说:“不可以。河神以水为国家,以鱼鳖为百姓,天久旱不雨,水位下降,许多大江大河都将枯竭,它的家园将要消逝,百姓也将死去,难道它不想要雨吗?祭河神有什么好处呢1
4.阅读下面文字,翻译画线的句子。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
(2)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参考译文】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庄王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2
5.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地名)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①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至鲁司寇。②万乘难以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吕氏春秋》)
(1)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乘难以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没有采纳却赏赐我廪丘这块地方,他太不了解我了。
(2)国君在品行上也难以与他相比,三王的辅臣也不比他显耀,因为孔子取舍不随便埃
【参考译文】
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送他廪丘这块地方作为供养之地,孔子推辞不接受,回来对弟子说:“我听说品德高尚的人应当立功后才受赏。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没有采纳却赏赐我廪丘这块地方,他太不了解我了。”(孔子)让弟子赶快驾车,辞别后离开了(齐国)。孔子出身平民,官做到了鲁国司寇,国君在品行上也难以与他相比,三王的辅臣也不比他显耀,因为孔子取舍不随便埃
6.把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林回弃璧
②③④假人之亡也,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
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
⑤⑥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
⑦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
(《庄子·山木》)
[注]①林回:人名。假国的贤人。璧:古玉器名,平圆形,正中有孔。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也可作装饰品,价值贵重。②假:国名。亡:逃亡。假国遭晋国所灭,老百姓逃亡。③赤子:初生的婴儿。④布:财帛、货币。⑤利合:指与财利相结合。⑥天属:以天然骨肉相连属。⑦迫:逼近、碰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凡是因为财帛货利相结合在一起的,碰上患难就会相互抛弃;凡因为骨肉情义相连系的,碰上患难却会相互救援。相互救援和相互抛弃,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啊!
【参考译文】
假国被晋国消灭,人们逃难,有一个叫林回的贤士,丢掉了价值千金的宝玉,却背着自己的婴儿逃跑。有人问他道:“你是为了钱财吗?婴儿并不值钱;你是怕受拖累吗?携带婴儿逃难麻烦多着哩;你丢掉了价值千金的宝玉,偏偏要背着一个不值钱的婴儿逃跑,这是为什么呢?”
林回回答道:“那块宝玉只不过因为值钱才和我有关联,这孩子却是我的至亲骨肉,他和我是天然地关联在一起啊1
凡是因为财帛货币相结合在一起的,碰上患难就会相互抛弃;凡因为骨肉情义相连系的,碰上患难却会相互救援。相互救援和相互抛弃,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啊!
7.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_观_于_海_者_难_为_水_游_于_圣_人_之_门_者_难_为_言观水有术必须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_水_之_为_物_也_不_盈_科_不________
(节选自《孟子·尽心上》)
(1)将上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须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2)见“译文”。
【参考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见过大海的人就很难被一般的水所吸引,在圣人门下受过教育的人,就很难被一般言论所打动。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都有耀眼的光辉,凡是能容纳光线的小缝隙都能照到。流水这个东西,它不填满地面的坑坎是不会前进的;君子(如果)立志于大道,不积累一定成就就难以通达。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①,其视颠颠②。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庄子·马蹄》)
[注释]①填填:稳重的样子。②颠颠:专一的样子。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本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社会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黎民百姓有他们固有不变的天性,织布而后穿衣,耕种而后吃饭,这就是人类共有的德行(本能)。②人人都蠢笨(无智慧),人类的天性也就不会丧失;人人都无私欲,这就叫做“素”和“朴”。
(2)人人平等,没有等级;人与自然和平相处;无知无欲。
9.按要求翻译句子并用“/”为下面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自_古_执_笔_为_文_者_何_可_胜_言_然_至_于_宏_丽_精_华_不_过_数_十_篇_耳_但_使_不_失_体_裁_辞_意_可_观_便_称_才_士_要_须_动_俗_盖_世_亦_俟_河_之_清_耳。
(1)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古执笔为文者何可胜言然至于宏丽精华不过数十篇耳但使不失体裁辞意可观便称才士要须动俗盖世亦俟河之清耳。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和文言断句能力。断句的时候,首先凭语感先断开,
逐渐缩小范围,借助语法再断开。
[答案](1)千万不要以己心为师(或“自以为是”),被旁人取笑。(2)自古执笔为文者/何为胜言/然至于宏丽精华(/)不过数十篇耳/但使不失体裁/辞意可观/便称才士/要须动俗盖世/亦俟河之清耳。
【参考译文】
写作文章,写成后应先和亲友商量,得到他们的评判,觉得能公布于世,然后才可出手,切不可自以为是,见笑于人。古来执笔作文者,多不胜数,然而宏丽精美的好文章才只有数十篇。文人之作,只要体裁没有毛病,词意能看得明白,就可以了,其作者便称得上是才士,至于要求作品达到惊世骇俗的完美,就如同企盼黄河之水变清一样,是很难实现的。
10.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①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选自《孔子家语》)
[注]①括:箭的末端。
(1)用斜线“/”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
(2)①南山上的竹子,用不着火烤(或“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用它(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做的盔甲)。(“柔”、“斩”、“达”、“犀革”)
②(假如把竹子)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还把它磨得尖尖的,难道它(或“那样”)射入得不是更深吗?
或译大意:把箭的末端插上羽毛,把箭头磨得尖尖的,难道它(或“那样”)射入得不是更深吗?(扣“羽”、“镞”、“砺”及反问句式)
【参考译文】
子路去见孔子,孔子说:“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我爱好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我只是说,凭你(现在)所具有的才能,假如加上勤学好问,难道(谁)能赶得上你吗?”子路说:“南山上的竹子,用不着火烤(或“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用它(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做的盔甲)。由此看来,要什么学问?”孔子说:“(假如把竹子)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还把它磨得尖尖的,难道它(或“那样”)射入得不是更深吗?”子路(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拜了又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教育。”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音初》)
[答案]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干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
【参考译文】
大凡音乐,产生于人的内心。内心有了感受就会表现为音乐,音乐产生于外部又感染内心的情感,所以听到他们的乐声就能知道他们的风俗,考察他们的风俗就能知道他们的志趣,
观察他们的志趣就能知道他们的德行。昌盛和衰落、贤能和不才、君子和小人都表现在音乐上,无法隐藏,所以说音乐作为观察(社会和人)的凭借具有重大作用。
原文标点: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
12.用斜线(/)给下面画线部分的文言文断句。听__言__不__可__不__察__不__察__则__善__不__善__不__分__善__不__善__不__分____________之__道__废__绝。世主多盛其欢乐,大其钟鼓,侈其台榭苑囿,以夺人财;轻用民死,以行其忿。攻无罪之国以索地,诛不辜之民以求利,而欲宗庙之安也,社稷之不危也,不亦难乎?
《吕氏春秋·听言》
[答案]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三代分善不善/故王/今天下弥衰/圣王之道废绝。
13.用“/”给下列文字断句。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女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选自《韩诗外传》)
[答案]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女/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14.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史记·刺客列传》)
[答案]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参考译文】
(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人刺杀韩国宰相,不知道凶手是谁,都城人都不知道他的姓名,(韩相)已经把聂政的尸体暴露街头并且悬赏千金(追查凶手及其同党),于是哭着说:“大概是我的弟弟吧?唉,严仲子(聂政好友)一定知道我的弟弟1聂荣立刻动身,前往韩国,来到集市上,一看死者果然是自己的弟弟聂政。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重点难点梳理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综合性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检查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这类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而,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较好方式。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人选择文言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为此,考生必须将上述两大类八个方面列为复习重点,并加以重点强化和灵活把握。
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进行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④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帮助理解。
金题透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2016年高考江苏卷)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1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1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1及薨,赐谥曰忠侯。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1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2)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比”,近来。(《祭十二郎文》)“敕”,告诫;“何意”,为什么;“悖乱”,背离、错乱。(3)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就”,靠拢;“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并”,合并。
【答案】(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3)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二、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16年高考全国卷I)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意“日”为名词作状语和“哺”、“莫”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君之”的“君”和“兄之”的“兄”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⑴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⑵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三、把第I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16年高考全国卷II)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第(1)句注意“从”、“自”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赖”、“斯”等词的落实。
【答案】(1)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具有坚强的意志。(2)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难点攻略
一、文言文断句的四大方法
1.据顶真,进行断句。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确定句读。
2.据名词(或代词),进行断句。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2
3.据虚词,进行断句。“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4.据对话,进行断句。对话、引语是古文断句的又一重要依据。对话、引语常用“曰”、“谓”、“云”、“语”、“道”、“白”、“对”、“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二、文言文翻译的四大步骤
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抓住基本分。
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
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
“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替”,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猜”,指文言句中多义实词、带修辞的句子,要根据上下文灵活猜测处理。
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邡。邡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邡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龋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而益治兵治:治理
B.数顾大臣问治道顾:召集
C.以谓平定僭乱僭:超越本分
D.世宗临其丧临:面临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而多材智”的一组是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②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③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④⑥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并被派征伐江淮,回来后,被提拔为户部侍郎。
C.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哲学、音律、历法,还善于搞城市建设,他规划京师规制,将开封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D.王朴视察汴河口,返回时到原来的丞相李谷家拜访,发病,倒在座位上,回家后就逝世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5分)译文:
(2)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5分)
译文:
【参考译文】
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年轻时考中进士。担任校书郎,依附于汉枢密使杨邠。杨邠和王章、史弘肇等人不和,王朴见后汉建立的时间较短。后汉隐帝(刘承佑)年少软弱,任用小人,而杨邠作为大臣,和将相的是关系不和睦,料知他一定会作乱,于是离开扬邠回到家乡。
周世宗(柴荣)镇守澶州时,王朴担任节度掌书记,周世宗即位,.王朴又改任比部郎中。周世宗刚即位,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多次看望大臣询问治国因之道,选拔文士徐台符等二十人,让他们写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王朴就在被选的行列中。而当时的文士都不建议皇帝急于用兵。认为平定叛乱,应该先修德,收买民心。只有王朴认为江淮地区可以首先平定。周世宗从前就了解王朴,看到他高妙的论述后,更加认为他有奇才。召来他一同商讨天下太事,都合自己的想法,于是决心采用他的建议。显德(周世宗年号)三年,征讨淮河地区,任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回师后,加封他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又升枢密使。
周世宗时期,对外征讨,对内修订法度。王扑聪明,才智很高,不只当世政务。就是阴阳律历巧等方面,也没有不精通的。王朴性格刚直果断,又被周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超过他;周世宗讨伐淮河地区,王朴留守京师,增广新城,开通道路,京城更加庄严宏伟。现在京师的情况,大多是他规划的。他制定的音乐,至今还采用着,无法更改。他上奏的用兵方略,也不是只能用在一时的策略。他说的各国灭亡的次序:“淮南可以最先平定,并州是一定要消灭的敌人,在最后灭亡。”后来宋朝兴起,平定天下,只有并州最后臣服。都像王朴说的一样。
显德六年春天,周世宗派王朴巡视汴河口,建造斗门,回京.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抬回去后就死了,时年五十四岁。周世宗亲临了他的丧礼凭吊,用玉馘敲门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追赠王朴为侍中。
5.D(应为“凭吊”)
6.B(③说的是世宗,与王朴无关;⑤世宗悲痛,说明两人关系密切。不能作为王朴明敏才智的证明;⑥是说人们对王朴性格刚毅果断的反映。与王朴明敏才智无关)
7.B(张冠李戴。征伐江淮的是世宗。王朴当时做东京副留守,留守京师)
8.(1)周世宗从前就了解王朴,看到他高妙的论述后,更加认为他有奇才,召来他一同商讨天下大事,都符合自己的想法,于是决心采用他的建议。(“雅”“伟”“益”各l分,句子大意2分,共5分)(2)王朴性格刚毅果断,又被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能超过他。(“见信于”翻译出被动句特点1分,“难”“莫”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共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