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坛发言稿

教学论坛发言稿 | 楼主 | 2017-06-26 08:59:08 共有3个回复
  1. 1教学论坛发言稿
  2. 2作文教学论坛发言稿
  3. 3林野第二次教学论坛发言稿

亲其师信其道这是一个永远不变的真理,我们每一位教师每天和学生都在演绎这个游戏,结果是首次曲子的节奏听众只猜出即首猜对首,那么点就可以穿成一条线线连成面面形成体日积月累周而复始。

教学论坛发言稿2017-06-26 08:58:49 | #1楼回目录

教学论坛发言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站在这里我感觉很惭愧,因为我没有什么好的教学方法,更谈不上什么教学经验。下面我把平时教学中特别注重的一点做法向老师们汇报,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证。

一、爱心、童心使心灵更加接近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需要教师付出全部的关怀与爱心,去细心观察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用心聆听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然后真正给予适合他们的帮助。

亲其师、信其道,这是一个永远不变的真理。对于毕业班的学生,都是步入或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特别严重。首先得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喜欢,微笑是改不可少的,他感觉到自己是和蔼可亲的。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下课后也喜欢和学生在一起玩,从学生那里也能感觉到他们也喜欢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的老师。我们变成了平等的朋友关系,他们也愿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告诉我。

在平时的说话中,我也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语,怕自己的语言在不经意时伤害了学生的心灵。

二、课堂教学

199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伊丽莎白·牛顿通过研究一个简单的游戏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我们——每一位教师每天和学生都在演绎这个游戏。还是先介绍这个游戏吧。伊丽莎白·牛顿把参与者分

为“敲击者”和“听众”,每位敲击者从25首名曲中任意选出一首,把节奏用敲桌子的形式敲给听众听。听众的任务是根据听到的节奏猜出歌曲的名称。结果是120首(次)曲子的节奏,听众只猜出2.5%,即120首猜对3首。而敲击者预测听众猜对的概率为50%,即120首可以猜对60首。敲击者的预测和实验结果为何有如此之大的出入?其实,身为教师我们可能都有类似的感受:“为什么学生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真是笨蛋1或“这个知识点讲了一遍又一遍,他们为什么还是一问三不知?”我们和这个实验中的敲击者都犯了一个自己并没有注意到的错误,而且这个错误一直在左右着我们的教学。那么,这个错误是什么呢?

这种现象叫“知识的诅咒”。即一旦我们知道了某样东西,就会很难想象不知道它会是什么情形,是知识“诅咒”了我们,使我们和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而这种不对称影响了我们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导致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打破“知识的诅咒”,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我的做法是: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只有一个中心点,所有的活动都围绕这个中心展开。

曾经我认为我精心设计的几个目标是环环相扣的,学生应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完成。但学习的主体——学生们可不这么认为,他们只会说这样的课太辛苦,有那么多的知识点要理解、掌握,因而无精

打采,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这是因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背景不同,问题虽然相同,但因为经历、角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后来我将多内容的课时都采取分课时的教学方法,每节课只讲授一个知识点,内容忌讳贪多嚼不烂,而且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阐释它的背景,让学生感到既轻松又明白。那么点就可以穿成一条线,线连成面,面形成体,日积月累,周而复始。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可以轻松实现。

如果强求学生这一节课堂,这也掌握,那也掌握。最后只有一个结果,就是什么也没能够掌握。至少是看起来,我们教师感觉着学生面面俱到,掌握了很多。实际上收效甚微。同时,也大量增加了学生的课堂负担,起到了所谓“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是没有效果。

如果学生真正能够掌握这个知识点,并且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能够应对关于这个知识点的各种问题这样能够做好了,足矣。路在脚下延伸。新的学期,我会多学习,多创新,多合作,多反思。以上是我个人的成长感悟,谢谢大家!

作文教学论坛发言稿2017-06-26 08:56:37 | #2楼回目录

培养学生作文能力

刘文荣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作文实践中,老师们常常为学生的作文内容干瘪、贫乏无味、词不达意、思维混乱而伤透脑筋;学生则为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或无处着手感到头痛,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老师们必须不断地探索提高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消除生怕写作文的心理因素。作为老师我觉得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写日记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质的提高都必须建立在一定量的基础之上。作文也是如此。当学生初步懂得写什么和怎么写后并不就能写出顺理成章的好文章,教师就要鼓励他们多写多练,以达到举一反三、融类旁通之效果。也就是熟能生巧、勤能补拙的道理。写日记就是写生活作文,就是学生把自己生活中做的、看到的、听到的是写下来。生活作文其优势在于它不受时间空间、形式和内容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发挥,因此也喜欢写,很多老师都采用了这个方法。但是让每个学生每周写一则日记,时间长了,有的学生会失去兴趣,很多时候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老师每周收上来改一次,反馈给学生看到的总是他们自己的日记,写作能力可能提高较慢。如果让学生分小组写日记,在量上也基本上是每周每人一则,不但写了,学生还可以看到整个小组同学的日记,并通过评论同学的日记达到向别人学习的目的。老师对日记本批改也分流成每天只改七八本。具体做法是:首先对班上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把全班学生按写作水平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七、八人(高中低写作水平的学生均有),力求小组间水平相当,组内好中差拉开差距,有利于同组同学取长补短,有利于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展开小组间的竞争。每位同学可轮流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成员共同拥有一本日记本,每天由一位组员撰写,次日传给下一位。每位学生在写日记

前,一定先认真读一读前面同学的日记,然后就语言、书写、创新、真实等几个方面为前面同学的日记进行获得星级的评价(中高年级学生可以要求语言评价).日记传到哪个同学手中,这个同学还得把我们的成长日记交给爸爸妈妈看,然后由爸爸妈妈对感兴趣的日记做作点评。家长也能从班级成长日记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心理变化,并能发现自己孩子在习作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日记反馈到老师手中,由教师再次在全班集体赏评,教师在赏评过程中不仅要看学生的作文写得如何,还要看“同伴评价”是否恰当。如此周而复始,周末轮流保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循环顺序。

为了调动学生坚持写作的积极性,让写日记成为大家的喜欢的行动,我们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作为赏评时间,由写得比较好的学生轮流读自己的日记,同学们畅所欲言,自由评价,在评价中学习写作方法,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林野第二次教学论坛发言稿2017-06-26 08:57:05 | #3楼回目录

立足课本,自主探究

盱眙县都梁中学高二数学组:林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在这里发言,和大家共同学习我校“分切块、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立足课本,自主探究”。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探索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教师若能恰当地把握教材知识,在课本上狠下功夫,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就能充分发挥课本的功效,学生在做题时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我们要重视课本上定理公式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同学们已经习惯于阅读并背诵语文、政治等文科科目,对于数理化等理科科目不会阅读,更少于背诵,总以为就是一些数字、符号,没什么好读、好背的,听老师讲方法,做题目就可以了。其实不行,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还可以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更丰富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自己学习了概念、定理及公式,就省去了教师板书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去做题目,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为了帮助学生自学,教师还可以列出些提纲,以便使中下等学生有个抓手。例如在学习《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这一节,我就拟了这样一个提纲,让学生试着自学:

1、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是怎样的?

2、起点在原点的向量、起点不在原点的向量、相等的向量,它们在坐标系中是怎样表示的?

3、两向量平行时,它们的坐标是什么关系?

通过这个提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

其次,挖掘课本的隐含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有些学生很听老师的话,学习态度很认真、很踏实,可成绩就是上不去,一考试就不及格,他们很困惑的来问我,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发现,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知识点,有些是抽象的、隐含的。要通过思维和逻辑推理才能揭示出来。为此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教材,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等式f(-x)=f(x),f(-x)=-f(x)就隐含着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个前提,而学生往往忽视这个重要前提而导致有些题目不能独立完成。又如学习数列通项公式时,就应注意:不是所有数列都能写出它的通项公式;同一数列的通项公式不一定唯一;对某些数列通项公式可以分段表示。

1

再比如平行向量的定义中就隐含两个零向量不是平行向量这一知识点。经过教师对教材隐含知识的挖掘,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还带动全班同学一起探究,把思维打开,大胆设想,找出暗含在定义、定理及公式之下的知识点,以方便解题。再次,就是剖析课本例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立足课本,绝不能放弃对例题的分析,新教材中所选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是精选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在这一点上,我要感谢杨校长和陆启地老师,多次听他们的课,我总结出一点,对于课本例题进行变题剖析,不仅能加深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而且能拓宽学生思维,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变题”剖析,就是改变原来例题中的某些条件或结论,使之成为一个新题。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这些题目实际上就是“变题”。例如:我在讲解复数的时候有一道题目是这样的,若(x4)(y3)i2i,试求x,y的值,做过这道题之后我将题目变为(x4)(y3)i2,试求x,y的值。虽然这一变化很小,但完全是两种类型题目,这样就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积极思考,动手练习。经常这样训练,必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其实在这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把题目变一变以便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总之,在新教学模式思想的指导下,我深切体会到应该以学生为本,指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师只要引导方向、指导方法就足够了。以课本为“纲”,抓好课本上的有用信息,把重、难点知识细化成小块解决,慢慢的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钻研,多向各位同仁学习、请教,共同探究,争取使学生能不再畏惧高中数学。为这一目标,我会一直努力的。谢谢大家!

2016年4月19日

2

回复帖子
标题:
内容:
相关话题