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衔接训练题答案

句子衔接训练题答案 | 楼主 | 2017-07-07 23:38:57 共有3个回复
  1. 1句子衔接训练题答案
  2. 2初中语文句子衔接专题训练80题答案详解
  3. 3句子衔接与排序练习专题答案

初中语文句子衔接专题训练题答案详解,句子衔接题的另一种解题方法是根据语脉判定选项,本段话是说陶渊明的前后两句话怎么样了,句子衔接题的又一解题方法是根据题干的叙述角度判定选项。

句子衔接训练题答案2017-07-07 23:38:33 | #1楼回目录

初中语文句子衔接专题训练80题答案详解

1.句子接续题的解题方法之一,就是根据陈述对象的一致性原则制定选项。在一句话里,其陈述对象应保持一致,本句的陈述对象是杨宁。A、D项陈述对象换成了"公安人员",C项后半句"终于把他找到"的陈述对象也是"公安人员",只有B项和原文保持了一致,故选B。

2.句子衔接题的解题方法之一,是根据落脚点和后语境的衔接关系来判定选项。本句话的后语境是"但最终促进了社会进步",说明它前面句子的落脚点必是不好的东西,如是好的东西,就应该用承接连词。A项落在"造成"上,B项落在"竞争"上,D项落在"兴衰"上,"衰败但最终促进了社会进步"可以,"兴盛但最终…"就不行了。只有C项落在"破产"上,和后语境的转折关系衔接,故选C。

3.句子衔接题的另一种解题方法是根据语脉判定选项。本句话的前语境是"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B、C项改为"燕京啤酒和青岛啤酒",改变了语脉,可排除,剩下A、D。D项只说"青岛啤酒"一家,不合语脉,只有A项和前语境的语脉相吻合,故选A。

4.句子衔接题的又一解题方法是根据事物的事理逻辑判定选项。本段话是说陶渊明的"前后两句话"怎么样了。按事理逻辑,先"紧紧相连",再"互相阐明",再"意思清楚",故选C。这种题完全可以不读题干,只看四个选项,把四个选项一比较就可找出正确项,你不妨试试看。

5.句子衔接题还可根据关联词语判定选项。就本题来说,从题干的关联词"就是……也……",可知空缺处和后语境是递进关系,应为"不仅……就是……也……",排除D,"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关联词在后,前后分句主语相同(我不但信任他,也信任你)。本句前后主语不同,选C。

6.句子衔接题的又一解题方法是看题干和选项的意境是否吻合。就本题来看,其景物"残破的石碑,模糊的字迹,一片寂静",其意"荒凉、败落",A项美丽壮观,和题干意境不符,可排除;C项壮观伟岸,和题干意境明显不符,况且江对岸石碑上的字迹是否模糊也不可能看到,又可排除;D项是一幅美妙的山水画,不合题意,亦可排除;只有B项"天气阴冷,藤萝萎落,崖壁瘦削",意境"荒凉、萧索"和规定情境吻合,故选B。

7.判断句子衔接题又一解题方法是根据选项的异点判定。纵向看选项求同存异,本题四个选项异在介词上,A、B、D三项分别为"从、由、在",三个都是一般介词,没本质区别,C项"让"为使令词,这段话的陈述对象为"乘务组",是乘务组"让"每节车

厢如何,所以选C。

8.句子衔接题的又一解题方法是根据题干的叙述角度判定选项。本题其关键词语"逊、输"的叙述角度是"不足",如把题干改为"雪本胜梅三分白,梅却赢雪一段香",则从"长处"叙述,可选D;如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可选C。"逊、输"--强调尺有所短,"胜、赢"--突出寸有所长。"各有千秋"、"各有短长",既不突出"短",也不强调"长",与文意不符,可排除B、C。只有A"各有缺憾"和"逊"、"输"的叙述角度相一致,故选A。

9.句子衔接的又一解题方法是根据语意判断。拿到题后,首先认定这段话在说什么,抓住语意来判定选项。本段说"借鉴","鉴"意为"铜镜","借鉴"也叫借镜,可选C。但文中说"对照着读","深知让皇上接受意见实属不易",因此本题应选A。选项一定和表意吻合。

10.解句子衔接题还应考虑背景因素的客观表意。本题题干的背景因素是中美联合公报上美国的认识,它的这一认识是中、美、台三方共识,美国是政治上对立双方的"中介",这一共识必为双方所接受,A项"一个省",只是中方的一厢情愿,C、D项亦然,三方共识只能是B。答题应从题干限定的语境找答案,不能凭主观想象代替语境中的客观表意,故本题选B。

11.这是1997年高考题,本题应根据陈述对象的一致性原则判定选项。本段陈述对象为"南天门",A、C项换成了"元代石刻",D项后半句换成了"石刻对联",只有B项一致,故选B。

12.本题应根据落脚点和后语境的衔接关系判定选项。从前后语境来看,空缺处和前后语境

的意思是相反的内容,后语境的落脚点是"冷雨",它前边的落脚点必为"暖风",选A。B项"乌云刚布满天空"和"又来了"不衔接。C项"大雁"和"冷雨"不是相对相反的关系。D项"令人生寒的积雪还依稀可见"和前后语境不是相对相反的关系。

13.本题应根据语脉判定选项。本句前语境的语脉为"中央常备军和地方武装",下面接这一语脉应选说"中央常备军"如何,A、B、C三项都改变了陈述对象,只有D项"中央常备军"的语脉相吻合,故选D。

14.这是1998年高考题,本题应根据事理逻辑判定选项。从事理逻辑说,先传达国务院的指示和后购置设备,这两条没做,造成环保工作没人管,由于没人管,才使污

染越来越严重,故选C。

前面说过,这种题不读题干只看选项也能选出正确答案,本题就能做到,你不妨试试。

15.首先本段用比喻句(晶莹的宝石),排除D;其次从后语境"值得取的(宝石),无足取的(只能是瓦砾、砂砾)",排除A;"不但……还"不通,应改为"不但……也……",排除C,选B。当试题出现关联词语时,应考虑关联词语用得对不对,对应得对不对。

16.本题应考虑选项和题干的意境是否吻合。本段景物为深秋,意境萧瑟、凄清,抒发的是身处异邦者的乡愁,首先排除D,"叶子枯黄,黄花在凉劲的秋风中抖颤"是深秋,D项为夏末秋初;再排除B,"秋色浓"不能是"枯黄"、"抖颤",这话带激情的赞美,和题干意境大相径庭。且诗言歌咏见景生情,作者写景时不会先说出异国来,先说普遍意义的悲秋、乡愁,再进一步说特殊--"况且身在异国",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普遍),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特殊)"。

A、C项比较,A项"天气清凉","天气"外延大,适宜做领起句;C项"秋风凄冷"和后头"凉劲的秋风"重复。A项先说天气如何,再说秋风如何,和题干意境完全吻合,故选A。

17.本题应抓住选项的异点判定答案。四个选项首先异在四个介词上,A、B、C三项中的"在"、"由"、"于"都是一般介词,没本质区别,D项"让"为使令词;然后看题干表现的是广播通讯社和本刊的关系,"并且"紧承"让",通讯社"让"连载并且"让"及时送到……,使令词"让"体现了施事者和受事者的关系,故选D。

18.本题应看选项和题干的叙述角度是否一致。这段话的叙述角度是说某一点欠缺对整体的影响,只要一个因素(一块木板)欠缺,就影响整体成绩(盛水量只能到最短),其余木板有多长也无效。A、C项讲"突出",不合语意;D项"几个因素",不合语意。只有B项讲"如果一个因素欠缺"将会影响"整体成绩",和题干的叙述角度完全一致,故选B。

19.本题主要根据题干的表意判断选项。本题干说的是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所占比例大小的问题。A项错在"代替",非语言行为占比例多大,也不可能代替语言。C项题干没"得体、和谐、自然"的问题,骂人不得体,但不影响信息传达。D项错在"相辅相成",各占50%也是相辅相成。本题问公式显示什么--它显示的是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所占比例的大小,只有B项符合题干的表意,故选B。

20.本题需要考虑背景因素的客观表意。第一段的背景因素是美国作家,必"中国"何人领呐喊,排除A、D;"已经"作古是对上联的"尚未"成书的,排除B。第二段"同甘共苦军心暖"可以,但和下联失去联系;"身先士卒"和"威震沙场"都是讲作战,和下联吻合,故选C。

21.本题根据陈述对象的一致性原则判定选项。本句陈述对象是"战争",A、D项换成了"写战争",C项"战争是材料"不通,只有B项和题干的陈述对象保持一致,故选B。

22.本题应根据落脚点和后语境的关系判定选项。本题的后语境在说"餐馆",前面的落脚点必落在"中国餐馆"上,A、D项把落脚点落在"商业区"上,C项落在了"开设"上,只有B项正确。

23.本题可根据语脉判定选项。从前后语境的语脉看,先讲脑髓的发展,后讲感觉器官,由此决定选项先讲语言的发展带来听觉器官如何,排除B、D,剩下A、C;后语境的语脉先讲"发展",后讲"完善",这也是逻辑问题,发展带来完善化,排除C,选A。不可忽视语脉,

拿到题先看一下有无语脉可寻。许多题抓住语脉便迎刃而解。

24.本题是事理逻辑问题。首先承上"普遍出现冬梢抽生现象"说"如不控制"会带来严重后果,排除C、D,剩下A、B;从事理逻辑说"冬来梢"是"春无花,夏无果"的原因,其语脉必为"冬来梢,春无花,夏无果",排除A,选B。

25.先看A、D项的两个指示代词"这","这"只能承前指代,前头并没说作品的事,"这"没了着落,排除A、D;B项关联词位置不对(关联词在主语前,前后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在主词后,前后分句主语相同),B项前后分句说的是同一主语,应为"这些作品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排除B,选C。

26.A项"兴致勃勃地游览"和前边"愉快地游览"重复。C项"走马观花地看了个大概"和"愉快地游览了久负盛名的"不吻合。D项"淋成了落汤鸡"和"愉快地"感情色彩不一致。只有B项"倒给大家增添了一番在雨中游览的情趣"和题干"愉快地游览"意境相吻合,故选B。

27.本题应抓住选项的异点判定选项。纵观四个选项,只有C项有一个"与"字,其余三项的陈述对象都是"婆子丫环";再看题干前一分句是"贾母"如何,后半分句是"贾珍骑马,率领众家董…"和选项之间是"主奴关系",一个"与"字恰为主"与"奴坐。C项既符合主奴关系,又保持了句间的连贯性,故选C。

28.不管前头说得多复杂,关键在于前语境的落脚点和选项的衔接关系,前语境"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和这一落脚点对应的只能是"一条明亮的小溪",故选B。

29.这是2000年春季高考题,根据陈述对象保持一致的原则,本题的陈述对象为"公安干警",A、C项把它换成了"犯罪嫌疑人",可排除;B项后半句把陈述对象换成了"全部赃物和赃款",亦可排除。只有D项前后两句话的陈述对象都是"公安干警",故选D。

30.本题是事理逻辑问题。首先"大锅水"造成对"现有水资源"的浪费,A、C项讲的是"地下水"的开发问题,造成不合逻辑,可排除;按事理逻辑,应先讲"节水",再说"治水",然后才是"兴水",故排除D,选B。其实不用看题干,按事理逻辑应先讲对现有水资源的利用,再节水、治水、兴水,就可把题做对。

31.本题前语境是"交流思想",交流思想的直接结果是"互相了解",然后是"协调共同的活动",然后才是"组织社会的生产"。A、B、D三项都不符合事理逻辑,选C。

32.本题前语境是"500多种图书",紧承其后应说"其中畅销书不多",排除B、D。紧承"畅销书不多",应谈原因,"店内大部分图书……",最后是结论"购书者有限","不足以撑起整个店堂",C项逻辑顺序颠倒,故选A。

33.本题前语境是"诗歌与封建政教的关系",紧承它应为"诗歌不仅是社会治乱、政教得失的反映",排除C、D,剩下A、B。B项不仅"政教得失、社会治乱"顺序不当,而且关联词和主语的位置颠倒,可排除;主语"诗歌"应在"不仅"前面,故选A。

34.从整个后语境来看,举曹雪芹、钱钟书的例子和乾隆对比,说明不爱张扬的却是真正的大作家,爱张扬的却不是真正的大作家。A、B项说"大人物、大名声",本题说的是"大作家"而非"大人物",更没说"大名声",可排除。从后语境看,前一部分谈"大作家、大作品",最后的落脚点应落在"大作家"上,D项的落脚点落在"大作品"上,又可排除,故选C。

35.本题前语境是"像妩媚倩巧的少女,温柔轻盈",它后面应该是句式相同的句子,只有D项和它句式相对应,选D。

36.纵观四个选项,本题是事理逻辑问题。从事理逻辑说,应先"播下种"后"钻出花",然后是"生命力的象征"。,只有B项符合这一事理逻辑,选B。

37.从后语境看,本段话用的是"果真是……吗?"的排比句式,只有A项句式相同,选A。

38.前语境说"形象思维构出画面","根据画面做出逻辑反应",其陈述对象是"形象思维",

A、B项换成了"逻辑思维",可排除。"成为下个画面的心理需求",说明"逻辑思维又诱导了形象思维",选D。

39.前语境是"小李偷偷地把绳子往后移了半尺多",下面应说这个做法怎么样了,排除A、D。B、C两项比较,B项更顺畅自然,选B。

40.本题前语境在讲"输血的方法",A、B项把陈述对象换成了"这些企业",可排除,剩下

C、D。从事理逻辑说,先是增加安全感,才造成不思创新,缺乏改革意识,排除C,选D。

41.第一组从前后语境看为主谓句式(身穿……,头扎……,眼睛……),按句式一致原则应选②(脸上……),排除A、B,剩下C、D。第二组两两相对,③分类不当,"草原"应和"森林"一组,"溪流"应和"湖泊"为伍,排除C,选D。

42.第一空从后语境"纳米科技在我国也逐渐受到重视"看,"在我国也……"说明前边陈述的对象是我国以外的地方,排除②,这样可排除C、D,剩下A、B。第二空比较③④两句,本段话讲"纳米热",无疑"纳米热中也有冷思考"是最好的表述,排除A,选B。

43.本题可根据落脚点和语境的关系判定选项。第一组后语境"无鲨鱼,无污染"可知前头的落脚点应落在水上,选②,排除C、D,剩下A、B。第二组应先写海面"海风吹来,涛声阵阵",再写海的上空,归帆点点,海鸥围着归帆翱翔,这样落脚点落在一幅壮观的画面上,才和后语境"令人浑然忘我"相吻合,③正确,排除B,选A。

44.按事理逻辑,"听到大雨即将来临"是前提条件,第一句应为④,排除A、B,剩下C、D。按事理逻辑,应先说"不顾疲劳",然后"扔下背包",因此,②在③前面,排除D,选C。

45.当看到一段话有虚词的时候,应根据虚词判定选项。在选填的四句话中有三句带有虚词,"就连……也没有……惟有",①③②必相连,选B。

46.本题可根据事理逻辑来推断。前语境是"培养科学精",这就必先"形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风格",排除A、D,剩下B、C。掌握了科学方法才能"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创造力,选C。

47.从四个选项看,首先是选①还是选②的问题,本段话的陈述对象是"孤岛",①②陈述的都是"孤岛",区别在于②多一个时间副词"现在",正好和前语境的"两百年前"对应,正确项应为②,排除A、C,剩下B、D。后语境"西半部叫后山"和⑤"东半部称前山"正好对应,最后应为⑤,排除B,选D。

48.首先句式应保持一致,①和前语境一致,排除B、D,剩下A、C。后语境有"几分松弛",③的落脚"几分喜悦"正好和它相吻合,而⑥的落脚点明显和后语境不吻合,因此排除A,选C。

49.本题应根据选项的落脚点和语境的关系判定选项。本段前语境"来到爱莲堂前",这一落脚点决定后面必接"大门",第一句选①,排除B、C,剩下A、D。⑤的落脚点"争奇斗妍的字画中",正好接后语境的"大多是……",应为最后一句,排除A,?。

50.首先本段话的陈述对象是"李清照纪念堂",A、B两项改变了陈述对象,根据陈述对象一致原则可排除,剩下C、D。根据对称原则,"大明湖畔"对"趵突泉边",说地理位置;"漱玉集中"对"金石录里",说作品情况,排除D,选C。

51.根据句式一致原则,"小草从暖湿的泥土中苏"对②"柳枝在春风中染绿",排除A、C,剩下B、D。"细雨润泽了山色"对③"春风吹绿了柳枝",排除D,选B。

52.首先,第一组①的陈述对象是"山顶上",后半句却换成了"宝塔",根据陈述对象一致原则,可排除A、B,剩下C、D。第二组③的前半句陈述对象是"他们",后半句换成了"这些活","这些活"一直管到头儿,转换陈述对象并不影响表意(是表意的需要);④后半句陈述对象仍为"他们",但"他们"管不到头儿,"连见也没见过"的主语应为"这些活儿",也就是说④的后半句等于出现了两个主语,排除D,这从语感也可读出来,故选C。

53.第一组前语境的落脚点是"正房大院",紧承它后面应先说"正面五间上房",选①,排除

C、D,剩下A、B。第二组后语境是"悠悠然沉落下去",它前边的落脚点必为"

顾盼着行将离别的世界",选④,排除B,故选A。

54.按事理逻辑,起始句必为④,排除B;与之对应的必然为②,排除C、D;①⑤紧承②,说两方面的不同景观,然后③⑥紧跟着讲原因,选A。

55.本段话共有三个虚词,两个"又"一个"再",应先用"又"后用"再",②应在最后,排除C、D,"①打了层石膏"应在两个"又"(③④句)的前边,故选B。

56.①小题前两句陈述对象是"吐痰人",后两句陈述对象是"监管员","被监管员请过去,拿给他一张纸"显得很不衔接,排除A、B,剩下C、D。③④句的陈述对象是"树叶",而③的后半句把陈述对象换成了"秋天",排除C,选D。

57.本题是代词位置当不当的问题。①②中的代词"这"指"飞沙像山一样压下来","这"为近指代词,应紧承其后,②运用正确,排除A、B,剩下C、D。③中"这些"无可指,应放在④的位置上,排除C,选D。

58.这是2001年春季高考题,本段话分两部分,题干部分说"在书斋中"的活动,后面的四句话说"书斋外"的活动情况。那么首先起始句应为③,讲"窗外"如何,排除B、C,剩下A、D。④的指示代词"这"显然指代③和①的事物,应紧承其后,排除D,选A。再看④和②的两个虚词,②的"连……"显然应在"也……"之后,说明选A是正确的。

59.这是2000年高考题,本题为三组句子三个空,第一组其前语境是"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和这一语境相吻合的是②,排除B、D,剩下A、C。第二组的后语境为"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这一比喻无疑指的是"多读"如何,③正确,排除C,选A。

60.这是1999年高考题,本题的后语境说"江岸后面",它的前面肯定说"江面上……",应为⑥,排除B、C,剩下A、D。⑥说"江面上……",⑥前面的落脚点必落"江边",应为③,选A。从整段话来看,"去年夏天,我在杭州",这是回到家以后写的,应当用远指代词"那儿",①用"这儿"显然不对,第一句话应当是②"那儿景色真美",可以确定选A。

61.前语境的落脚点为"像大炮轰发",与①"人声嘈杂"不吻合,排除C。与②"人的长叹或呜咽"也不吻合,排除A。③"以至完全寂静"肯定不行。④"再后来……"和前语境的"有时……"不吻合,排除B。只有⑤"像森林呼啸"和"像大炮轰发"吻合,选D。

④"再后来……"正好放在最后,"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和后语境的"海风狂卷,海涛怒立"正好吻合,证实必然选D。

62.看完本题后,就会发现这道题的题干和选项之间是对称关系,"友情"对"狡诈","真诚"对"虚假","希望之舟"对"犹豫之岸的彷徨","光明的一闪"对"黑暗的深渊",选D无疑。

63.第一段话从前语境看是偏正句式,而①是主谓句式,选②,排除A、B,剩下C、D。第二段话从后语境看"遂飘到了瓦尔登湖"的陈述对象是"神思",应为④,排除C,选D。

64.第一段中①②的两种说法在表义上无大的差别,只是"腰酸胳膊疼"合乎人们的语言习惯,应为②,排除B、D,剩下A、C。第二段话"新的"修饰"先生"不明确,应为④;"新的"修饰"讲义"有歧义,可理解为本来是一直用着的传统的讲义,只是经过再版了,也可理解为完全是革新了的讲义,?quot;新鲜的"来修饰就明确了,排除C,选A。

65.本题为2001年高考题,(1)小题前语境"每逢深秋时节",与之对应的是"置身山顶俯瞰",应为②,排除A、B,剩下C、D。(2)小题若选③,韵脚是"抱"、"翠"、"水"、"茂",不如④的"抱"、"绕"、"水"、"茂"和谐自然,又可排除C,选D。

66.第一组①②句的区别在于"菜篮子"反映的是"供应"还是"改革",是"市场"还是"物价",从第二句话看反映的是"供应"和"市场",①对,排除C、D,剩下A、B。第二组③④句的区别在于自然景物到底美不美,从前一句话看肯定是美的,④"究竟美不美"是不对的,排除A,选B。

67.前语境的落脚点是"一闪",后面紧接着"又闪出个……",衔接自然恰当,又和前面主语保持了一致,应为①,排除A、D,剩下B、C。第一句的落脚点落在"葫芦湾"上,下面应紧承上句说"葫芦湾"如何,应为③,排除C,选B。

68.本题的陈述对象是"岳飞墓",②的陈述对象是"山"和"水",根据陈述对象一致原则,应选①,排除C、D,剩下A、B。③把陈述对象又换成了"四个铁铸人像",可排除A,选B。

69.本题前语境是"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下面应紧接③"懂得与自己工作和生活

有关的法律",排除A、D,剩下B、C。"懂得相关法律"之后,首先是"依法办事",选①,排除B,选C。

70.本题应根据陈述对象的一致性原则判定选项,本段陈述对象"白帝城",第一组②白帝城"背依高峡,下临长江,形势雄壮",衔接顺畅自然,排除C、D,剩下A、B。第二组④把陈述对象换成了"白帝庙、武侯祠",排除B,选A。

71.本题第一空的后语境强调"都是一抹浅浅的绛",前面的叙述顺序应该由大到小,由主茎到支茎到叶子到卷须,而①既不是由大到小,也不是由小到大,选②,排除B、D,剩下A、C。最后一空的后语境是"构成尖端的那瓣较大",它前面句子的落脚点应落"花瓣"上,应为⑥,排除C,选A。

72.首先第一段文字应先说"普通公民",再说"伟大公民",落脚点应落在"伟大公民"上,选②,排除A、B,剩下C、D。第二段文字叙述角度是从"回首人生"到"把握今朝",再到"憧憬未来",是从历史到未来的顺序,因此应先说"老年人的昨天",后说"老年人的今天",应为④,排除D,选C。

73.本题前语境是"从小船上望过去",后面紧跟着应说望到的事物,不会是⑤,排除B。从后语境"透过河畔婆娑之柳影"看,前语境的落脚点应落在"视线开展"上,不应落在"开展视线"上,应为⑤,排除A、C,选D。

74.从前语境"天边透出了一线白光"看,应当用远指代词"那",排除A、C,剩下B、D。后语境"自由地飞到海的远方去了",其陈述对象是"海鸥",应为⑥,排除D,选B。

75,从本段话的语意来看,是通过人与山的对比,说人与山的区别。前语境是"人为攀登而欣喜",后面应说"山"如何,排除A、C,剩下B、D。从"但人们总是踏山于脚下,哪怕它是高山之王"的感情色彩来看,对山不是歌颂而是贬损,排除D,选B。

76.从整个语段的语意看是对这种人的否定,第一空应为"他自称是知识分子",选①,排除

B、D,剩下A、C。第三空前语境是"已发霉",后语境是"正生蛆",中间应为"在腐烂",应为⑤,排除C,选A。

77.本题前语境讲"法国人视花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陈述对象是"法国人",C、D两项把陈述对象换成了"法兰西民族",可排除,剩下A、B。B项语序不当,故

选A。

78.从本段话的语意看,讲"越珍贵的东西在失去之后越显示出它的价值",第一空应为②,排除B、C,剩下A、D。第二空前语境是"总不免出奇地慷慨",后语境的落脚点应落在"挥霍无度"上,应为④,排除D,故选A。

79.从后语境看,本段话讲"顿悟思维",A项讲"思维",D项讲"顿悟思维能力",都可排除;从关联词看,后语境有"而且",B项"因为"不搭配,可排除;C项"不仅"正好和"而且"搭配,选C。

80.从前语境看,"立即联想到杜甫、李商隐的名篇",下面应紧跟着说"这里到处是诗",故选C。A项说"到处是梦",可排除;后面的句子应先分后总,以"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作结句,B、D项把结句放在前头不妥,可排除。

初中语文句子衔接专题训练80题答案详解2017-07-07 23:38:14 | #2楼回目录

初中语文句子衔接专题训练80题答案详解

1.句子接续题的解题方法之一,就是根据陈述对象的一致性原则制定选项。在一句话里,其陈述对象应保持一致,本句的陈述对象是杨宁。A、D项陈述对象换成了"公安人员",C项后半句"终于把他找到"的陈述对象也是"公安人员",只有B项和原文保持了一致,故选B。

2.句子衔接题的解题方法之一,是根据落脚点和后语境的衔接关系来判定选项。本句话的后语境是"但最终促进了社会进步",说明它前面句子的落脚点必是不好的东西,如是好的东西,就应该用承接连词。A项落在"造成"上,B项落在"竞争"上,D项落在"兴衰"上,"衰败但最终促进了社会进步"可以,"兴盛但最终…"就不行了。只有C项落在"破产"上,和后语境的转折关系衔接,故选C。

3.句子衔接题的另一种解题方法是根据语脉判定选项。本句话的前语境是"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B、C项改为"燕京啤酒和青岛啤酒",改变了语脉,可排除,剩下A、D。D项只说"青岛啤酒"一家,不合语脉,只有A项和前语境的语脉相吻合,故选A。

4.句子衔接题的又一解题方法是根据事物的事理逻辑判定选项。本段话是说陶渊明的"前后两句话"怎么样了。按事理逻辑,先"紧紧相连",再"互相阐明",再"意思清楚",故选C。这种题完全可以不读题干,只看四个选项,把四个选项一比较就可找出正确项,你不妨试试看。

5.句子衔接题还可根据关联词语判定选项。就本题来说,从题干的关联词"就是……也……",可知空缺处和后语境是递进关系,应为"不仅……就是……也……",排除D,"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关联词在后,前后分句主语相同(我不但信任他,也信任你)。本句前后主语不同,选C。

6.句子衔接题的又一解题方法是看题干和选项的意境是否吻合。就本题来看,其景物"残破的石碑,模糊的字迹,一片寂静",其意"荒凉、败落",A项美丽壮观,和题干意境不符,可排除;C项壮观伟岸,和题干意境明显不符,况且江对岸石碑上的字迹是否模糊也不可能看到,又可排除;D项是一幅美妙的山水画,不合题意,亦可排除;只有B项"天气阴冷,藤萝萎落,崖壁瘦削",意境"荒凉、萧索"和规定情境吻合,故选B。

7.判断句子衔接题又一解题方法是根据选项的异点判定。纵向看选项求同存异,本题四个选项异在介词上,A、B、D三项分别为"从、由、在",三个都是一般介词,没本质区别,C项"让"为使令词,这段话的陈述对象为"乘务组",是乘务组"让"每节车厢如何,所以选C。

8.句子衔接题的又一解题方法是根据题干的叙述角度判定选项。本题其关键词语"逊、输"的叙述角度是"不足",如把题干改为"雪本胜梅三分白,梅却赢雪一段香",则从"长处"叙述,可选D;如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可选C。"逊、输"--强调尺有所短,"胜、赢"--突出寸有所长。"各有千秋"、"各有短长",既不突出"短",也不强调"长",与文意不符,可排除B、C。只有A"各有缺憾"和"逊"、"输"的叙述角度相一致,故选A。

9.句子衔接的又一解题方法是根据语意判断。拿到题后,首先认定这段话在说什么,抓住语意来判定选项。本段说"借鉴","鉴"意为"铜镜","借鉴"也叫借镜,可选C。但文中说"对照着读","深知让皇上接受意见实属不易",因此本题应选A。选项一定和表意吻合。

10.解句子衔接题还应考虑背景因素的客观表意。本题题干的背景因素是中美联合公报上美国的认识,它的这一认识是中、美、台三方共识,美国是政治上对立双方的"中介",这一共识必为双方所接受,A项"一个省",只是中方的一厢情愿,C、D项亦然,三方共识只能是B。答题应从题干限定的语境找答案,不能凭主观想象代替语境中的客观表意,故本题选B。

11.这是1997年高考题,本题应根据陈述对象的一致性原则判定选项。本段陈述对象为"南天门",A、C项换成了"元代石刻",D项后半句换成了"石刻对联",只有B项一致,故选B。

12.本题应根据落脚点和后语境的衔接关系判定选项。从前后语境来看,空缺处和前后语境的意思是相反的内容,后语境的落脚点是"冷雨",它前边的落脚点必为"暖风",选A。B项"乌云刚布满天空"和"又来了"不衔接。C项"大雁"和"冷雨"不是相对相反的关系。D项"令人生寒的积雪还依稀可见"和前后语境不是相对相反的关系。

13.本题应根据语脉判定选项。本句前语境的语脉为"中央常备军和地方武装",下面接这一语脉应选

说"中央常备军"如何,A、B、C三项都改变了陈述对象,只有D项"中央常备军"的语脉相吻合,故选D。

14.这是1998年高考题,本题应根据事理逻辑判定选项。从事理逻辑说,先传达国务院的指示和后购置设备,这两条没做,造成环保工作没人管,由于没人管,才使污染越来越严重,故选C。前面说过,这种题不读题干只看选项也能选出正确答案,本题就能做到,你不妨试试。

15.首先本段用比喻句(晶莹的宝石),排除D;其次从后语境"值得取的(宝石),无足取的(只能是瓦砾、砂砾)",排除A;"不但……还"不通,应改为"不但……也……",排除C,选B。当试题出现关联词语时,应考虑关联词语用得对不对,对应得对不对。

16.本题应考虑选项和题干的意境是否吻合。本段景物为深秋,意境萧瑟、凄清,抒发的是身处异邦者的乡愁,首先排除D,"叶子枯黄,黄花在凉劲的秋风中抖颤"是深秋,D项为夏末秋初;再排除B,"秋色浓"不能是"枯黄"、"抖颤",这话带激情的赞美,和题干意境大相径庭。且诗言歌咏见景生情,作者写景时不会先说出异国来,先说普遍意义的悲秋、乡愁,再进一步说特殊--"况且身在异国",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普遍),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特殊)"。A、C项比较,A项"天气清凉","天气"外延大,适宜做领起句;C项"秋风凄冷"和后头"凉劲的秋风"重复。A项先说天气如何,再说秋风如何,和题干意境完全吻合,故选A。

17.本题应抓住选项的异点判定答案。四个选项首先异在四个介词上,A、B、C三项中的"在"、"由"、"于"都是一般介词,没本质区别,D项"让"为使令词;然后看题干表现的是广播通讯社和本刊的关系,"并且"紧承"让",通讯社"让"连载并且"让"及时送到……,使令词"让"体现了施事者和受事者的关系,故选D。

18.本题应看选项和题干的叙述角度是否一致。这段话的叙述角度是说某一点欠缺对整体的影响,只要一个因素(一块木板)欠缺,就影响整体成绩(盛水量只能到最短),其余木板有多长也无效。A、C项讲"突出",不合语意;D项"几个因素",不合语意。只有B项讲"如果一个因素欠缺"将会影响"整体成绩",和题干的叙述角度完全一致,故选B。

19.本题主要根据题干的表意判断选项。本题干说的是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所占比例大小的问题。A项错在"代替",非语言行为占比例多大,也不可能代替语言。C项题干没"得体、和谐、自然"的问题,骂人不得体,但不影响信息传达。D项错在"相辅相成",各占50%也是相辅相成。本题问公式显示什么--它显示的是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所占比例的大小,只有B项符合题干的表意,故选B。

20.本题需要考虑背景因素的客观表意。第一段的背景因素是美国作家,必"中国"何人领呐喊,排除

A、D;"已经"作古是对上联的"尚未"成书的,排除B。第二段"同甘共苦军心暖"可以,但和下联失去联系;"身先士卒"和"威震沙场"都是讲作战,和下联吻合,故选C

21.本题根据陈述对象的一致性原则判定选项。本句陈述对象是"战争",A、D项换成了"写战争",C项"战争是材料"不通,只有B项和题干的陈述对象保持一致,故选B。

22.本题应根据落脚点和后语境的关系判定选项。本题的后语境在说"餐馆",前面的落脚点必落在"中国餐馆"上,A、D项把落脚点落在"商业区"上,C项落在了"开设"上,只有B项正确。

23.本题可根据语脉判定选项。从前后语境的语脉看,先讲脑髓的发展,后讲感觉器官,由此决定选项先讲语言的发展带来听觉器官如何,排除B、D,剩下A、C;后语境的语脉先讲"发展",后讲"完善",这也是逻辑问题,发展带来完善化,排除C,选A。不可忽视语脉,拿到题先看一下有无语脉可寻。许多题抓住语脉便迎刃而解。

24.本题是事理逻辑问题。首先承上"普遍出现冬梢抽生现象"说"如不控制"会带来严重后果,排除C、D,剩下A、B;从事理逻辑说"冬来梢"是"春无花,夏无果"的原因,其语脉必为"冬来梢,春无花,夏无果",排除A,选B。

25.先看A、D项的两个指示代词"这","这"只能承前指代,前头并没说作品的事,"这"没了着落,排除A、D;B项关联词位置不对(关联词在主语前,前后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在主词后,前后分句主语相同),B项前后分句说的是同一主语,应为"这些作品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排除B,选C。

26.A项"兴致勃勃地游览"和前边"愉快地游览"重复。C项"走马观花地看了个大概"和"愉快地游览了久负盛名的"不吻合。D项"淋成了落汤鸡"和"愉快地"感情色彩不一致。只有B项"倒给大家增添了一番在雨中游览的情趣"和题干"愉快地游览"意境相吻合,故选B。

27.本题应抓住选项的异点判定选项。纵观四个选项,只有C项有一个"与"字,其余三项的陈述对象都是"婆子丫环";再看题干前一分句是"贾母"如何,后半分句是"贾珍骑马,率领众家董…"和选项之间是"主奴关系",一个"与"字恰为主"与"奴坐。C项既符合主奴关系,又保持了句间的连贯性,故选C。

28.不管前头说得多复杂,关键在于前语境的落脚点和选项的衔接关系,前语境"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和这一落脚点对应的只能是"一条明亮的小溪",故选B。

29.这是2000年春季高考题,根据陈述对象保持一致的原则,本题的陈述对象为"公安干警",A、C项把它换成了"犯罪嫌疑人",可排除;B项后半句把陈述对象换成了"全部赃物和赃款",亦可排除。只有D项前后两句话的陈述对象都是"公安干警",故选D。

30.本题是事理逻辑问题。首先"大锅水"造成对"现有水资源"的浪费,A、C项讲的是"地下水"的开发问题,造成不合逻辑,可排除;按事理逻辑,应先讲"节水",再说"治水",然后才是"兴水",故排除D,选B。其实不用看题干,按事理逻辑应先讲对现有水资源的利用,再节水、治水、兴水,就可把题做对。

31.本题前语境是"交流思想",交流思想的直接结果是"互相了解",然后是"协调共同的活动",然后才是"组织社会的生产"。A、B、D三项都不符合事理逻辑,选C。

32.本题前语境是"500多种图书",紧承其后应说"其中畅销书不多",排除B、D。紧承"畅销书不多",应谈原因,"店内大部分图书……",最后是结论"购书者有限","不足以撑起整个店堂",C项逻辑顺序颠倒,故选A。

33.本题前语境是"诗歌与封建政教的关系",紧承它应为"诗歌不仅是社会治乱、政教得失的反映",排除C、D,剩下A、B。B项不仅"政教得失、社会治乱"顺序不当,而且关联词和主语的位置颠倒,可排除;主语"诗歌"应在"不仅"前面,故选A。

34.从整个后语境来看,举曹雪芹、钱钟书的例子和乾隆对比,说明不爱张扬的却是真正的大作家,爱张扬的却不是真正的大作家。A、B项说"大人物、大名声",本题说的是"大作家"而非"大人物",更没说"大名声",可排除。从后语境看,前一部分谈"大作家、大作品",最后的落脚点应落在"大作家"上,D项的落脚点落在"大作品"上,又可排除,故选C。

35.本题前语境是"像妩媚倩巧的少女,温柔轻盈",它后面应该是句式相同的句子,只有D项和它句式相对应,选D。

36.纵观四个选项,本题是事理逻辑问题。从事理逻辑说,应先"播下种"后"钻出花",

然后是"生命力的象征"。,只有B项符合这一事理逻辑,选B。

37.从后语境看,本段话用的是"果真是……吗?"的排比句式,只有A项句式相同,选A。

38.前语境说"形象思维构出画面","根据画面做出逻辑反应",其陈述对象是"形象思维",A、B项换成了"逻辑思维",可排除。"成为下个画面的心理需求",说明"逻辑思维又诱导了形象思维",选D。

39.前语境是"小李偷偷地把绳子往后移了半尺多",下面应说这个做法怎么样了,排除A、D。B、C两项比较,B项更顺畅自然,选B。

40.本题前语境在讲"输血的方法",A、B项把陈述对象换成了"这些企业",可排除,剩下C、D。从事理逻辑说,先是增加安全感,才造成不思创新,缺乏改革意识,排除C,选D

41.第一组从前后语境看为主谓句式(身穿……,头扎……,眼睛……),按句式一致原则应选②(脸上……),排除A、B,剩下C、D。第二组两两相对,③分类不当,"草原"应和"森林"一组,"溪流"应和"湖泊"为伍,排除C,选D。

42.第一空从后语境"纳米科技在我国也逐渐受到重视"看,"在我国也……"说明前边陈述的对象是我国以外的地方,排除②,这样可排除C、D,剩下A、B。第二空比较③④两句,本段话讲"纳米热",无疑"纳米热中也有冷思考"是最好的表述,排除A,选B。

43.本题可根据落脚点和语境的关系判定选项。第一组后语境"无鲨鱼,无污染"可知前头的落脚点应落在水上,选②,排除C、D,剩下A、B。第二组应先写海面"海风吹来,涛声阵阵",再写海的上空,归帆点点,海鸥围着归帆翱翔,这样落脚点落在一幅壮观的画面上,才和后语境"令人浑然忘我"相吻合,③正确,排除B,选A。

44.按事理逻辑,"听到大雨即将来临"是前提条件,第一句应为④,排除A、B,剩下C、D。按事理逻辑,应先说"不顾疲劳",然后"扔下背包",因此,②在③前面,排除D,选C。

45.当看到一段话有虚词的时候,应根据虚词判定选项。在选填的四句话中有三句带

有虚词,"就连……也没有……惟有",①③②必相连,选B。

46.本题可根据事理逻辑来推断。前语境是"培养科学精",这就必先"形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风格",排除A、D,剩下B、C。掌握了科学方法才能"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创造力,选C。

47.从四个选项看,首先是选①还是选②的问题,本段话的陈述对象是"孤岛",①②陈述的都是"孤岛",区别在于②多一个时间副词"现在",正好和前语境的"两百年前"对应,正确项应为②,排除A、C,剩下B、D。后语境"西半部叫后山"和⑤"东半部称前山"正好对应,最后应为⑤,排除B,选D。

48.首先句式应保持一致,①和前语境一致,排除B、D,剩下A、C。后语境有"几分松弛",③的落脚"几分喜悦"正好和它相吻合,而⑥的落脚点明显和后语境不吻合,因此排除A,选C。

49.本题应根据选项的落脚点和语境的关系判定选项。本段前语境"来到爱莲堂前",这一落脚点决定后面必接"大门",第一句选①,排除B、C,剩下A、D。⑤的落脚点"争奇斗妍的字画中",正好接后语境的"大多是……",应为最后一句,排除A,?。

50.首先本段话的陈述对象是"李清照纪念堂",A、B两项改变了陈述对象,根据陈述对象一致原则可排除,剩下C、D。根据对称原则,"大明湖畔"对"趵突泉边",说地理位置;"漱玉集中"对"金石录里",说作品情况,排除D,选C。

51.根据句式一致原则,"小草从暖湿的泥土中苏"对②"柳枝在春风中染绿",排除A、C,剩下B、D。"细雨润泽了山色"对③"春风吹绿了柳枝",排除D,选B。

52.首先,第一组①的陈述对象是"山顶上",后半句却换成了"宝塔",根据陈述对象一致原则,可排除

A、B,剩下C、D。第二组③的前半句陈述对象是"他们",后半句换成了"这些活","这些活"一直管到头儿,转换陈述对象并不影响表意(是表意的需要);④后半句陈述对象仍为"他们",但"他们"管不到头儿,"连见也没见过"的主语应为"这些活儿",也就是说④的后半句等于出现了两个主语,排除D,这从语感也可读出来,故选C。

53.第一组前语境的落脚点是"正房大院",紧承它后面应先说"正面五间上房",选①,排除C、D,剩下A、B。第二组后语境是"悠悠然沉落下去",它前边的落脚点必为"

顾盼着行将离别的世界",选④,排除B,故选A。

54.按事理逻辑,起始句必为④,排除B;与之对应的必然为②,排除C、D;①⑤紧承②,说两方面的不同景观,然后③⑥紧跟着讲原因,选A。

55.本段话共有三个虚词,两个"又"一个"再",应先用"又"后用"再",②应在最后,排除C、D,"①打了层石膏"应在两个"又"(③④句)的前边,故选B。

56.①小题前两句陈述对象是"吐痰人",后两句陈述对象是"监管员","被监管员请过去,拿给他一张纸"显得很不衔接,排除A、B,剩下C、D。③④句的陈述对象是"树叶",而③的后半句把陈述对象换成了"秋天",排除C,选D。

57.本题是代词位置当不当的问题。①②中的代词"这"指"飞沙像山一样压下来","这"为近指代词,应紧承其后,②运用正确,排除A、B,剩下C、D。③中"这些"无可指,应放在④的位置上,排除C,选D。

58.这是2001年春季高考题,本段话分两部分,题干部分说"在书斋中"的活动,后面的四句话说"书斋外"的活动情况。那么首先起始句应为③,讲"窗外"如何,排除B、C,剩下A、D。④的指示代词"这"显然指代③和①的事物,应紧承其后,排除D,选A。再看④和②的两个虚词,②的"连……"显然应在"也……"之后,说明选A是正确的。

59.这是2000年高考题,本题为三组句子三个空,第一组其前语境是"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和这一语境相吻合的是②,排除B、D,剩下A、C。第二组的后语境为"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这一比喻无疑指的是"多读"如何,③正确,排除C,选A。

60.这是1999年高考题,本题的后语境说"江岸后面",它的前面肯定说"江面上……",应为⑥,排除

B、C,剩下A、D。⑥说"江面上……",⑥前面的落脚点必落"江边",应为③,选A。从整段话来看,"去年夏天,我在杭州",这是回到家以后写的,应当用远指代词"那儿",①用"这儿"显然不对,第一句话应当是②"那儿景色真美",可以确定选A

61.前语境的落脚点为"像大炮轰发",与①"人声嘈杂"不吻合,排除C。与②"人的长叹或呜咽"也不吻合,排除A。③"以至完全寂静"肯定不行。④"再后来……"和前语境的"有时……"不吻合,排除B。只有⑤"像森林呼啸"和"像大炮轰发"吻合,选D。

④"再后来……"正好放在最后,"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和后语境的"海风狂卷,海涛怒立"正好吻合,证实必然选D。

62.看完本题后,就会发现这道题的题干和选项之间是对称关系,"友情"对"狡诈","真诚"对"虚假","希望之舟"对"犹豫之岸的彷徨","光明的一闪"对"黑暗的深渊",选D无疑。

63.第一段话从前语境看是偏正句式,而①是主谓句式,选②,排除A、B,剩下C、D。第二段话从后语境看"遂飘到了瓦尔登湖"的陈述对象是"神思",应为④,排除C,选D。

64.第一段中①②的两种说法在表义上无大的差别,只是"腰酸胳膊疼"合乎人们的语言习惯,应为②,排除B、D,剩下A、C。第二段话"新的"修饰"先生"不明确,应为④;"新的"修饰"讲义"有歧义,可理解为本来是一直用着的传统的讲义,只是经过再版了,也可理解为完全是革新了的讲义,?quot;新鲜的"来修饰就明确了,排除C,选A。

65.本题为2001年高考题,(1)小题前语境"每逢深秋时节",与之对应的是"置身山顶俯瞰",应为②,排除A、B,剩下C、D。(2)小题若选③,韵脚是"抱"、"翠"、"水"、"茂",不如④的"抱"、"绕"、"水"、"茂"和谐自然,又可排除C,选D。

66.第一组①②句的区别在于"菜篮子"反映的是"供应"还是"改革",是"市场"还是"物价",从第二句话看反映的是"供应"和"市场",①对,排除C、D,剩下A、B。第二组③④句的区别在于自然景物到底美不美,从前一句话看肯定是美的,④"究竟美不美"是不对的,排除A,选B。

67.前语境的落脚点是"一闪",后面紧接着"又闪出个……",衔接自然恰当,又和前面主语保持了一致,应为①,排除A、D,剩下B、C。第一句的落脚点落在"葫芦湾"上,下面应紧承上句说"葫芦湾"如何,应为③,排除C,选B。

68.本题的陈述对象是"岳飞墓",②的陈述对象是"山"和"水",根据陈述对象一致原则,应选①,排除

C、D,剩下A、B。③把陈述对象又换成了"四个铁铸人像",可排除A,选B。

69.本题前语境是"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下面应紧接③"懂得与自己工作和生活

有关的法律",排除A、D,剩下B、C。"懂得相关法律"之后,首先是"依法办事",选①,排除B,选C。

70.本题应根据陈述对象的一致性原则判定选项,本段陈述对象"白帝城",第一组②白帝城"背依高峡,下临长江,形势雄壮",衔接顺畅自然,排除C、D,剩下A、B。第二组④把陈述对象换成了"白帝庙、武侯祠",排除B,选A。

71.本题第一空的后语境强调"都是一抹浅浅的绛",前面的叙述顺序应该由大到小,由主茎到支茎到叶子到卷须,而①既不是由大到小,也不是由小到大,选②,排除B、D,剩下A、C。最后一空的后语境是"构成尖端的那瓣较大",它前面句子的落脚点应落"花瓣"上,应为⑥,排除C,选A。

72.首先第一段文字应先说"普通公民",再说"伟大公民",落脚点应落在"伟大公民"上,选②,排除A、B,剩下C、D。第二段文字叙述角度是从"回首人生"到"把握今朝",再到"憧憬未来",是从历史到未来的顺序,因此应先说"老年人的昨天",后说"老年人的今天",应为④,排除D,选C。

73.本题前语境是"从小船上望过去",后面紧跟着应说望到的事物,不会是⑤,排除B。从后语境"透过河畔婆娑之柳影"看,前语境的落脚点应落在"视线开展"上,不应落在"开展视线"上,应为⑤,排除A、C,选D。

74.从前语境"天边透出了一线白光"看,应当用远指代词"那",排除A、C,剩下B、D。后语境"自由地飞到海的远方去了",其陈述对象是"海鸥",应为⑥,排除D,选B。

75,从本段话的语意来看,是通过人与山的对比,说人与山的区别。前语境是"人为攀登而欣喜",后面应说"山"如何,排除A、C,剩下B、D。从"但人们总是踏山于脚下,哪怕它是高山之王"的感情色彩来看,对山不是歌颂而是贬损,排除D,选B。

76.从整个语段的语意看是对这种人的否定,第一空应为"他自称是知识分子",选①,排除B、D,剩下A、C。第三空前语境是"已发霉",后语境是"正生蛆",中间应为"在腐烂",应为⑤,排除C,选A。

77.本题前语境讲"法国人视花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陈述对象是"法国人",C、D两项把陈述对象换成了"法兰西民族",可排除,剩下A、B。B项语序不当,故选A。

78.从本段话的语意看,讲"越珍贵的东西在失去之后越显示出它的价值",第一空应为②,排除B、C,剩下A、D。第二空前语境是"总不免出奇地慷慨",后语境的落脚点应落在"挥霍无度"上,应为④,排除D,故选A。

79.从后语境看,本段话讲"顿悟思维",A项讲"思维",D项讲"顿悟思维能力",都可排除;从关联词看,后语境有"而且",B项"因为"不搭配,可排除;C项"不仅"正好和"而且"搭配,选C。

80.从前语境看,"立即联想到杜甫、李商隐的名篇",下面应紧跟着说"这里到处是诗",故选C。A项说"到处是梦",可排除;后面的句子应先分后总,以"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作结句,B、D项把结句放在前头不妥,可排除。

句子衔接与排序练习专题答案2017-07-07 23:38:43 | #3楼回目录

成语运用专题练习参考答案

六、1、C2、C3、B4、B5、C6、C

八、1.C(A“杳无音讯”应改为“无影无踪”B.“涣然冰释”指嫌隙误会消除D.“不名一文”应改为“一文不值”)

2.A(B“始作佣者”是贬义C.“本末倒置”应改为“背道而驰”D.“疾恶如仇”指痛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用在这里不恰当)

3.D(A“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B.“舍本逐末”改为“本末倒置”C.“生机勃勃”指物,应改为“生气勃勃”)

4.D(A“重整旗鼓”是褒义词,应改为“卷土重来”B“左右为难”指人不指事C.“把人忧天”应改为“庸人自扰”)

5.A(B“耿耿于怀”应改为“悔恨不已”C.“瓜熟蒂落”改为“柳暗花明”D.“见异思迁”应改为“左右不定”)

6.A(B.“起死回生”用于形容医术高超或比喻手段高超,这里应用“死灰复燃”C“推波助澜”是贬义词D.“栩栩如生”是形容文学、艺术作品表现非常逼真,好像话的一样)7。C(A“弹冠相庆”多含贬义B.“夸夸其谈”改为“高谈阔论”D.“如坐春风”应改为“满面春风”)

8.A(B.“惨绝人寰”改为“惨无人道”C.“不谋而合”改为“不约而同”D.“情不自禁”改为“不由自主”)

9.D(A“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用在这里不合适B.“评头论足”应改为“越沮代危”C.“良奏不齐”改为“参差不齐”)

10.C(A“面目全非”是贬义词,应改为“面目一新”B.“神机妙算”是褒义词D.“肥头大耳”是贬义词,“面红耳赤”指因急躁、害羞脸上发红的样子,此处与语境不合)

11.A(B.“蔚然成风”是褒义词C.“飞黄腾达”指官职地位上升得很快D.“面面相觑”用于人与人之间)

12D(A“长此以往”不能追述过去的事情B.“参差不齐”指长短、高低、大小不齐C.“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不能形容人的关系)

13.B(A“相敬如宾”只用于夫妻之间C“改头换面”比喻只换形式不变内容D.“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

14.CA.“无动于衷”改为“。心不在焉”B.“煞费苦心”改为“枉费。心机”D.“胸有成竹”改为“。心中有数”)

15.C(A“牢不可破”改为“无懈可击”.B.“洞若观火”改为“一清二楚”D.“苦口婆心”指反复劝说,应改为“语重。心长”)

16.D(A“漫不经心”改为“漠不关心”B“不可思议”改为“不堪设想”C.“责无旁贷”改为“毫不犹豫”)

17A(B.“随波逐流”改为“放任自流”C.“鱼目混珠”改为“混为一谈”D.“炉火纯青”改为“淋漓尽致”)18.B19.A20、A

句子衔接与排序练习专题答案

附答案:1、B2、C3C、4A、5D、6B、7B、8C、9B、10D、11D、12B、13D14、C15、A

1、答案:B透视:这是一道选择题。试题材料以文学为描写对象,以排比嵌套比喻的手法,从四个方面进行描述。试题抽去每一分句的第一句话(这四句话分别从四个角度对文学设喻)列于题后,打乱顺序后让考生进行归位选择。解答此题,可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四个方面入手,将每一个喻体与其后的描述联系起来,看它们是否意蕴连贯。

14、答案:C。透视:这是一道选择题,试题把语段的五个句子打乱了顺序,然后用序号重新组合要求考生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正确答案是C。第⑤句点出对象"种子",指出种子正身处逆境;第③句紧接第⑤句,写种子在逆境中不懈地努力;第④句承接第③句,写种子在逆境中顽强抗争;第②句承接第④句,写种子在逆境中努力的结果;第①句承接第②句,写走出逆境的种子进一步坚定信念。解答这道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这几句话写的主角是谁?它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它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这个环境?最后的结局如何?弄明白了这些问题,选出正确的答案就不困难了。

15、答案:A。分析:这是一道选择题,正确答案为A。试题要求考生从后面的备选答案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语段的最后一句空白处的横线上。考生此题失分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其他三个选项与语段内容联系起来似乎都有道理,因此可能会造成错眩解误方略是,准确把握语段内容,吃准北京奥运圣火传递的目的,这样,作出正确的选择就不困难了。

回复帖子
标题:
内容: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