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教案,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尤其是比喻或结构上超常组合的句子变式句,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教案)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教案)
【解读考点】
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警示句,矛盾句,引用句,比喻句)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主旨句,深化句,情感句)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考查方式】
常见的命题形式有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
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
4、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作用。
【方法指要】
一、重要句子的一般性特点
1、内容上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
社科文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自然类揭示事物重要属性,说明事理的句子;文学类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位置:往往处于文首或文末。
2、结构上,串联文章的句子
能够彰显出文章脉络层次的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承上启下)、脉络句。
3、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
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尤其是比喻)或结构上超常组合的句子(变式句)。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例如:原句解读(舍貌取神)
这叫黑板这是些黑板的名称
这是黑板这是指出黑板的类别
黑板是黑色的交待黑板的颜色
黑板在教室的前面说明黑板的位置
黑板,老师用来书写板书说明黑板的作用
从文章的旨意入手。
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思考这句话隶属于文章的什么观点,结合其从属的观点,就容易答出背后的内容。①、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这种方法在社科文、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中用得最多,也行之有效。
例1、肠脑位于食管、胃脏、小肠与结肠内层组织的鞘中,含有神经细胞、神经传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行线路。结肠炎、过敏性肠综合症等都与肠脑内产生的问题有关。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一氧化氮等。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肽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
对“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绝大部分物质存在于肠脑之中。
B.颅脑依赖肠脑中的绝大部分物质进行运转和控制活动。
C.肠脑中具有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绝大部分物质。
1
D.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
分析:分析题干中句子的结构,其主干为:肠脑中找到物质。该句陈述对象为“肠脑”,排除A、B项,
C、D项与主干句对照可得出结论。
例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的第三自然段
“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
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注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是什么意思?
这段话只是一个句子,但由于句子长,结构复杂,如果不做细致的分析,意思就难以理解。分析时首先
指明整段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马克思发现了规律”,这个“规律”即后面的“事实”,这个事实即冒号后面的全
部句子;这三个宾语又是同位复指,而且一个补充说明一个,层层深入,其中第三个宾语又是一个多重复句,句首“正像······一样”作全句的状语。经过这样细致的分析,学生就能理解全句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马克思发现了物质是基础的,物质决定意识的规律。
例3、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
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为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问:划线句子的意思是
[解析]划线句子是一个复杂的单句,主语树“伟人”即托尔斯泰,谓语是“埋葬”,“就像被人”是四个状语。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托尔斯泰逝世了。再抓住这句话的修饰语、限制语,“偶尔被发现”“不为人知”不留姓名”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默默无闻地逝去了,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
了。
答案:托尔斯泰默默无闻的在世上消失。
也可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复句中,
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
如:孙犁的《荷花淀》写坐在地上编席子的女人见到丈夫回来后种种反常的言行,便问道:“怎么了,
你?”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其中蕴含的情感比“你怎么了”要丰富的多。
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入手。
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
子内涵的作用,从中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
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例4、“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一句是全文结尾处高度评价马克思伟大人格的一句,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解析】重要词语是“私敌”,应从“私敌”和“敌人”这两个词入手。“私敌”是因个人的利害冲突而形成的敌
人;未必有一个私敌,那么句中的“敌人”就是公敌。依据上文,所谓公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
共同敌人。
答案:表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例5、如何理解“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附文:《阳台上的遗憾》韩少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庆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
活泼,是一种帝国文化道统的稀薄和涣散。但是,建筑外观上的南北之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很讲究家族封闭与合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座,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倘若在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2
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
咳血和低吟。
【解析】要理解题目中句子的含意,就应抓住关键词语:汉文化、咳血和低吟。语段内容界定了“汉文化”
的特定含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咳血和低吟”传达了作者对“汉文化”的情感态度——陈
腐没落。整合后可表述为: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
③、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首括句常
常总起全文或概括段意,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作总结,理解它就
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下文中去找。不
管哪一种,关键是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去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
例6、老艺人说的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的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
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力用程式手法、舞蹈行为,逼真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为,就
会使人忘却对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环境布景阻碍不了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儿空景现,留出空虚来
让人物充分的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
个”真景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一体。《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如何理解“戏曲的布景就在演员的身上”这句话?
【解析】这句话在文段的开头,是文段的总起句。对它的阐述就在下文。
答案:因为观众不是不需要舞台布景,而是演员的表演可以让观众忘记布景,使演员充分表现剧情,与观
众进行精神的交流。
例7、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想必是,在田野里耍
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那份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
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病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
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一般,
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像,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节选)
问:文章开头说“那个炊烟袅袅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根据文意简
要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将家乡比喻成“良药”,单纯认为家乡便是治疗作者思乡之情的良药,不具体。结合整段的意思可
知,这种情感的特点是一种烦躁的情绪,良药治的是这种烦躁的情绪。
答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能够平复城内的喧嚣给人心里带来的烦躁。
例8、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路,许多人走不到向往的尽头,而树的一生像一
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我不曾想这是为什么,但我明白,
树的四季都在承受烈日和风雨,它坦然地以一种坚毅面对一树同样的叶子。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人的话:“永
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这是关于一片叶子的名言。我想,这也是
关于每一棵树的名言。很多时候,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
生。
你怎样理解“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这句话在末尾,他应该是对该段的总结,因此要从整段上把握。此段可分为两层,西欧那个“但
我明白”这一转折后的一层是表意的重点,因为转折句重点在后半部。划线句子像树一样活着,树势怎样
活呢?“承受烈日和风雨”、“坦然”、“坚毅面对”“成熟一个金色的梦”,这些是要点。“成熟一个金色的梦”比喻,“实现自我价值”
答案:人无论境遇如何,都要从容面对,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④、从相邻句入手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对于那些关键性语句,要特别注意其所处的语言环境,抓住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
重点看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这相邻的上下句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所谓“相关含义”,是指有些句子的含义,在句子本身的范围内是很难寻找到正确的至少是完整的解释,
它必须通过分析句间关系,考虑这个句子在文章中或语段中处于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来进行理解。如果
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着总起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下文去看、去找相关信息;如果句子在文
中起具体的描写、陈述、支撑作用,那么就应该从观点句、总括句中寻求相关信息。
而有些句子本身的字面意思相当明朗,是不需要解释的,但语境附加给文句的意思却比较隐蔽,甚至有些
模糊。在这种情况下考虑文段的表述要达到什么目的,对于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有帮助的。因为它的
真正含义总要和文段所要达成的目的息息相关。
例9、(1996年全国高考题第21题):佩蒂说:“建造一座新的纸浆厂要耗资10亿美元,而且它要求木材供
应源源不断。如有ALCELL工艺,只要耗资3.5亿美元就能建造一个工厂,并使工厂不停地运转,所需木
材供应量较校”他又说:“那意味着一个工厂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林业产品分析家邓肯
森说:“从环境方面来说,它比较清洁,而且小型厂这个概念将会使建造新纸浆厂变得较容易。”这种工艺
取得成功,它将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纸浆。
问:第四段中,佩蒂说“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他要说明的是(A)
A.纸厂规模的缩小B.纸张成本的降低
C.生产流程的简化D。纸浆产量的减少
从文段中可以看出,佩蒂是要通过对比来说明新工艺的优点。①建新纸浆厂要耗资10亿美元,采用新工艺
只要牦资3.5亿美元——耗资少;②原来一天生产1000吨纸浆,采用新工艺一天生产350吨:要说明什
么呢?从字面上看是说纸浆产量减少了,但纸浆产量减少不是优点,与文段的目的不符,实际上是说“纸厂
的规模缩斜。(下文邓肯森的话“小型厂这个概念将会使建造新纸浆厂变得容易”亦可用为佐证)“一天生
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一句话与B、C项毫无关系,D项又不是优点,正确答案是A。
例10、2005年福建卷《日历》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
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
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
择生活,是不是?
试题:“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⑤、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尤其是比喻)或结构上超常组
合的句子(变式句)。
例11、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历
经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与超脱;凡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黄金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漏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的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梨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我们从中汲取了多少人生的梦想和真谛
啊!文段中“那么这些优秀的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梨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阐述的形象而美丽,结
合本段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那些美好、优秀的人物猝然离世时,他们美好的追求,坚韧的品质,不屈的精神,闪耀在我们的
面前,如此美丽。
【解析】我们要分别弄清““灵魂的破碎”’银色的梨花”“开满我们头顶的天空”的含义。根据上文“灵
魂的破碎”之林黛玉、三毛、梵高、贝多芬这些优秀人物离世或突遇人生的重大变故。银色的梨花诗比喻
说法,本体指精神品质。头顶的天空形象的说明了这些伟人让我们仰望、追求、仰视。
例12、鲁迅《祝福》开头用大量笔墨描写鲁镇年终祝福的盛况,以及家家户户忙碌于“恭请福神”的情景,然后写道“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今年自然也如此。”这句话有何深意?
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概括写出封建思想统治了的鲁镇是一个封闭的小镇,这里的人们保守、
迷信,同时也表达了“我”对这个环境的厌恶之情,这也同祥林嫂的命运以及“我”的跳读密切相关。
例13、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式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散布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地走下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
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腾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
答案:(1)运用了你人拟人的手法,通过“走下去”“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2)运用对
比的手法,使日落与日出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深刻的印象。(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
给人整齐的美感。
例14、2005年全国二卷《春天的梦》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
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可是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
迷雾。我真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从那时起,我知道
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
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
试题:“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解析]这道题是考查句子在文中的含意。从写作时间(1981年2月3日春节前夕)和第8节"三十多年前的
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可以推知这里的"吹开了故都的城门"的"春风"是解放的春风。"心灵上的迷
雾"是原先对前途的迷茫。
[答案]故都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答对"故都的解放"给2分;答对"让'我'
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给2分,意思对即可。)
⑥、从分析其表达的感情入手
文学作品往往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作品总是以情动人,因此准确把握语句的感情因素,就成为理解
文学作品中有关语句的关键。
例15、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只是
觉得,树在中国北方像流窜深山的小股残匪一样悲惨。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
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秋光里的黄金树》节选)
问:结合原文,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含意是怎样理解的。【解析】找出能表达情感的词语。
参考答案:这是作者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的感慨:人类如果真的滥砍滥伐森林,到看树需要用复制的
方法的时候,真是太遗憾了,人类的这种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表达了作者对这
种行为的愤慨之情,点名了文章主旨。
【小结】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
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
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三想到:“一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
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
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二想到”是其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
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三、理解句子应注意的问题
①.不要人为地“拔高”
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于人(作者),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句往上加。
②.要学会多角度理解
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它的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面的综合体,所以理解的角度就不能是单一的。不过,这种情况在高考中涉及的机会极少,这里便不再阐述了。
总之,要善于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答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
2、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
思想内容方面:(1)联系本句的含义。
(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结构方面:
(1)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点明主旨,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衬托作用,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
(3)语句位于文章末尾。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含蓄地表达主旨
遇到过渡句,尽量用原文语句概括上下文,缩小范围
四、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1.文眼句:它既可揭示中心,又能提挈全文;不仅可使文章在外部结构形式上交织融合在一块,而且能使文章内部意义贯通流畅。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段首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它是全文的文眼。“颇不宁静”四个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心绪的特点。“不宁静”的原因何处?就展示了下文。
2.主旨句:标明作者的写作目的,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全文的核心和灵魂,有极强的概括力。
3.衔接句(过渡句):既可起结构上的起转承合作用,又归结和提示上下文内容。
4.深化句: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作用,位置多在段末,多为议论性句子。
5.警策句:文字十分简练,内容异常丰富,含义尤为深刻。“沉默啊,沉默。。。”
6.精彩句:绘景写人、抒情说理时,有独到功力,它浸透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包含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用意。
7.含蓄句:由于某种原因、目的的需要,故意不直说,而运用双关、暗示等方法把含义隐藏于句中,它多是比喻、象征等修辞的语句含蓄的表达含意。
8.难懂句:由于句子结构复杂或内容深奥隐晦而不容易理解的句子。但却是理解文章的难点,抓住它可为突破难点,理解全文带来方便。
9.引用句:其内容往往是文段内容的概括。
10.总结句:是文章内容或情感的收束。
分析句子的作用,一般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轭下无可奈何的心情。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含义教案二
现代文阅读教案(二)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含义
一.教学目标
现代文阅读考点(1)理解
二、解读新考纲
Ⅰ、《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对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规定如下: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的是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的句子。考查的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Ⅱ、08江苏文学类文本《说明》理解(简略)
08江苏试题的难度有所增加:
现代文阅读的要求表述变化较大,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三个能力层级,八个考查点。能力要求去掉了原来的“理解(B级)”,增加了“探究(F级)”。
⑴阅读理解的层次提高了;(去掉了“理解”B层级,增加了“探究”F级)
⑵试题的综合性提高了,解答试题的思维活动量也就增加了;
⑶阅读材料本身的复杂性、生疏性、隐蔽性,造成了理解的困难。
三、对07高考文学类文本选料的思考
文本的选择是现代文阅读命题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文本的人文价值及难易度关系到试卷的水平、风格、检测的信度与效度,也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理念、教学导向。
1.吴锦强调文本的选择有两种:
一种是象征性、比喻性(带哲理性)的散文材料。如07年广东的《泥泞》,07山东的《灯光的温情》,04江苏的《草堂·诗魂》,06年江苏的《烟雨牛鹭图》(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不要污染环境,更不要污染人们的心灵)。
一种是记叙日常生活的(比较平淡的),如07江苏的《麦天》、07宁夏卷的《叶圣陶在四川》。―――复习时应注意这两类散文,这两类散文同样重要。这两类散文在表达上、内涵上有区别,命题同样也有区别。
2.07年现代文大阅读,选文特点:融时代性与经典性为一体综观
⑴从作者看:
18套试卷的选料,命题组的选材视野大多倾向于当代较有名气的作家、诗人,甚至有年轻新锐,时代感很强。是现当代名家名作,以当代作家的作品为主。
李存葆,(天津卷《雪野里的精灵》,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2002年8月)46生,当代作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
沈红,(北京卷《湿湿的想念》)沈从文的孙女,中科院学者。
吕锦华,现任苏州市人大常委,苏州市文联副主席。
赵本夫,(重庆卷《告别三峡》2003.2.14)《钟山》主编。力作《天下无贼》。叶延滨,(山东《灯火的温情》)48生,当代作家,《诗刊》常务副主编。
许俊文,(安徽卷《乡村的风》)安徽蚌埠当代散文家。
杨闻宇,(湖北卷《日月行色》)兰州军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
赵丽宏,(四川卷《焰火的变奏》)散文家,诗人。51年生。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朱成玉,(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读者》2016第一期)74年生。发表散文百余篇。
王生平,新华社记者,《哲学研究》杂志副主编。
雷抒雁,(江苏卷《麦天》)当代诗人、作家。曾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陈祖芬,43生,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文联副主席。
蔡家园,(浙江卷《泰山之恩》)《今古传奇》编辑部主任。
只有湖南卷(鲁迅1881-1936《忆刘半农君》),全国Ⅱ卷(矛盾1896-1981《海南杂忆》)(63年),辽宁卷(臧克家1905-2004《炉火》)(84年),江西卷(汪曾祺1920-1997《泰山很大》),四位名家都已去世。
⑵从作品内容看:
仍将以具有人文性、情感性的哲理散文为主,融时代性与经典性为一体。文本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融,其内容主要是揭示积极健康的人生感悟,或彰显真善美,或凸显时代精神,或对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作深层思考。对学生有陶冶与引领作用。
07全国1卷《总想为你唱支歌》将自己对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一块戈壁石,大西北环境的恶劣突出了人的顽强意志,表现了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的精神。
07北京卷《湿湿的想念》作者用质朴的文笔表现了沈从文的纯净;通过重点描述故乡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沈从文一生的影响来表现一种真善美的人生。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07天津卷《雪野里的精灵》通过描绘小花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赞美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并告诫人们要善待弱小生命。
07重庆卷《告别三峡》以百万移民告别故土的难以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说明三峡人民虽安土重迁,但为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
07辽宁卷《炉火》揭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07安徽卷《乡村的风》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对故乡纯朴的风物人情的赞美,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07广东卷文学类文本为迟子建的《泥泞》。《泥泞》抒写了对泥泞的热爱之情,引导考生思考人生苦难、民族生存的艰难。(实用类文本《访钢琴演奏家傅聪》,虽属访谈,但内容涉及做人,“做人,才做艺术家”给考生以人生的教益。
07浙江卷《泰山之恩》作者审视泰山深忧锁闭的心态,揭示泰山赢得尊重的深层原因,寄托了美好的祝愿。突出了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07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揭示只有故乡、只有母亲的爱,才是永恒的归宿。
07四川卷《焰火的变奏》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
07山东卷文学类文本《灯火的温情》,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苦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和坚持。
07江苏的《麦天》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通过麦天的前后变化: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变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割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等,表现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的可喜变化。
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这个“时”就是现实,做为参加高考的学生,同学们应该
关心我们的社会和身边的事件,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广泛阅读、欣赏各种文学艺术,从而提高我们鉴别和赏析能力。
现代文阅读主要对文本的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方面进行考查。它是一种精细化的阅读,而不是一种泛读或消遣娱乐型阅读。
四、教学环节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的是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高考经典题
例1:07全国2《海南杂忆》
15.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参考答案:“道旁石”①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②在文中被弃置不用的人才。
“补天手”③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④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补放逐的古代名臣。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这里应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结合第五段“大名震宇宙”“这些名臣”“被放逐”等和第七段“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等信息作答。
分析:第①点是“道旁石”的字面意。第②点来自原文第⑤段。第③点来自原文第⑦段。第④点来自原文第⑤段。
例2:07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
答:参考答案: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
例3:07北京《湿湿的想念》
19.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4分)
答:参考答案: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和对文章思路的把握。提问点在第一段,相关点是凭借内容上的关联来确定的。从题干锁定的句子来看,这里的“理想”与“文字与画”直接相关。第十段中既有与“理想”相呼应的信息——“美梦”,也有与“文字与画”相呼应的信息——“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而“美梦”的具体含义在第十段中揭示得很清晰:“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将这些信息整合,便是对文中“理想”的到位且全面的解释。
例4:07天津《雪野里的精灵》
20.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
何相同点?(6分)
答:
参考答案:①浩歌的境界: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激荡人心。②寂寞的境
界: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③相同点:二者都是生命的奇观,都是生命力量的展示。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境界”一词在第五册学习《人生的境界》时接触
过,学生们应该不陌生。这里的“境界”分别指什么,有何相同点,显然是需要考生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理解这个词。只要考生知道了解这一点,应该比较容易作答。
例5:07湖南《忆刘半农君》
17.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
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1)“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
的意思。(2)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简要题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并要求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一个词
语在不同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往往表示不同的含义,因为词语在运用中除了它的基本含义之外,在不同的具体语言环境中,还可能有比喻义、隐含义、临时义、概括义、指代义、概念的内涵以及关键词语的语境义等等含义。其具体的正确含义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随文释义”。
[简要题解]“弄”的一般动词义项有玩弄、戏耍、作弄、玩赏、设法争得、和广义的
做、搞等,在“做”这个义项上,要看具体语境给确切含义,比如“弄弦子”,那就是“拉二胡”或者“弹三弦”,“弄烂古文”,根据注释②,当然是“写”了,考虑“情感”因素,则有“玩弄”的含义了。当然,答成“做”“作”“耍弄”“摆弄”“玩”都是可以的,但答成“卖弄”“捉弄”“钻研”一类就不能得分了。“烂”的一般形容词义项有“腐烂”“绚丽”等,但在这个语境中应理解为“陈腐”,答成“旧”“腐旧”“腐朽”“过时”“腐烂”“陈辞滥调”等均可;答为“破烂”“坏”“差”等不能得分。答案第二小点占2分,只要答出表现了鲁迅对刘半农的批评就给2分,答成与“批评”意思相近的“嘲讽”“不满”“不屑”“反感”“憎恶”“厌恶”等也给2分。
例6:07江苏《麦天》
17.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
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6分)
答:
参考答案: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
实,亲情的淳厚、和谐。例7:07山东《灯火的温情》
20.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答:参考答案:第一个是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第二个是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内容上和结构上)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的句子。考查的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高考经典题
例1:07全国1卷《总想为你唱支歌》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的坚强。
(2)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比不上大西北更能让人经受历练和磨难意志。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对文意的理解,须结合全文思考。
【解题指津】语言分析要紧扣所给句子,抓住关键词语的理解,如(1)的“会长大”——变得成熟;(2)的“经不起摔打”——脆弱。有考生误答如(1)大西北恶劣的环境中仍然有生机勃勃的生命,教育人们珍惜生命。——所答非所问。(2)南方山清水秀,南方的一切东西似乎未经磨练。——解析不到位。
【参考答案】(1)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2)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每答对一句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补充细则:
(1)第一句在文中的含义只要答的是大西北的环境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和正面影响即可,答得不太准确的酌情扣1分。(2)第二句只要答出南方、北方不同特点的对比即可给分,不准确的扣1分。
例2:07重庆卷《告别三峡》
15.“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分)
答:
【参考答案】(4分)(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这句话在文章第三段的最后,根据句意,答案应该在本段及前段,然后从文中找出能表达“游人”及“移民”心情的重要词句,加以整理、归纳即可。
16.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答:
【参考答案】①过渡②总领后文
解析:第(2)小题考查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不外乎两点:一是内容上的作用,二是结构上的作用。
例3:07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12.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
【答案】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意思对即可)
【点拨】此题实际上是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修辞格的表达效果一定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
13.阅读文中画横线的“这个世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一段文字,回答问题。(5分)
(1)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答:
【答案】因为只有故乡,只有母亲的爱,才是永恒的归宿。
【点拨】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注意联系全文主旨来作答。
14.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6分)
答:
答案: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例4:07广东卷《泥泞》
17.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5分)
答:参考答案:因为泥泞带来了乡村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使人自然回忆起民族艰辛的历史;“泥泞”使人自然想起土地的广博与祖国的含义。
例5:07山东卷《灯火的温情》
2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
答:参考答案: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
例6:07浙江卷《泰山之恩》
21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7分)
[答案]①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能力和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这里应从全文结构安排、语句艺术手法和文章思想内容等方面考虑。]
例7:07湖南卷《忆刘半农君》
20.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5分)
答:
[简要题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的能力。所谓“重要的句子”,一般是指那些能够提示或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表达作者情感态度,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内容或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说明事理、议论抒情方面起“点睛”作用的句子。常常设题的有中心句、修辞句、例说句、含蓄句、结构复杂句等,考查重点是对文段中心句和修辞句的理解。本题要求理解的句子是“内涵丰富”的句子。
[参考答案](1)“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3)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简要题解]理解重要句子的基本原则是“析句先看词,析句不离文”。一般先从本句入手,分析句中各成分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并注意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和对应解说句,辨析相互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另外,常常还可通过体察文脉、感悟文旨,结合社会背景、综合其他信息等来分析理解句意。解答本题关键在理解“朋友的憎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憎恶,通观全文作者的情感态度寻找其内涵,其关切、爱护、惋惜的涵义是看得出来的。本题所供答案第三点似乎超越了对句子本身的“理解”,是对该句子表现作用的阐述了,考生不会从这个角度作答,本题得分率不高。19、20题人均分3.86分,得分率42.7%。
例8:07四川卷《烟火的变奏》
17、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6分)答:参考答案: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三)练习巩固
1、06北京卷《给“书虫”当夫人》
19.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6分)
①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答:
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参考答案:(6分)“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
“意识先于存在”化用哲学术语,是说东西已经被挪动了位置,自己仍然按照先前的记忆去找,自然找不到了。
2、06重庆卷《说村落》
17、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4分)
答:参考答案:(4分)(1)农民的居住地。(2)诗意与温馨。(3)愁苦与艰苦。(4)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
3、06广东卷《夕照透入书房》
16.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4分)答:
参考答案:抛:扔,投掷之意。表现了夕阳慷慨的、毫不吝啬地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
挪:挪动,表明夕阳将要下山,表现了夕阳对书架和传统文化的依恋。(其余两个略)
4、06湖南卷《在山阴道上》
16.“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参考答案: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5、06全国卷1《阳光的香味》
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
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参考答案:①“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②“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③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
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
参考答案:①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②“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6、06北京卷《给“书虫”当夫人》
21.文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4分)要点一:丈夫耐心听而少插嘴,使妻子感受到丈夫的关怀、理解与尊重。
要点二:妻子在向丈夫的倾诉中,也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我价值肯定。
7、06天津卷《造心》
19.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4分)
答:参考答案:(4分)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8、06重庆卷《说村落》
15、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含意?(2分)
答:参考答案:(2分)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9、06广东卷《夕照透入书房》
17.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⑴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的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5分)
答:⑵“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2分)
答:参考答案:(1)答题要点:“我可以永存”答题时应突出文字能够准确记忆思想和精神,具有不朽的生命力;“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应突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而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
(2)答题要点: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民间工艺遭受商品经济的冲击而逐渐消失的现状的忧虑和无奈。
10、06福建卷《泪与笑》
13.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参考答案:(4分)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意思答对即可。
14.“我每回看到人们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人世真是值
得一活的。”作者为什么这么说?(4分)
答:参考答案:(4分)作者认为泪是对人生的肯定,是人生的甘露,它能使人感到快乐,净化人们的情感,让人们的心灵呈现出非常健康的状态。
意思答对即可。
11、06浙江卷《平面的生活》
19.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通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1)四个动作分别指:
(2)“秘密”是指:
(3)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是:参考答案:(6分)(1)①友好地伸手;②恶意地握拳;③微笑;④伸出舌头做鬼脸。
(2)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
(3)①两个世界、两种生活的对立是人类普遍存在的;②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对立关系(人与人的对立;平面与立体的对立;表象世界与本质世界的对立;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的对立)。
12、06山东卷《文赤壁》
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
(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答:
(2)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测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参考答案:⑴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
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⑵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13、06辽宁卷《杨柳》
19.“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4分)
答:参考答案:“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2分)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2分)
14、06江西卷《秋光里的黄金树》
18.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6分)
①童话
答:
②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答:
参考答案:(6分)
(1)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
(2)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感慨: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
15、06安徽卷《行吟阁遐想》
15.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答:(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
②③参考答案:⑴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
⑵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②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
(意思答对即可)
16、06湖北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17.“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参考答案: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与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欣。
17、06四川卷《乡村的瓦》
14.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参考答案:(4分)“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学案)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学案)
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①、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入手。
③、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④、从相邻句入手
⑤、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⑥、从分析其表达的感情入手
例1、肠脑位于食管、胃脏、小肠与结肠内层组织的鞘中,含有神经细胞、神经传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行线路。结肠炎、过敏性肠综合症等都与肠脑内产生的问题有关。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一氧化氮等。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肽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
对“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绝大部分物质存在于肠脑之中。
B.颅脑依赖肠脑中的绝大部分物质进行运转和控制活动。
C.肠脑中具有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绝大部分物质。
D.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
例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的第三自然段
“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注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是什么意思?
例3、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为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问:划线句子的意思是
例4、“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一句是全文结尾处高度评价马克思伟大人格的一句,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例5、如何理解“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阳台上的遗憾》韩少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庆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帝国文化道统的稀薄和涣散。但是,建筑外观上的南北之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很讲究家族封闭与合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座,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倘若在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例6、老艺人说的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的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力用程式手法、舞蹈行为,逼真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为,就会使人忘却对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环境布景阻碍不了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儿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的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景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一体。《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如何理解“戏曲的布景就在演员的身上”这句话?
1
例7、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想必是,在田野里耍
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那份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
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病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
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一般,
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像,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节选)
问:文章开头说“那个炊烟袅袅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根据文意
简要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例8、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路,许多人走不到向往的尽头,而树的一生像一
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我不曾想这是为什么,但我明白,树
的四季都在承受烈日和风雨,它坦然地以一种坚毅面对一树同样的叶子。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人的话:“永远
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这是关于一片叶子的名言。我想,这也是关于
每一棵树的名言。很多时候,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你怎样理解“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例9、佩蒂说:“建造一座新的纸浆厂要耗资10亿美元,而且它要求木材供应源源不断。如有ALCELL
工艺,只要耗资3.5亿美元就能建造一个工厂,并使工厂不停地运转,所需木材供应量较校”他又说:“那
意味着一个工厂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林业产品分析家邓肯森说:“从环境方面来说,它比较
清洁,而且小型厂这个概念将会使建造新纸浆厂变得较容易。”这种工艺取得成功,它将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
纸浆。
问:第四段中,佩蒂说“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他要说明的是()
A.纸厂规模的缩小B.纸张成本的降低
C.生产流程的简化D。纸浆产量的减少
例10、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
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
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
表述。
例11、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
历经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与超脱;凡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黄金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漏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的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梨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我们从中汲取了多少人生的梦想和真谛啊!
文段中“那么这些优秀的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梨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阐述的形象而美丽,结合
本段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例12、鲁迅《祝福》开头用大量笔墨描写鲁镇年终祝福的盛况,以及家家户户忙碌于“恭请福神”的情
景,然后写道“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今年自然也如此。”这句话有何深意?例13、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式它在
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散布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地走下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
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腾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2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
例14、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可是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我真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春天的梦》
“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例15、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只是觉得,树在中国北方像流窜深山的小股残匪一样悲惨。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秋光里的黄金树》节选
问:结合原文,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含意是怎样理解的。
【小结】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
三想到:“一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二想到”是其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2、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
思想内容方面:(1)联系本句的含义。
(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结构方面:(1)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点明主旨,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衬托作用,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
(3)语句位于文章末尾。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含蓄地表达主旨。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